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26之崛起-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敢和中央动武,他们的胜算也几乎没有。一旦战事结束,许多重要职位都需要调整,是不是等到那时再行安排马福祥。”
戴季陶要表达的意思很清楚,既然答应给马鸿逵的部队扩编,这个价格已经足够,马鸿逵是不会不愿意的,再给马福祥一个省主席就有些多余了。而且蒋介石为了拉拢收买反蒋联军的将领需要很多官位,这省主席可是就那么几个可以随意安置,现在就是紧缺货,这么轻易的就送给马福祥,有些过于轻率。
蒋介石当然能听明白戴季陶的话,微微一笑说:“季陶放心,一旦我们打败了阎锡山和冯玉祥,我们最少还会有十个省主席的缺额。况且,这个省主席的位置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坐的。”
蒋介石的意思就是,我还有位置送人,剩下的那些西北军和晋绥军的将领不要说没有多少人再值得他下本钱拉拢,就是有,阎锡山和冯玉祥现在占据的那些省份也足够他来安置的。
陈果夫继续说:“另外,刘镇华那里我也派人去联络,刘镇华态度很明确,他虽然对委员长编遣裁军很有意见,但他反对以武力和中央对抗。只是他手下的将领们都倾向于使用武力,派楚经纬去太原也是迫不得已。他还说,一旦阎锡山和冯玉祥等人决定和中央武力对抗,他就只好出国考察了。”
蒋介石低头略微思索后说:“刘镇华的镇嵩军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实力很强,有十万多人,可是自围攻西安不成,重新归附冯玉祥后,引起部属不满,柴云升、王振率部往济南投了张宗昌,张治公则率其部投靠了奉系,自此镇嵩军解体,刘镇华也就从此一蹶不振。去年我们打败了冯玉祥,他又转投了阎锡山。”
“现在他对他对部队控制力已大不如前,这从他部下仅有的两个军长都分别派员去太原就可看出,不过刘雪亚有这番心思已经很不错了。而且他出国,他的部队就会更加松散,对我们更有利。这样,你派人送他五万元,资助他出国,就说我说的,等他回国时,我还是要重用他的。”
“和刘雪亚手下的两个军长有没有接触?”蒋介石又问陈果夫。
“有的,万选才态度蛮横,不为所动;刘镇华的弟弟刘茂恩态度有些暧昧,不过也没有明确其态度。”
见蒋介石只是仔细地听,没有发表意见,只好接着又把和孙殿英、岳相如、金树仁、刘桂堂、刘春荣、井岳秀等人接触的情况一一介绍了一遍。只是在这些人身上都没有收获。
听完,蒋介石夸奖道:“很好!果夫做事我还是放心的,这已经足够了。万选才既然不愿意上我蒋中正的船,那就让他淹死吧。刘茂恩的工作倒是可以做,只是他的事你就不要再管了。”
蒋介石不管有些错愕的陈果夫,对何应钦说:“刘茂恩和辞修是保定军校同学,两人在保定时就相处很好,你到武汉后,要辞修给刘茂恩写信,开始不要多谈,可以只谈友情,看看刘茂恩的态度再说。”
蒋介石止住还要解释的陈果夫说:“孙殿英、岳相如、刘桂堂、刘春荣这几人多是土匪出身,完全不值得信赖,放到我们这里也是个祸患,不要也罢。”
蒋介石倒背着双手,在地上缓缓踱着步,既像是对众人,又好似自顾自地说:“孙殿英这个东陵大盗,不知廉耻,驻军河北时,竟然盗掘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因事发地点在河北,中央政斧就交由阎锡山在北平组建军事法庭审理此案,本想借此案拿掉孙殿英这个土匪,可是这个盗墓贼手下多有杀人越货的亡命之徒,竟然有人主动出来替孙殿英顶缸,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阎锡山最后竟然草草审结此案。”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流言蜚语,说东陵一案之所以没有法办孙殿英,主要是因为孙殿英用盗来的宝物贿赂了党国许多要人,其中就有我蒋中正、夫人,还有敬之、子文、孔庸之,甚至还有监察院长等等。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不要说是阎锡山审理的案子,如果我蒋中正真有受贿,阎锡山为了诋毁我,怎么又会装聋作哑。”
“我蒋中正岂是一个土匪所能收买的?不要说他孙殿英,任何人也收买不了我,原因是,我蒋中正开价太高,没有人能出得起。我蒋中正要的是中华民国四海靖宁,百姓富足,这有哪个人能够给我?这样的盛世是我蒋中正要一生为之奋斗的,岂是几件金银珠宝就能打动我蒋中正的。如果哪个人能做到,我蒋中正不用收买,就会把这个位置让给他。”
“不要说夫人不会收授别人的贿赂,就是敬之、子文我也是敢保的。就说敬之,堂堂军政部长,他家里的沙发竟然破了一个洞还在用,想必就是崇尚无私奉献的人也不过如此吧?”
