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太平血-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硬是用木棍做成的两头挑子把这门炮挑到了高处,简单的清理一下炮口之后,等晒干了这门炮就还能用。
这样的场面随处可见,这个时候萧云贵才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一声声嘶吼的号子声,没有什么煽情语句,只有众人干活时候唱起的广西哩曲,也没有人偷奸耍滑,只有风雨中的并肩而行。萧云贵开始明白,自己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是血肉相连的一员!
此刻好在雨势已经减小,水位也没有再增高,反而开始渐渐下降,各营的兵卒继续在寻找、搬运可用之物,萧云贵命陈玉成统领一支兵马巡哨四周,以防清军偷袭。其实城内的内涝也好不到哪里去,城内最低处水深齐胸,清军根本不敢出城接战。
随后萧云贵又派出探马向杭州和上海两处打探消息去,他想尽快知道两处眼下的情况。
这场大雨到了傍晚才渐渐停歇,水势退得很快,但苏州城外变成了一片烂泥地,萧云贵生怕大水过后又来一场大瘟疫,急命各营凡是取食水必要先煮沸才能饮用。
各营兵马劳累一夜,除了防备清军偷袭的少量人马外,其余各部都在营内歇息,也没有力气再行出队攻城,萧云贵只得号令各军养精蓄锐,扎稳新的营盘,等待天气好转。
天色一连阴沉了几日,又不时下一场雨,泥泞仍然在继续,西殿损失了很多火药和炮弹,开花弹打开里面混着泥沙,根本不能再用,萧云贵甚至想再回上海一趟,采购到更多的军火来助战。但正如洪韵儿说的,有时候坏事也有好的一面,随后苏州城爆发的瘟疫,让萧云贵打消了去上海的念头。
这天,杭州、上海等地的探马回报,杭州也是洪灾泛滥,清军和太平军都偃旗息鼓在泥泞中等待,李秀成被阻在湖州没能赶到杭州。上海那边却没有下雨,吴淞口爆发的水战以太平军大胜而告终,林启荣正在诱敌深入,进行下一步作战。
萧云贵松了一口气,这时候屋外左宗棠快步进来说道:“城里有清军装扮的难民被我们抓获,那清军探子说城里闹起了瘟疫!”(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九章 进退两难
千百年来,地球上的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同那些看不见的病魔做着斗争,人类最终靠着死伤无数的惨痛代价才换来了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的权力。释放这些病魔的,有时候是大自然,而有些时候却是人类自己。
在古代医学尚不昌明的年代,洪灾、旱灾、战争往往伴随着非常厉害的瘟疫。 从历史看,中国大疫频发,史不绝书!最早的疫病记录始于殷商,甲骨文有:“贞:疒不。”意思是说:当时疫病流行,人们去占卜,希望疫病不要再流行。从公元前674年至1949年,这 2632年间,共记载有772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平均不到4年就有一次。从1500年至1911年不到500年中,共发生大疫238次,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次。大疫流行时,往往“死者不可胜计”,“丁尽户绝”,“户灭村绝”,是真正的人间惨象!
西汉至东汉时期。东汉末年从公元204年至219年;中原地区瘟疫凶猛。张仲景:“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特别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死人尤多。魏文帝曹丕:“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声,或合门而亡,或举族而丧者”。尽管当时没有准确的数字统计;也不难想象这种疫病究竟猖獗到了什么程度!
