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校的女儿-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容易。走前母亲又像以往那样提前好几天就开始给我们张罗了,令我心烦。从前我以为这烦是因为要离开亲人离开家又要孤零零一个人四处漂泊的缘故,但是这次跟从前不同,这次我是要同我的丈夫返回自己的家啊,为什么还是那样的不愿离开?
我不想去兰州。如果可能,倒希望能把彭湛现在就从那个乱七八糟暧昧混乱的环境里移植出来,在母亲这里或在北京,过一种干净、健康、明亮的生活。但现在不仅他出不来,我还得去,去帮他安排,了断。后来想,他的不愿一人只身返回,还有我的不愿前往,是不是都是一种预感?
去兰州的车票钱依然是得我出,可我已经没有钱了,没料到会有这么多的意外。只好同母亲借,借钱又得编一些谎话,看着母亲深信不疑二话不说打开抽屉戴上花镜一五一十点钱给我,我难过极了。当时是晚上,当我拿着母亲的钱进楼上卧室时彭湛自嘲:“唉,年过三十了身无分文!”
“是啊。”我干巴巴地附和一句。对于凭什么要把钱全部都给小唐的事是再也不能提了。她说她陪他睡了七年,曾怀着那样的鄙薄觉着一个女人这样看自己看自己的婚姻是多么不自重多么庸俗甚至是贱,现在却发现这是他们双方的一个默契,一个共识,是他们关系的实质。否则,他怎么可以在已经爱上别人时又去找她,并且在解决完问题后立刻把她丢开?下午的阳光由门上方照射进来,沐浴着他们合二为一的身体……就是亲眼所见也不会更逼真更生动了吧?曾一再对自己说你学医出身应当对此事有着充分理解,在母亲家我也的确把这事给忘了,为什么一说兰州便会又想了起来?才发现它原本就没有消失它已牢牢扎根在了我的脑子里随时会幽然浮出。
车到兰州时天下起了霏霏细雨,阴冷阴冷,令我心情抑郁,还有些隐隐的不安。天气变化对我的心情影响一向很大。我们下了公共汽车,小跑着进了那座有警卫值班的大院。院里静悄悄的,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只有房屋、树木在雨中呆立,听任雨滴冷冷地敲打。我们冒雨向我们的家跑去。突然地就明确了心情不好的原因:那个家,真的是我们的家吗?她还在吗?她要还在,我们怎么办,躲出去还是与她同居?躲出去,去哪里?我和彭湛肩并肩地跑,谁也不说话。但我知道,我心头的忧虑也正是他的。彭湛打开了房门,房间里光线很暗,上午如同傍晚,他开了灯:屋里是一片刚搬完了家后的空旷和凌乱。
所有的东西都搬光了,沙发,茶几,电视,餐桌,椅子、冰箱……连厨房里的排风扇都卸走了,留下了一个方方的大洞,洞下面的窗台上潲进来一片雨渍;瓶瓶罐罐遍地都是,打开来看,全是空的,搬得非常细致。我们不约而同、一前一后上楼。眼前出现了奇迹:卧室里的那张床居然还在!床上居然还有一套卧具!忽然地,我明白了对方的思路。她搬走东西不是因为赌气不是为了惩罚,完全是为了她日后生活的实际需要,给我们留下的这套生活必需品,就是她冷静权衡的明证:以免惹得狗急了跳墙,去找她的麻烦,她是彻底地放弃了他了。实际情况比想象的单纯,仅是物质上的问题要好办得多。她的这种无理贪婪也彻底摧毁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去除了我对她所能有的全部内疚。糟糕到极点的心情稍微好了一点。彭湛的脸却仍比外面的天还要阴沉,终究是角度不同。我轻轻搂住他的胳膊,说:“没关系。”我们去食堂吃的饭,主要是陪他吃,我几乎没吃,吃不下,没有食欲。他吃了三个馒头,两份菜,一碗面汤,毕竟两顿没吃了。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很有感触,想,到底是男人,拿得起放得下,心胸开阔。也是在后来,后来的后来,我才了解这并不是由于心胸,而是一种个体差异。个体差异用在这里是我的一种杜撰,我的确切意思是,肉体需要之于彭湛,似乎永远占据统治地位。从食堂回来,我们收拾房间,擦,扫,刷,洗。有了具体的事情和目标,加上想到晚上不必出去流浪,更重要的是渐渐意识到这已是我的家了——尽管一穷二白四面徒壁,但却是我的了——心情开始慢慢好转,由于活动,冻得发僵的身体也开始暖和。为了抵御屋外的阴凄,我还开了楼上楼下所有房间的灯。
房门被打开的时候我们刚好收拾到客厅,门开后,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被从半开着的门缝里搡了进来,同时响起一个老妇人愤怒的声音:“你们去度蜜月!玩儿!让我给你们带娃儿,不要脸!”