“所以,为了平息这些流言蜚语,孙殿英的工作暂时不要做。”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蒋介石不要孙殿英,竟然还有这一层考虑。
关于孙殿英盗宝一案,社会上流言很多,比如说孙殿英把乾隆的九龙宝剑送给了蒋介石,把慈禧的夜明珠给了宋美龄等等,甚至也有关于何应钦、宋子文、阎锡山、商震等其他高官的传言,可是这些国民党高官大都不相信蒋介石会受贿。众人知道蒋介石对于这些谣言很恼火,这是蒋介石在找机会撇清自己。
这些人都是跟蒋介石相识已久,都知道蒋介石虽然早年在上海时生活有些不检点,可是自从到了广州后,一心想要成就一番名垂青史的大事业的蒋介石,就对自己要求极严,甚至是到了有些苛求的地步,收受贿赂,特别是盗墓的赃物那是绝不可能的。
张群首先说:“对于这些流言蜚语,委员长不必在意,如果说孙殿英行贿,首先也会给阎锡山和商震等晋绥军的人行贿,而且现在孙殿英一直在和阎锡山勾结就是明证,阎锡山、冯玉祥、孙殿英真要是和中央开战,这些谣言就会马上不攻自破。”
吴稚晖也说:“孙殿英这个盗墓贼的确可恶,掘人坟墓历来被人所不齿,盗掘帝王陵寝就更是罪大恶极,他这是在损毁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这样的盗墓贼如果是留在中央政斧的军队里的确是一个耻辱。好在他和阎锡山联通一气,谣言很快就会消失。”
两人这一引头,在场的众人也都纷纷谴责孙殿英。
等众人稍稍平静下来,蒋介石又突然不着边际地不再谈孙殿英,而是说:“关于井岳秀和金树仁……”
第三百零五章 中原大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六)
等众人稍稍平静下来,蒋介石又突然不着边际地不再谈孙殿英,而是谈起了井岳秀和金树仁。
“至于井岳秀和金树仁嘛。”
蒋介石叹了一口气说:“这两个人对内蒙和疆省的稳定都做了很多事情。”
“尤其是井岳秀,民国二年,外蒙受帝俄沙皇蛊惑而读力,并暗中鼓动内蒙古六盟脱离中央。河套伊盟七旗同时受到影响。当时民国初定,政局混乱,根本无力阻止叛乱,甚至也没有几人真正关注蒙疆安危存亡。是井岳秀凭借自己与蒙族首领的关系,极力劝说,陈述不可外附的七条理由,说服、劝阻了蒙族王公。”
“还有,井岳秀和杨虎城乃挚交好友,民国十四年在杨虎城率部南下西安遭遇围城后,井岳秀本应率部南下解围,不期苏俄在外蒙策动读力后,内蒙又再次欲闹读力,为制止内立,维护主权和领土,井岳秀选择坚守榆林,以震慑宵小。”
蒋介石感慨地说:“如果没有井岳秀,文戈去年就不只是要收复外蒙了。而且更可怕的是,如果内蒙当年也要和外蒙一样闹读力,那苏俄的势力就推到了我们的家门口,不要说冯玉祥会做大,就是现在江西的朱毛红军也会做大做强,今天我们要面对的可就不仅仅是这些新军阀,还要面对有强大武装的。”
“疆省省主席杨增新之死,虽和金树仁脱不了干系,可是金树仁必定还是在任内稳定了疆省的政局,使苏俄无法染指疆省。”
“应该说这两人都是有功的。这两个人虽然和阎锡山有联系,甚至还要反对我,可是我不怪他们,他们所在的地域和中央政斧绝对控制的地域都被冯玉祥的西北军隔开,他们的身边就是虎视眈眈的西北军,他们不如此就无以自保。可以说,当年杨增新的死,幕后黑手就是冯玉祥,金树仁只不过是顺势而为,借机而起罢了。”
“不管是金树仁还是井岳秀,因为地理关系,他们的部队都不可能参战,他们参与此事只不过能给阎锡山和冯玉祥壮壮门面。我看这样,不要再做他们的工作了,由敬之以军政部的名义,分别给井岳秀和金树仁两人发出嘉奖令,嘉奖他们在稳定边疆中的功勋。”
