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乱的经济学:经济学到底交给了我们什么?-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虢袢盏耐ㄐ泄厮白饕桓霰冉暇涂梢灾馈!笆澜缑骋鬃橹毕衷谠市怼胺⒄怪泄摇钡某稍惫A艚细叩慕诠厮埃瞧骄厮奥室膊还�15%!美国的榜样是当时促使法国、德国和其它欧洲诸国采取保护关税政策的一个因素。由于美国这样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主义,再加上美国经济规模为世界最大,美国成了世界上最不开放、最不全球化的国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的对外贸易占其GDP的比重还不到10%。
在1912年,全部进口的平均关税负担在法国为8。2%,在德国为8。4%,在意大利为9。8%,而在美国却达18。5%。英国由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进口关税接近于0。但是英国当时已经是一个经济上正在衰落的国家,它的工业产量已经被美国和德国所超过。那时候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下,中国政府不能也不敢保护本国的制造业,仅有的关税壁垒也被国际条约限制而不得超过5%,实际上平均关税率连5%都不到。而那些新起的经济强国,特别是经济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英国的国家,都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其平均关税率都明显高于中国。
很明显,美国和德国是19世纪那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赢家,而中国和拉丁美洲则是典型的输家。输家不如赢家的地方有许许多多,但是对外经济关系和政策上的弱点肯定是不发展的原因之一。在这方面,拉丁美洲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失败就败在没能有效地保护和发展本国的先进制造业,没能发展本国的民族产业、增加本国人民掌握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拉丁美洲的失败更是由于被动地适应英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幻想以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来“融入”英国主导的全球化经济体系,因而不能足够地增加本国的人均宏观总产出和总收入。
促进民族产业和自主的技术发展
为了在当前的这一轮经济全球化中快速地发展中国经济,我们不仅应当保护和发展在中国土地上的先进制造业,而且尤其应当促进本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坚持由本国企业进行的自主技术发展。
近年来我国存在着一种偏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中国经济的唯一道路就是将中国的企业纳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流程中去,依靠外国大公司提供的技术,专门从事跨国公司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些劳动密集的部分,从而使中国经济完全变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流程的某一部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许多企业不求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而满足于使用外资提供的技术,甘当为外国企业品牌生产的“世界工厂”。更有许多企业把自己矮化为外国公司的组装车间或零部件加工厂,从外国进口散件组装汽车出售,甚至完全让外国企业控制,靠进口零部件加工再出口由外国企业销售过活。
有人认为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发展战略,其实是葬送中国长远经济发展的错误道路。正确的道路应当是自主地促进本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坚持由本国企业进行的自主技术开发。
在短短10年时间里成功地壮大为国际级家电企业的TCL,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自主发展我国民族产业的必要。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万明坚,引用了一份曾经被产业界广为传播的文章《日本企业战胜中国制造的五张王牌》,指出此文“是日本新闻界对日本企业的忠告”,它“提出日本企业所具有的优势,也就是所谓五张王牌,包括先进的生产方式、专利技术、质量品牌、产品设计开发、及时响应客户需求等,也是中国企业面对国际化竞争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制造’如果依然停留在三来一补、OEM、ODM等简单的加工层面,我们终将沦为整个价值链的最低端,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失去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
TCL在并购了阿尔卡特全球移动电话业务之后发出豪言:用TCL精心构建的资本优势、资源优势和智力优势,战胜日、韩企业。万明坚说:中国制造业怎样战胜日韩?“必须要有智慧化的提升,而不能简单沦为第三世界的代工,挣加工费。中国制造业现在还做得比较顺手,大家还可以活得很好,但这不等于要让海外资本、资金来利用我们的优势,反而应该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去整合海外的技术与品牌,正确的策略是资源优势、资本优势、智力优势三者同时并举。发展路径为:利用资源优势完成资本的积累,再快速吸收智力优势”。
“制造业的强大必须智慧化,任何一个产业都可以把规模做得很大,都可以通过规模做大来降低成本,最终使国内厂家把价格打得很低,最后却象一个陷阱,越来越被动。如何摆脱这个怪圈?”“简单依靠成本优势的话,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是短期的,一旦别人改善了配套环境、投资环境,我们的成本就不再有优势。”
“现在我们制造业竞争力对出口带动很大,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要有专利、标准等,形成相当强的设计能力,最后上升为制定局部行业标准以及消费潮流的能力。中国的制造业目前已经发展到相当高水平,现在应当要警醒了,要提高档次进入智力竞争了。中国在制造业上将来要面对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竞争”。(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5月3日第21版)
