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奸臣之女-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夏寔道:“要添,一定要添。”
楚氏怒道:“添了阿蕴的,阿菁的就要添,蒋家也不能怠慢了啊!”很愁好吗?!
夏寔摸摸鼻子:“反正不能寒酸了!”
楚氏何尝不知道不能寒酸了呢?家里口又多,总不能因为嫁个孙妇儿,其他不过日子了吧?池修之拜相,则两个孙女的嫁妆必不能厚池而薄蒋,那样就显得夏家趋炎附势了。楚氏现只盼着池家给的聘礼不要太多才好,到时候可不好回礼呢。
与楚氏相反,顾彝的欢喜之情远远大于忧虑。
顾彝此,前十几年是个规行矩步的标准世家少女,到了议婚的年纪遭遇了不少事情,顾氏家族那融进血液里的灵活因子全面复苏。她入京就与哥哥们一道违抗了祖父的命令,直接抱上了庆林大长公主的大腿,此后一发而不可收,与庆林大长公主系的土鳖们熟悉得很。性格方面,咳咳,表面上看还是大家闺秀,内里更接近于土鳖。
从来做宰相的,父子相继又或者是翁婿相继,也是美谈呐!这门亲事,不止是有个好儿媳妇儿,还添一大助力,实是意外之喜。当然,聘礼也要添一些了——又不能多添,否则次子婚事就不太好办。唉唉,要守孝,阿昭父子须得丁忧,三年之后,这品级上不太好看呐!
作者有话要说:池小受的归处~
番外会有的,后世评论也会有的。
下面可能还要提到几个盒饭~但是正文里不会有郑爹的盒饭,最近猛然发现,大家接到这个文,简称都是“奸臣”,好像郑爹才是主角一样了 !于是不好意思发他盒饭了。
文里有许多问题,可能从现在行文的角度看有些模糊,在番外里我会尽量解释清楚哒~
257、本章完结鸟~
“江湖越老;胆子越小。”郑琰坐案头上,撑着下巴看池修之奋笔疾书。
池修之把手中写完的一张稿纸拎起来摊晾在案上,拉过一张新纸,砚台上舔了舔笔,抬头道:“我亦如是。”
不止是江湖,但凡有些责任心的人从政;亦如是。位置越高;责任越重;经的见的越多,就越不肯轻易地一拍脑门就决定了某些事情。池修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有规划的;如今做这个宰相;也不算提前得太多;他的计划里是与岳父拜相差不多的年龄上做宰相。而对于在任期内要做什么,他也有个大致的构想。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给二李打下手的时候一面学习一面把自己的计划给详细划出来。
与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郑琰,由来夫妻一体,郑琰是个在宰相书房里长大的人,每每看着许多布置,事后必有反馈——总有许多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效果可能与设置的完全相反。有计划的尚且如此,没计划的还不得把自己坑死?
郑琰支持池修之先有个套路,当然,该劝的还是要劝的:“看人挑担不吃力,还是先跟在二李后头多看看再上手罢。”
池修之道:“写好了,我心里有个数了,想与岳父谈一谈呢。”
郑琰笑道:“他必是不肯先看的。你既已拜相,就该拿出自己的东西来,一味问他,他也不会开心。”
池修之喃喃地道:“我心里有些空落落的。”
“那是你现在还没有正经视事,一旦有了事情做,保管你忙得没功夫想这些心事。当年阿爹,休沐日都不得空儿,好容易有一天假,还要巴巴地寻个画匠给画张行乐图裱起来。”
池修之失笑:“我却不用找画匠了,你画就好了。”
郑琰道:“那更好,我不用照着都能画出来。”
两人说了几句话,池修之又问郑琰一些学校的事情:“若是简单些的,这样一所学校,要花多少钱?维持的费用呢?一家养两个读书的学生到十六岁,每年要耗多少钱粮?”
