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易经读本-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三,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养成下属推诿、依赖的心理。对此《尚书·益稷》早就指出:“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意思是说:领导者亲自抓那些琐碎的小事,下属和助手就会因此而懈怠懒惰,所有的事情因此而荒废。因此,领导者凡事都亲至亲为,不仅实际上不可能做到,即使能够做到也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和鼓励。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极力塑造的智慧形象,但在用人这一点上诸葛亮就未做到“知临”,谈不上高明。例如,该书第一百零三回描写道,诸葛亮兴兵北上伐魏,为能尽快地与司马懿决战,采用激将法,送了一些女人的衣物给司马懿,但司马懿对此并不介意,而是询问来使说:“孔明吃饭、睡觉的情况怎样?事务繁杂不繁杂?”使者回答说:“我们丞相早起晚睡,处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都亲自过问,吃的也很少。”司马懿听后,高兴地对各位将领说:“孔明吃得少而事务繁杂,能长久吗?”司马懿的确找准了诸葛亮的软胁,这个软胁就是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后来,果然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由于事无巨细皆躬身亲临,劳累过度,“出师未捷身先死”。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高明的、明智的领导者应该选贤任能、适当授权,以众智为己智,集众力为己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作为一国之君更应如此,因此说“知临,大君之宜,吉”。
刘邦可以说是一位“知临”的典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刘邦曾经与韩信谈论各位将领的才干能力。刘邦问韩信说:“像我这样,能带领多少人马?”韩信说:“陛下您不过能带十万人马。”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耳”——带的越多越好呀。听了韩信这话,刘邦有些不服气,也有些讥笑地说:“‘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擒获?”韩信说:“陛下您善于统帅将领,这是我被您擒获的原因。”的确如韩信所说,刘邦虽然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帅将领。这样,实际上所有的兵又都在他的统帅之下。又据《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自己也曾经总结成功经验说:“在军帐中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后方,安抚百姓,供给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之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上六:敦临,吉,无咎。
上六:敦厚地进行统治,吉,没有过错。
敦,朴实、敦厚、忠厚、忠信等意思。敦临者乍一看,给人一种口不能言、木讷迟钝、朴鄙老实、无所作为的感觉。其实不然。《老子》云:“敦兮其若朴。”其中“朴”也就是葫芦,是对“道”的一种比喻,而“敦”则是对“道”的特征的一种描述。“敦临”实际上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为的统治术,是统治艺术中的一种最高境界。这种统治术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想看书来

《临》:古代领导学大纲(3)
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辞》),说的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统治境界。而《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昔在黄帝,……长而敦敏。”其中也用“敦”字描述黄帝。可见,“敦临”者并不是不善言语,而是有意不言;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为,正如上六之《象》所说:“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时代进入战国以后,为进一步适应时君世主的现实政治需要,一部分热衷于为政之道的学者,依托“黄帝”之名,进一步发展、改造老子的学说,积极探求富国强兵之道和治国方略,开辟了道家学术的另一个重要方向——黄老之学,更加紧密地将老子道家学说与治国理政之道相结合。但此时的黄老之学仍局限于理论层面上,黄老之学真正开花、结果,在政治上成功地实践,当首推西汉。
汉初在经历了连年的战争之后,民力衰蔽,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民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为之后的文景之治和汉武之盛奠定了基础。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曹参不是这样。《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曹参代萧何继任相国以后,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改变,完全遵循萧何生前定下的规矩。在推行无为而为、休养生息的政策上更进一层。他选择那些不擅文辞、品行忠厚的长者担任丞相府的官吏,而将那些言辞尖刻、追求声名的官员罢免。他本人白天黑夜地饮酒。很多下属官吏和宾客见曹参这个样子,整日无所事事,想来劝劝他。不是想劝我吗?好!这些人来了以后,曹参就给他们酒喝,有酒菜堵了你们的嘴,看你怎么说!