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史-第5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奉程子祀事。卒,子继祖袭。卒,仲子世宥袭。卒,

子心传袭。心传庄重寡言,为乡党所称。卒,弟宗益袭。卒,从子佳引袭。卒,

从弟佳祚袭。崇祯十四年为土贼于大忠所杀。

张文运,郿人,先贤明公张子十四代孙也。天启二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

子孙世袭,以奉张子祀事。崇祯三年卒,子承引,以父忧未袭。六年卒,子元祥,

本朝康熙元年袭。

邵继祖,洛阳人,先贤康节公邵子二十七代孙也。崇祯三年,河南巡按吴

请以继祖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奉邵子祀事。诏从之。卒,子养

醇袭。

朱棧置狭洌认臀墓熳泳攀浪镆玻谰痈=ńò蚕刂舷贾蕖>疤

六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奉朱子祀事。棧舜窘鳎远

则。卒,子燉,字孔晖袭。燉以事入都,中途遇盗。未几,有遗金道上者,

燉守之,以还其人,人称其廉介。卒,子茔,字元厚袭。卒,子鎏袭。卒,子

法,字兆祖袭。法为人孝友。卒,子楗,字士启袭。卒,子莹,字惟玉袭。卒,

子之俊,字乔之袭。

朱墅,先贤文公朱子十一世孙也。正德间,给事中戴铣、汪元锡,御史王完

等相继言:“朱子,继孔子者也。孔子之后有曲阜、西安,朱子之后亦有建安、

婺源。今建安恩典已隆,在婺源者,请依阙里之例,录其子孙一人,量授以官,

俾掌祠事。”诏许之。嘉靖二年授墅翰林院《五经》博士。三十八年以本学训导

席端言,令其世袭。墅卒,子镐袭。卒,子德洪袭。卒,子邦相袭。卒,子煜袭。

卒,子坤袭。

 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文苑一

明初,文学之士承元季虞、柳、黄、吴之后,师友讲贯,学有本原。宋濂、

王祎、方孝孺以文雄,高、杨、张、徐、刘基、袁凯以诗著。其他胜代遗逸,风

流标映,不可指数,盖蔚然称盛已。永、宣以还,作者递兴,皆冲融演迤,不事

钩棘,而气体渐弱。弘、正之间,李东阳出入宋、元,溯流唐代,擅声馆阁。而

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

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迨嘉靖时,王慎中、唐顺之辈,文宗欧、曾,

诗仿初唐。李攀龙、王世贞辈,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王、李之持论,大率与

梦阳、景明相倡和也。归有光颇后出,以司马、欧阳自命,力排李、何、王、李,

而徐渭、汤显祖、袁宏道、钟惺之属,亦各争鸣一时,于是宗李、何、王、李者

稍衰。至启、祯时,钱谦益、艾南英准北宋之矩矱,张溥、陈子龙撷东汉之芳华,

又一变矣。有明一代,文士卓卓表见者,其源流大抵如此。今博考诸家之集,参

以众论,录其著者,作《文苑传》。

○杨维桢(陆居仁钱惟善)胡翰苏伯衡王冕(郭奎刘炳)戴良

(王逢丁鹤年)危素张以宁(石光霁秦裕伯)赵壎(宋僖等)徐

一夔赵捴谦(乐良等)陶宗仪(顾德辉等)袁凯高启(杨基等)王行

(唐肃宋克等)孙蕡(王佐等)王蒙(郭传)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母李,梦月中金钱坠怀,而生维桢。少时,日记

书数千言。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其梯,俾诵读

楼上者五年,因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成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狷

直忤物,十年不调。会修辽、金、宋三史成,维桢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官

欧阳元功读且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将荐之而不果,转建德路总管

府推官。擢江西儒学提举,未上,会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累招之,

不赴,遣其弟士信咨访之,因撰五论,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

诚不能用也。又忤达识丞相,徙居松江之上,海内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

门纳履无虚日。酒酣以往,笔墨横飞。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

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皆蹁跹起舞,以

为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太祖召诸儒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

维桢谢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明年,复遣有司敦促,赋《老

客妇谣》一章进御,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帝许之,赐安车诣阙廷,留百有一十日,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帝成其志,

仍给安车还山。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宋濂赠之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

白衣宣至白衣还”,盖高之也。抵家卒,年七十五。

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瓒、昆山顾

瑛为诗文友,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方外友。张雨称其古乐府

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

而寒芒横免。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维桢徙松江时,与华亭陆居

仁及侨居钱惟善相倡和。惟善,字思复,钱塘人。至正元年,省试《罗刹江赋》,

时锁院三千人,独惟善据枚乘《七发》辨钱塘江为曲江,由是得名,号曲江居士。

官副提举。张士诚据吴,遂不仕。居仁,字宅之,中泰定三年乡试,隐居教授,

自号云松野衲。两人既殁,与维桢同葬干山,人目为三高士墓。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侍其人还

之。长从兰溪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许谦之门。同郡黄溍、柳贯

以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与武威余阙、宣城

贡师泰尤善。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

章与宋濂、王祎相上下。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与许元等会食中书省。后侍臣复

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方籍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

兵,籍之,徒糜饷耳。”太祖即罢之。授衢州教授。洪武初,聘修《元史》,书

成,受赉归。爱北山泉石,卜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

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苏伯衡,字平仲,金华人,宋门下侍郎辙之裔也。父友龙,受业许谦之门,