明末至清初(公元16—17世纪)。从1109年至1234年,“疫死者半”、“开封大疫,诸门出柩90余万人。”明代万历、崇祯至清康熙年间,即1580至1663年;疠疫流行,死亡枕籍。最严重的是1641年,南北两直隶。山东、安徽、浙江、贵州、湖南等地疾疫大作,山东东明县“春二月瘟疫大作,有一家死数口
者,有一家全殁者,白骨山积,遗骸遍野” 。1643年的瘟疫,“有疙瘩瘟、羊毛瘟等,呼病即亡,不留片刻。八、九月间,死者数百万…至霜雪渐繁。势始渐杀。”山东“春夏间瘟疫盛行,甚至户灭村绝。”
忽如其来的水患带给太平军的不仅仅是征伐的困难,还给太平军带来了死亡的威胁,这种威胁甚至超过了战场上的死伤威胁。城外的太平军虽然采取了相当积极的预防措施,但苏州城内的清军就不一定了。清军向来就不重视公共卫生。每次占领一城之后,萧云贵和洪韵儿都看到过城内又脏又乱的场面。随处可见的牲口粪便。人们在河道里随意倾倒粪便垃圾,城内蚊蝇鼠蚁肆虐,太平军甚至专门组织城内的老弱病残妇孺来清理城内的垃圾。
萧云贵就曾今下令让女馆在南京就开展过消灭老鼠的行动,每天每个女兵必须上缴老鼠五只。对此洪韵儿曾今强烈抗议过,谁都知道女子似乎天生对这种毛茸茸的啮齿动物感到恐惧,萧云贵这厮如此安排是相当变态和不人道的。但萧云贵坚决的顶了回去。男兵要干重活,还要出队打战,搞卫生这种事当然只有靠女营了啊。结果就是南京城内随处可以听到女子娇声尖叫,那些广西的大脚蛮婆还好些。广西蛇虫鼠蚁很多,也见得惯了,但却苦了洪韵儿、李璇玑这些文雅女子。不过成效也很好,大战后的南京城没有爆发大的瘟疫,同时也锻炼了某些胆小的女兵,而某人则为偷偷整了自己的对头一次而感到高兴。
可现在的苏州城内的清军统帅许乃钊、张国梁却没有功夫进行卫生清理,其实早在几场恶战下来,瘟疫的隐患就埋藏了下来。战死的清军尸首、太平军战死在城头的尸首、反抗清军被杀百姓的尸首,被随意丢弃在城下,护城河的水和城内许多河水、井水都有联系,加上天气炎热,尸气发涨,恶臭冲天,一场大水过来,不但没有冲刷掉这些病魔,反而扩大了它的影响。
水退之后的第二天开始,城内的军民百姓们就开始出现腹泻的人,这些人又随地便溺,更加剧了瘟疫的传染,短短两日内,仅清军就病倒了一千余人,百姓中间更是高达万人染病,染病之人都是呕吐、腹泻不止,短时间内便会无力,一场凶猛的瘟疫毫不留情的驾临这座被围的孤城。
凡事有好有坏,虽然靠着一场大水暂时延缓了太平军的攻势,但许乃钊、张国梁却没想到城内会爆发瘟疫,城内药品、石灰等物资匮乏,难以控制疫情,覆灭的厄运似乎已经降临了。但张国梁不肯坐以待毙,他挑选了十余名身强力壮之士,扮成逃难的百姓在天黑之后缒城而出,打算逃出去向上海、杭州甚至是江北大营的清军求援。
可惜张国梁派出的信使被巡哨的陈玉成逮住,送到左宗棠跟前,花了一番功夫撬开这些信使的嘴巴后,左宗棠非常担心。他倒不是担心清军的援兵,而是担心这场瘟疫。左宗棠乃当世名士,他非常清楚瘟疫的后果,要是没有好的控制办法,甚至苏州城一城人口全部死干净也不是不可能。到时候太平军就算夺取了苏州也得不偿失,甚至还会引火烧身,假如瘟疫在军中流行起来,只怕整支军队都会失去战斗力。左宗棠得到几个清军探子的口供后,马上向萧云贵和洪韵儿禀报。
听了左宗棠的话后,萧云贵起初还很高兴,清军被瘟疫所乱,那攻取苏州就非常简单了。
看到西王毫不在乎的样子,左宗棠惊异的道:“西王,瘟疫横行之下,人畜不留,甚至阖城死绝,还会波及我军,要是我们这边染上瘟疫就不妙了啊。”
萧云贵呃了一声道:“拉肚子的瘟疫很难治吗?”在他的概念中,拉肚子似乎不是什么不治之症。
一旁洪韵儿皱眉低声道:“听此症的描述来看,当时霍乱流行,自1817年以来曾发生过6次世界性大流行,均波及我国。就算在后世,霍乱造成全世界每年有550万人发病,12万人丧生。霍乱以往病死率很高,曾有达50%~60%者。1831年,英国就曾今爆发一场将持续几十年的霍乱大潮。在第一波霍乱菌的袭击中,英国至少有14万人死亡,一些小村庄几乎全村覆灭。这场病疫要是流传开来,的确很难控制,你以为现在是后世么?现在是清代,很多药物还没研发出来呢。”
萧云贵呆了一呆这才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他瞪着眼睛说道:“那我们该如何办?”