郑琰道:“这可不能拿崇道堂作比,那里的学生既富且贵,屋子也好、先生也好,家什也好。要说寻常家孩子读书的学堂,那得另算,连建房的木石都不一样呢。”
“唔,先算一算,先算一算。”
郑琰听他这么说,就扒拉出个小算盘来,一样一样给他加:“一年笔墨书籍若干,束修若干……县学就可小些,郡学就要更大,眼下房舍是需另起的。待新学兴起,可与旧学合并。”
池修之头疼地道:“还说二十年不够,看这个样子,有四十年也未必得够。”
“十年树木,百年树,无须急功近利,无须自己就能看到成果,若能使后人得其益,也不枉费这般心了。你若想办得略快些,就把考试录官的事儿也一齐推进,诱人读书。要我说,四十年还嫌快了,你也不想想,弄出这么些人读书来,天下又有多少官儿可做?有些是家中富足,仓禀实而知礼节的,另一些是硬挤出来的钱来读书,一旦不成,连门手艺都没有。这多出来的人要往哪里放?”
池修之道:“想选官,要披沙拣金,多些人来考总是好的,可选的人也多,这淘汰下来的。可以耕读传家嘛!”
郑琰惆怅地想,最好是社会能消化掉啦。问题是如果生产力跟不上,最直白地说是粮食产量跟不上,养不了那么多剩余口人,想发展工商业都发展不起来。“还是田没种好!什么时候一个人能种几十亩田且高产了,事情就好办多了。”郑琰拍桌子。
池修之道:“五百年来,亩产只因灌溉、积肥等事,多收了三、五斗而已。只有这几斗稻麦,仅止使他们不溺婴。这些年日子好多了,溺婴的事儿也少了,先前尤其是溺女婴的多。”
“……”郑琰有些混乱。
池修之埋头道:“先算出来,一步一步来吧。纵使令他们读书,乡间豪族或许十年内为官者突增,待世家醒过味儿来,两下也就打平了——李神仙、蒋卓都已经回过神了。真正贫寒之士,能出挑的并不多。日子久了,寻常家就得想想是不是要让孩子读书了。”
郑琰把他说的话理解了一下,就明白了:这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再分配,劳动人民想挤进来,也就捞点渣子了。像她爹那样,绝对是走了狗屎运。池修之为朝廷注入大量新血的目标没达到,很不开心。
□神马的,果然是木有办法一时半会儿做成的。郑琰只好安慰池修之:“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总会有结果的。”
池修之“唔”了一声,继续埋头苦写
不等池修之写好他的施政纲领,就被分派到了拜相以来的第一个任务——主持新平侯郭沛良之丧。
————————————————————————————————
郭沛良的一生,难说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一个公主妻子,代表着有靠山的同时也代表着要忍受许多事情,比如连生七个女儿时的焦灼。终于郭老先生有了儿子,儿子也给他生了孙子,对得起郭家先人了,郭沛良两眼一闭,睡梦中离开了人世。
郭沛良有爵位,国家要按照一定的规格给他一定的丧葬补助与优待,要派人致奠、写祭文、发钱,还要处理他遗留下来的爵位的继承问题等等等等。池修之被办丧事办得烦了的二李踹过来过问此事了。
由于郭沛良与池家也有着拐了一个弯的亲戚关系,池修之公事之余,还要代表自己去致奠。郑琰比他还忙,她还要去看看宜和大长公主,大长公主病了,受到了惊吓,正喝药呢。
原来,郭沛良是夜里悄悄去的,宜和大长公主一觉醒来,身边躺着个尸首,胆子再大、关系再好,特么刚睡醒摸着个凉尸首!想着自己跟个尸首不知道并头睡了几个时辰,能不吓着么?据说当时连尖叫都叫不出来了。郭靖又要收敛他爹,又要安抚他娘,还要打报告给萧复礼,还要通知亲朋好友,还没个兄弟帮忙,整个熬得蓬头垢面,眼窝都是青的。
郭沛良有七个女儿,出嫁的时候个个都选的好家,几十年过去了,有过得越来越好的,也有稍不如意的。亲爹故去,七个女儿一齐回来,哭得郭靖头都大了。遇到池修之换下官服来吊唁,郭靖拉着池修之的手,红着眼睛道:“有照顾不周的地方您多担待,……眼下我劈成八瓣儿都不能事事周全了。”
池修之很同情地道:“你且忙老侯身后事——大长公主如何了?”
