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从台湾流浪到大西北-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十四章 走进收容所 体验人生关(四)

更新时间2011…7…30 22:03:16  字数:1938

第四节

第二天上午十点钟,突然听到姜组长在门外喊我:“小郭!所长叫你到办公室去一趟。”

我急忙出屋随他走出收容所大院,来到所长办公室门前,姜则转身回去。

进门后看到办公室里坐着三人,一位上身穿白衬衣,下身穿公安裤的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一位个子不高,两眼有神的三十多岁的男子,还有一位面色白皙,身材清瘦的男青年。

他们在目视我,那位公安发问:

“叫什么名字?”

“郭瑜。”

“多大了?”

“二十岁。”

“什么出身?”

“学生。”

“家庭成份?”

“城市贫民。”

“哪里人?”

“安徽亳县。”

“为什么到新疆来?”

“因为户口迁移西安没能落户,来新疆找工作。”我实话实说。

“有什么证明吧?”公安继续问。

我赶忙从贴身兜里掏出被汗浸得有点发黄的户粮关系迁移证和我高中时的学生证,一并递了过去。

他看了看,向旁边坐的两位男子点了点头,然后将学生证还给我,却把我由亳县迁往西安的户粮关系留下,并放在他的抽屉里。

随后他对我说:

“回去吧。”

我迟疑了一下说:“我的户粮关系呢?”

“先放在这里。”公安脱口而出。

我立刻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西安的警察将我的户口不予落户,搁置作废,最后退还给我,使我成了一个没有户口没有粮食供应的名亡实存“黑人黑户”。而这里的警察却把我的户口迁移证和粮食关系证明给没收,这一回我真的要成为一个名亡实亡的人了。

当时我真是着急而又无奈,只好回到收容所大院。

姜组长和几个人上前问我:“怎么样把你挑上了吧?”

我十分颓丧地说:“连我的迁移证都没收了,还挑上个鬼。”

姜对我解释说:“办公室里坐的一个是徐所长,另外两个就是农八师八一联合加工厂(面粉厂)到收容所来招营(人)的劳资科干部和保卫科干事,看样子你有希望被选上。”

能不能选上,我心中没底,因为命运是掌握在别人手里。

后又叫了几个人到办公室询问,周俊鸿也在被叫之例,究竟要谁和不要谁,我们被叫者全然不知。

我心灰意冷地躺在既有臭虫又有跳蚤的地铺上,心乱如麻,想起童年时在集上看到牛市人们买牛的情景。买牛者不仅先看牛的外表,而且还要查看一下牛有没有病,掰开牛嘴看看牛的牙齿,以此确定牛有几岁,然后再摸一摸牛的身架,判断它有没有力气拉车、犁地。

我们这些被叫去查问的人,从家庭成份、个人出身、政治面貌、有无历史问题,犯过什么错误等等问起。根据各人的年龄所问的问题及时间长短也因人而异。有问题的不要,身体瘦弱有病的不要,因为要人单位把你招收去就是为了给他们干活的,所以被招用的多是一些比较年轻力壮的人。

后来事实证明,那时我们分两批被招去的四十多个人全是男性,到八一联合加工厂干的活不仅又脏又累,而且都是一些粮食装卸、扛包、拉车(板车)等搬运工的重体劳动。唯一的好处就是口粮定量高,每月四十五斤,能吃饱肚子。这是后话。

“郭瑜!拿上东西到院子里集合。”突然门外有人在喊。

我立马从地铺上爬起拿上东西从屋里出来,看到徐所长手里拿着一张名单,和那两个来收容所招人的干部一齐点名,被点到名者在院中排成一队。

我提着仅有的一个不大的咖啡色提包,站在队伍后边。一共点了有二十多个人的名,我们在院中排成一队,听徐所长讲话:

“这两位是农八师八一联合加工厂劳资科的姚助理员,和保卫科的杨干事,他们到这里来招收工人,希望你们到那里好好干,争取转为正式工人。”

