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
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
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
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
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一方就某事唠里唠叨个没完,就可能超
出对方的承受极限,由默默忍受变为大发雷霆,反而使沟通遇到更大
障碍。
第三种是禁果逆反。
禁果逆反心理指的是,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
的探究欲望。说到“禁果”,很容易想到的是《圣经》里亚当、夏娃
偷吃“禁果”的故事。亚当与夏娃由于好奇,在蛇的蛊惑下偷吃了智
慧之果,因为违背了与上帝的誓约,被逐出伊甸园。后来人们通常用
偷吃“禁果”来比喻少男少女初尝人事。从圣经故事中引申出来的“禁
果”,含义就是指因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土豆从美洲引进法国时,人们都以为它对人有害。法国农学家帕
尔曼切在德国吃过土豆,就想把它推广到法国。1787年,他得到国
王的许可,在一块地里栽培土豆,并用一支身穿仪仗服装的、全副武
装的国王卫队看守这块地,但白天看守,晚上警卫就撤了。这使人们
非常好奇,于是商量好,晚上来偷着挖土豆。回到家去一吃,发现非
常好吃,使土豆得到了推广。这正是得益于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
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
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
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的阔如在
受传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强烈
的召唤。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
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
你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千方百计试图获得这些信
息。
很多专家也日益认识到,由于禁果效应的存在,关于性的知识也
不应该对青少年讳莫如深,这样反而使他们对性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
感,而不能正确地理解。
5应激反应: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一次,拿破仑骑着马正穿越一片树林,忽然听到一阵呼救声。
他扬鞭策马,来到湖边,看见一个士兵在湖里拼命挣扎,一边却向深
水中漂去。岸边的几个士兵慌做一团,因为水性都不好,不知该怎么
办。
〃拿破仑问旁边的那几个士兵:“他会游泳吗?“只能扑腾几〃
下!”拿破仑立刻从侍卫手中拿过一支枪,朝落水的士兵大喊:“赶
紧给我游回来,不然我毙了你!”说完,朝那人的前方开了两枪。
落水人听出是拿破仑的声音,又听说拿破仑要枪毙他,一下子使
出浑身的力气,猛地转身,扑通扑通地游了回来。
拿破仑给那位落水的士兵的强刺激,使他精神一振,进入心理学
的“应激”状态,才使出全部力量和智能,自救成功。
什么是应激呢?在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人会产生极度紧张的
情绪,心理学上把这叫做应激。当情绪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时,人的激
活水平快速发生变化,表现为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的变
化,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高度兴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急中生
智,做出平时不能作出的勇敢行为,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但另一方面,
也可能心绪紊乱,惊慌失措,作出不适当的行为。
应激一词首先由汉斯·塞里于1946年应用于医学领域,是指机
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的最直
接表现即精神紧张。汉斯·塞里通过多次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了应
激和全身适应综合征的理论,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并被广泛用于医
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简单地说,可以把应激理解为压力或刺激。
当人受到应激作用时,人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反应,并在新的情
况下逐渐地适应。如果人不能适应这种刺激,就可能在生理上或心理
上产生异常,甚至可能发生疾病。
根据塞里的应激学说,全身适应综合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
段叫警戒期,这一期又可分为休克期和抗休克期。休克期时,可出现
血压下降、血管渗透性增高、血液浓度降低及体温下降等休克症状。
抗休克期的表现与休克期相反。第二阶段叫抵抗期,此期人体出现各
种防御手段,使机体能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环境,以避免受到损害。第
三阶段叫耗竭期,此期是在应激因素严重或应激持久存在时才会出
现。它表示机体“能源”的耗竭,防御手段已不起作用。如果继续发
展,则导致死亡。
应激的来源有三方面:外部物质环境,如寒冷、酷热、潮湿、强
光等,个体的内环境,如营养状况、感觉情况、刺激情况,机体各种
物质的产生和平衡情况等;心理社会环境,如身边发生的事情对我们
心理造成的影响。
应激的直接后果为:机体不仅有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同时还有
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生理上的反应姑且不论,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
心理上对应激的反应。
在各种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中,有些是有利于应付应激的,如警
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情绪的适度唤起等,而有些是妨碍或干
扰人们应付应激的,如焦虑不安、过分烦躁、情绪低落、愤怒、激动
等等。
应激的反应一般是因人而异的,比如两个人同时站在跑道上,一
个可能信心十足,另一个却可能紧张得发抖。心理学家认为,应激所
引起的反应不仅取决于刺激,而且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以及起
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个性倾向性(需要、
动机、兴趣、信念)和社会性支持等各种因素。我们大概都记得语文
课本里学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到十岁的司马光在小伙伴掉
进大水缸时,能够镇静地用大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这就是面对
紧急情况表现出的良好的应激状态。
那么,生活中的应激对我们到底是有利,还是不利呢?