过一会,见他们借着酒兴,想开口说话,就再给他们酒喝,一直到他们喝醉离去,最终也得不到开口说话的机会。曹参就是经常用这样的方法应付这些人。曹参的这种做法也感染了他的下属官吏。丞相府的后园,是下属官吏的宿舍,官吏们在宿舍也是每天饮酒、大呼小叫。倒是曹参身边有个官吏,虽然侍从曹参左右,反而不了解曹参的用心。他厌恶这种情形,但自己无法制止,于是想了个办法,假装请曹参到后园散步,故意让他听听那些官吏们的大呼小叫声,希望曹参能训斥、压服他们一下。但事与愿违,曹参不仅没有训斥、压服他们,也拿起酒坐下来,和那些官吏们一起喝,一起大呼小叫、相互应和。还有,平常曹参见到他人犯下一些小错误,不仅不处罚,反而千方百计替他们掩饰、遮盖。就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丞相府中一直平安无事。在他死后,百姓作歌纪念他,歌云:“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曹参真可谓得“敦临”之真谛矣。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临》卦中虽然陈述了种种统治之术,但运用何种统治之术应该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情况来决定。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夺取四川后,诸葛亮协助刘备治理四川,立法“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当地归顺的官员法正认为,对于大乱之后刚刚平定的地区,应采取缓刑弛禁的政策以安抚民心。但诸葛亮认为自己的做法并没有错,他对法正解释说:“四川的情况不同于其他地方,自从刘焉、刘璋父子以来,政治昏乱,上下奉承,风气不正,刑罚虚设,地方官员专权自肆,君臣之义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用在他们心目中已经没有价值的官位来拉拢他们,以他们已经熟视无睹的恩义来怀柔他们,是不会有实际效果的。相反,要用严法来使他们知道礼义之恩、加爵之荣,这样才能荣恩并济,重新建立上下之间的秩序,这才是当前施政的要点啊!”一千多年之后,清人赵藩在为武侯祠题写对联时,特别提醒人们注意诸葛亮的这一政略:“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不仅治蜀如此,治理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单位都是如此。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观》:论观察的艺术与方法(1)
观�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观:(祭祀前)净手但还没有进献祭品,就表现出恭敬庄严的样子。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初六:幼稚地观察,对于小人来说不是过错,对于君子来说就是一种缺憾。六二:窥观,利女贞。
六二:片面地观察,对于女人来说是正常的。六三:观我生,进退。
六三:观察我宗族内部的情况,以确定行动策略。###: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观察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以利于决定是否臣服于其君王。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九五:观察我宗族内部的情况,君子没有过错。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上九:观察其他宗族的情势,君子没有过错。《易经》读本二十《观》:论观察的艺术与方法
“观”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像一只猫头鹰的形状,其中尤其突出的是两只炯炯发光的大眼睛。我们知道,猫头鹰在夜间视力最强,明察秋毫,所以用来表示仔细看的意思。《说文》中说:“观,谛视也。”《淮南子·原道训》注中说:“常事曰视,非常曰观。”也就是说,古代的“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察、观看,而是有针对性地、细致深入地观察。
观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由观察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周易·系辞》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人类正是通过观察自然的变化,确定了自身的基本行为模式。如《虞夏书·尧典》中载:帝尧命令羲和,恭敬地顺从上天,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来安排人事活动。定下了一年三百六十六日。这也就是《观·彖》所说的“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从社会政治的角度上来说,作为一个统治者,要善于调查研究、观察和了解民风民情,从民风民情中了解为政者的得失成败,并据此及时调整和采取相应的对策。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古代统治者设有巡守的制度,定时对全国各地进行巡行。通过这种巡行,为地方官员们树立勤政的榜样,也检查他们履行职责的情况,考核他们的政绩以决定升迁贬黜。同时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直接听取百姓的心声。如《虞夏书·舜典》中记载:舜帝每年的二月向东巡守,五月向南巡守,八月向西巡守,十一月向北巡守。这也就是《观·象》中所说的“省方观民设教”。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观:(祭祀前)净手但还没有进献祭品,就表现出恭敬庄严的样子。
盥,就是“盥洗”的“盥”,洗手的意思,在这里具体是指祭祀以前净手。荐,祭祀过程中进献酒食等祭品。颙(yóng)若,恭敬庄严的样子。