一时间,人们出来在旁边观看,有的上前告别,有的站在门前向我们投来羡慕的目光。

周俊鸿这次不知是什么原因设被选上,他来到我的身边说,你还是幸运的,终于找到了工作,并叮咛我到单位上争取转正。

我对他说:“过几天你被其它单位招工录用,一定要给我写信保持联系。”在这即将分手的时候,心里难过不愿多说,但却都有一种对前途未卜的忧虑……

几天前,我和孙大哥在玛纳斯县城的长途汽车站与周相遇,三个流浪汉在玛纳斯站前露宿一夜,次日清晨前往石河子寻找工作,但后来的孙大哥执意返回玛纳斯要去地方上闯荡,最后只好与我们分道扬镳。到了中午,我和周俊鸿就被老街派出所送到了石河子收容所,在此我待了五天。这五天来我们相互关照,如同手足。现在我被招工走了,而他却留在这里,不知何时才能找到工作?我为他感到担忧!

突然一声口令:“立正!向右转,齐步走!”我们二十几个“盲流”被联合加工厂的两名干部带着向院外走去。当走到徐所长的面前时,我禁不住地又向他问道:

“我的户口关系呢?”

“小郭,你的户粮关系已经过期作废了,到联合加工厂他们会给你解决的。”徐所长在后面说。

是的,到联合加工厂上班后,就解决了我们这些“盲流”的户粮关系。从此,我又成了一个既有户口又有口粮供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进入“兵团”无异于再次新生。

从而也结束了我在户口迁移中失去户口,变成一个“黑人”而无处存身,四处流浪,漂泊西北五省,颠沛流离半年的“盲流”生涯!

此时是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午十二点。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

第二十五章 找到工作 犹如新生(一)

更新时间2011…8…2 13:16:24  字数:3190

物以类聚,人以群居。

第一节

人在社会上流浪就像野生动物一样,离群后失落在荒原上,久而久之便会感到寂寞和孤独,最终在难以生存的时候,只好再回到它的类群中。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社会上流浪了半年又回到人的群体中……

1963年6月29日中午,我们一群来自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湖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籍贯的二十多个“盲流”,被兵团农八师八一联合加工厂劳资科的姚助理员和保卫科的杨干事带着离开了“收容所”,顺着戈壁滩上的小道向石河子市走去。

我们这些来自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盲流”,有出身学生、农民、市民的,甚至还有农村的基层干部和少数的退伍军人。不知他们在老家是什么原因,千里迢迢跑到新疆变为“盲流”,最后也在石河子被“收容”,成了这次用人单位的招收对象。

当时,我们还自以为在收容所里能被农八师联合加工厂招去工作,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从而结束了在社会上的流浪,解决了工作和吃饭问题,在此找到了一个栖身之地。

过了“经管处”左转向西,我们踏上了一条宽敞平坦的石子路,杨干事跟在我们几个年轻人的后面,姚助理员带着几个年龄较大的如:姜胖子,一撮毛、王空军和李海军(他们二人在“收容所”里都自称是转业战士)等人,走在队伍的最前头。姚助理员边走边向大家介绍说:“石河子是新疆生产建成设兵团最早的建设基地,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经过老一辈军垦战士十余年的艰苦创业,才有了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他用手依次指着路南边的单位——由东向西是木工厂、汽二团、机械厂、毛纺厂、供电所,直至西边的十字路口,向北还有联合加工厂、造纸厂、糖厂、棉纺厂等厂子。但是这些单位名字的前面大多冠上了“八一”二字,以示“兵团”军队的建制。