生活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没有变化,生活显得单调无味。一
定变化可以激励人们投人新的行动中,磨练人的斗志,提高社会适应
的能力,因此是有利于维护人们心理平衡的。但生活中的变化如果过
多,过快、过大、过于突然,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会超过人们心理、
生理上所能承受的限度,会形成有害的应激。因为应激的生理机制
是:大脑皮层接受刺激后,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如果应激过强,
身体就处于充分动员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时间长了,会使生物化学保
护机制受到破坏,使抵抗力降低,更容易受到受疾病的侵袭。
而从心理上讲,当个体对紧张体验不能解除时,就达到了“过度
应激”,它会影响正常心理活动的进行。因为外界刺激唤醒大脑皮层,
使之维持一定的觉醒水平时,会有助于心理活动的进行;但是如果过
度,会使产生焦虑的反应。这种情况下,自控力会减弱,心理活动能
力也会降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变得不充分、判断不准确,逻辑推理
能力也会下降。
所以,要想表现出最好的状态,需要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中。
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很明白这个道理。有一次,弟子颜渊问他:
“我乘舟渡过一个深潭,梢公驾船的本领出神入化。我问他这个本领
能学吗?他说可以,善于游泳的人只要经过练习便可以学会,会潜水
的人即使从未接触过船也能操作自如。我不是特别理解,他又不肯多
〃说,您能给我解释吗?〃
孔子说:“游泳能手不怕水,对学习驾船不恐惧,因为他的心情
完全是放松的;擅长潜水的人把陆上和水中看成一码事,把船行和车
驶看成一回事,把驾船不当一回事。所以,即使从没驾过船也能操舟
自如,悠然自得。”
孔子又说:“就像一个参与赌博的人,用瓦块做赌注,就没有任
何心理负担,赌起来轻轻松松,反而常常获胜。如果用衣物下赌,就
有了一点顾忌,要是用黄金下赌,就会顾虑重重,非常紧张,反而不
容易赢了。就是说,凡是以外物为重,怀有恐惧心理的,内心就会怯
弱,行为也显得笨拙犹豫。相反,对结果抱达观态度,姿态放松的,
会表现出最好的水平。”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有的事情越想做好,越紧
张它,就越做不好。就是因为心理应激过强的缘故。优秀的运动员都
善于掌握适度的应激。高手过招,水平相差已不是很大,很大程度上
比的是心理素质。生活中的任何考验都是女11此,只有凭借举重若轻的
心理素质,才能表现出最好的水平。
应激的原理还提醒我们,人应该了解自己的极限,对自己的挑
战应该适可而止。即使我们突破自己的极限,也应该一步步来,不能
一下子迈过大的步伐。因为那样会给自己形成多大的压力,容易造
成身心失调,损害健康。最后很可能欲速则不达,形成适得其反的结
果。
6尊重的需求:
人人渴望尊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上校狄龙对他指挥的第80步兵团士
兵悬赏:谁第一个冒着弹雨把一个柴捆放到敌军的城墙下,并点燃
它,将得到1000法朗。
然而,没有一个士兵行动。狄龙上校大为恼火,开始指责士兵的
怯懦。有一个军士长大声地说:“长官,要是您不提出悬赏,您的士
〃兵就全体行动了!〃
狄龙呆住了,片刻,他若有所悟,便大声发布命令,果然,士兵
们全部前进了,最后整个步兵团1194人中只有90人生还。
这个小故事令人感慨。
金钱无疑是值得重视的,但如果以为唯有金钱才能驱动士兵们勇
敢前进,是对士兵们人格尊严的侮辱。对于一个士兵来讲,还有什么
比军人的尊严更值得珍视?因此,在1000法郎面前,士兵们可以无
动于衷,毕竟生命比金钱重要;而为了维护军人的尊严,士兵们却可
以一往无前,视死如归。
有时,我们确实常常忽略了,一个人,他的最高层次的需要,不
是吃山珍海味、披金戴银,不是住豪华别墅、乘香车宝马,而是自我
价值的充分实现。对一个人最大的尊重,就是对他人格的看重和自我
价值的肯定。
每一个人都有受到其他人尊重的需要。比如,一次评职称过后,
一位未评上高级职称的同志说:“这次我虽然未被评上,但我相信我
并不比评上的人差。跟我一起毕业的,有的当了处长、局长,有的当
了教授,但我觉得我并不比他们差,只是我的机遇不如他们罢了。”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彻斯特财大气粗,对地位低下而又其貌不
扬的简·爱说;“我有权蔑视你!”简·爱后来却对他说:“你以为我
穷、不好看就没有自尊吗?我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正像你和我最终