左宗棠没听清洪韵儿的话,但他临来时已经想好了,马上说道:“如今城内疫症流行,进退两难之间,假如西王想要把稳的做法便是在苏州城四周挖壕堆上艾草、石灰,阻拦疫症向城外传播,等到城内疫症消除后,再行入城。”
萧云贵急忙说道:“这不成,要是这样受苦的只会是城内的百姓,万万不可。”
左宗棠轻叹一声道:“要么便是我军马上撤围,先取上海,任苏州城自生自灭。”
萧云贵皱眉摇头道:“也不行,就这么撤围,如何对得起死去的弟兄们?”
左宗棠急道:“西王,要是瘟疫来势汹汹波及我军,军中病死的兄弟可能会更多啊。”
萧云贵沉吟片刻后,缓缓站起身说道:“左先生,为何我们不能在最短时日内攻克苏州,然后救治城内的百姓,控制疫症呢?”
左宗棠膛目结舌半晌才道:“西王,苏州城百姓数十万,那要准备多少药材,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啊,这时候进城,会拖累我军的,一不小心还会染上瘟疫,全军都会陷入危险之境啊。”
萧云贵看了看洪韵儿,只见洪韵儿美目流盼之下,给了自己一个赞许的目光,萧云贵咬牙说道:“战乱本就死伤无数了,本王不想在多害百姓性命,我等起兵造反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天下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么?这次也是上天给我们的考验,就算倾我等所有,也要救下苏州城的百姓!”
左宗棠盯着萧云贵看了一会儿道:“西王当真主意已决?”
萧云贵重重的点点头道:“绝不反悔!”
左宗棠舒了口气,微微一笑说道:“看来左某所料不差,西王是不会舍弃百姓的。其实左某已经想好了,既然西王心意已决,我们就再冒一次险吧。”
当下左宗棠把他的打算说了出来,原来他心中已经有了安排,只是再试一试萧云贵罢了,听了左宗棠的话,萧云贵暗骂左宗棠不厚道,都这时候了还要试探自己,还好自己没有打退堂鼓,否则说不定左宗棠便会拂袖而去了。左宗棠不知道,其实这厮之所以肯留下来,是因为他实在不觉得霍乱是什么难治的病,但随后西殿为苏州瘟疫花费的巨大代价着实让萧云贵心痛不已。
左宗棠召集诸将来,把他的安排说了。西殿的各军除了要弄好自己瘟疫防范之外,还要向附近村寨搜集药材、石灰、艾草等物,并向无锡派出信使,紧急调集无锡、金坛、镇江等地的药材、石灰等物资,并抽调无锡、金坛等地拯危馆的医师赶往苏州。萧云贵补充一点,就是派人回上海去搜集西洋药物,聘请西洋医生前来苏州帮着治病,英国人既然经历过霍乱,也应该有特效药吧。同时萧云贵命人把预防措施编成歌谣,在军中传唱,并派出小队人马下到附近乡村宣传,以防霍乱扩散。
最后就是安排兵事,萧云贵派人向城内的许乃钊、张国梁射去劝降信,要城内清军在明日一早投降,否则就挥军攻城!(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章 胥口之战
夜已经深了,白天忙碌了一天之后,萧云贵只感觉很是疲累,但他却怎么都睡不着,索性又起身穿衣,带着西殿参护来到虎丘别院的正殿。