只听到了这个声音,没看到人,大门就“砰”地关上了,惊魂未定的小男孩儿反身扑到门上,伸出小手去够门锁,同时大声哭叫:“姥姥!”彭湛走过去把小男孩儿抱起来,紧紧搂在怀里,亲他,不停地安慰他。“爸爸,”小男孩儿哭泣着用小手指门,“妈妈——”
我呆呆地看着,有些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像是在看电影,又像是在梦里。
第三部分
小男孩儿叫冉。
我带冉在院里散步,雨后的太阳干净明亮,花坛里的花仿佛一下子全开齐了,黄的,粉的,白的,一大块一大块蓬蓬勃勃,空气中弥漫着的花香浓得都有些呛人。不时会碰到同样出来散步晒太阳的老干部老太太,几乎每个人看到我和冉都会微微一怔,然后更注意地看一看我。他们都认识冉,不认识我,自然要想:这人是谁?他们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们,所以尽由他们打量揣测不予理会,全然陌生的环境使我勇敢。但当有那么一天,冉出现在我们单位的院子里时呢?
冉的出现给我的婚姻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名义上和实际上的不圆满。
“我要回家!”冉嚷。
我看表,才一点一刻,彭湛刚睡了二十五分钟。彭湛回来后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辞职,洽谈,跑各种手续,这几天夜里一直睡得很迟,最早的一次十二点半。早晨还要早早起来,办事得遵循人家各机关部门的作息时间。昨天夜里跟人谈事又到凌晨,因此中午这觉十分重要,冉若在家他就睡不成。冉是个不肯安静的孩子,不是楼上楼下地乱跑,就是大喊大叫,大声唱歌。他的嗓子倒是很好,音准也好,乐感尤其好。歌他只唱一个,翻来覆去,是当时被混血儿费翔唱得红透了大陆半边天的《 冬天里的一把火 》。这支歌的旋律完全超出了一个幼儿所能驾驭的范围,冉应裕自如。每一个半拍,切分音,弱起,气声,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且能做到像费翔一样,边唱边跳,一手举麦克一手指前方:“你就是那一把火——”那麦克通常是一本卷起来的书。冉有艺术天分,这似乎是家族遗传。
彭澄给我们寄来了一千元钱,汇单附言上写的是:祝哥哥和姐姐白头到老。她仍依从在云南时的称呼叫我,传递着一种对于至亲至爱骨肉之情的渴望。她没有父母没有姐妹,从此后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相依为命。当时屋外阴雨不断,屋内凄凉混乱,这笔巨款—— 一千元在当时相当于彭澄一年的工资,彭湛两年的工资——和那句祝言所引起的对于彭澄以及与她有关的一切明亮记忆恍若隔世。那时彭澄她们已由云南撤回了四川驻地,在云南时我们说好她一撤回后方就休假,先回兰州,再去北京;后来又说十月份再休,看看十月的北京。但目前看来这个计划怕要落空,她们有可能得去西藏,历时一年。信中她说:“听说最近中印边界发生了冲突,有了一些小的战斗,今天我上中午班,一进科室就听说要组织赴藏医疗所。刚开始我还觉得去不去无所谓,经大家一说,是去不得呀!一是西藏真不是人待的地方,天寒地冻空气稀薄没有青菜。二是地形险恶,翻车事故不断发生,你说云南路险,她们说比起西藏,云南乃一小巫,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是不是?首先这两点就不像去云南那次,还有一定的保险系数。