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东吴吃软饭-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吴的贼子们,让你们瞧瞧我张文远的厉害!”
既然已经没了求生之念,张辽就更加肆无忌惮,他的战力又增加了几分,东吴的骑兵,根本就挡不住张辽的一击,就被挑落马下。
张辽只想在这样的冲杀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他的脑袋空空如也,就快要失去意识的时候,却突然听到了东吴的军中传来了撤军的命令。
“快逃啊!张辽太厉害了,我们打不过他的!”
“快逃!合肥城是占领不了的!”
……
东吴的军士们,在这样的喊声中,也都不想再与曹军纠缠,放弃了自己已经占领的合肥城,便匆匆忙忙的逃出城去。
李典和乐进连忙迎了过来,李典喜道:“张将军,我们成功了,我们将吴军赶跑了!”
乐进也道:“张将军,是你的勇猛,才使得东吴士兵放弃了占领合肥城,逃到外面去了!”
而张辽自己也颇为兴奋,终于将合肥城给守住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令人高兴的事情了。
既然已经不用再以死为战了,张辽的脑袋也清醒了一些,便道:“传我的军令,军士们不可出外追击吴军,留在城中,收拾残留的兵力,并第一时间禀告丞相,寻求救援。”
东吴的军队虽然撤退了,但是如今曹军死伤惨重,难保东吴军士不会卷土重来,而张辽的做法,也是最正确的。
如今军队损耗大半,粮草也被烧掉了,这是定然需要曹操派兵来支援的。
虽然和张辽的军令已下,但是在战场之上,却并非所有的军士都遵从。
李典道:“张将军,骑兵已经追出去了,东吴的士兵们杀了我们这么多军士,他们要向东吴军队讨个说法!”
敌军撤退,乘胜追击,这是战争中的常理。
但是在与东吴的军队作战的时候,这样的常理是非常的危险的。
张辽大喝道:“不好!快令骑兵回来!”
说着,张辽等不及别人传令,便自己追出了城外。
张辽遥遥的看见了东吴军队撤退的背影,也瞧见了己方的骑兵们已经追了上去。
张辽虽想让骑兵们赶紧回来,但是却鞭长莫及,自己的声音根本就传不到那么远。
正在张辽想要策马前行的时候,却又听见了那个熟悉的声音!
“轰~~~~~~~~~~~~~~~~~~~”
又是一声巨响,火药在骑兵阵中爆炸,数十名骑兵被连人带马炸成了肉酱。
眼见敌人的武器如此的厉害,骑兵们这才打消了继续追击吴军的念头,也都灰溜溜的退了回来。
“可恶的吴军!”
张辽恨得牙痒痒的,但是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吴军撤走。
第二十五章增援
在夺回合肥城之后,张辽重新整军。
张辽在几近不可能的情况下,从吴军手中夺回了合肥城,军士对其顶礼膜拜,在张辽的威仪下,曹军士兵终于重新振作。
张辽命修复被炸跨的城墙,并让军士们时刻提防吴军再来。
不过就算是军士们重新集结,但是在夜晚的那场大战中,曹军还是死伤惨重,经张辽一清点,军士阵亡的人数已超过一万五千人,剩下的数千人,除了张辽亲率的骑兵部队,就只剩一些步卒了,其中多数士兵有伤。
张辽命人好生埋葬战死士兵的尸体,另一方面,立即向曹丞相禀告昨晚的战事。
在信中,虽然张辽胜了,但是他却没有居功,而是首先请罪,说自己不察,致使城中粮仓被烧,吴军用火药炸开城墙,鱼贯而入,曹军士兵奋力抵抗,终于将吴军击退,其中,李典和乐进两位将军当居首功。
这封信一抵达曹操处,曹操便明白了战况,可恶的东吴,竟然又用上了火药,所幸的是,张辽勇猛无比,才力保合肥不失。
曹操心中庆幸,有张辽这样的良将,真是一种福分。
但是吴军狡猾,再加上军士死伤惨重,因此,单单靠张辽的勇猛是没有办法阻挡东吴的军队的,于是曹操决定,暂缓进攻西凉的马腾和汉中的张鲁,又增派了四万人,支援合肥,并送上了粮草。
援军浩浩荡荡的抵达合肥城,李典和乐进两位将军大喜,如此军力,以吴军疲惫之师,怎么可能将合肥城攻下?
