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杂谈-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3月底结束,一共发射了275枚导弹。其中只有125枚,不到总数的一半,被英国防空部门发现。到这个时候,英国的高炮部队和战斗机飞行员已经积累了很多对付V1导弹的经验,所以他们也击落了其中的91枚导弹。最后只有13枚导弹落到了伦敦市区,而这个数量还不到从荷兰基地发射的总数的二十分之一。
● V1导弹攻击效果的总结
德军一共向英国发射了一万枚左右的V1导弹。其中的大部分,大概占85%是从陆地上发射的。一共有7488枚导弹飞越了英国海岸或是被英方发现,有3957枚在到达目标前被击落。有3531枚避开了英国的防御,2419枚飞到了伦敦,大约30枚到达了南开普顿和朴次茅斯,另外有一枚击中了曼彻斯特。因此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地面发射导弹飞到了它们的目标区域。对于空中发射的导弹来说,这个比例大概是十分之一。
对英国方面来说,V1导弹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导弹一共使6184人丧生,平均每发射5枚导弹就有3人丧生。受重伤的人员则达到17981人
第127章苏/俄机枪简史
机枪是指带有枪架或枪座,能实现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苏联/俄罗斯虽然不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机枪的国家,但其对机枪后续发展的贡献却是巨大的,而且其对机枪的使用热情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从1868年沙皇俄国首次从美国、比利时进口转膛枪开始至今,苏/俄机枪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从当初的蹒跚学步成长为一个巨人。如今的苏/俄机枪不但自成体系,拥有图拉、伊热夫斯克等几个世界闻名的机枪研制生产中心;而且其产品品质优良、性能可靠,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除装备俄罗斯军队外,还大量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今天,无论是在炎热的中东沙漠、空气稀薄的雪域高原、湿热的亚热带丛林还是在冲突频繁的非洲大陆,都可以看到苏/俄机枪或其衍生型机枪的身影。
早期引进与应用
机枪起源于15…16世纪在欧洲流行的古典多管式排枪以及后来的转膛炮。1862年,美国著名机械师理查德&;#183;杰丹&;#183;加特林发明了手摇式多管重机枪,他把6…10根枪管并列安装在一个旋转的圆筒上,手柄每转动一圈,各枪管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作。一个熟练的射手,每分钟可发射约400发子弹,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随后,加特林机枪被广泛运用到美国南北战争中,成为仅次于大口径榴弹炮、斯宾塞弹仓枪之后的“第三大杀手”。作为世界上第一支成功的多管式机枪,它赢得了欧洲“旧大陆”的青睐,不少国家的订单如雪片一样飞来,在1864年土耳其首次购买加特林机枪和温彻斯特快枪后,充满野心的沙俄也派出炮兵上校米哈伊&;#183;扎瓦西里&;#183;格洛夫前往考察,并赋予采购全权。他来到美国后,被加特林机枪的威力所震撼,于是非常爽快地订购了600挺机枪装备俄国军队。而且,他还特意让美国公司在所有机枪上打上自己的姓氏铭文,于是当这批机枪运回国便被称为“格洛夫转膛枪”。
根据加特林机枪的原理,沙俄图拉兵工厂设计师扬&;#183;巴拉诺夫斯基仿制出更便宜的转膛枪,只是性能上要打折扣,原因很简单,该枪的生铁使用量太大,持续射击时容易造成身管报废。两种机枪均装备俄国军队,口径为11。43毫米,发射柏尔达枪弹,射击速度为300发/分,射击距离为1200米,每挺转膛枪携弹量达6300发。1877…1878年,沙俄以“解放斯拉夫兄弟”为由向土耳其宣战,两支都配备加特林机枪的军队在喀尔巴阡山脉、多瑙河畔展开激烈的拉锯战。与土耳其人相比,俄国人对加特林机枪的使用实在乏善可陈,他们的步兵操典中甚至毫无道理地规定该枪只许在防御作战中使用,而且必须是桥梁、固定堡垒等预设阵地上开火,造成俄军士兵许多无谓的伤亡。