从城东走到城西用了足有一个多小时,石河子市占地面积之大,大到让我们感到吃惊!路边的参天白杨,弯曲黑榆,婆娑细柳接连不断,茂盛成荫使我们为之欣慰。

农八师八一联合加工厂位于石河子市西三路的南段,它的南面便是供电所。

我们在姚助理员和杨干事的带领下,走进一个门头上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八师八一联合加工厂”名称具有二十九个字的单位。当初在我刚进入新疆,来到这片既广茅而又荒凉的陌生之地,钱粮(票)将尽,举目无亲,走投无路,几乎沦为乞丐的时候,就是这个具有二十九个字名称的单位收留了我。虽然当时它的本意不是同情我的困境,而是单位需用年轻劳动力我才被招用。在此干搬运工作,劳累筋骨,汗流浃背,吃了许多苦头,度过了我七八年宝贵的青春年华,体会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甚至在此还遭到了少数人的歧视和不公。但毕竟是在我刚流落到新疆,身陷绝境,无法生存的时候,是它收留了我,给了我户口和工作,使我犹如新生,从一个“盲流”(黑人黑户)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公民。对此,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是为之感激的!

当时进了大院,姚助理员让我们在一个新盖的礼堂门前的篮球场边林带中休息。然后他到食堂会计室里给我们取来了饭票和菜票,每人发了一个月的饭票和八块钱的菜票(从下个月工资里扣除)。

我们非常高兴,总算找到了一个有人管饭的地方。

此时,食堂已经开饭,我们也像其他工人一样拿着饭票和菜票来到食堂售饭窗口排队买饭,然后端着饭回到篮球场的林带边吃。一些不知情的过路人向我们投来好奇的目光,有的驻足观看,有的指指点点,还有的说我们是从口内跑来的“灾民”。我们一群“盲流”对此全然不管,任其他们说三道四,各人只顾狼吞虎咽地吃饭。

午饭后两点钟,劳资科的姚助理员把我们交给厂库房搬运排的一个中等个子,又黑又胖,甘肃口音很重的张建林排长。他又喊来了四个班长,将我们进行“瓜分”编班,随后带着我们到总务科库房去领被褥及安排住宿的地方。

总务科库房,实际上是锅炉西边的一个只盖了四层框架的楼房,孤单单的像一个还未竣工高耸的炮楼一样,底层大门紧锁,一二楼的窗口全用红砖堵死,三四楼的窗口任其洞开。据说它原是给二车间盖的榨油房,不知为何而停建,后被改作总务科的临时库房。

我们在楼下等了半个小时,只见一个个子不高,身材干瘦,甘肃口音很浓,名叫李云的总务科长来到库房门前,打开大门,爬上四楼从窗洞探出脑袋来高喊:“哦(我)在这瘩(里)念劳资科开的名单发东西,你们在哈(下)面接,一个挨一个地发,不要搞错!”于是就听上面喊到:“柴万友、鲁守义、潘云、蔡晓、韩长宣、顾体忠、张虎、郭瑜……”他按照劳资科开出的名单每念到一个人的名字,便从十几米高的四楼窗口掷出一床网套(棉絮),一条棉毯,一个被面,一个被里和一个装满棉籽壳的枕芯,被念到名字的人在下面慌忙上前伸出双手去接来不及接的便纷纷落地,然后自己捡起。最后李科长在楼上喊:“所需费用从你们以后的工资中扣除。”

发完铺盖,我们每人抱着东西由张排长带着,来到西边相距不远新盖的四车间工房(金工车间),里面空空当当的,还没有开始使用便安置我们住宿。在宽大的工房前后墙两边,用木板搭成两排三、四十米长的通铺,这里就成了我们二十多个及第二天厂里又从“收容所”招来的十几个“盲流”,总共有四十多人的临时工住处。

一时间,这个大工房竟然变成了一个来自天南地北,说话南腔北调,衣着习俗各异的一群“盲流”的宿舍。里面喧哗声,吵闹声接连不断,有人竟然开始玩牌,吞云吐雾地抽起烟来,弄得宿舍里乌烟瘴气。

下午五时许,突然在进门的西侧,一个姓蔡的四川小伙子和一个三十来岁姓韩的河南青年为争一点通铺的位置而吵骂,乃至撕打起来。

“老子操你先人板板啰!”

