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出口成章-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志们,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以最多的劳动,最艰苦的学习,最谦诚的态度,去创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丰富建设社会主义的六亿人民的文化生活吧!让我们的老作家与青年作家亲密地携手前进,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批评,使我们的文艺战线日益坚强,一齐创作出无愧于毛泽东时代的作品来!

 谈相声的改造

在民间的杂耍里,相声是最难创作与改编的。在抗战中,有几位北京艺人逃到重庆,凑成一个杂耍班子。为宣传持久抗战,他们需要新词,我曾替他们编制了好几段歌曲,都被采用。我也试写相声。可是,费了不少的力气,我只写成了一段,而且是很坏的一段。以后,我就知难而退了。就我所理解得到的,编与改编相声的困难是:

(一)资料:在现有的那些相声段子里,不管形式与寓意如何,它们的资料总是很丰富的,艺人或民间文人创制一段相声,必是费了许多工夫,去搜集在一个题材下所需要的材料。他们接近民众或生活在民众里,所以观察与调查都很方便,从而得到一应俱全的参考。他们开一张菜单子,便把一个地方所有的菜名,上自山珍海味,下至咸菜佐料,都毫无遗漏的调查了来。同样的,他们对于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也都细心的观察,所以写木匠就有木匠的一切工具、行话、姿态、行规;写医生,道士……亦然。因此,相声中的事实与人物多半是精确生动,说出来使人爱听,而且相信。

一段相声编好之后,便慢慢的成为艺人们公有的,于是今天由一位艺人充实一下,明天又由另一位充实一下,一来二去便变成极结实的一段活儿。

这样,我们若要创造一篇相声,我们就必须到活图书馆——民间——去观察,去搜集资料。否则一定碰壁。我们若能幸运的写成一段,必须交给艺人们去试演,演一回修改一回;艺人和听众都是我们的最好的批评者。这工作是忙不得的。

若是改造旧相声呢,我们必须珍惜那些老材料,不可大刀阔斧的乱删。要知道,旧相声段子缺欠的不是资料,而是思想的方向。只要我们能给一段活找出个路子,使那些老材料得到新的气脉,它就会有了新的生命。

(二)逗哏:相声以逗哏招笑为主。它是曲艺中的丑角。这可也就是它的致命伤,因为:讽刺是招笑的,而相声中也的确毫不客气的讽刺过各种人物与各种世态;可是,慢慢的,艺人们只图招笑,而忘了讽刺;或是讽刺的对象不是贪官恶霸,而是贫苦的民众;这可就麻烦了。忘了讽刺,相声便失去了威严,而一味贫嘴恶舌。搞错讽刺的对象,便黑白不分,很难成为宣传的工具。

要改编相声,我们必须替那些老段子恢复了讽刺,同时要把讽刺的对象弄清楚,好教相声也担起点宣传的,教育的责任。

相声是要招笑的。因为要招笑,所以应用了重复,对比,矛盾,等笑的原理中的定律。在这些定律中,被运用最多的是矛盾律。这个定律是说着说着正面,冷不防来个反面,非常好笑。可是,这就使相声很难尽由正面宣传的责任,也就是相声极难改编的主因。去了哏吧,不成其为相声;保留着吧,又只是泄气。在抗日战争中,某君写了一段投笔从戎的相声,其目的在宣传青年从军。可是,因为它要招笑,结果是未尽到宣传之责,反而泄了从军人的气。我记得,其中的一节是这样:

甲:你真有爱国心!

乙:当然!喝,我就穿上军衣,戴上钢盔,防毒面具,拿起手提机关枪,大枪,戴上盒子炮,刺刀,拉着过山炮。甲:你干吗哪?

乙:我给军队搬家哪!(包袱一)

甲:你就上了阵?

乙:没有。

甲:怎么?

