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修福积德造命法-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
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这是从“理”上来观察;“事”上确实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但都是我们的‘同胞’。
所以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真正是‘皆吾同胞,皆吾一体’。佛说“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所以佛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样建立的。哪一个不应该礼敬,不应该爱护呢?人人都应该敬爱,事事物物我们都应该要敬爱。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
从前读书明理的人“敬圣敬贤”,跟我们现代工商社会贪、瞋、痴、慢不断增长的人“敬圣敬贤”,在思想、心态上不一样。从前人敬圣敬贤,是因为圣贤是我们的模范,取“见贤思齐”的意思;现代人敬佛、敬菩萨、敬鬼神,是希望佛菩萨、鬼神多让他赚一点钱,其目的在此。‘通圣贤之志’,圣贤之志就是为众生造福。哪一个人不希望得到安和乐利?中国人常讲的五福——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福,希望自己长寿、富贵、健康、幸福,这是世间人的希望。但是这些都是善因善果;希望得好的果报,但是忘了好的果报是要好因缘才结得的。若不修好因,不结善缘;希求好的果报,是决定不能得到的。圣贤人希望每一个人都得到殊胜的果报,所以圣人之志就是群众之心。只是圣人有智慧,群众迷惑颠倒,所以圣人教导大众修善积德,才能使人人皆得到好的果报。
修善积德从‘爱敬’开始。先学爱人、敬人,爱物、敬物,爱事、敬事,对于人、物、事要真正‘爱敬’。所以十大愿王里的菩萨修行原则,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我们读《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就是教“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要从这里下手。
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圣贤、佛菩萨只有一个想法、一个心愿,就是教导一切众生‘各得其所’。聪明杰出的人,诱导他成佛作祖;没有这个大志,他希望得到什么,都祝福他、帮助他能够如愿,这是圣贤之志。所以要心存爱敬。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
‘成’,是成就。别人有好事,我们要帮他成就,这也是性德。
‘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这是举一个比喻。‘玉’是石头里面最精最美的,加以琢磨就变成玉器;‘圭璋’,是古时候的信物。在古代——尤其是上古,玉做成“璧”,璧是圆形的,中间有个孔;“圭”是手上拿的。当时的用途,就像我们现在记事用的记事本子,是作备忘之用。“圭”大,“璋”比较小。这些玉器在故宫里可以看到,有商周的、秦汉的,历史的价值都非常高。
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
我们今天所讲的“培育人才”。看到这个人心地很善良、很忠厚,或者志向纯正可取;‘资’,是资助,我们应当要帮助他、成全他。‘皆须诱掖而成就之’,就是要诱导他、要成就他、教养他、培训他。《华严经五十三参》是很好的榜样,你看善财童子自己以学生身分去参访善知识,他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长者。纵然年岁很轻,他的道德、学问是我们所尊敬的,我们应当跟他学习。他见到善知识先是礼敬,善知识一定会问他,你从那里来的?你到这里来做什么?你有什么需求?五十三位善知识,所问与善财对答完全相同。所以这句话给我们的印象非常之深刻,前后重复了数十遍。第一句是:“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立志要成就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但是我不晓得怎样修持?怎样存心?所以到这里来请教。”发心就是此地讲的“立志”。志可取,又好学,我们遇到了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所以有志向、有目标、不论世间、出世间都是有前途、有成就;遇到这样的人,就是俗话常讲的“遇英才而育之”。你真正遇到这样的材料,就要设法去帮助他、成全他!