可是张辽却愁眉不展,这段日子以来,他一直在思索着什么。
李典问道:“张将军,你为何事发愁?”
张辽道:“事有蹊跷,却是怎么想也想不通。”
李典又问道:“张将军有何事蹊跷,说出来让末将参详参详。”
张辽道:“我左思右想,忽觉得那晚上,我军实在没什么胜算,纵是我率骑兵冲杀,但是以那些兵力,又怎能将吴军打败呢?吴军退兵,令我觉得异常的蹊跷,而由于合肥城的局势,丞相不得不暂且放弃攻马腾和张鲁,实在是令人惋惜。”
面对张辽的疑惑,李典不能答。
而对于当晚东吴军队突然退兵感到怀疑的,不仅仅是曹军的将领,还有东吴自己的将士。
当晚的计策甚是巧妙,先是烧了敌人的粮仓,再炸垮城墙,使得军士们能够突入进合肥城,而曹军准备不足,已经自乱阵脚,吴军士兵们根本就没有遭遇到什么抵抗。
等曹军的士兵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有数千人死在了吴军的兵刃下,按理说,若是理智的主将,定然会撤退的,但是张辽却并非一般将领,他视死如归,竟率着少数的骑兵,对抗数万东吴大军。
在张辽的勇猛之下,吴军竟然最终放弃了合肥城……
甘宁道:“我与张辽战,却是落于下风,只是若是单单凭着张辽,是守不住合肥城的,可是都督,你又如何会命令撤军的?”
甘宁质问程普。
虽然甘宁是军中主将,但是他却并不了解主公孙仁的战术意图,撤军之事,自然是程普按着孙仁吩咐做的。
程普受孙仁密令,除非是自己让他取下合肥城,其它的情况下,不管曹军处于何等的劣势,都不能占领合肥城。
当然,对于程普,孙仁并没有说得太明,而程普身为东吴将领,自然对主公的命令非常遵从。
吕蒙性子稍急,道:“都督,曹军的援军刚到,应当一鼓作气,将合肥城拿下的,不然,若是曹军的援军稳定下来,再想攻城,只怕难上加难,到时候,火药也未必管用了。”
程普不置可否,军事会议就此结束。
将领们虽然迷惑,但是谋士们却有些醒悟了。
鲁肃在军中久了,见军队围而不攻,这才知道主公的良苦用心。
在会议散后,鲁肃特意找到了杨林,道:“杨先生,围而不攻,虚耗曹操的实力,这样的计策,是不是你给主公出的?”
杨林和庞统都相视一笑,杨林道:“子敬切勿谬赞在下了,主公如此聪慧,这计策自然是主公自己出的,在合肥城将曹操的阵脚拖住,便是阻挠了曹操的大计,西凉的马腾和汉中的张鲁,对长安虎视眈眈,如此心腹大患留着,对曹操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鲁肃默然,合肥之战将曹操拖住,可不仅仅是保全了马腾和张鲁那么简单,若是再旷日持久,只怕曹操一方就会被拖垮了。
没想到主公虽然身为女子,却能够想出如此高明的计策出来,鲁肃现在由衷的佩服起孙仁这位女主了。
别过鲁肃,杨林对庞统说道:“庞先生,曹军吃了大亏,此时定然会非常的小心谨慎,我东吴若要攻城,只怕会损兵折将,这段日子,只怕不会有太大的战事,颇为无聊,因此,在下想去别处瞧瞧,庞先生可愿意随在下一起去?”
庞统问道:“不知道杨大人要去何处?”
杨林道:“今日主公已然传信给在下了,两万人的雇佣兵已经召集完毕,这是主公的近卫军,在下的目的,是要将这支部队训练成东吴最强的部队,丝毫不逊于曹军的虎豹铁骑!”