1884年,美国工程师海勒姆&;#183;斯蒂文斯&;#183;马克沁利用火药气体的后坐原理实现枪支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的自动完成,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枪械连续供弹,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1894年,入侵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的50名英国殖民地警察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死了3000多名当地的祖鲁武士,显示了马克沁机枪的巨大威力。
俄国于1898年从英国维克斯公司购买了马克沁重机枪及其特许生产权,这批重机枪的规格为口径11。43毫米,采用曲肘式闭锁机构,帆布式弹带供弹,水冷式枪管,全枪质量较大,枪身质量为27。2公斤,该枪发射瞬间,枪机和枪管扣合,共同后坐19毫米,枪管停止后坐,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枪机继续后坐,将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枪机,使其可靠地抽壳、 抛壳、带动供弹机构,并使击发机构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复进簧力作用下复进,推次发弹入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往复,每秒钟10余次,射速达到600发/分。
1904…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装备马克沁机枪的俄国军队在鸭绿江、九连城、旅顺口、沈阳等地狠狠教训了沉溺于“肉弹战术”的日本军队,因此日俄战争被称为“马克沁机枪的战争”。1904年5月26日晨,日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发起了对位于辽东半岛的金州和南山发起猛攻,俄军依托杀伤力极大的马克沁重机枪和坚固防御工事,用密如雨点的子弹迎接一波又一波呐喊的日军,战斗变成了屠杀,当下午攻克阵地时,日军付出的伤亡代价已超过4000,以至上报伤亡数字时,上级主管竟认为多写了一个零。
各军事大国都从日俄战争中认识到机枪的重要性,尽管俄国在战争中失败了,但对机枪的研制生产却给予更大重视,将更多的战略资源投入到该领域中。根据马克沁重机枪的技术,俄国生产出M1905式和M1910式重机枪,枪的口径都为7。62毫米。以M1910式重机枪为例,工作方式仍为枪管短后退式,冷却方式由水冷式改为气冷式,枪口取消了制造工艺复杂的消烟器。该枪发射由比利时国营兵工厂设计师纳甘兄弟为俄国军队研制的7。62&;#215;54毫米M1908 R带底缘枪弹,初速为860米/秒,表尺射程为2200米,由250发弹带供弹,理论射速为500…600发/分,枪身长为1110毫米,枪管长为721毫米,枪身重为23。8公斤,枪全重为45。2公斤。该枪与英国和德国的马克沁机枪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采用了独特的索科洛夫轮式枪架。从1914年俄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历经十月革命、苏俄国内战争,M1905式和M1910式重机枪忠实地履行自己的战争职责,无论是红军还是白卫军,在每次战斗统计中,始终将该机枪的拥有量当作重要参数予以计算。
托卡列夫…捷格加廖夫时代
十月革命的胜利,俄罗斯彻底打碎了罗曼诺夫王朝和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但并不等于消除一切已取得的科技成就,尤其在军事领域更是如此。由于面对西方的封锁,苏俄乃至以后的苏联红军装备现代化不得不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在机枪方面的表现便是以马克沁为蓝本的新品种在苏联红军序列中呆了整整40年。