三是参战一年就是二十三岁,再等到那高原太阳晒出来的黑皮肤红脸蛋恢复过来,又得一年,二十四,终身大事为此就要推后两年考虑,黄金时光已过。据说我们医院要组成一个一百床位的医疗所去西藏察隅县的一个什么地方,那里没电,用不上电灯,看不成电视,如果大雪封山,几个月看不到信和报纸是常事,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我们科将去两个医生,三个护士,估计我又跑不了。不过他们又说这只是小道消息,但当大家问院长政委时,他们都笑呵呵地说:‘当兵是要打仗的嘛。’唉,回想我的当兵生活就像游民。从成都到重庆,重庆到成都,成都到雅安,雅安到夹江,夹江到云南,云南到夹江,这回又要从夹江到西藏……”
彭澄所在医院隶属成都部队,与成都部队辖区接壤的国家较多,俗称“邻国”。“邻国”和老百姓过日子所说的“邻居”是一回事,挨得近了,久了,难免会有摩擦,有时相互走动走动,串串门儿,说说笑笑地就能把事情解决了;但也有一些事很难解决,这时两方中间只要有一个不讲理的,或性子急的,就得动武,到那时,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了,所谓胜雄败寇。通常,一个家的“拳头”是身强力壮的男丁或这家所拥有的权势,而一个国家的“拳头”就是军队了。国家指哪儿,“拳头”就得打哪儿。因而当兵若当在了需要跟诸多邻国打交道的部队,“生活就像游民”不足为奇。关于赴藏一事,彭澄信中最后的结论是:听天由命。如果真去了,十月份就休不成假了,就去不成北京了。她说她特别想看看北京的国庆节,她还从来没有去过北京,我是她唯一的北京亲戚。
我给彭澄回信,开了无数个头,终是没能写下去。不想跟她说我这边的不愉快,不愿她不愉快,深知我和她哥哥的婚姻对她来说有多么重要;可是不说不愉快,就只有说套话,费劲而且无味。于是就想,过些日子再写吧,等情况、心情有所好转,等现在成为过去时再写。我对我的婚姻仍抱有很大希望,决心以我的积极努力去经营好它。
“我要回家!”
身边的冉又嚷。我耐心告诉他,爸爸在睡觉,爸爸昨天晚上工作睡得很晚,我们再在外面玩一会儿,等爸爸起来。他不肯。我完全没有对付孩子的经验,我在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当兵离开了父母。我又看了看表,一点二十,才刚刚过了五分钟。“冉你看,花开得多漂亮啊!”我指着花坛里的花大声说。冉不感兴趣。其实我也觉着自己甚是无趣;突然想起小时喜欢看蚂蚁,尤其春天蚂蚁刚出现的时候,心里一阵兴奋,开始带冉找蚂蚁窝,终于找到了一处,他果然被吸引住了,蹲在那里,瞪着双黑黑的大眼睛——这孩子长得像妈妈——看,我则站在他的身后,等。太阳很暖,花儿很美,散步的人们很是悠闲自在,我的心中却是一片茫然空虚,不知将来会怎样,明天会怎样,甚至不知道待会儿会怎样。
“我要回家!”
冉终于对蚂蚁也失去了兴趣,站起身来,嚷。觉着过了那么长时间了,抬手看表,才刚过了七分。我沉重地叹息了。我带冉回家。我不知他为什么非要回家,那个空旷、清冷、毫无生气的地方怎么就那么吸引他?问他。他的回答是:“我要回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同我待在一起觉着没有意思。我也是。但我是大人,可以克制,可以掩饰,也需要克制,需要掩饰,孩子则不。路过大院门口,我突然又有了新的主意:仍是不甘心,仍是想让彭湛再睡一会儿,我们这个家将来就靠他了。
“冉,我们上街去玩儿好不好?”
“我要买彩笔!”
“好!”
“买方便面!”
“好!”