我们常说:心诚则灵。祭祀的关键在于心诚,而不在于祭品的丰俭。祭品的丰俭只是表面现象、外在形式,与是否心诚、心诚的程度是不成正比的。因此,观察祭祀关键要看祭祀者是否心诚,而不要只看进献祭品的丰俭。祭祀中虽然只看到祭祀者净手而还没有进献祭品,但已经观察到祭祀者的诚信恭敬庄严。卦辞以此为例阐明观察的道理:观察事物不能只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主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以下六爻爻辞通过断占语对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对象、观察目的进行阐述、评判,指出正确的观察之道。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初六:幼稚地观察,对于小人来说不是过错,对于君子来说就是一种缺憾。
童,儿童,引申为幼稚。儿童蒙昧无知,认识肤浅,幼稚地观察事物,这对于儿童来说是正常的,也符合小人的常态,因此说“小人无咎”,《象》说“童观,小人道也”。但对于德才兼备、将来要担当重任的君子来说,“童观”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和不足,因此说“君子吝”。


《观》:论观察的艺术与方法(2)
六二:窥观,利女贞。
六二:片面地观察,对于女人来说是正常的。
窥,从门缝中向外看,引申为片面。片面地观察事物,只能得出片面、错误的结论。古代男主外,女主内,妇女深居简出,受所处环境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只能片面地观察事物。“窥观”对妇人而言一般来说是正常的,因此说“利女贞”。但如果严格地要求,即使是妇女“窥观”也是不应该的,因此《象》说“窥观,女贞,也可丑也”。言外之意,“窥观”就更“不利男贞”了。
六三:观我生,进退。
六三:观察我宗族内部的情况,以确定行动策略。
生,通“姓”。进退,是一个复合词,指行为、行动。
我们通常将“姓”与“氏”并称为“姓氏”,实际上“姓”与“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同时又与图腾崇拜相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刚刚摆脱动物界不久,男女之间随意性交,一个女人可以与多个男人发生性关系,男人亦然,所以生下来的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同时,那时的人们也不了解人的生命与男女性交的关系,而把人的生命解释为女性祖先与某种事物精灵感应的结果。因此,往往以“女”字旁加上这种事物作为本氏族的姓,正如《说文》中所解释的:“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例如,传说中大禹的母亲由于吞吃了薏苡而生下大禹,而姒、苡音同,因此以“姒”为夏姓。后稷的母亲踩踏了熊的足迹而生下了后稷,而迹、姬同音,“姬”的本义也就是熊的足迹,因此周人以“姬”为姓。
而“氏”则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随着氏族的繁衍,一个同姓氏族又分蘖出若干胞族,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地位日益提高,而女子的社会地位日益降低,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了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局面。“氏”往往是以男人生活的地域、所执掌的事务等命名。例如,《史记索隐》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保留的母氏族姓)、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这里所说的“姓”,严格地来说,实际上都已经是“氏”了,其中只有“姬”是保留了母氏族姓。
也就是说,“姓”、“氏”二者之中,“姓”的历史要比“氏”的历史悠久得多,“氏”只是“姓”的一个分支。到了东周以后,这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习惯才开始发生变化,“姓”、“氏”的界限开始逐渐模糊,“氏”也开始称为“姓”。
据上,一个姓所代表的是一个宗族。爻辞“观我生”就是说观察我宗族内部的情势。宗族内部的力量是成就一切事业最基本、最可靠的力量,因此要想有所进取、有所成就,首先要观察自己宗族内部的情势,以确定正确的方针策略,正如《象》说:“‘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观察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以利于决定是否臣服于其君王。
在现代汉语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与“观国之光”的“光”意思相当的词汇,“观光”与“观风”的意思差不多,指一个国家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综合反映,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和印象。宾,用作动词,是做客、臣服的意思。
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君而事。古人对于出仕为官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不盲目出仕。例如孔子,为谋求在政治上推行他的仁爱思想,一生中热衷于出仕为官,但他对做官是有自己的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道”。《论语》中有很多他在这方面的论述,如(《论语·泰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天下无道则隐。”(《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论语·宪问》)这几段引文的意思都是强调“道”的标准:天下有“道”就出仕为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那么又如何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有“道”呢?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