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你的误区-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摆脱旧我;就要冒风险。你一直习惯于某些固定的自我描述词语;在很多方面;你每天都在靠这些词语生活。然而;你可以消除这些标签;我们所有的自我描述词语都是回避尝试造成的结果;因此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消除所有此类词语。 
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一词是某些人为了给别人分类并为某些行为寻找借口才造出来的。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你就是你的选择之总和;因此你的每一个标签都可以改为〃我现在另有选择〃。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你是谁?你对自己评价如何?其实;你可以选择一些美好的新词语完全不同于别人或你自己所使用的标签的新词语来描述自己。那些令人讨厌的旧标签只能妨碍你去充分地;真正地生活。 
请记住一位名人关于学习的论述吧: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你或许会衰老;或许会彻夜不眠;或许会失恋;或许会眼看着周围的世界受到一群狂人的毁坏;或许会得知你的名声被居心险恶的人诋毁;在这种时候;只有一件事是值得做的学习。研究一下人世如何变迁及其原因。学习;只有学习;才会使你的心灵永远不会衰竭;使你永远不感孤独;永远不担忧或疑虑;永远不后悔。你要努力学习。看看吧;你周围有多少东西可学:科学;纯科学;世界上唯一纯洁的东西。天文学够你学一辈子;自然历史够你学三辈子;文学则够你学六辈子。当你花了无数时间学习生物学;医学;理论评论;地理;历史和经济之后;你便能够用一块木板造出个车轮;或者再花50年去练习击剑。然后;你可以再去学数学;等数学学好之后;再去学耕种。〃 
任何阻碍发展的自我描述词语都是应当驱除的恶魔。如果你非要有个自我描述标签;不妨试试这个:〃我是个驱魔师;专门驱除自我描述词语这个恶魔;而且我喜欢驱除魔鬼。〃 
需要得到赞许无异于在说:〃你对我的看法比我对自己的看法更为重要。〃 
你可能花费了大量时光竭力赢得他人的赞许;或因得不到赞许而忧心忡忡。如果寻求赞许已成为你生活中的一种需要;那么你现在就该做些事了。首先;应该认识到:寻求赞许与其说是生活之必须;不如说是个人之欲望。当然;我们都愿意博得掌声;听到赞扬或受到称颂。谁不愿意如此呢?在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而且也的确没有必要在生活中放弃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你的精神健康;事实上;受到恭维是十分令人惬意的。寻求赞许的心理只有在成为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愿望时;才成为一个误区。 
如果你希望得到赞许;那仅仅是乐于得到他人的认可。但如果你需要赞许;那么你在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沮丧。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赞许成为一个种需要时;你就会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奉献给〃外人〃;因为你必须得到他人的赞许。假如这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你就会产生惰性(即使是轻微的惰性)。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们随意抬高或贬低。只有当他们决定给你施舍一定的赞许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 
另外;如果在每件事上都要得到每一个人的赞许;那就更为糟糕了。如果是这样;你势必会在生活中遇到大量痛苦和烦恼。此外;你会慢慢建立起一种平庸的自我形象;随之产生的便是自我否定心理。 
毫无疑问;要在生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完全消除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它是精神上的死胡同;它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益处。 
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大量反对意见;这是现实;是经历〃生活〃所无法避免的现象。一旦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几乎不可能了。一般而言;政治家们往往不为人们所信任。他们极为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否则便会一事无成。因此;政治家们总是见风使舵;为迎合一些人而表示一种观点;为取悦另一些人提出另一种观点。一个人如果没有固定的立场;为取悦所有人而巧妙地改变着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他就没有任何诚意可言。政治家的这种行为是不难察觉的;然而要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则不那么容易。或许你会为不惹某人生气而〃保持冷静〃;或许你担心失宠而违心地附和他人的意见。你知道自己一旦受到斥责就会不愉快;所以为了避免不愉快;你不得不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的确;应付受人斥责的局面很不容易;而采取为人所赞许的行为则容易得多。但如果为回避困难而选择后者;那就意味着你认为别人对你的看法比你的自我评价更为重要。这是一个在我们社会中难于避免的危险陷阱。 
为了避免落入寻求赞许陷阱;为了使自己不为他人意见所左右;有必要审视一下促成寻求赞许需要的各种因素。下面简要回顾一下寻求赞许行为的演变过程。 