乙:我吓得忘了穿裤子!(包袱二)

这么几句话里倒有两个包袱(使听众发笑),按着老规矩说,这的确是段好玩艺儿。可是,从它所要尽的责任上说,它不单没有使听众感动,想去从军,而且把大家的气都泄净,而把从军大事一笑置之了。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几乎在每一段老相声里都可遇到。

那么,在我们改编相声的时候,应当怎办呢?牺牲了宣传?不对!不要逗笑?也不对!据我看,假若我们能调动,把反动派,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拉来作挖苦的对象,则包袱仍可保留,也还能有宣传的效果。还以前面引用的一段为例,假若我们把“乙”口中的“我”,变为陈诚或白崇禧,岂不大快人心么?反之,假若我们不能这么调动一下,那就只好牺牲了逗笑;我们不能为了逗笑,而作反宣传。

老相声中还有个中国人特有的笑料,即从父子的辈数与关系上开玩笑。这可以删去。

(三)言语:旧相声中有两种言语,文话和俗话。大概的说,用文言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引用四书句儿,古文句儿,或一首诗,一节韵文,以表示艺人的有学问,使听众佩服。说评书的艺人也常用此法。偶尔也有艺人自己编一段通体文言的玩艺(即使不是纯粹文言,也排列成四六句儿,怪好听),去唬高人雅士。第二个目的是利用之乎者也逗笑,暗含看不起读书人的意思。逗哏的每一用,比如说:“真乃酒囊饭袋也。”或“不亦乐乎?”必把“也”与“乎”重读,拉出长声。捧哏的也必报以“别转文啦,又酸又臭!”

相声的言语既有可利用文言的传统,我们现在改编相声就可以放胆放入新名词去代替文言。我们也可以利用相声输灌新知识新道理,但是我们得把语言排列得很好,使听众感到语言之美。我们也可以讲演,但须讲得有腔有调,俏皮好听。让我们随便编几句作个例子吧:“人是铁,饭是钢。大人没饭活不了,小孩没奶活不长。吃不必山珍海味,喝不必玉液琼浆,海参鱼翅,论起营养,还不如菠菜豆腐汤。”这几句人人能懂,而且因为排列的相当齐整,听众们便不会感到我们是在讲演营养常识。

相声中的白话部分,用的是纯粹的地方话,并随时加以歇后语,俏皮话,最为生动好听。在改编相声时,我们须学习怎么运用这种活生生的语言。

旧相声中也有村野淫秽的词句,应删除或改换,以期幽默而不骂街。

根据上面的资料,逗哏,与言语三者的分析,我想出个改编相声的具体办法。

首先,我把自己所听过的相声段子分为四类:贯活类,即一口气说完的长段,如《逛隆福寺》,《菜单子》,《戏迷》等。

口技类,即表现艺人的口技的段子,像《绕口令》,《大上寿》(通体是歌唱各种民间小调)等。

书史类,即利用书史的段子,如批讲《三字经》、《百家姓》、《三国志》等。

逗笑类,即纯粹逗笑的段子,听起来很可笑,可是内容很空虚,如《羊上树》,《干枝儿》等。

这四类包括不了一切旧有的相声,不过是姑且这样分划一下,好说明如何改造而已。这是个建议,而不是精密的计划书。若能经我这么一提醒,由别人制出包罗一切的计划,便真是抛砖引玉了。

这四类里,据我看,以贯活类为最易仿作及改编。这里的活儿都是由一人一口气说下去,不需要处处逗哏,所以仿制及改编都比较的容易。《逛隆福寺》一段是以指错了路逗哏,而顺手儿介绍北京的,京外的,及世界的许多地名儿。最后一大节是一口气说出世界上多少地名,因为洋地名不好念,不易记,所以听众必报以彩声。我即参照原本,把世界分为两大阵营(新民主主义的与英美帝国主义的),然后把各国地名按这两系统介绍出来。这么一来,这一段活便有了新的主题,而且给听众们一点点地理知识。

