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成功的方法1-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庶、富、教”
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孔子回答说:“《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
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段话说明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
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因此,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孔子在论述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时,主要引用他人性论的观点 《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不论贫贱,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也为他的“有教无类”提供了依据。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这种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大大地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这种立足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论,在西周以前以天生的血缘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践的观念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的,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孔子认为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后天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
(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6)教学内容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局限:忽视了自然知识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三个过程:学思行
因材施教
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
启发诱导
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3)学思行并重
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
4)道德教育
“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道德教育原则
立志乐道
“立志”就是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找到前进的动力;“乐道”就是要要决心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政治信心心甘情愿为之奉献。
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能经受磨练,有恒心。
克己内省(自省自克)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把被动遵守变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身体力行
道德的认识与道德行为问题。孔子强调的是道德的行动,他提倡身体力行,言行一致。
改过迁善
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孔子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
(5)论教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教师要尽职尽责
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教学相长。
(6)历史影响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经验,大多可以追朔到孔子。他的贡献有: 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 
(1)思孟学派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思孟学派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
(2)“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使保存还是丧失这种“善性”,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就发源于先天就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但是由于后天接触的环境不同,有人因各种物欲影响,失去其善性,从而为恶。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就会成为小人、恶人。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
(4)“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孟子,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首先,“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靠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
持志养气
孟子所说的,“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气是互为因果的。
动心忍性
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练。
存心养性
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理性的作用。
反求诸已
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然后对人做得更到家。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5)“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5。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荀卿学派的代表人物,研究荀子教育思想最可靠的材料是现存的《荀子》,共32 篇,大部分为荀况本人所著。
(1)荀况与“六经”的传授
荀子重视以儒家经籍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对经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由于荀子的传经,使先秦儒家经籍得以保存,这就使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了经典的教科书,为文化、思想定于一尊提供了物质基础。
(2)“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
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
“性伪之合”
性与伪是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但是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通过化性起伪实现性伪之合。
“化性起伪”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统一的时代需要,理法兼治的政治思想,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他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以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自如地治理好国家。教育应当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
《诗》《书》《礼》《乐》《春秋》,“五经”为教育内容,以《礼》为重点。“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荀子认为:礼是一切事物的绳墨和一切行为的规范。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1)闻见
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2)知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
第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第二,“虚一而静”; “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心能接受来自外界的知识;但又不能让已有知识成为成见,妨碍接受新知识。心能辨别差异,同时兼知多种事物;但心一旦专注于此物,就不能被他物干扰思绪。心始终在活动着,但又不能让无关思考的活动扰乱正常的思绪。
3)行
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6)论教师。
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6。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是两个最著名的学派。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他出生贫民,是小工业者,同情下层人民,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研究墨翟和墨家派的资料主要就是《墨子》。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墨家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在他看来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
墨子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就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兼士”,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家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兼爱要核心的道德要求,要求兼士必须奉行墨家最高的道德的标准。其宗旨在于造福全社会。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墨家重视论辩能力的训练,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游说,推行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墨子对论辩术有深入探讨,提出“察类明故”的原则,是中国古代逻辑理论的开拓者。墨子还提出了判断言谈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提炼出了各种思维的逻辑方法,将这些逻辑方法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的分析、论证、推理。墨家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被动施教的态度,主张“虽不叩必鸣者也”的“强说人”精神。对不来求教者要主动施教,这叫“行说人”。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对此,墨翟提出批评,他认为对于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但是在今天应当创造出新的东西,是好的东西越来越多。 
7。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腆,而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庄周。道家鄙视和否定社会生活,仰慕自然,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萧遥,阐述了富有辩证法的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
(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道家认为人的最佳状态即非有知识,也非有道德,而是如同婴儿般的无知无欲、无争无斗的质朴状态。社会文明的发展使人异化,摧残人的天性,背弃自然。
教育应是一个将种人为影响逐个消减的过程,人须注意教育的副作用,教育中要减少人为干预、遵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