“圣人遣了御医来,开了药。说是朱砂定惊却有毒,恐上了年纪受不住,不敢下这一味,药效就略差些,今天还说心跳得厉害。”
池修之也头疼得厉害,心说,千万要好了,要不然这办不完的丧事了。
池修之的祈祷并没有应验,郭沛良头七没过,宜和大长公主尾随而去。她辈份极高,听到她的死讯,萧复礼非常难过,当即表示:“大长公主与老侯伉俪情深,令人感叹,我要亲往致奠。”这又要安排皇帝出行,虽不至于一路清道,也要布置好警卫。
庆林大长公主作为妹妹,也出现了宜和大长公主夫妇的葬礼上,看到萧复礼就失声痛哭:“老一辈只余一人了,”又为郭靖求情,“阿姐唯此一子,临去前嘱咐我,把他交给你了。”
萧复礼哽咽道:“敢不从命。”
宜和大长公主亲家多来的却少,不少已经先于他们故去,郑靖业与杜氏倒是扶杖前来,看得心头一颤一颤的。郑琰是独个儿过来的,抬眼见扶着父母的兄嫂们都已两鬓斑白,蓦然一阵心惊,觉得自己也需要找个大夫诊脉压惊。
萧复礼不便久留,安慰了郭靖,表示新安侯的爵位是他的,他安心在家守孝,出了孝也不会忘了他。留下一干亲友感叹圣人的仁厚,兼互相打招呼。顾益纯与郑靖业相长叹,顾益纯小声道:“我棺木是早就备下了的,老衣也做了,我若去,你为撰碑。”
郑靖业的脸上没有了标准的浅笑,皱眉道:“不要说这个,不要说这个。”
杜氏比他们都看得开,爽朗地道:“不瞒你说,我们的老衣也置了、阴宅也看了,若我们先走,就交给您啦。”
因周王太妃等又至,庆林大长公主应付完外面的事儿,回来就听到如是说,心像被一只手给揪住了,顾益纯出此不祥之语,委实让她难过。假作没有听到:“这回乱糟糟的,看八郎也抽不开身了,都先回罢。”
这头郑琰因心中不安,跑去拉了郑瑜,约了兄弟们出来商议:“阿爹、阿娘的寿木、老衣准备得如何了?先做了,倒好压一压。”
郑琇道:“都是齐的。棺材寄外面,每年刷漆,也是压一压,到时候只怕宫中也会赐下秘器来。老衣一年做一身。”
郑瑜又说起陪葬来:“种种明器,也先准备着。”
几商议毕,心里都沉甸甸的,商议的几个都没有想到,郑靖业与杜氏的身体还算硬朗,先走一步的居然是郑琦!郑琦久居外州为刺史,每年只有那么几天才得回京与家人团聚,父母兄弟都没能见他最后一面。
消息传来,一家子哭得死去活来,杜氏痛哭失声,直按着胸口,赵氏给她揉了半晌,才放声道:“让我替了他去吧!”
郑靖业心志再坚定也是老泪纵横,郑琇忍痛道:“让德兴、德安陪着德平去迎灵吧。”
郑靖业点点头:“二娘也不是无知妇,想来二郎身后之物她都收着,让他们去,把二郎的东西清点回来,尤其是往来书稿。还有,州内府库、册目,都要妥善处置。一应幕僚也不要亏待了,带回京里来交接,有合用的给人家一个去处。”
郑琇一一应了。
事不宜迟,德兴、德安、德平三人整装,当天就请假往迎郑琦之棺。池修之接到报告攥紧了手里的笔,用力申请上签了名。有他从中运作,假很快就批了下来,郑琦的身后待遇的评定也很快启动了程序。德安的弟弟们皆已出仕,又打报告丁忧守制。池修之批得心里挺烦,不知道郑琰再是个什么心情了。
郑琰再没想到她哥哥会先挂掉!还追问:“千里迢迢的,别是听错了消息吧?”