万明坚精辟地指出了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矛盾:技术水平低的落后国家在国际竞争中靠的是工资低的成本优势,而经济发展的最终成就之一就是摆脱低工资的贫困状态。要变成高工资而又不丧失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唯一的出路是发展民族产业和自主的技术,从整体上提高本国企业和民众的技术水平。
其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雄辩地说明了自主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日本的两个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丰田和日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习制造轿车技术的过程中走了很不同的道路:日产更多地依赖外国技术,曾经采用过进口零部件组装的方式组装过英国的奥斯叮轿车;而丰田从来都是坚持自主学习,没有采用过CKD方式,而不得不大量地在没有来自掌握技术方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的条件下,模仿制造市场上已有但自己过去又不能生产的车型。这两条不同道路的不同结果是:丰田发展出了比日产更强的组织能力,并创造了风靡世界的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而日产不但越来越追不上丰田,还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陷入困境,不得不引入法国的国有控股企业雷诺汽车公司进行重组。
韩国的两个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现代和大宇,最初都是通过CKD方式组装外国汽车而开始学习制造轿车。但在后来的年月里,现代始终坚持自主学习,不允许外国企业控制自己,而大宇却长期依靠与美国通用合作来获得技术。今天现代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商,而大宇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陷入困境,于2002年被美国通用收购。
其实,就国际上国家之间的整体比较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和韩国整体上还是靠本国的民族产业来发展经济的,真正靠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来发展本国制造业的国家是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等国。而这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所造成的不同后果现在已经表现得清清楚楚。正如本文前边指出的,当今的经济发达国家几乎都有大量拥有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本国大企业。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又是,除了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小国之外,我们几乎看不到靠外国的跨国公司实现本国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范例。稍微大一点的由落后国家转变为发达工业国的后起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无一例外地都主要是依靠本国企业在工业上和经济上赶上了先进国家。而那些从一开始就依靠外国的跨国公司来发展本国经济特别是本国制造业的国家,如拉美的墨西哥等国,则都一直还在第三世界的队伍中挣扎。
08、外商控制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开始了殖民地化的进程
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经占GDP的70%,而出口的一半以上由外商投资企业控制,形成了一种外商控制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外资企业当然为这样的经济格局大声叫好,他们在中国的代言人则反复强调,这样的格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所必要。
稍微懂得一点经济史的人都知道,当今的那些大一点的经济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靠这种外商控制下的出口导向经济发展起来的。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高速增长的日本、韩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虽然号称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但其出口的主力却是本地的民族产业。也确实有一些大国如印度,曾经陷入外商控制下的出口导向经济。但是这种外商控制下的出口导向经济却是它们变为殖民地的开始。
印度次大陆各国是逐步变为英国的殖民地的,这一殖民地化的进程在19世纪初基本完成。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普拉西战役中获胜,以武力占领了整个孟加拉,由此开始了印度本土正式变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和各种讹诈的方式进行侵占,到19世纪初,现今的印度(不包括现今的巴基斯坦地区)境内的各个公国和土邦都先后变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领地或藩邦(樊亢、宋则行,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奇怪的一段插曲:一个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竟然变成了印度这样一个大国的正式政府,“官商一体”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当然,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个印度的“政府”是英国女王的臣下,东印度公司统治的印度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
