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圆通的人际关系-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人非常重视人际技巧,很容易打动别人的心,进而抓住别人的心。君子往往觉得自己凭良心,不做亏心事,不必讲求什么人际技巧,因而时常得罪人,引起别人的怨恨和报复。这一点是君子不及小人的地方。那君子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同样注重人际技巧,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呢·
圆通而不圆滑
人们常常认为小人圆滑,因而对他充满鄙视。君子当然不应该圆滑,但是要足够圆通,否则就常常使自己在与小人的斗争中处于劣势。中国人最讨厌圆滑,任何人只要给人一种“滑头”的感觉,便成为别人心目中“狡猾的人”,注定没有前途可言。
而圆通是我们十分喜欢的,但可悲的是,现代人脑筋逐渐扁平化,缺乏深度,看事情不能“入木三分”,所以“凡是圆通都看成圆滑”。圆通和圆滑虽然长得一模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不分轩轾,都是“推、拖、拉”,一副打太极拳的模样,但是二者的本质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差异:第一,过程完全相同而结果截然不同。“推、拖、拉”到最后,把问题圆满解决掉,便是圆通;“推、拖、拉”到最后,没有解决问题,或者解决得不够圆满,那当然是圆滑。第二,圆通的人善于利用“推、拖、拉”的短暂时间来充分思考,寻求此时、此地合理的行动方案,以便减少阻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圆滑的人只想利用“推、拖、拉”把时间拖延过去,以便逃避当前的问题,根本不想解决问题。第三,圆通的人用“推、拖、拉”来降低竞争的压力,使大家觉得经过“推、拖、拉”之后得到的答案,应该可以接受;圆滑的人,则冀望于不经由竞争,便能够获得胜算,或者不愿意应付挑战,悄悄地逃之夭夭。
圆滑与圆通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很多人盲目排斥“推、拖、拉”,视“推、拖、拉”为落伍、陈旧、腐败的手法,把圆通和圆滑都看成可恶的行为,因此失去圆通的本事,真是得不偿失。其实,合理地“推、拖、拉”,把“推、拖、拉”的功夫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圆通。如果一味地认为“推、拖、拉”是坏事,那就会事事看不惯,甚至整天不愉快。
圆通就是“面对现实”,“负起责任”,另外加上“不伤害面子”。不够圆通,很容易伤害自己的面子,也很容易伤害别人的面子。
譬如介绍别人的时候,经常听见当老师的人说“这是我的学生”。而被介绍的人,却似乎并不认定介绍人是老师,反而淡淡地说“我们现在合作一些事情”,这岂不是很尴尬?当老师的人,如果介绍“这是我的朋友”,对方紧接着说:“不,我只是教授的学生而已。”是不是就能避开尴尬的场面?让别人承认自己,而非自己盲目乱认,这就圆通多了。
“面对现实”和“负起责任”可以用理智和科学来处理;“不伤害面子”却需要以感性和艺术来协调。圆通就是科学加艺术,理智加感性,所以很难做到。
我们承认“圆通是高难度的素养”,一般人很难精于此道,何况一不小心,就会流于圆滑而遭人唾弃。但是,难学,还是要学,因为只有学会圆通,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圆通和圆滑仅仅一字之差,但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听到别人的夸奖,要针对不同的人回复不同的话:对西方人要说“谢谢”,对日本人要说“请多多指教”,对中国人要谦逊地说“哪里,哪里”。这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行为,就是圆通。如果对西方人说“哪里,哪里”,相信对方一定莫名其妙;如果对中国人说“谢谢”,对方会不以为然:“我不过说说而已,你还当真了。”
不可否认,圆通有圆滑的成分,但也含有不圆滑的成分。我们先接受圆通的概念,再观察圆通的事实,分析圆通的要素,才可以学得圆通的精髓。
第一,将心比心是圆通的先决条件。多以欣赏的眼光来体会他人的圆通,比较容易吸取他人的经验,迅速成长。常以厌恶的心情来批评他人的圆滑,结果便只有生气的份儿,失去学习他人宝贵经验的机会。
第二,不要完全排斥或放弃“推、拖、拉”,也不能够凡事都“推、拖、拉”,以免一不小心,就变成令人厌恶的圆滑。
不过,中国人自己“推、拖、拉”的时候,往往不认为自己正在做这种令人厌恶的动作,却自满于“事缓则圆”的解说。但是,看到别人“推、拖、拉”,却又立即觉察出来而心生反感。
圆通说起来相当简单,做起来难。因为圆通与圆滑的差距十分细微,稍不留意,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txt小说上传分享
遇事先求自保(1)
“明哲保身”是中国人普遍秉持的人生哲学。朱子说:“明是明理之明,哲乃了然于心,保身则是依道理进退而处世,于是罪刑、灾祸不至。”
中国人凡事先求自保。遇到突发状况,就会遵循明哲保身的哲学分析形势,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形势不利时,就要及早抽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何必逞匹夫之勇呢?很多人反对“明哲保身”,认为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怕死、虚伪、消极,其实不然,一个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话,其他的都没有意义。人们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神仙都要先保全自己,何况凡人呢?中国人明哲保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深藏不露