要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自信、自重、自爱、自尊等都属于人的内部尊重的需要,通常称
之为自尊心。人与人在财富、地位、学识、能力、肤色、性别等许多
方面有所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维护自尊是人类心中最强烈的
愿望。
心理学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求时,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
理的、安全的、社会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五个层次。马斯洛说:
“尊重需要的满足,能够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
会到生活在世界上的用处和价值。”但尊重的需要一旦受到挫折,
就会使人产生自卑、软弱、无能感,会使人失去生活的基本信心。
人的许多好的品质,比如严于律己、自强不息、奋斗精神、自我
修养、人格尊严等等,都是与人的自尊需要分不开的。一个人如果没
有了自尊心,就会做出为人所不齿的事情来。
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地位、身份。社会上人们追求流行,
讲究时髦,用高档商品,买名牌服装,都是一种求得别人尊重的需
要。某大款花几千元买一张帕瓦罗蒂的演唱会的票,人场后就睡大
觉,别人问他为什么花冤枉钱,他说:“听不听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买。”
美国心理学家的一个实验,证明了尊重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西
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从一个大车间中,选出六名女工作为被试者,做
了一个实验。她们工作是装配电话中继器。她们先在一个一般的车间
里工作两星期(第一个时期),以提供一个正常生产率的标准。
然后,把她们从车间安排到一个特殊的测量室,这里除了可以测
量每个女工的生产情况外,其他条件都与主要装配车间相同。她们在
这里工作的五个星期(第二个时期),工作条件变化。
第三个时期,改变了对女工们支付工资的方法。以前,她们的薪
金额决定于整个车间(一百个工人)的产量,现在只决定于她们六个人
的产量。
到第四个时期,在时间表上安排五分钟的工间休息一一上午一
次,下午一次。
第五个时期,工间休息的时间增加到十分钟。
第六个时期,建立了六个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制度。
第七个时期,公司为工人们提供一顿简单的午餐。
在随后的三个时期里,每天提前半小时下班。
第十一个时期,建立了每周工作五天的制度。最后,到第十二个
实验时期,原来的一切工作条件全都恢复,这时的环境条件与女工们
开始工作时的环境条件完全相同了。
最后得出的结果是:不管条件怎样改变一一增加或减少工间休
息,延长或缩短工作日,每一个实验时期的生产率,都比前一个时期
要高。也就是说,女工们的工作越来越努力,效率越来越高。
这是为什么呢?虽然这种结果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最
重要的原因,是女工们感到她们是特殊人物,她们受到了格外好的待
遇,她们在参加一项有趣的实验,期望进行例外的工作,引起了人们
极大的注意,因而感到愉快、自豪,愿意遵照实验者的要求去做。结
果,她们的工作越来起努力,每一次工作条件的改变都刺激了她们效
率的提高。
通过改变一个人的环境,让他与众人分离,特别密切地注视他的
工作,便会使这个人感到受到特殊的重视、信任和期待,因而他就会
尽一切可能按人们所期望的去干好每一件事。这证明尊重可以提高工
作的效率,可以调动一个人做事的更大积极性。领导用人如果懂得这
个道理,将会使下属发挥出更大的潜力来。
汉高祖刘邦得到天下后,有一次与群臣讨论他打败项羽,取得成
功的原因时,说:“在后方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
国安邦,治理百姓,筹办粮铜,我不如萧何;带兵百万,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够用他们;
而项羽有个谋士范增,却不能用,所以我能打败他。”刘邦之所以成
功,是因为他了解人、尊重人,使下属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项羽
尽管“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唯我独尊,不懂得承认和尊重别人,才
会导致失败。
要想别人尊重你,你首先便要尊重别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