庞统笑道:“既然杨大人要去练兵,我自然是要跟去的,跟着杨大人,定然比在军中对着这些死板的将军来得有趣!”
杨林也笑了,道:“既是如此,那就让我两人暂且离开军中,为主公练兵去!”
于是杨林带着庞统,暂且向程普道别,程普知道杨林是主公心腹,此次离军,自然是受了主公的吩咐,因此程普不敢阻拦。
杨林在离开前,还特意嘱咐鲁肃道:“子敬,在我离开的这段日子里,切不可贸然攻城,纵然是合肥城内出现大乱,也是不可!”
鲁肃听得云里雾里的,不过还是答应了杨林……
第二十六章训话
在杨林的建议下,孙仁在东吴全境招兵。
并非是摊派人数的征兵,而是付给加入军队的军士一定的酬劳,按照杨林的说法,这样的军士叫做“雇佣军”。
在招兵的公告中,孙仁强调,此次的征兵,是为了组建东吴的最强军队,所以,对军士身体素质的要求极高。
如今的东吴,已经算是国泰民安,由于番薯的大量种植,就算是前方有战事,百姓们的负担也不重,百姓们安居乐业。
因此民众们对于主公的招兵,非常的踊跃。
在招兵公告公布后的第二天,就有数万人前来应征,但是正如公告中所说的那样,此次的招兵,招的都是精锐。
虽然报名者众多,但是数月下来,经过一系列精挑细选,最终入选近卫军的人数,也只有两万人。
孙仁本想再多征些兵交到杨林的手中,但是因为杨林曾说过,宁缺毋滥,因此,她便将这两万人的队伍交给了杨林。
当然,孙仁只是负责将人交给杨林,其余的,便都是由杨林负责了,杨林也对孙仁说过,自己有大财主吴湘的支持,不需要另拨款项,不过孙仁还是给杨林送来了不少的军饷。
杨林所选择的练兵地点,不是柴桑,而是距离合肥较近的秣陵。
庞统跟随杨林来到秣陵,问杨林为何选在这里练兵,杨林道:“秣陵乃风水宝地,昔日始皇帝统一六国,定都咸阳,但始皇帝身边的方士却说,此处有天子气,于是始皇帝为了将此地的天子之气散掉,便将这里命名为秣陵。
不过那是数百年前之事了,今时今日,我主公励精图治,正是当打之年,而东吴的国势,正如日中天,而柴桑并非久居之地,合肥之战后,我便会劝说主公,将治所迁到秣陵来。”
庞统依着杨林的说法,观望秣陵之地,的确,此处风水极佳,只是所谓的天子之气,庞统却实在看不出来。
杨林与庞统说笑间,便来到了两万人的近卫军驻扎之地。
负责将近卫军带给杨林的,不是别人,正是诸葛瑾。
诸葛瑾见了杨林,立即恭维道:“杨先生,你在合肥为大军出谋划策,我已经知晓了,相信也只有杨先生,才能出如此的奇谋,只可惜,由于张辽勇猛,致使攻下合肥功亏一篑。”
前方的战事情况,后方自然也非常关注,只不过,以诸葛瑾的立场来看,却并不知道合肥之战背后的深意。
诸葛瑾只是单方面的认为,吴军没有攻下合肥非常的可惜,而曹军的援兵已经到了,要攻下合肥城,只怕又难上了一分!
杨林道:“诸葛先生,合肥之战,在下虽然勉力为之,但曹军强将如云,实在不易对付,现如今,在下遵从主公的命令,在此处训练近卫军,还请诸葛先生回复主公,在下定不负所托!”
诸葛瑾和杨林谈了些前线的战事,便也不再久留,径直回柴桑去了。
杨林来到两万人近卫军面前,近卫军们知道此人便是主公任命的长官,自然非常规矩,战得整整齐齐,等待着杨林的训话。
杨林见这两万人的部队,果然如孙仁说的那样,是经过了严密的精挑细选之后才召集来的,虽然这支部队还没有经过训练,但是军士们的底子相当不错个个身强力壮,精神抖擞。
见了这样的队伍,杨林自然也非常的高兴,朗声道:“军士们,我们是东吴的近卫军,也就是说,我们是主公的直属部队,在东吴的军队中,我们是最重要的部队,因此,我希望,近卫军要有近卫军的自觉,我们不仅要成为东吴的最强军队,也要成为全天下的最强军队!”