深藏不露实际上是中国人守身哲学的应用,也是我们奠定“立于不败之地”的良好基础。如果有人把自己的实力毫不隐瞒地展现无遗,很容易遭人算计,岂不是自讨苦吃?中国人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宁可韬光养晦,安然度日。
这也是中国人与众不同的心理。日本人就算没有本领,也要装成很能干的样子;美国人有多少本领,都要找机会表现出来;只有中国人深藏不露,静观其变,再衡量情势的变化,以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有句俗话“树大招风”,因此,中国人有能力并不表现,还喜欢伪装成没有本领的样子。例如,会写字的人不轻易宣扬自己擅长书法,会画画的人不愿意让人家晓得自己善于作画。这样做比较省力省事,否则请字求画的人络绎不绝,只能疲于应付,稍有不慎,厚此薄彼,就会得罪人。另外,自己深藏不露,还可以留下力气嘲笑爱表现的人。中国人不讲能力,却十分重视本事。只有能力而没有本事的人,往往一表现就遭殃。有本事的人,能够把能力表现得恰到好处,受人欢迎。
比如,大家在打球,招呼你也参加,就算你天天练习,也要谦逊地说:“好久没有打了,生疏啦。”大家让来让去,你才登场,不费吹灰之力,把对手一一打败。就算如此,也没有人觉得奇怪,因为大家明白你刚才不过是深藏不露的一种应用罢了。
喜欢保留实力、不强求出头并不说明中国人奸诈、不实在。相反,谦虚会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深藏不露有三个要点:
第一,人怕出名,猪怕壮。人愈出名,遭遇的麻烦愈多。越有能力,承担的责任越重。中国人比较喜欢打击有能力的人,同情没有能力的人;能者必须多劳,没有人会感激,而且容易招人嫉妒。因此,不如隐藏实力,凡事量力而为。
第二,不要夜郎自大。中国人对那些自我膨胀,把自己看得很伟大的人,大多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背后则嘲笑他们夜郎自大,不自量力,十分看不起。
第三,慎防人上有人。即使自己的本领高强,也要慎防人上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所以要深藏不露,以免泄露自己的实力,招来对手的攻击,对自己不利。
深藏不露并不是不露,而是站在不露的立场,来求取合理的露,以免露得过分或不及,对自己有害。有能力必须合理地表现,凡事量力而为,才能恰到好处。中国人主张“不可以随便表现”,并没有反对合理的表现。不能不表现的时候,务必表现到合理的地步,不可任意逾越合理的范围,以免留下后患。
以让代争
人类社会,彼此难免要竞争。实际上,了解中国人性格的人,就知道中国人太喜欢争了,而且一争起来往往不择手段,所以不鼓励中国人竞争,认为能够不争的,大家都不要争,不能够不争的,便以让代争,这才是中国人推崇的君子之争。
争是必要的,舍也是必要的。什么都要争,最后就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争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争。而且给人一种恶劣的印象,使大家提高警觉,甚至于联合起来,一点机会都不给你。因此太会争、太喜欢争的人,经常什么都争不到。只想到舍,同样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要的又是什么,而且给人一种消极、不愿意负责任的不良印象。
只有把“争”和“舍”融合在一起,该争的才争,不该争的就舍弃,争到好像没有争一样,才是圆满的做法。以让代争便是兼顾“舍”与“争”的权宜措施,站在“不争”的立场来“争”,才不会乱争,才可能争得恰到好处。
遇事先求自保(2)
但是“让”并非消极的“让”,也不是让给谁都行,而是在冷静思考之后,让最合理的人来做最合理的事,才不会令众人失望。千万不要心里不情愿,却打着谦让的幌子,那是虚伪。让来让去,觉得自己最合适,这时候就应当仁不让。关键在于把握“当仁”的尺度,要从事情的性质、轻重、缓急、大小来判断。
当然,当仁不让也要以“半推半就”的形式表现出来。“半推半就”就是指确实“当仁”,而且推辞不掉,实在没有办法,才勉强为之。“半推半就”必须诚心诚意,另一方面表示“我虽然勉强接受,仍然随时准备交给比我更合适的人”,一方面让没有当选的人也有面子。比如你被选为部门主管,必须要表明你不想当,极力推辞,说自己能力不行,经验不足,体力也不好,做事情没有耐心,把各种理由都列出来,最后盛情难却,只好“勉强为之”。这样做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但千万不要以此为借口偷懒。一旦你接受了,就必须负责到底,才不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
秘不外传
中国人喜欢将自己的绝技保密,就算传授给徒弟也要“留一手”。这一直是受人诟病的一种作风,就因为“留一手”,造成很多技艺失传。其实,这原本是中国人的一种自保心态,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留一手”本身并没有好坏,关键在于“留得合理不合理”。
不可否认,从古至今,凡是能够发扬光大的,中国人并不主张“留一手”,反而毫无保留地让全世界的人来分享。但是,有些东西,中国人之所以“留一手”,有一些特别的道理。
技艺失传似乎要归咎于师父的自私,不肯把自己的真实本领倾囊传授,以致一代不如一代。但是却不能忽略两种情况,一种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另一种是教会徒弟,杀死师父。年富力强的师父凭着威势和丰富的经验,或许能够制服徒弟;而年迈体衰的师父,如果不幸遇到徒弟翻脸不认人,就会悔之晚矣。 “年老慎择徒”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两种情况下,预先留一手,也是一种自保的方法。如果遇到忠良可靠的徒弟,师父自会倾囊相授,哪里会留一手·
中国人很重视拜师礼,凡欲拜师者必须恭恭敬敬地向师父叩首,以显其诚意,要不然师父怎敢把功夫传给他?