“我X你娘的”

二人你揪住我的头发,我卡住你的脖子扭打成一团,边打边骂,从铺上滚打到地上仍不松手,而两边又各有老乡在助威呐喊:

“打打打,打死他个龟儿子。”

“他奶奶的,咱给他没个完。”

双方气势汹汹,火药味儿很浓,大有闹个鱼死网破的架式。

此时,大伙怕把事情闹大影响不好,纷纷上前劝阻,才制止了这场纠纷。

事后我对此事很有感触,大家由收容所里来到工厂还不到一天,暂时有了一个栖身之地,还没吃上两顿饱饭就精神十足的为了一点得失而争执不休,甚至要恶言相加大打出手,无疑暴露了人与人“窝里斗”的习性……

到了傍晚,因为下午的一场纠纷闹得大家不快,工房里相对有些平静。我的铺处在北墙西端最里面的一个角落,因距大门较远,出入多有不便,有人不愿在此睡觉,我倒落得一点清静。

晚饭后,多数人到外面去玩或逛商店,我没事坐在临时搭建的铺上看书,没想到厂里保卫科杨桂林干事竟然跑到我们的临时宿舍来看我,于是我赶忙让坐。

他说他是安徽安庆人,1959年初中毕业支边来到新疆,被分配到石河子农八师八一联合加工厂工作,现已有四年了。今天上午他随劳资科姚助理员一起去收容所招人的时候,他看我出身学生年纪轻轻,又是同乡就建议姚将我收下。对此我表示感谢。

他在此坐了不到二十分钟告辞离去。在我送他走出大门外的时候,他还叮咛我在此把工作干好,争取转正。没想到第二年的春天,他竟调到甘肃酒泉新建的农业师去了。

杨干事走后不大一会,下午我刚分到搬运排三班的老乡宋明亮也来看我了。他和杨同为安徽支边青年,安徽蒙城县人,现和我同在一个班,念老乡之情,见我鞋衣破旧,他拿来一件八成新的白衬衣和一双旧球鞋送给我。

我再三谢绝,宋竟有些不快。最后实在是因为我脚上的布鞋已经烂得前面是“五龙”抓地,后面是“鸭蛋”出气的程度了,我便收下了他的一双鞋子,以作上班干活之用。

我流浪到新疆落魄西域,在石河子“收容所”被联合加工厂招用,初来乍到,举目无亲,十分孤单的时候,当天晚上竟有两位老乡诚心诚意地来看我,使我非常感动,大有它乡遇知已,两眼泪汪汪的感觉!

多日流浪,四处颠簸,终于有了一处归宿。当天晚上,我躺在床铺垫得很薄,身下梆硬的木板上,思前想后总是睡不着。旁边在白天相互争吵不休的“盲流”大都进入了梦乡,鼾声如雷,有的还在断断续续地说着梦话。此时我心里仍旧有种小知识分子多愁善感的忧虑,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还会再出现不测吗?这些我不得而知。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

第二十五章 找到工作 犹如新生(二)

更新时间2011…8…2 13:27:27  字数:2837

第二节

第二天早晨开始上班,我们几个人来到名为一车间的面粉大楼南边水泥地坪上报到。库房门前已经有一位四十多岁,膀大腰圆,体壮如牛的搬运排三班班长和一个身材不高,二十多岁的副班长在等我们。

一到那里,班长带着甘肃口音和一些新疆“腔”向我们作了自我介绍,他说他叫陈番生,甘肃陇西人,旧社会被抓壮丁来到新疆,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五日起义后成为一名军垦战士。因为过去家里穷没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是个大老粗,不会讲话请大家不要见笑。

接着他便开始对我们训话:“你们是新来的工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