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史-第3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礼”乃定。绾自是大受帝知。及明年,何渊请建世室,绾与宗明斥其谬。寻迁南
京刑部员外郎,再谢病归。帝念其议礼功,六年六月召擢光禄少卿,预修《明伦
大典》。
王守仁中忌者,虽封伯,不给诰券岁禄;诸有功若知府邢珣、徐琏、陈槐,
御史伍希儒、谢源,多以考察黜。绾讼之于朝,且请召守仁辅政。守仁得给赐如
制,珣等亦叙录。绾寻迁大理左少卿。其年十月,璁、萼逐诸翰林于外,引己所
善者补之,遂用绾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直经筵。以任子官翰林,前此未有也。
明年,《大典》成,进詹事。锦衣佥事聂能迁者,初附钱宁得官,用登极诏
例还为百户。后附璁、萼议“大礼”,且交关中贵崔文,得复故职。《大典》成,
诸人皆进秩,能迁独不与,大恨。嘱罢闲主事翁洪草奏,诬王守仁贿席书得召用,
词连绾及璁。绾疏辨,且乞引避。帝优旨留之,而下能迁法司,遣之戍,洪亦编
原籍为民。
绾与璁辈深相得。璁欲用为吏部侍郎,且令典试南京,并为杨一清所抑,又
以其南音不令与经筵。绾大恚,上疏丑诋一清而不斥其名。帝心知其为一清也,
以浮词责之。其年十月,出为南京礼部右侍郎,遍摄诸部印。十二年召拜礼部左
侍郎。初,绾与璁深相结。至是,夏言长礼部,帝方向用,绾乃潜附之,与璁左。
其佐南礼部也,郎中邹守益引疾,诏绾核实。久不报,而守益竟去。吏部尚书汪
鋐希璁指,疏发其事,诏夺守益官,令鋐覆核,鋐遂劾绾欺蔽。璁调旨削
三秩,出之外。会礼部请祈谷导引官,帝留绾供事。鋐于是再疏攻绾,且掇及
他事,帝复命调外。绾上疏自理,因诋鋐为璁鹰犬,乞赐罢黜以避祸。帝终念
绾议礼功,仍留任如故。绾自是显与璁贰矣。
初,大同军变,杀总兵官李瑾,据城拒守。总制侍郎刘源清、提督郤永议屠
之。城中恟惧,外勾蒙古为助,塞上大震。巡抚潘倣急请止兵,源清怒,驰
疏力诋倣。璁及廷议并右源清,绾独言非策。及源清罢,侍郎张瓒往代。未至,
而郎中詹荣等已定乱。叛卒未尽获,军民疮痍甚,代王请遣大臣绥缉之。疏下礼
部,夏言以为宜许,而极诋前用兵之谬,语侵璁。璁怒,力持不欲遣。帝委曲谕
解之,乃特以命绾,且令察军情,勘功罪,得便宜行事。绾驰至大同,宗室军民
牒诉官军暴掠者以百数,无告叛军者。绾一无所问,以安其心。有为叛军使蒙古
归者,绾执戮之,反侧者复相煽。绾大集军民,晓以祸福。罹害者陈牒,绾佯不
问,而密以牒授给振官,按里核实,一日捕首恶数十人。卒尚钦杀一家三人,惧
不免,夜鸣金倡乱,无应者,遂就擒。绾复图形购首恶数人,军民乃不复虞诖误。
遂令有司树木栅,设保甲四隅,创社学,教军民子弟,城中大安。还朝,列上文
武将吏功罪,极诋源清、永。绾以劳增俸一等,璁及兵部庇源清,阴抑绾。绾累
疏论,帝亦意向之,源清、永卒被逮。绾寻以母忧归。
十八年,礼官以恭上皇天上帝大号及皇祖谥号,请遣官诏谕朝鲜。时帝方议
讨安南,欲因以觇之,乃曰:“安南亦朝贡之国,不可以迩年叛服故,不使与闻。
其择大臣有学识者往。”廷臣屡以名上,皆不用。特起绾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为
正使,谕德张治副之。帝方幸承天,趣绾诣行在受命。绾惮往,至徐州先驰使奏
疾不能前,致失期。帝责绾不驰赴行在,而舟诣京师为大不敬,令陈状,已而释
之。绾数陈便宜,请得节制两广、云、贵重臣,遣给事御史同事,吏、礼、兵三