马迎亲自来解释:“是随二郎赴任的人回来报的信。”
郑琰一下子倒榻上没爬起来,池春华连忙上前扶住了:“阿娘,长生宫中,二郎几个还在学堂里,都得使人告诉。咱们这衣裳也要换一换了。”
郑琰道:“是是。换了衣裳,咱们去舅舅家,阿庆呢?把家里看好。”
阿庆上前道:“总是旧主家,向娘子讨个情,我们几个都去,哪怕磕个头再回来,也是不忘本。”
于是郑琰把家务付于阿庆的婆婆,带着大队马,直奔娘家。郑靖业捂着额头:“你二哥还没回来,你娘难过,去看她。”
郑琰用力抱了一下父亲,把儿子们留下陪父亲,自己带着女儿去看杜氏。杜氏哭过一回,洗过了脸,略回了些精神:“外地只怕仓促,还是要换上好棺……木……”
郑琰很能理解杜氏的心情,这会儿说什么话都是没用的,死了儿子的女人,打起精神来与人周旋是不道。上前抱着杜氏大哭,杜氏道:“我一生顺遂,偏偏儿子走在自己前头,我宁可自己少些福泽多些波折,也想他平安健康!”
郑琰被她一哭,勾起伤心事,哭得比杜氏还凶。最后还是郑靖业传出话来:“把我的那口棺材取来先给二郎用。”
因事急,来回都很快,郑琦现用的棺木也不算太差,乃是当地土豪们孝敬的,又多放冰,令尸身不腐。一路飞奔而来,回到家关氏又病,郑家又办起白事。郑靖业虽已退休,但是儿子们犹有高官身,俩女婿各有爵位,又任实职,场面也很不小。
郑家兄弟姐妹一母同胞,宅斗的从来没有,难过。池修之不得不劝慰郑琰:“二郎年过五旬而逝,子孙成群,你这样悲伤是为了什么呢?阿爹去世之时尚方三十余,且不知有没有他这寿数呢。”
郑琰挂着眼泪看他:“胡说八道!”
池修之缓缓地道:“不知岳父岳母是怎样难过呢,你多陪陪两位老人,不要自顾自地伤心。孩子们都吓坏了,六郎都不敢哭了。”
一劝二劝,郑琰方才收泪。池修之松了一口气,扳着指头数一数,郑家亲戚里,宁远侯是前年故去的,曹王夫妇走得更早,方家、赵家也没什么长辈了。朝中元老大臣业已去了一批,他终于不用主持各种丧仪了。
————————————————————————————————
池修之卷卷袖子,没敢告诉老婆,大舅子留下的刺史位子一堆的人盯着看。当别人死掉空出位子的时候,大家抢得欢,只顾着抢了,都没有顾及人家家属的感受,特么现自家亲戚挂了,还一堆人来抢,池修之略暴躁。
与他同样暴躁的还有李幼嘉,郑靖业还相位的时候,郑党担忧最多的就是断层问题。这就意味着,能接郑琦班的郑党,非常少!可以说没有。如果有,郑琦也就不用被扔京外这些年了。连郑琦的两个幼弟,都不适合那个位子,这还是郑靖业养大教大的儿子呢。
李神策那里倒是不缺,但是他要权衡各家之间的平衡,MD!全有亲戚关系!李神策爆着粗口,头疼了。
李幼嘉因无人可荐,只提了个议。池修之推荐了柳敏,李神策推荐了蒋卓。池修之荐柳敏也是不得已,他宰相位就算是年轻的,哪有培养好了的门生可以担任省部级干部?李神策则是要让蒋卓历练一下,熟知地方。
事先三人并没有沟通,李幼嘉扛着顺风旗儿就站到了池修之身后。李神策额上想冒青筋——池修之有主见也是情理之中,柳敏也算是循吏,李幼嘉这态度也太明显了吧?
三人意见不统一,把两个选项给报到了萧复礼,就只见萧复礼游移地两个名单上看来看去、看来看去,最终把柳敏给圈了出来:“柳敏久在地方,郑琦事出仓促,身后所遗之事纷乱复杂,需得熟手。”
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