1926年,苏联著名枪械大师托卡列夫根据马克沁重机枪,设计出了一挺轻机枪,口径为7。62毫米,采用枪管短后退原理,冷却方式为气冷式,该枪定名为7。62毫米托卡列夫&;#183;马克沁轻机枪,它是苏联红军在1941年前的制式装备。该枪通过250发装弹链供弹,枪管膛线右旋4条,缠距24毫米,枪全长为1300毫米,枪管长为721。7毫米,瞄准基线长为721。7毫米,枪全重为13公斤。该枪枪管外部有一套筒,套筒上有许多长方形的散热孔,其表尺为固定弧式,表尺分划为2…25,即200~2500米,初速为850米/秒,起伏式的准星两旁有护翼,轻机枪的两个前支脚不能伸缩,供弹具不是由弹匣而是采用弹链,枪托上有油壶,枪托尾端有很大的后坐复进簧,与许多批量生产的苏联枪械一样,该枪也未安装制造工艺复杂的消焰器。
随着苏联红军机械化建设的稳步推进,过去只适合静态阵地战的重机枪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红军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托卡列夫&;#183;马克沁轻机枪仍让苏联步兵的携行感到非常吃力,同样在1926年,苏联工兵中将瓦西里&;#183;捷格加廖夫也设计出一种结构独特的轻机枪,1927年定型并开始制造,1928年正式装备苏联红军,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装备的主要轻机枪,军队称号为DP机枪,国际轻武器界一般通称捷格加廖夫轻机枪。
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结构简单,全枪只有65个零件,制造工艺要求不高,即便是学徒工也能把它造出来,适合大量生产,而且枪的机构动作可靠。该枪全长1270毫米,枪管长605毫米,枪管内有4条右旋膛线,火线高276毫米,全枪质量(不含弹盘)为9。1公斤,质量仍嫌太大。该枪为前冲击发模式的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机构为中间零件型闭锁卡铁撑开式(欲称鱼鳃撑板式),闭锁时靠枪机框复进将左右两块卡铁撑开,锁住枪机;采用弹盘供弹,弹盘由上下两盘合拢构成,上盘靠弹簧使其回转,不断将弹送至进弹口,该弹盘可容弹47发,平放在枪身的上方。发射机构只能进行连发射击,有经常性的手动保险。枪管与机匣采用固定式联接,不能随时更换。枪管外有护筒,下方有活塞筒,内装活塞和复进簧。枪身的前下方装有两脚架。该枪瞄准装置由柱形准星和带V形缺口照门的弧形表尺组成。准星上下左右均能调整,两侧有护翼。表尺也有护翼,该护翼兼作弹盘卡笋的拉手。枪的表面宽大而平滑,不管弄得多脏,对射击性能也不会有多大影响。DP机枪是一挺操作极其简单,动作十分可靠的机枪,该枪发射M1908 R型7。62毫米带底缘枪弹,枪口初速840米/秒,最大射程3000米,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800米,理论射速600发/分,战斗射速80~90发/分。
在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捷格加廖夫轻机枪伴随苏联红军参加了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得到士兵们的赞誉,号称是德国MG42机枪的“克星”。德国人将缴获的大量捷格加廖夫轻机枪改称MGl20(r)型轻机枪,转给仆从国军队和“俄罗斯解放军”使用。不过与战场上缴获的ZB…26、MG34/42等西欧先进机枪比起来,捷格加廖夫轻机枪连续射击后会因枪管发热致使枪管下方的复进簧受热而改变性能,影响武器的正常工作,且前重后轻,所以不太适用于腰际射击或运动中射击。
1944年苏联又开发出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的改进型,称DPM机枪,但仍采用弹盘供弹,但是在机匣后端配用弹簧缓冲器,加装厚管壁重型枪管,并采用可长时间射击的金属弹链。捷格加廖夫系列轻机枪的其他变型枪还有DA航空机枪、DA…2双管航空机枪、DT坦克机枪、DTM改进型坦克机枪等。整个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家族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淘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相继三次对华提供军火贷款,在双方1938年3月11日签订的第二笔合同中,政府向苏联采购了500挺托卡列夫&;#183;马克沁和1100挺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前者单价180美元,后者单价为225美元,均远低于当时国际市场价格,它们及时补充了在1937年淞沪抗战期间损失惨重的中国军队,在持续整个1938年的武汉大会战中沉重打击了日寇,据日本随军记者事后回忆,中国军队的苏制机枪威力明显盖过日军使用的老式机枪。