需要赞许心理是基于这样一个看法之上的:〃不要相信你自己;先听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我们的社会总是强调;寻求赞许的行为是一种生活准则。独立思考不仅不合常规;而且是我们社会传统的大敌。你如果在这种社会环境中长大;便或多或少会带有这种特性。〃不要过于相信自己〃;这便是寻求赞许心理的实质所在;也是我们整个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应该将他人的意见看得比自己的意见更为重要;这样;如果你得不到他人的赞许;就完全有理由感到内疚;情绪低落;甚至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因为别人比你更为重要。 
别人赏赐的赞许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支配力量。你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别人的看法;一旦别人不再施舍赞许;你便一无所有;你会觉得自己一钱不值。因此;你越是需要得到恭维;就越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支配。相反;如果你采取步骤;努力培养自我赞许意识并不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那你就会逐步摆脱他人的控制。你在这方面的积极行动总要遭到某些人的非难;他们斥之为自私;冷漠或不体谅他人等等;其目的就是使你不能独立;这种恶性循环使你任人摆布;为了认识这一点;应当审视一下我们社会中促使我们寻求赞许的大量信息;即那些从孩提时期就一直影响我们的各种信息。 
在此必须强调的是;儿童在其性格形成时期的确需要得到对其有影响的成年人(如父母;教师)的赞许。然而;这种赞许不应以要求孩子规规矩矩为条件;也不应当要求孩子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每一种情感或每一项行为都征得父母的同意。自孩子开始懂事起;便可以逐步培养其自我依靠的意识。在这里;不应将寻求赞许与寻求爱抚混同起来。为使孩子长大后摆脱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最好一开始从多方面给他以大量赞许。然而;如果孩子长大后;总觉得未经取得父母的许可便不知如何思维或行事;那么自我怀疑的误区种子已在其大脑扎根了。我们说寻求赞许的心理是一种自我挫败性需要;是指孩子总是出于习惯根据妈妈或爸爸的意图行事;而不是指孩子希望得到爸爸妈妈体贴入微的疼爱与喜欢。后者是一种完全正常的心理。 
我们的文化传统大都总是教育儿童去依赖他人;而不应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每件事都要问问爸爸妈妈。〃我吃什么呢?什么时候可以吃糖?可以吃几块糖?我可以同谁玩呢?什么时候可以去玩?在哪儿玩?〃而妈妈会说;〃这是你的房间;但你要收拾好衣服挂在钩子上;被子要叠好;玩具放在盒子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下面这类小对话也会进一步加强孩子的依赖性和寻求赞许心理: 
 〃玛丽;你愿意穿什么就穿什么吧。〃 
〃妈妈;你看我穿这一身衣服好吗?〃 
〃唉呀;小宝贝;这不行快回去换条合适的上衣或裙子。〃 
一星期之后。。。。。。 
〃我应该穿什么呢;妈妈?〃 
〃我不是告诉过你吗;随便穿什么都行。怎么老要问我呢?〃 
的确;为什么呢。。。。。。 
 
在食品店;售货员问孩子;〃你想要块巧克力吗?〃孩子则看看妈妈;问道;〃我可以要块巧克力吗?〃他已经学会事事征求父母的意见;甚至对于他是否可以要件小东西也是如此。从玩耍;吃饭;睡觉一直到交朋友和思考问题;幼儿在家庭里很少受到自我依靠教育。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爸爸和妈妈在内心深处认为;孩子是属于他们所有的。做父母的常常将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而不是帮助孩子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由此而来建立起自信心。 
纪伯伦在《先知》诗集中生动地谈到被视为财产的孩子们: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来到人世;但却不是你的化身; 
他们和你生活在一起;但却并不属于你。 
 
事实上;父母亲这种做法的影响反映在每一个〃具有依赖性〃的孩子身上。孩子每次吵架或打架几乎都要由妈妈干预才会停止;她成了仲裁人;每当哥哥欺负妹妹时;她总是得向妈妈哭叫诉怨;妈妈得替孩子去思考;感受并采取行动。不要自己去克服困难;有爸爸妈妈呢。即使你有能力;也不要自己独立做决定;首先应该听取别人的意见。 
儿童是不愿意百依百顺的。你或许会记得;在孩提时代;你希望自己思考问题;不希望依赖他人。当你三;四岁时;妈妈要是帮你穿衣服;你会说:〃我自己能穿。〃但你得到的答复却往往是;〃我来给你穿;我们可没时间再磨蹭了〃;要不就是〃你还太小〃。要求独立的火花;想独立做人的愿望在童年时期十分强烈;不过由于对爸爸妈妈的依赖性;你的这些火花总是一闪即逝。如果你非要独立;社会就会不满意;如果社会对你不满意;你也必须对自己不满意。你的父母就这样出于好心;逐步培养你的依赖性和需要赞许的心理。做父母的都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因而他们总是不让孩子卷入任何危险中;然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果一个人根本不懂得身处逆境(解决个人争执;对付别人的侮辱;为荣誉而拼搏;自谋其生等)时如何依靠自己的思维与力量;就不可能独立地生活。 
在孩童时期;社会和家庭向你灌输了许多寻求赞许的信息;尽管你或许已经记不得这些信息。各种〃听爸爸妈妈话〃的信息的确保证了你的安全与健康;但其他的信息则是向你灌输一种十分重要的意识;规矩的行为;为他人所赞许的行为。你本来是应该得到这种赞许的;但现在却是在取悦他人之后才能得到。这里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赞许与否;而在于应当不附带任何条件地给孩子以大量赞许;而不是将赞许作为对孩子规矩行为的奖励。在我们的社会里;绝不应当鼓励孩子将自我价值与他人的赞许这二者混同起来。 
 