部择郎官二人备任使。帝悉从之。最后为其父母请赠,且援建储恩例请给诰命如
其官。帝怒,褫尚书新命,令以侍郎闲住,使事亦竟寝。久之,卒于家。
绾起家任子,致位卿贰。初附张璁,晚背璁附夏言,时皆以倾狡目之。方“
大礼”之兴也,首继璁上疏者为襄府枣阳王祐楒。其言曰:“孝庙止宜称‘皇
伯考’,圣父宜称‘皇考兴献大王’。即兴国之陵庙祀用天子礼乐,祝称孝子皇
帝某。圣母宜上徽号称太妃,迎养宫中。庶继体之道不失,天性之亲不泯。”时
世宗登极岁之八月也。自时厥后,诸希宠干进之徒,纷然而起。失职武夫、罢闲
小吏亦皆攘臂努目,抗论庙谟。即璁、萼辈亦羞称之,不与为伍。故自璁等八人
外,率无殊擢。至致仕教谕王价,遂请加诸臣贬窜诛戮之刑,惩朋党欺蔽之罪。
而最陋者南京刑部主事归安陆澄。初极言追尊之非,逮服阕入都,《明伦大典》
已定,璁、萼大用事,澄乃言初为人误,质之臣师王守仁乃大悔恨。萼悦其言,
请除礼部主事。而帝见澄前疏恶之,谪高州通判以去。
嘉靖四年七月,席书将辑《大礼集议》,因言:“近题请刊布,多系建言于
三年以前,若臣书及璁、萼、献夫、韬,所正取者不过五人。礼科右给事中熊浃、
南京刑部郎中黄宗明、都察院经历黄绾、通政司经历金述、监生陈云章、儒士张
少琏及楚王、枣阳王二宗室外,所附取者不过六人。有同时建议,若监生何渊、
主事王国光、同知马时中、巡检房濬,言或未纯,义多未正,亦在不取。其他罢
职投闲之夫,建言于璁、萼等召用后者,皆望风希旨,有所觊觎,亦一切不录。
其锦衣百户聂能迁、昌平致仕教谕王价建言三年二三月,未经采入。今二臣奏乞
附名,应如其请。”帝从之。因诏“大礼”已定,自今有假言陈奏者,必罪不宥。
至十二年正月,蒲州诸生秦镗伏阙上书,言:“孝宗之统讫于武宗,则献皇
帝于孝宗实为兄终弟及。陛下承献皇帝之统,当奉之于太庙,而张孚敬议礼,乃
别创世庙以祀之,使不得预昭穆之次,是幽之也。”又谓:“分祀、天、地、日、
月于四邻,失尊卑大小之序。去先师王号,撤其塑像,损其礼乐,增启圣祠,皆
非圣祖之意。请复其初。”帝得奏,大怒。责以毁上不道,下诏狱严讯,令供主
谋。镗服妄议希恩,实无主使者。乃坐妖言律论死,系狱。其后又从丰坊之请,
入庙称宗,以配上帝,则璁辈已死,不及见矣。
赞曰:席书等亦由议礼受知,而持论差平。然事以激成,末流多变。盖至入
庙称宗,则亦非诸人倡议之初心矣。书、韬在官颇有所建树,浃、宗明能自敛戢,
时论为优。至绾之倾狡,乃不足道矣。
卷一百九十八 列传第八十六
○杨一清王琼彭泽毛伯温(汪文盛鲍象贤)翁万达
杨一清,字应宁,其先云南安宁人。父景,以化州同知致仕,携之居巴陵。
少能文,以奇童荐为翰林秀才。宪宗命内阁择师教之。年十四举乡试,登成化八
年进士。父丧,葬丹徒,遂家焉。服除,授中书舍人。久之,迁山西按察佥事,
以副使督学陕西。一清貌寝而性警敏,好谈经济大略。在陕八年,以其暇究边事
甚悉。入为太常寺少卿,进南京太常寺卿。
弘治十五年用刘大夏荐,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西番故饶马,
而仰给中国茶饮以去疾。太祖著令,以蜀茶易番马,资军中用。久而浸弛,奸人
多挟私茶阑出为利,番马不时至。一清严为禁,尽笼茶利于官,以服致诸番,番
马大集。会寇大入花马池,帝命一清巡抚陕西,仍督马政。甫受事,寇已退。乃
选卒练兵,创平虏、红古二城以援固原;筑垣濒河以捍靖虏;劾罢贪庸总兵武安
侯郑宏;裁镇守中官冗费,军纪肃然。武宗初立,寇数万骑抵固原,总兵曹雄军
隔绝不相闻。一清帅轻骑自平凉昼夜行,抵雄军,为之节度,多张疑兵胁寇,寇
移犯隆德。一清夜发火炮,响应山谷间。寇疑大兵至,遁出塞。一清以延绥、宁