此处被苏州太平军设为总大营,内里左宗棠带着西殿一众簿书、参军正紧张的忙碌着。不时有西殿各部的将领或是副将出入,都是来申领物资或是请求出队的。整个正殿内来了一拨人又一拨,左宗棠等人总是商议之后,处理得妥妥帖帖,整个苏州外围的各种事务都在此处办理,甚至还有无锡等地守将前来请命的一些事务,左宗棠总是细览之后,给出指示,并命手下文书誊录往来公文,每天把这些大小事务统一汇总后会报给萧云贵览阅。遇到重大的事情,左宗棠也不能拿主意的时候,他才会亲自领着前来禀报的将领面见西王定夺。整个西殿就是在这样的运作方式下,保持三条线和无锡等地后方的军政事务处理。
也好在有左宗棠替萧云贵分忧,否则那些芝麻米粒的小事都会把萧云贵给烦死,萧云贵打算在苏南战役结束后,调整西殿的行政、军务系统,彻底把行政和军事分开,单独成立后勤主馆和参谋主馆来分担左宗棠身上的压力。
见萧云贵信步走进正殿来,殿上正忙碌的人们停下手中的事来,起身向西王行礼。
左宗棠起身过来行了一礼道:“西王,此处有左某便可,您回去休息吧,你已经一天一夜没合眼了。”
萧云贵微微一笑,看了看左宗棠通红的双眼道:“先生其实比本王更辛苦。”跟着又问道:“安排宵夜了么?向各地抽调医师、郎中,抽调药材、钱粮,这些事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办妥的。要是熬夜久了还是要吃点东西休息、休息才是。”
左宗棠点点头道:“左某明白,西殿簿书馆的人手分了两批轮换,也不会太累。西王,经过点算,各地能抽调的物资已经基本算理清,公文已经发出,让各地准备物资驳运。还有些物资要各地采购后运送,所需银两也已经开始调配。估摸着三日后第一批药材钱粮便会到达,不会耽误咱们进入苏州。”
萧云贵呵呵一笑,诚心的说道:“左先生你办事。本王是放心的。只是先生自比今亮,事事亲力亲为是好,但可别累坏了身子,像诸葛亮那样,没被敌人打到反而把自己给累垮了。本王想把王辏г舜游尬骼窗锇锵壬N尬潜叩氖乱泊淼牟畈欢嗔耍钍偃匾哺媚芏赖惨幻媪税伞!�
左宗棠摇摇头道:“李寿蓉去了常州、金坛、江阴等地筹办兵源粮草之事。一时半会儿不能回来。无锡还是要王辏г俗蛲吵锊攀恰T勖俏鞯畹哪苷魃普街簧伲褪俏某寄苁可倭诵!�
萧云贵点点头道:“是啊,本王手下还是读书人少了些,本王也在四处招贤纳士,甚至还想奏请天王、东王开科取士。可惜远水解不了近渴,不过这次上海之行。本王还是找到了几个才俊之士,像李善兰、徐寿、华衡芳、王利宾等人也都是学贯中西之士,只是本王想着战事吃紧,没让他们过来。”
左宗棠哦了一声道:“李善兰?可是鸳湖吟社的李秋纫?”见萧云贵点点头。左宗棠接着说道:“原来是他,此人精通术数之学,的确是个人才,听闻他于辞章训诂之学,虽皆涉猎,然好之总不及算学,故于算学用心极深。也是几次落第,最后索性在上海洋人书馆潜心钻研算学。能请他出山来,对咱们的统筹计数之务的确有很大帮助。”
萧云贵呵呵笑道:“让李善兰来做铁算盘的事大材小用了,我打算办学校,教更多的人学会他的本事,那我们西殿将来的人才就会越来越多,也不必愁无人可用了。”
两人正说话间,忽有浒墅关、文昌阁两处大营探子来报,说有清军趁夜突营,似乎想要突围逃命。
萧云贵和左宗棠对望一眼,两人同时惊呼道:“张国梁想逃!”
两人一起快步走到殿上悬挂的苏州地图前,左宗棠急道:“白日里咱们派人射了不少降书进城去,想着城内闹瘟疫,清军应该无力应战,投降的可能较大,但没想到张国梁这厮会没到最后时限就抢先突围。”
萧云贵摸着鼻子笑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