‘或为之奖借’,‘奖’,是奖励。‘或为之维持’,‘维持’,就是在他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使他能安心于学业和道业。
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
世出世间贤者在修行过程中免不了遭嫉妒、毁谤,往往会给他带来困惑;有时候足以教他退心,那就很可惜了!这时我们要替他分忧。‘诬’,是诬蔑冤枉。要帮他洗刷冤情,成就他,以‘务使之成立而后已’为目标;如此成全人便是大学问、大智慧、大福德之相。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建功立业,是帮忙照顾他的人给他的;他将来有多少的功德,照顾他、帮助他的人也是跟他同等的。中国古代,“荐贤受上赏”——你替国家推荐一位贤人,国家对你的奖赏是最高的。为什么?这位贤人为国家建功,替国家服务,为老百姓造福,都是因你推荐的,等于就是你造的。所以在过去中国社会,确实是举贤能、举贤良、举孝廉;把人才发掘出来,推荐给朝廷、推荐给国家。
好人为什么还有人找麻烦?俗话常说“好事多磨”,多魔障!你作恶——魔就喜欢作恶,他不但不会障碍你,还会帮助你;你做好事,恰恰跟他相反,他看了不顺眼,所以来找麻烦。一方面是魔来找麻烦,二方面是自己生生世世的冤家债主,看到你修行,将来你超越六道轮回——过去世你欠他的命没有还,欠他的债也没有还,怎么可以跑掉呢?他不甘心!不甘心就要来障碍你,所以菩提道上魔难重重。
无始劫以来自己所造无边的业障,要怎样免除这些业障呢?我们每天将所做的功课回向冤亲债主,把所修学的功德都分享给他们。诸位要知道,全给他们就是自己圆满的功德!我们要什么?什么也不要。不发这样的愿心,你想在菩提道上没有障碍,相当不容易!所以发这个愿心,最好能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要真正依教奉行,真实的去做。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
一般人,跟他同类的就喜欢。学佛的同修彼此见到特别亲切,对于不学佛的人就有距离、有界限。尤其是在家庭中,父母没学佛,兄弟姊妹没学佛;你吃素,他们不吃素,这一家人就闹得鸡犬不宁。这是我们的错,自己要深深反省。最大的错在那里?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因为看到你的同修道友到家中来,亲密超过了家人,你喜欢同道比喜欢母亲超过多了!母亲一看,她心里当然不舒服——嫉妒。你要以爱护同道的心去爱护你的家人,家人就不会有反对的。所以往往学佛搞得家庭不和,自己都不知道反省,不晓得原因出在那里;我们在旁边明眼观察,看得清清楚楚。问题出在那里?实在应当反省,一反省就找出来了。我们的同修到家里来,对我们的父母尤其要更尊敬、更孝顺,那你的家人也更快乐了。不但不反对,还觉得学佛好,学佛都不错,鼓励你的亲戚朋友都去学佛了。所以家庭里面亲属之间,不能用“言教”;要学舜王,要用“身教”,做出来给家人看。他们看到确实是好,自然就会给你宣传。
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
善人是一类,不善的人是一类。不善的人多,势大;善人少,势力孤单。‘善人在俗,亦难自立’,善人要做好事不容易,恶的势力很大,决定造成了障碍。佛门中自从释迦牟尼佛示现,代代都不免有这种情形。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得法之后,明心见性了,还在猎人队里躲藏十五年。为什么?嫉妒、障碍。所以‘善人在俗’,有些一生遇不到机缘,只好“独善其身”。如果要教善人能“兼善天下”,我们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一定要帮助他。
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铮铮’,就是响亮的意思。‘豪杰’,是指他的聪明、智慧、才干超过别人。
在地方上大家都知道他,我们现代人讲的“知名度”很高——这些人有专长、有才干。但他生活马虎、随便,不太讲求,不拘小节,有时就容易得罪人。我们也要知道,学佛,对佛一定要恭敬,对三宝要恭敬;但是有一些小节也不要过分的重视,太重视会影响你的修行。恭敬心是应当有,但是看到别人无礼,我们也不要挂在心上,修行要抓到真正的纲领;真正的纲领是“心净则土净”,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重要!
年纪大、体力衰,诵经就不一定要跪着,不需要拘执形式;求心里与阿弥陀佛不相舍离,才是重要!喜欢怎么念就怎么念,喜欢跪着、坐着、捧着经走着念都可以,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功夫不间断。可以躺着听(放录音带)——体力不够,躺在床上安安静静的听。躺在床上听念佛、听念经,功德都是相等的。躺着不可以出声念,会伤气、伤身体。
大乘佛法是开放的,的确是自由自在,没有拘束的。所有一切规矩仪式,是做什么用呢?是唱戏表演做给别人看的——身教,启发别人的恭敬心,启发别人的道念,为大众作一个好样子,用意在此。
小乘着重在形式上,大乘人往往就没有拘束了。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小乘法是论“事”不论心。英雄豪杰他们不拘小节,往往容易得罪人,容易招惹是非,所以‘善事常易败’好事多磨;好人常常容易遭受人的毁谤,遭受别人的指责,在这时候,仁人长者,有智慧、有福德的人,应当帮助他,排除他的困难,使他将来在社会上有成就,这个功德是最大的。因为不只是他个人的成就,是他替社会、替国家造福,为一切众生造福,这个功德就大了!