夏、甘肃有警不相援,患无所统摄,请遣大臣兼领之。大夏请即命一清总制三镇
军务。
寻进右都御史。一清遂建议修边,其略曰:
陕西各边,延绥据险,宁夏、甘肃扼河山,惟花马池至灵州地宽延,城堡复
疏。寇毁墙入,则固原、庆阳、平凉、巩昌皆受患。成化初,宁夏巡抚徐廷璋筑
边墙绵亘二百余里。在延绥者,余子俊修之甚固。由是,寇不入套二十余年。后
边备疏,墙堑日夷。弘治末至今,寇连岁侵略。都御史史琳请于花马池、韦州设
营卫,总制尚书秦纮仅修四五小堡及靖虏至环庆治堑七百里,谓可无患。不一二
年,寇复深入。是纮所修不足捍敌。臣久官陕西,颇谙形势。寇动称数万,往来
倏忽。未至,征兵多扰费;既至,召援辄后时。欲战,则彼不来;持久,则我师
坐老。臣以为防边之策,大要有四:修浚墙堑,以固边防;增设卫所,以壮边兵;
经理灵、夏,以安内附;整饬韦州,以遏外侵。
今河套即周朔方,汉定襄,赫连勃勃统万城也。唐张仁愿筑三受降城,置烽
堠千八百所,突厥不敢逾山牧马。古之举大事者,未尝不劳于先,逸于后。夫受
降据三面险,当千里之蔽。国初舍受降而卫东胜,已失一面之险。其后又辍东胜
以就延绥,则以一面而遮千余里之冲,遂使河套沃壤为寇巢穴。深山大河,势乃
在彼,而宁夏外险反南备河。此边患所以相寻而不可解也。诚宜复守东胜,因河
为固,东接大同,西属宁夏,使河套方千里之地,归我耕牧,屯田数百万亩,省
内地转输,策之上也。如或不能,及今增筑防边,敌来有以待之,犹愈无策。
因条具便宜:延绥安边营石涝池至横城三百里,宜设墩台九百座,暖谯九百
间,守军四千五百人;石涝池至定边营百六十三里,平衍宜墙者百三十一里,险
崖峻阜可铲削者三十二里,宜为墩台,连接宁夏东路;花马池无险,敌至仰客兵,
宜置卫;兴武营守御所兵不足,宜召募;自环庆以西至宁州,宜增兵备一人;横
城以北,黄河南岸有墩三十六,宜修复。帝可其议。大发帑金数十万,使一清筑
墙。而刘瑾憾一清不附己,一清遂引疾归。其成者,在要害间仅四十里。瑾诬一
清冒破边费,逮下锦衣狱。大学士李东阳、王鏊力救得解。仍致仕归,先后罚米
六百石。
安化王寘鐇反。诏起一清总制军务,与总兵官神英西讨,中官张永监其军。
未至,一清故部将仇钺已捕执之。一清驰至镇,宣布德意。张永旋亦至,一清与
结纳,相得甚欢。知永与瑾有隙,乘间扼腕言曰:“赖公力定反侧。然此易除也,
如国家内患何。”永曰:“何谓也?”一清遂促席画掌作“瑾”字。永难之曰:
“是家晨夕上前,枝附根据,耳目广矣。”一清慷慨曰:“公亦上信臣,讨贼不
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今功成奏捷,请间论军事,因发瑾奸,极陈海内愁怨,
惧变起心腹。上英武,必听公诛瑾。瑾诛,公益柄用,悉矫前弊,收天下心。吕
强、张承业暨公,千载三人耳。”永曰:“脱不济,奈何?”一清曰:“言出于
公必济。万一不信,公顿首据地泣,请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为公动。苟
得请,即行事,毋须臾缓。”于是永勃然起曰:“嗟乎,老奴何惜余年不以报主
哉!”竟如一清策诛瑾。永以是德一清,左右之,得召还,拜户部尚书。论功,
加太子少保,赐金币。寻改吏部。
一清于时政最通练,而性阔大。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凡为瑾所构陷者,
率见甄录。朝有所知,夕即登荐,门生遍天下。尝再帅关中,起偏裨至大将封侯
者,累累然不绝。馈谢有所入,缘手即散之。大盗躏中原,一清疏请命将调兵。
前后凡数上,皆报可。盗平,加少保、太子太保,荫锦衣百户。再推内阁,不用。