《菜单子》也是贯活,一口气讲出几百种菜名。我想,还保留一部分原文,而加入营养常识,如菠菜有什么维他命,豆腐有什么维他命,仍是一口气说出,可是添了新东西——替豆腐菠菜吐气,打倒山珍海味,既可提倡节约,又能介绍正当营养。

《戏迷》和与它类似的段子,都是一口气讲出多少戏名,只讲趣味,别无意义。这类老套子不易改编,可不难模仿。举例说:《戏迷》一开篇便是:“庄叫太平庄,护庄四道河:秦淮河,渡银河,阴阳河,孟津河,通着芦花荡,落马湖,有金雁桥,洛阳桥,当阳桥,庄南有武家坡,白马坡,十字坡。”这很不易改,因为一改便失去它原有的趣味。可是照猫画虎,我们满可以利用这形式,有趣味的介绍新书新剧和新事物,比如说,为介绍新文艺作品吧,我们就颇可以这么办:“李有才在英雄的十月,遇见了白毛女,刘胡兰,王秀鸾,去三打祝家庄……。”

这么写,意义固然没有多少,可是材料的新颖,编串的巧妙,也不无可取。要知道,我们是搞相声,不是写毕业论文。

口技类的段子也不难改。绕口令加上些新的绕口令,给《大上寿》添上一些新歌,即能改头换面,气象一新。

书史类的不好改,因为三本小书,四书五经等已不是大家的必读书。听众们不知道人之初与人之伦是什么,那么说到人之初与人之伦是老哥儿俩也就不会招笑。因此,这个形式只好作为创制相声的一种参考罢了。假若我们能找到今天大家所熟习的书籍,我们就可以加以批讲,介绍某种知识或道理,或给史事以新的解释。

逗笑类的既是专为逗笑,没有什么内容,即可暂且搁在一边,不必费力不讨好。

有了这抛砖引玉的拟议,我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注意,编的编,改的改,给相声一些新内容,使它成为既轻松可喜,又能担起点宣传责任的东西。

载一九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新建设》第二卷第一期

 习作新曲艺的一些小经验

根据我自己习作通俗曲艺的经验,提出下列应该注意的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把握形式:在民间进行的曲艺里,不要说是唱的,就是说的也有一定的技巧与形式。我们的新诗须改成鼓词或小曲才能唱,我们的新小说须改成评书才能说。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利用民间曲艺的技巧与形式,才能把我们的作品说给或唱给人民听。所以,要为人民制作曲艺,我们就必须先把握住曲艺的形式。

当然,我们可以创造新形式。但这问题不是我在这里所要说的。

最妥当的办法是要写鼓词,就要去和艺人学一两段鼓词;要写金钱板就先学会一两段金钱板。我们自己,即使是粗枝大叶的,若能说或唱一两段老玩艺儿,赶到写制这路东西的时候,就方便的多了。

在抗日战争中,我认识了唱京音大鼓的富少舫先生和唱犁铧大鼓的董莲枝女士。他们请求我给写新词,我要求他们先教我唱一两段。他们真的教给了我两段最长最难学的鼓书。这点工夫没白费。等到我提笔试写的时节,我心中对故事的起落结构及腔调音节的运用已大致的都有个谱儿,写起来较比顺利。写完,经艺人们再增添或改动几句或几个字便可以安腔入弦了。这是个很不错的办法。我希望曲艺研究机关能立个讲习班,请几位艺人教给我们说说唱唱,而使我们再写说说唱唱的作品。

(二)句子要切得开,学习了之后,我们很容易的理会到:故事怎样布局,腔调如何运用。最难的恐怕是造句了,我们在这一点上要下很大很大的工夫才能弄得差不离。“说”的比较容易,不在话下,“唱”的可有点麻烦。我们首先要知道:唱的须是韵文,不是随便信口开河,说家常话儿,因此:“小狗子和他的哥哥小牛儿,在院子里的雪地上正扭秧歌。”

这么一句,虽然分开写出,可并不是韵文,不能够唱——除非找音乐家另作新谱,那可就出了咱们现在正谈的范围。让咱们把前边的两句改造一下吧。看:

“牛儿狗子小哥俩,

院中雪地扭秧歌。”

这么一来,可就能唱了——尽管不是很好的句子。原来,民间曲艺的词句虽然是用土语白话造成的,可是它却受了旧诗——不是新诗——的影响。在一句的平仄排列上,它不像旧诗那样的严格,可是为了能唱,它的每一句都象旧诗似的那么出声儿。切得开就会出声。看:

“牛儿狗子小哥俩

院中雪地扭秧歌。”

每句都能切成三段,这就有了音节,说也好听,唱也好唱。把三段切法扩大,可以有:

“大牛儿二狗儿兄弟俩个

院子里雪地上去扭秧歌。”

或:

“笨大牛儿傻二狗儿小哥俩

院子里头雪地上面扭秧歌。”

或……

总而言之,切得开即有办法唱,切不开没办法——像:“蒋介石呀跑到台湾就能保住脑袋吗!”

前面说过,一句中的平仄排列不必像旧诗那么严格,可是若能顾到这一点就更好。看:

“鸡鸭鱼肉摆满案,

山珍海味样样全。”

唱是一样能唱,可就不如:

“鸡鸭鱼肉桩桩有,

海味山珍样样全。”

虽然“山珍海味”在口语中比“海味山珍”更现成一点。自然,有人一定非用“山珍海味”不可,也没有多大关系。

(三)拼命押韵:押韵(辙)是最使人头疼的事。它往往教我们因顾得合辙押韵,不能不牺牲了很好的白字眼和意思。可是,辙若用得俏皮,它的效果就远非散文所能及。况且,大鼓,快书,单弦,以及数唱,根本非有辙不可,我们也就只好照办,责无旁贷了。

消极的,我们应当避免那些并不活在口语中,而只寄生在民间文艺的词汇,像“娘”,“马能行”,“马走战”,“快些云”等。

消极的,我们不该用半个词,像“歼灭”,而只用“歼”;“棺材”,而只用“棺”。“歼灭战”是个新名词,可是用此全词,民众能够接受——民众学习能力并不很小。反之,若单用一个“歼”字押韵,像“大军南下把敌歼”便嫌太文,而且没有力量。要知道,我们选择韵脚越响亮明显越好。字音字义稍一晦涩,唱的人便感到困难,听的人便不易理会。在我的《过新年》太平歌词里,我原有这么一句:“活埋省下一口棺。”“棺材”是通用的一词,我却只用了它的一半。韵有了,而是个瘸子。于是,我就改上:“不是活埋,就是铡成两半边。”

消极的,不是民众所熟悉的词汇,不能因押韵的困难而勉强去用。举例说:我轻易不用“然”字。必不得已,我只拣大戏与曲子里惯用的“枉然”,“不然”,和“惨然”,而不是“凄然”,“悠然”,和“徒然”。在《过新年》中,我这么写:

“大年初一头一天,

家家户户过新年。

古往今来多少不平的事,一到新年更显然。”

头两句是许多鼓词中惯用的两句话,没有什么可挑剔。为转入正文,我必须用两句话垫上,以便承上启下。可是,第四句越看越别扭,越看越不对劲。“显然”生硬,不很通俗。我改了再改,而始终换不掉它。于是,另生一计,把全句改成“越过新年越显然。”一句有两个“越”字,近于口语,足以减轻“显然”的罪过。可是,到今天我还对它不满。

韵脚也怕硬凑。韵押得好,是水到渠成;押得不好,是鸭子上树。初学者往往重复句子的末一字,使之成韵,不管通不通。像:王二上了山巅巅,李四摸着须尖尖……。这不好。遇到这种句子,顶好是从新写过,不可偷懒。这种用字法,即使用得不错;也难得叫好:因为两个同音字相连,不易立得牢稳。韵脚既是脚,就必须立得住,不东摇西摆。看:“电车铃儿响噹噹”好?

还是“电车铃儿响叮噹”好?

赶到唱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