彭澄寄来了一千元钱。钱是人的胆。刚一出大院门,融入人车滚滚的街道,冉就把他的一只小手塞进了我的手里,小手很软,很暖,我握住它,那温软的感觉由手掌直抵心里,我不由扭脸低头看冉,小小的身子,小小的影子。
这天是星期日,街上到处是出来采购或闲逛的人,明亮的阳光下一片熙熙攘攘。路过一条小河,河边上醒目地坐着个单身长发女子,背对我们,薄薄的肩胛,细瘦的腰身。冉挣脱我的手跑了过去,片刻后跑回来,告诉我:“她哭了。”停一会儿又说,“我知道她为什么哭,她和她妻子吵架了。”这里的“妻子”应为丈夫,到底还小;这么小竟就想到了这样的问题,足可见生活的烙印。冉从不跟我提他的妈妈。他叫我阿姨,对我不多么亲近但也看不出明显敌意。不知他知不知道我的出现跟他妈妈的消失之间的关系。他不说,我也不问。不想利用年龄、经验的优势去套小孩子的话,那未免卑鄙,就我和冉这对人物关系而言,还要加上残忍。再者,我也怕,怕正视,面对这样多变无绪的纷乱,闭着眼过最明智。
先去商场买了彩笔,买了方便面,又说服冉跟我一块去了菜市场,手中有方便面啃食,冉随和多了,这孩子不喜欢甜食。菜市场很大,几乎占满了整个一条街,绿油油的、红艳艳的、白生生的,各种菜蔬比比皆是。我买了小白菜,买了葱姜香菜,又去卖猪肉的地方称了猪肉。晚饭包包子,冉和彭湛都爱吃带馅食品。都说主妇在制定食谱时很少或者几乎不大考虑自己,我业已无师自通地进入了角色。不知不觉,两点半了,我和冉往回走。路边有一个卖活鸡的摊位,鸡们挤在逼仄的两层铁丝笼里,由于不舒服,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上层笼子里的鸡屙屎直接就屙在下层鸡的身上,其状惨不忍睹;当然鸡也许不在乎这个,但它们不得不在乎空间的拥挤,有几只鸡被挤得趴在笼底,两脚爪支棱在铁丝笼外,任别的鸡在背上踩踏,动弹不得,这种境况的鸡通常是连叫都不叫了,紧闭着嘴,半睁着眼,一副只求速死的样子。冉在这个摊位前停住,专注地看了一会儿,方便面都忘了吃。等他看够了,我们继续走,鸡们在身后叽叽喳喳不绝于耳地叫,远远听来像是一连串的“哎呀”声。
“阿姨,它们在说什么?”
“谁?……噢。不知道,鸡说话,人听不懂。”
“我听得懂。”
“是吗,它们说什么?”
“它们说,‘哎呀哎呀我要出去!’”
我注意地看了这个四岁男孩儿一眼,为他的敏感、细腻、多情和丰富准确的想象力、表达力惊叹,同时也不安。这样的人极易受伤,不管是这样的大人还是孩子。他仿佛感觉到了什么,立刻就把拿方便面面饼的小手撤下了一只来,像刚出干休所大门时那样,悄然塞进了我的手掌里,那小手的温软直抵心里。他还小,他还不会有不可更改的成见和敌意,你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生活开始在我眼前明朗,开朗,线索开始清晰。
到家的时候,彭湛正好睡醒,冉拿着他的彩笔直接上楼画画去了,我则拎着菜蔬,踏着几乎是轻快的步子去了厨房。听说晚饭吃包子,彭湛高兴得像个小孩儿,积极地跑去食堂买发面,回来的路上,还拐到小卖部买了醋。我把他买回来的发面用湿屉布盖好,心情也越发地好了起来,同时还有了要诉说这心情的愿望,于是边择菜、洗菜,边开始说了,从头说。
“看完蚂蚁才一点半多点,我就跟冉说,冉,我们上街去玩儿好不好?……”
“其实冉在家对我睡觉毫无影响!”
他突兀地插道,说完之后就转身走了,使我连他说这话时的表情都没能看着。我愣住了,不知道他是为了什么。是不耐烦我过细的叙述方式,还是嫌我慢待了——倘若不是虐待的话——他的儿子?
我端着刚出锅的发面包子来到饭厅,桌上已摆好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