“还有,井岳秀比不了金树仁,一个榆林不仅很小,而且还地处陕西的北端,贫穷得很,虽然他也开了几家工厂,可他没有宋文戈的经商手段,经营得很一般。以至于他的部队虽不足万人,粮饷也很困难。”
蒋介石又意味深长地说:“以至于宋文戈为了照顾他,放着自己的第四路军被服厂不用,却在井岳秀的太原惠记军衣社订购了50000套军服。”
蒋介石瞟了一眼陈果夫,接着说:“中央对他的关照很少,这一点我蒋中正是有责任的,再额外拨付他十万大洋吧。”……
在蒋介石把“参与反叛的各路军阀”逐一“安排”完后,戴季陶、张群、吴铁城、吴稚晖、宋子文几人都已经是笑逐颜开。
蒋介石知道,他今天的目的已经彻底达到了,这几人的“心”已经稳住,接下来他们又会去影响他们的故旧好友,以及下属同僚,以这些人的影响力,绝对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虽说不能完全消除汪精卫回国对政斧高官们的震动,但这震动已经被他限制在了最小的幅度,如果开战之初,他再打几个胜仗,就可以彻底稳住局面了。而只要这次能再次压住汪兆铭,他蒋中正就将成为国民党的永远的老大,他的地位就很难再有人可以撼动了。
一想到这些,蒋介石几个月来一直有些烦闷的心情不由为之一畅。志满意得的蒋介石正想结束这次召见,抓紧和几个将领安排一些军事事务,突然发现,陈果夫一副欲言又止,还有话要说的样子。
蒋介石有些奇怪地问:“果夫,我方才的安排有什么问题吗?”
陈果夫忙摇头说:“没有问题,委员长的这些措施和手段非常得当,堪比雄兵几十万,果夫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些手段可是蒋介石思虑了很久的,他认为能使出他这番又拉又打,外加安抚的手段的,至少在国民政斧里还没有第二人可以运用的如此纯熟。所以,他并不认为陈果夫是在拍他的马屁,而是说的心里话。
心情畅快的蒋介石温和地笑着说:“果夫,这些话如果别人说还好,在这个屋子里的人都是党国重臣,你们这样说难免有阿于奉承之嫌。你有什么话就说,不要吞吞吐吐的。”
陈果夫点头说:“委员长,昨晚徐恩曾刚刚收到天津的情报,陆宗舆受阎锡山委托,正在天津和《法美比银》公司商议借款2000万,条件已经基本谈妥,只差最后签字确认了。据我们掌握的情报,交款办法是以面粉及现款一同办理。另外,天津海关监督葛敬猷,不仅在平、津向以英法为首的海关有关部门游说,还对津海关税务司贝泐讲明意图,意图染指海关。而且,这个葛敬猷还频繁到交通银行天津分行活动。”
陈果夫的话立时让满屋子的轻松气氛消去大半,因为这些人都知道,打仗打的就是钱,不仅买军火要钱,发军饷更是要响当当的大洋。军火稍微短缺些还能对付,可是发不出军饷可就不行了,搞不好部队不用打就会散掉大半。
蒋介石微微皱了皱眉,心说:“这个陈果夫这么大年纪了还不晓事,这件事是应该单独汇报的。”
不过,陈果夫话即以说出口,蒋介石这个国民政斧的带头人是必须要拿出主意的,尤其是当着这些他费了很大心思要说服的人的面。否则,这些人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是要打折扣的。
蒋介石故作轻松地笑着说:“看来阎锡山这个土财主也是没钱了,开始打借款的主意了。”
略微思索后又问宋子文:“子文,你的财政部给我算过一笔账,说阎锡山手中现在积攒的现款不多,这个数字具体是多少?”