杨林虽是文人出身,但他说话,却非常的洪亮,就算在场有两万人,杨林也让自己的话传到了所有军士的耳朵里面。
军士们一下子就被杨林的话给吸引住了,全都屏住了呼吸,倾听杨林接下来的说话。
杨林又道:“既然要成为全天下的最强军队,那么就应当有此觉悟,要以牺牲性命的精神,去训练,去战斗,去与敌人拼杀,请相信,我们近卫军,将会享有全天下最高的军饷,将会享有全天下最高的荣誉,将会享有全天下人仰慕的眼神,为此,我们要不顾性命的去战斗,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牺牲将会成为战争胜利的基石,我们的牺牲,将会换来家族的繁荣,以及整个东吴的繁荣!”
军士们听得兴奋起来,每一个人的心都在勃勃的跳动。
不能不说,杨林所说的话,非常具有煽动性,当今天下的价值观,并非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整个家族,为了封妻荫子而活。
杨林的话,正好切中了军士们心中所想。
这些前来应征的军士们,正是想要为自己的家族做些什么,而当他们听到了东吴的主公在召集近卫军的时候,便怦然心动了。
仗着自己孔武有力,正是报效家族的时候!
杨林继续说道:“军士们,为了让我们成为全天下的最强军队,我才会来到这里,现在,我们虽然连一匹战马也没有,但是请你们相信,不久之后,我们将成为全天下最强的骑兵,就算是曹军的虎豹铁骑,也会臣服于我们!”
杨林之言,立即挑起了军士们的激情,军士们高声呼喊,以宣泄自己的情绪。
虽然是骑兵,但是杨林却并没有打算让近卫军如此快的上战场,当前东吴还不缺兵,因此近卫军还没有用武之地,当务之急,是要从基础开始,尽快的提高这支部队的整体素质。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过所幸的是,现在合肥之战还处于相持阶段,前线战事稳定,还不需要杨林立即回去。
杨林在训话完毕之后,对庞统说道:“庞先生,看来我们要在这里多待几个月了,也请庞先生随我一起,见证全天下最强军队的诞生吧!”
第二十七章苛刻
在训话完毕之后,杨林将两万人的近卫军带到了一处隐蔽的地方。
最初是一段山路,随后便是一片开阔地,在来到开阔地之后,两万名近卫军瞬间傻眼了!
这是什么?校场吗?
可是,却和一般用来练兵用的校场相差极大,有一些设施,众人根本就没有见到过!
就连庞统也对眼前的练兵场觉得诧异,问道:“杨大人,这就是训练近卫军的校场?”
杨林道:“是的,庞先生,这里正是全天下最强军队的训练之地,虽然场地不大,但是却足以让两万人操练了。”
说着,杨林便将近卫军带到了校场上,对众位军士说道:“军士们,这里就是你们今后日夜操习的地方,请别忘记,在没有成为全天下最强的军队之前,你们一个也不能离开这里!”
杨林恩威并施,使近卫军们都不寒而栗。
这处校场,自然是杨林命吴湘派人修建的,杨林将校场的图纸绘给了吴湘,让吴湘照着自己的图纸上那样建造,而吴湘与杨林合作久了,对于杨林所交代下来的事情,做得滴水不漏。
这处练兵用的校场,除了一般的木人、箭靶等物之外,还修建有假山、护城河,另外,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杨林将这些东西的作用,一一的解释给近卫军听,道:“这是哑铃,是用精铁制造,重八十斤;这些木桩,是用来负重跑的;这是拉力器,重五十斤……”
杨林足足花了一个多时辰,才见校场中的各种器物介绍完毕。
而面对杨林的介绍,不仅近卫军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