儒家一再希望中国人“反求诸己”,徒弟发现师父秘而不传,实在不应该埋怨师父,而是应该自我检讨,为什么自己在师父眼中这么不可靠,弄得师父必须痛心地留一手?而为师者,应尽可能将技艺发扬光大,并想办法找到合适的传人,教他、导正他,让他刚正不阿,这才是秘传的真义。
事实上,“留一手”跟“不留一手”,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想学的人,师父留一手照样学得很像;不想学的人,师父不留一手照样学不好。“留一手”不过是学得不像、学得不好的人常用的一种借口。依据中国人的观点,用“师父留一手”来骗别人,给自己留下面子,尚属可行。若是连自己都骗,真的把责任都推给师父,那就实在太不长进了。“留一手”是说给别人听的,不是说给自己听的。
现在,除个别门类外,磕头拜师的情形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工作中,师父带徒弟的形式却很常见。这就要求人们在“留一手”和“不留一手”中做好抉择,既要有足够的能力自保,又要将自己的技术发扬光大。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就怕吃亏上当
性——爱占便宜,死要面子
中国人的本性是什么?简单来说有三点:第一怕吃亏,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吃亏上当;第二喜欢占小便宜,中国人一般不奢望去占大便宜,专占小便宜;第三,自私又爱面子。
就怕吃亏上当
说中国人怕吃亏上当,并不是贬低中国人,凡是有这种想法的人都不太了解中国人。中国人重视合理,合理地怕吃亏有什么不对?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不断地吃亏,岂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特性,凡是宣称钱财乃身外之物的人,多半都很小气。因为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某个弱点的话,就不会强调它。例如一个人缺乏信用,就会强调自己重信用,通过不断地强调,才能让别人上当。
就因为中国人怕吃亏,所以和中国人打交道时,千万不要有欺骗的意图,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才能皆大欢喜。一开始就想欺骗中国人,往往会“偷鸡不着蚀把米”,得不偿失。
每个人都怕吃亏,但是过分地怕吃亏就变成精打细算了,其实人算总是不如天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中国人发展出一套“差不多主义”,差不多就是刚刚好,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合理。
因为怕吃亏,中国人处处小心谨慎,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如果防不胜防,真的吃亏了,中国人也不以为意,反而相信吃亏是福,“吃一堑,长一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只爱占小便宜
如果说怕吃亏是被动的,那喜欢占小便宜就是主动的行为。占小便宜,关键词不是“占”而是“小”,只占“小”便宜。一个人爱占“小”便宜,就表示这个人不贪,贪心的人只想着占大便宜。中国人爱占“小”便宜,不贪心,很守本分,为了过日子,占一点小便宜,没什么可耻的。而且对中国人来说,占小便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国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在试探对方。和别人做生意也好,交朋友也好,首先要了解对方,看对方是不是值得打交道的人。
中国人比较在乎舍不舍得,换句话说,中国人不会盲目地为一个人去拼命,我们会考虑值不值得。要判断值不值得,就要看对方舍不舍得,你舍得我就认为值得,你不舍得我就认为不值得。这就是中国人占小便宜的本意。
在人际交往的时候,首先要看对方的度量大不大,没有人愿意跟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做朋友。看对方舍不舍得,舍到什么程度,可以判断你在对方心目中是何分量。如果对方连鸡毛蒜皮的事都要和你计较,那他也就没把你放在心上。
《战国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