一旦印度开始变为英国的殖民地,东印度公司对英国-印度贸易的垄断就变成了妨害英国多数资本家的祸害。英国政府在1773年、1784年和1813年分步剥夺了东印度公司的商业垄断权,并且在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剥夺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权,从此印度就成了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的殖民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而在印度这样沦为殖民地之前,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等外商就在长达2百年的过程中逐步控制了印度的对外贸易。这种控制为将印度变为英国的殖民地作了充分的准备,而控制了印度对外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后来就变成了印度的殖民统治者。
早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的殖民者们就来到了印度。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率帆船队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印度的马拉巴尔海岸,从此发现了到达印度的新航路,开始了欧洲殖民者掠夺印度的血腥历史。
当西欧的殖民者们初到印度时,印度与美洲大陆不同,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西欧的殖民者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很快征服整个美洲大陆,几乎灭绝了印地安人。而亚洲的大帝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西欧的殖民者们不敢进行军事征服,一时无法占领内陆的广大地区。
当时妨碍西欧殖民者们将整个印度变为殖民地的最大障碍,就是印度的莫卧尔王朝。莫卧尔王朝刚好是在西欧殖民者们来到印度之后不久兴起的,其创立人巴伯尔于1526年消灭了伊斯兰教的德里苏丹国,建立了莫卧尔王朝。到阿克巴统治时期(1556-1605年),莫卧尔王朝的疆域扩张到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北部和中部;直到奥朗则布执政(1658-1707年)时,莫卧尔王朝的扩张才最终停止(《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这样一个强大的莫卧尔王朝面前,西欧的殖民者当然无法占领印度次大陆的大片领土,而只能在2百多年中将自己直接占领的殖民地限于印度沿海的少数据点。
16、17世纪葡、荷、英、法等国的殖民者相继来到印度东、西海岸占夺据点,进行海上劫掠和掠夺性贸易。英、法分别于1600年、1664年成立了“东印度公司”,16 02年荷兰成立了“尼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拥有政府授予的垄断东方贸易和军事侵略的全权。到17世纪末,西欧殖民者在印度沿海一带已各拥有一批牢固的设防据点。其中英国人占有的孟买、马德拉斯、加尔各答等地,还逐步发展为今日印度最大的几个城市(樊亢、宋则行,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
印度由外商控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早在西欧殖民者来到印度之前,印度就已经与其它国家和地区有了发达的贸易关系,出口精美的棉织品和丝织品以换取中国的瓷器、日本的铜等等。直到17世纪,这些对外贸易还有许多是由印度的商人经营的。而在16、17世纪,西欧商人(葡萄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相继来到印度沿海建立商业据点,逐步把印度商人从海上贸易中排挤出去,垄断了印度商品(棉织品、丝织品、蓝靛、香料、珠宝等)的输出。
这些西欧商人之间也为争夺印度市场而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初,就遭到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的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的抗争。1612年该公司击败了在印度的葡萄牙人,从印度的莫卧尔王朝获得了贸易特权(《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又经过一百多年的斗争,英国殖民者终于将葡萄牙、荷兰的势力排挤了出去,最终摧毁了法国在印度的势力,于18世纪中叶开始将印度变为自己独占的殖民地。
有助于西欧商人垄断印度出口的,不仅是西欧商人掌握着他们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和黄金,而且是西欧商人运用这些金银购买印度精美的棉织品和丝织品,把从美洲得到的金银化为了欧洲人对棉布和丝织品的更多消费。印度在这种世界贸易格局中扮演了消费品加工者的角色。可惜的是,由于印度的对外贸易被西欧商人垄断,印度人不仅只能为外商的订单生产,而且在生产上被外商控制,高度依赖外国商人控制的销售市场。
无论如何,西欧商人的到来最初促进了印度出口商品(特别是棉织品、丝织品)生产的进一步扩大。由于国外的白银涌入,16世纪以及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孟加拉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一再扩大,并导致人们去开发边疆地区(Frank,第3章,2。(3))。当今印度的最大城市加尔各答就是在这个时期兴盛起来的。它坐落在孟加拉,1 690年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点,1772年成为英属印度的首府(《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到18世纪,在印度的一些先进地区,已出现了不少发达的手工业城市,其产品大量行销国内外。繁荣的棉织业中心、孟加拉的达卡到18世纪中期有人口15万,大量输出棉布。而到17、18世纪,由于城市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出口棉织品和丝织品的需求,商人便开始向农村手工业者订货。到17世纪中叶,在孟加拉、古吉拉特、旁遮普的一部分地区,已经不是几万而是几十万农户在从事出口棉织品的生产了(樊亢、宋则行,第一册第六章第一节)。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到17世纪末依然强盛的莫卧尔王朝会听任西欧商人控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至少到17世纪末,西欧商人控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加了印度人的就业,使许多印度人变得更富裕。莫卧尔王朝那样的专制政权可能对自己臣民的就业和富裕没有那么强的关切,但是臣民们变得更富裕有助于增加朝廷的税收,有助于统治者政治上的稳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