这个数字在宋子文交给蒋介石的报告上是写的清清楚楚的,蒋介石不可能记不清。宋子文明白这是蒋介石要想让众人知道,阎锡山其实很穷,他打不起一场大战,目的还是要众人坚定信心。
宋子文坐直身子,正色说道:“委员长,根据财政部财税司给我的报告,阎锡山掌权山西十几年来,山西的经济状况在民国十年前一向不好,后期方逐步改善。只是,阎锡山这个土财主赚钱很有手段,可花钱也很有本事,这些年来积攒下来的钱,大部分都被他用在扩军上,他的晋绥军从一万多人扩充到现在的二十多万人,所花费用甚巨。”
“还有,阎锡山在他的山西兵工厂上花费的钱款也十分惊人。此外,他在山西大肆修建公路、鼓励农桑、兴办教育、推行保卫团制度等方面支出也不少。经财税司根据阎锡山的晋钞发行数量以及各种资料情报研究推断,阎锡山现在手中的现款大概在2000至4000万。”
“还有,根据财税司报告,山西原本分上下半年分两次征收的田赋,也就是所谓的纳征,阎锡山在今年要一次姓在上半年收齐,现在山西地方各县已经开始征收,民怨很大。这也说明,阎锡山手中的钱不是很多,我估计应该不超过3000万。”
宋子文看了一眼蒋介石,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不过,阎锡山还有一个敛财的办法,那就是增发晋钞,只是现在山西的晋钞就已经是超量发放,再增发,恐怕有贬值的危险。”
蒋介石点点头说:“阎锡山这是没有钱支付庞大的军费,开始打外国人的主意了。”
蒋介石接着又冷笑着说:“这件事绝不能让他得逞。”
蒋介石果断地对张群说:“岳军,你通知外交部长王正廷,“照会各国政斧不得借款或售械与阎锡山、冯玉祥一众叛乱之徒。凡属阎逆借款,中央政斧绝对否认。同时在通告各国,自即曰起,凡未经中央政斧同意的所有借款,中央政斧概不承认,不对偿债承担任何责任。”
张群犹豫了一下,问:“委员长,外交部发照会倒是容易,可是万一各国不理会怎么办?”
蒋介石思索了一会,一咬牙说:“告诉王正廷,在照会中说明,凡擅借款项以及私售军械给阎逆的国家,都将严重影响和中华民国的关系,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有他们自负。”
想了一下,蒋介石对宋子文说:“子文,你和美驻华全权公使约翰逊一向交好,约翰逊一向支持中国维护主权反对干涉外国干涉我国内政,你请约翰逊公使发表个支持我们的声明……”
第三百零六章 中原大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七)
宋子文点头答应后,蒋介石又有些不确定地问:“子文,你说总税务司英国人梅乐和会同意阎锡山的要求吗?”
宋子文思考了一下,脸色深沉地说:“如果阎锡山保证外债担保照旧维持,只取海关余款,外方把持的海关方面未必不会同意。而且,天津在阎锡山的晋绥军的地盘里,即使外国人不同意,他也可以强夺,只要把外债担保款项依旧拨付,想必外方也不会怎样。”
何应钦有些不在意地说:“如果阎锡山强夺天津海关,大不了我们派军舰在海上把天津海关给封了。”
“那不行,封关外方是绝不会答应的……”
宋子文对何应钦的外行话很有些不以为然,可是他突然受到了何应钦的启发,双手一拍大声说:“对,就是何总长说的封关。”
见众人疑惑,宋子文解释说:“强行封关,固然不行,外方也一定不会答应。可是我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