1943年,苏联受德军装备7。92毫米口径短弹的刺激,发展出M…43式7。62&;#215;39毫米中间型枪弹,作为新形势的适应,捷格加廖夫开发出RPD轻机枪,二次大战后正式装备苏军,以代替DP轻机枪,该枪有多种改进型,但改动都不太大。RPD轻机枪结构简单紧凑,质量较小,使用和携带较为方便,全枪质量(不含弹链盒)7。1公斤,枪架质量0。52公斤,全枪长1037毫米,枪管长521毫米,内有4条右旋膛线,火线高330毫米。
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机构基本由DP轻机枪改进而成,属中间零件型闭锁卡铁撑开式,借助枪机框击铁的闭锁斜面撞开闭锁片实现闭锁。采用弹链供弹,供弹机构由大/小杠杆、拨弹滑板、拨弹机、阻弹板、脱弹片、定弹器、受弹器座等组成。一次输弹,一次进弹。供弹较平稳,但零件较多,结构复杂。弹链装在弹链盒内,弹链盒挂在机枪的下方。整装式弹链是金属的,链节由上面打开。每个链节由金属弹簧连接在一起。弹链上装弹50发,但也可以通过交错装弹而连接更多的弹链。装弹链时,先打开受弹器盖,装好后,再关上,这样,弹链就被定位在枪机上方了。弹链也可以放在弹鼓里,将弹鼓插到机匣下方的一个导槽里固定住。击发机构属平移击锤式,机框复进到位时由击铁撞击击针。发射机构只能进行连发射击。该枪瞄准装置由圆柱形准星和弧形表尺组成,准星可上下左右调整,两侧有护翼,表尺有U形缺口照门,表尺板上刻有10个分划,每个分划代表100米距离,同时设有横表尺用以修正方向,转动移动螺杆可使照门左右移动。
该枪发射M…43式中间型枪弹,枪口初速735米/秒,最大射程2000米,表尺射程1000米,有效射程800米,战斗射速150发/分,理论射速700发/分。枪管是固定的,经过长时间连发射击以后,枪管会由于过热而“自爆”。RPD轻机枪上有3位置气体调节器,根据武器使用状况,如受到污染时,可用气体调节器调节气体压力。
RPD大量生产后成了苏军及其卫星国军队的制式机枪,中国也引进该枪并进行仿制生产,1956年定型,因此称为56式机枪。该枪曾大量装备部队,参加过中印边境战争,实战表现优于印军的布伦机枪;1962~1963年经改进设计定型56…1式,是中国迄今为止装备时间最长、装备量最大的一种机枪。
“软目标”打击能手:DShK…38/46
苏联红军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使用的T…34中型坦克和KV、JS系列重型坦克是世所共知的“胜利武器”,可当时人们回首往事时,却发现这些“胜利武器”身上的某些“器官”却比母体更具有生命力,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DShK…38/46重机枪。
1938年,根据苏联国防委员会的指令,捷格加廖夫将1934年式DT坦克机枪和施巴金设计的转鼓形供弹机组合而成的,研制出DShK…38式大口径机枪,因转鼓式弹链供弹机结构复杂、故障率高,捷格加廖夫于1946年放弃转鼓供弹机,改用DP…46式机枪上的往复式供弹机构,改进后的机枪称为DShK…38/46式大口径机枪。该枪改装在坦克上时称为DShKT机枪。该枪主要用于对付低空低速飞机、轻型装甲车辆和有生目标,是非常致命的杀伤武器。
DShK…38/46重机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方式为卡铁撑开式,依靠枪机框上的闭锁斜面,使枪机的机尾下降,完成闭锁动作。供弹机构为转轮式,当转轮在枪机框的带动下转动时,枪弹在转轮内同时产生旋转和直线运动,在每一发射击过程中,同时有10发枪弹参与运动,而每发弹的运动行程为全行程的1/10,从而为高射速状态下平稳供弹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为了提高射速,还采取了如下措施:增加缓冲簧力;增加复进速度;在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