当你离开家来到学校时;你又到了一个专门向你灌输寻求赞许信息的地方。做每件事之前都要征得同意;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先向老师报告再去上厕所;坐在指定的位子上;犯错受罚就得占起来;不经允许就不能坐下。学校在各个方面倡导的都是要接受控制。你所学到的不是思考问题;而是不要自己思考问题。老师总是在教你做这做那:把纸折成16个小方格;并且不要把字写在折线上;今晚预习第一课;第二课;练习拼写这些字;要这样画画;阅读这本书。总之;你受的教育就是要唯命是从。如果有疑问;就应请教老师。如果你招惹老师生气;甚至招惹校长生气;那你就得几个月都感到内疚。成绩报告单的目的就是向你爸爸妈妈汇报你在学校赢得了多少赞许。 
善于独立思考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吃不开的。要是有哪个学生显示出自我发展和自我支配的迹象;他就会立即受到训斥。那些具有独立性;充满自爱;不轻易内疚和忧虑的学生;都被划为〃调皮捣蛋〃之类。 
在许多学校;争取被人赞许才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老师的宠儿〃以及〃马屁精〃等绰号在学校里得以长期流行;是有其道理的。这类人确实存在;而且还混得不错。你如果听老师的话;学好老师给你制订的课程;从而博得他的赞赏;你就会顺利毕业。虽然这样一来;你的自我依靠性几乎事事处处都要受到影响;从而使你产生一种极须得到赞许的心理;但你还是取得〃成功〃了。 
待到学生进入初中时;他通常已经熟知寻求赞许的要旨。当辅导老师问他希望在高中上哪几门课时;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您说我应该选哪些课程呢?〃到了高中;他会感到难于确定自己的课程;如果别人为他作出决定;他反倒更为自在些。在课堂上;他将学不会对老师的话提出质疑;他将学会规规矩矩地写作文;正确地解释《哈姆雷特》;他将学会写论文;但并不是根据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来写;而是通过引用他人的话;抄写参考资料来说明自己提出的每一观点。一个学生若是不学会这样做;便要受到惩罚:既得不到好分数;也得不到老师的赞赏。直至毕业;学生仍感到很难自己作出任何决定;因为一连12年;老师一直在告诉他应如何思考以及思考什么。他所受到的实际教育就是遵循老师的教导;可如今;毕业在即;他却连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没有。然而;他仍渴望得到赞许;他知道只要获得他人的赞许;就能够精神愉快;万事如意。 
到了大学;学生们仍然接受着同样的教育;写两份学年论文;注意正确格式;两边留出规定的空格;用打字机打出来;要有导言;正文和结论;研究一下这几个章节。。。。。。真是一道地地道道的大型装配线。要循规蹈矩;要讨教授欢心;你便可以万事大吉。等到研究班举行讨论会时;教授对学生们说:〃这个学期;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任何方面进行研究。我将帮助你们选择研究主题并帮你们进行研究;但这是你们的学习;你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安排。我将尽可能给你们以帮助。〃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慌乱:〃我们要写几篇论文呢?什么时候交?要打出来吗?要看哪些书呢?要考几次试?考哪些问题?论文要写多长?两边空几格呢?要每天来上课吗?〃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寻求赞许的人才提出的;鉴于我们上面审视的教育方法;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学生受到的训练就是为他人做事;博取老师;教授的欢心;竭力使自己符合他人的标准。他已建立起靠寻求赞许而生存的思维系统;以上种种问题便是这系统产物。他害怕独立思考。因为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事总是更为简单;稳妥。 
 
我们在其他方面也受到寻求赞许的影响。就此而言;宗教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你必须取悦于耶稣;上帝或者其他圣人。牧师和神父们曲解了历史上伟大宗教领袖提出的教诲;并且企图利用人们对上帝惩罚的恐惧心理来使其就范。因此;一个人品行端正并不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正确;而是因为上帝要他这样做。如果你在生活中产生疑问;不要自己去思考;而应对照各种教规来检查自己。你要循规蹈矩;但并不是你觉得自己应当如此;而是因为别人要求你这样;否则你就会受到惩罚。宗教是在利用你需要赞许的心理。这样;你所采取的行为或许与你自己希望做出的选择相同;但却不是你自愿的选择。 
一个真正虔诚的教徒应该自己制订行为标准;无需获得外界赞许。这是一种切实的自我宗教信仰;根据这种宗教信仰;人的行为标准是他的良知以及他根据自己的文化环境所信奉的法律规定;并不是别人对他的言谈举止所提出的要求。如果我们认真分析一下耶稣基督;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极富有自我精神的人;他提倡自我依靠;他毫不惧怕别人反对。然而;他的许多门徒却歪曲他的话;并编了带有恐惧心理和自我嫌恶色彩的教义手册。 
国家政府也是利用寻求赞许心理促使人们循规蹈矩的另一个机构。政治家总是说:〃不要过于相信自己。你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和手段。我们将照顾你。我们将扣除你的所得税;以免你在收到税单之前便把钱花完;我们将强迫你加入社会保险;因为你不会自己做出决定;或者不会自己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