用尚书靳贵,而进一清少傅、太子太傅。给事中王昂论选法币,指一清植私党,
帝为谪昂。一清更申救,优旨报闻。乾清宫灾,诏求直言。一清上书言视朝太迟,
享祀太慢,西内创梵宇,禁中宿边兵,畿内皇店之害,江南织造之扰。因引疾乞
归,帝慰留之。大学士杨廷和忧去,命一清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
张永寻得罪罢,而义子钱宁用事。宁故善一清,有构之者因蓄怨。会灾异,
一清自劾,极陈时政,中有“狂言惑圣听,匹夫摇国是,禁廷杂介胄之夫,京师
无藩篱之托”语,讥切近幸,帝弗省。宁与江彬辈闻之,大怒。使优人于帝前为
蜚语,刺讥一清。时有考察罢官者,嗾武学生朱大周讦一清阴事,而以宁为内主。
给事御史周金、陈轼等交章劾大周妄言,请究主使,帝不听。一清乃力请骸骨归,
赐敕褒谕,给夫廪如制。帝南征,幸一清第,乐饮两昼夜,赋诗赓和以十数。一
清从容讽止,帝遂不为江浙行。
世宗为世子时,献王尝言楚有三杰:刘大夏、李东阳及一清也,心识之。及
即位,廷臣交荐一清,乃遣官赐金币存问,谕以宣召期,趣使有言。一清陈谢,
特予一子官中书舍人。嘉靖三年十二月戊午诏一清以少傅、太子太傅改兵部尚书、
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自一清始。温诏褒美,比之郭子仪。
一清至是三为总制,部曲皆踊跃喜。亦不剌窜西海,为西宁洮河害,金献民言抚
便,独一清请剿。土鲁番求贡,陈九畴欲绝之,一清则请抚。时帅诸将肄习行阵,
尝曰:“无事时当如有事堤防,有事时当如无事镇静。”
会张璁等力排费宏,御史吉棠因请还一清内阁。给事中章侨、御史侯秩等争
之。帝谪秩官,召一清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既入见,加少师,仍兼太子
太傅,非故事也。亡何,《献皇帝实录》成,加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一清
以不预纂修辞,不许。王宪奏捷,推功一清,加特进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费
宏已去,一清遂为首辅。帝赐银章二,曰“耆德忠正”,曰“绳愆纠违”,令密
封言事。与张璁论张永前功,起为提督团营。给事中陆粲请增筑边墙,推明一清
曩时议,一清因力从臾之。帝为发帑金,命侍郎王廷相往,然久之亦竟止。《明
伦大典》成,加正一品俸。
初,“大礼”议起,一清方家居,见张璁疏,寓书门人乔宇曰:“张生此议,
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又劝席书早赴召,以定大议。璁等既骤显,颇引一清。
帝亦以一清老臣,恩礼加渥。免常朝日讲侍班,朔望朝参,令晨初始入阁视事。
御书、和章及金币、牢醴之赐甚渥。所言边事、国计,大小无不倾听。
璁与桂萼既攻去费宏,意一清必援己。一清顾请召谢迁,心怨之。迁未至,
璁已入内阁,多所更建。一清引故事稍裁抑,其党积不平。锦衣聂能迁讦璁,璁
欲置之死,一清不可。璁怒,上疏阴诋一清,又嗾黄绾排之甚力。一清疏辨,言
璁以能迁故排己,且傍及璁他语。因乞骸骨。帝为两解之。一清又因灾变请戒饬
百官和衷,复乞宥议礼诸臣罪,璁益憾。柱萼入内阁,亦不相能。一清屡求去,
且言:“今持论者尚纷更,臣独主安静;尚刻核,臣独主宽平。用是多龃龉,愿
避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