由此可知,如果在佛门里面,我们能够培养一位法师,功德之大,很多人不晓得。以为修个庙,出多少钱,做多少好事的功德最大。其实那个大是有限的,不见得是真正大,有些是善心却做了恶事;唯有培养人才,这个功德才是真大!唯有人才才能续佛慧命,使佛法绵延不绝。
佛法的人才最为困难!他的志一定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心清净平等、大公无私——这是佛门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果发现有这样的人才,我们要尽心尽力去扶助他。他将来成就了,所度化的众生,对于佛教所有一切贡献,帮助他的人功德和他一样大。
我们这一代弘法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当然发心大小、品质都有问题。真正发道心的人不多,外缘又不好。特别是在家的二众弟子都捧老和尚,锦上添花!初学的人出来讲经都不来听,学生的信心完全失掉了;还是去学敲打唱念,做佛事赶经忏吧!这是我们在家弟子在外缘上没有尽到责任。所以今天凡是年轻人发心出来讲经——讲得纯正,我们要听;讲得不纯正,我们不听。让他自己去反省、去改正,改好我们再去听,鼓励他弘扬正法。这样才能奖励年轻人,鼓励他们发道心,给他环境来培养他,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这是真正的续佛慧命。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
人没有不向善的;再恶的人,他口里也说要修善、要行善。由此可知,善心、善行是人的天性,就是佛法里所讲的“性德”。既然善心、善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为什么还会作恶?仔细研究,不外两个原因,第一是内里的烦恼、习气;第二是外有恶缘,人才会造恶。虽然造恶,不被良心谴责的人很少;作恶,他知道不对,会受良心的责备,可惜他没有善友提醒他、帮助他回头,于是愈迷愈深、愈陷愈重,这种情形往往有之。
了凡先生在此,也说得很清楚:‘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在世间营生,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事业,都会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不良的社会风气。像现前台湾赌博风气太盛,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多少年轻人沉迷于此,对他本身、家庭、社会,皆是非常不利的,有识之士都能觉察。可是时势所趋,这个不好的风气,实际上会逐渐遍布到全世界。尤其是大众传播工具发达,所以受影响的面就更大了,时间也就更长了。我们遇到亲戚朋友,要能够善于开导他,尤其是这一部《了凡四训》,所说的全是真理真事。
做股票有时是很容易发财,所发的财也是命里有的;命里要是没有,即使钱财在我们手上过一过,又能得到什么呢?还是一无所有。带在身上,怕偷、怕抢;放在银行,银行里面钞票很多,去看看跟自己的有什么两样?无非是增长贪、瞋、痴、慢而已,一点好处都没有!古人讲得好,人生于世,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与其说福报一时享尽,不如把福报慢慢的享用来得好!所以真正能如理如法的开导,使他们能觉悟过来,不作投机取巧的营生,才是正道、长远之道!
所以‘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佛法讲善巧方便,使对方欢喜、乐于接受,真正达到警觉的目的。‘开其迷惑’,用比喻来说,像‘长夜大梦’忽然醒觉过来了,佛门里面叫“开悟”,悟后就是“修”。又好比‘久陷烦恼’,我们能把烦恼拔除,得到清凉自在,就是“智慧”;“烦恼”就是迷惑。‘惠’,就是对别人最有利益,最大的帮助。
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这是讲善巧方便法。‘一时’,是当世。我们分析事理,劝导别人,令他觉悟,这是“口说”,只是有利于当世。如果我们要想劝导广大的群众,乃至于后世之人,最好的工具就是“文字”,能够保存得久远。这是劝我们把善言、善行记录下来,才能流传久远。像了凡先生这四篇文章,原先只不过是给他儿子作警惕而已,并不是要流传到后世,普遍劝导大众的。但是他的德泽,今天流传得这样广大、普遍,这是他没想到的;虽然无心,但做了大善!后世依照他的教训修学,改造命运、离苦得乐的人非常之多,都是受了凡先生之惠。了凡先生这本小册子,就是劝人为善的典型;是他一生改过自新的心得,传给他的子孙,希望他们记住,理解而效法!这是积善里面最有效、最显著、最深广的大善。实在讲这桩事我们人人可行;你说我没有文学的基础,我不能写作,其实不然。我们每天所见的,耳朵所听的,能够一天记一、两条,你能记录下来,也和这个教训相差无几。由此可知,“劝人以口,劝世以书”,不是件难事,只要真正肯发心。
较之与人为善。
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在佛门称为“同事摄”。跟他相处在一起,以身教去影响他,像舜王在那一群打渔人中一样。
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
佛教化众生用四个原则摄受众生(摄受就是感化诱导),称为“四摄法”。第一、“布施”。布施是与他结缘、与他有恩,彼此先结个善缘,说话、办事他才能相信,而喜欢参与。第二、“爱语”。爱语若是完全说他喜欢听的话,那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