官萧山令,行省都事。明师下浙东,坐长子仕闽,谪徙滁州。李善长奏官之,力

辞归。伯衡警敏绝伦,博洽群籍,为古文有声。元末贡于乡。太祖置礼贤馆,伯

衡与焉。岁丙午用为国子学录,迁学正。被荐,召见,擢翰林编修。力辞,乞省

觐归。洪武十年,学士宋濂致仕,太祖问谁可代者,濂对曰:“伯衡,臣乡人,

学博行修,文词蔚赡有法。”太祖即征之,入见,复以疾辞,赐衣钞而还。二十

一年聘主会试,事竣复辞还。寻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下吏死。二子恬、怡,

救父,并被刑。

王冕,字元章,诸暨人。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墓乃返,

亡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

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明灯读书。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屡应举不中,弃去,北游燕都,客秘书卿泰不花家,拟

以馆职荐,力辞不就。既归,每大言天下将乱,携妻孥隐九里山,树梅千株,桃

杏半之,自号梅花屋主,善画梅,求者踵至,以幅长短为得米之差。尝仿《周官》

著书一卷,曰:“持此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太祖下婺州,物色得之,

置幕府,授谘议参军,一夕病卒。

同时郭奎、刘炳皆早参戎幕,以诗名。奎,字子章,巢县人。从余阙学,治

经,阙亟称之。太祖为吴国公,来归,从事幕府。朱文正开大都督府于南昌,命

奎参其军事,文正得罪,奎坐诛。炳,字彦昺,鄱阳人。至正中,从军于浙。太

祖起淮南,献书言事,用为中书典签。洪武初,从事大都督府,出为知县。阅两

考,以病告归,久之卒。

戴良,字叔能,浦江人。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学古文于黄

溍、柳贯、吴莱。贯卒,经纪其家。太祖初定金华,命与胡翰等十二人会食省

中,日二人更番讲经、史,陈治道。明年,用良为学正,与宋濂、叶仪辈训诸生。

太祖既旋师,良忽弃官逸去。辛丑,元顺帝用荐者言,授良江北行省儒学提举。

良见时事不可为,避地吴中,依张士诚。久之,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

莱,欲间行归扩廓军,道梗,寓昌乐数年。洪武六年始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

太祖物色得之。十五年召至京师,试以文,命居会同馆,日给大官膳,欲官之,

以老疾固辞,忤旨。明年四月暴卒,盖自裁也。元亡后,惟良与王逢不忘故主,

每形于歌诗,故卒不获其死云。良世居金华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

逢,字原吉,江阴人。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张士诚

据吴,其弟士德用逢策,北降于元以拒明。太祖灭士诚,欲辟用之,坚卧不起,

隐上海之乌泾,歌咏自适。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征,有司敦迫上道。时子掖为通事

司令,以父年高,叩头泣请,乃命吏部符止之。又六年卒,年七十,有《梧溪诗

集》七卷。逢自称席帽山人。

时又有丁鹤年者,回回人。曾祖阿老丁与弟乌马儿皆世商。元世祖征西域,

军乏饟,老丁杖策军门,尽以赀献。论功,赐田宅京师,奉朝请。乌马儿累官

甘肃行省左丞。父职马禄丁,以世荫为武昌县达鲁花赤,有惠政,解官,留葬其

地。至正壬辰,武昌被兵,鹤年年十八,奉母走镇江。母殁,盐酪不入口者五年。

避地四明。方国珍据浙东,最忌色目人,鹤年转徙逃匿,为童子师,或寄僧舍,

卖浆自给。及海内大定,牒请还武昌,而生母已道阻前死,瘗东村废宅中,鹤年

恸哭行求,母告以梦,乃啮血沁骨,敛而葬焉。乌斯道为作《丁孝子传》。鹤年

自以家世仕元,不忘故国,顺帝北遁后,饮泣赋诗,情词凄恻。晚学浮屠法,庐

居父墓,以永乐中卒。鹤年好学洽闻,精诗律,楚昭、庄二王咸礼敬之。正统中,

宪王刻其遗文行世。

危素,字太仆,金溪人,唐抚州刺史全讽之后。少通《五经》,游吴澄、范

梈门。至正元年用大臣荐授经筵检讨。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成,赐

金及宫人,不受。由国子助教迁翰林编修。纂后妃等传,事逸无据,素买饧饼馈

宦寺,叩之得实,乃笔诸书,卒为全史。迁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

工部侍郎,转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时乱将亟,素每抗论得失。十八年参中书省事,请专任平章定住总西方兵,

毋迎帝师悮军事,用普颜不花为参政,经略江南,立兵农宣抚使司以安畿内,

任贤守令以抚流窜之民。且曰:“今日之事,宜卧薪尝胆,力图中兴。”寻进御

史台治书侍御史。二十年拜参知政事,俄除翰林学士承旨,出为岭北行省左丞。

言事不报,弃官居房山。素为人侃直,数有建白,敢任事。上都宫殿火,敕重建

大安、睿思二阁,素谏止之。请亲祀南郊,筑北郊,以斥合祭之失。因进讲陈民

间疾苦,诏为发钱粟振河南、永平民。淮南兵乱,素往廉问,假便宜发楮币,振

维扬、京口饥。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

故。素甫至而师入,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国史非

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素遂止。兵迫史库,往告镇抚吴勉辈出之,《元

实录》得无失。

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讲学士,数访以元兴亡之故,且诏撰《皇陵碑》文,皆称

旨。顷之,坐失朝,被劾罢。居一岁,复故官,兼弘文馆学士,赐小库,免朝谒。

尝偕诸学士赐宴,屡遣内官劝之酒,御制诗一章,以示恩宠,命各以诗进,素诗

最后成,帝独览而善之曰:“素老成,有先忧之意。”时素已七十余矣。御史王

著等论素亡国之臣,不宜列侍从,诏谪居和州,守余阙庙,岁余卒。

先是,至元间,西僧嗣古妙高欲毁宋会稽诸陵。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

悉掘徽宗以下诸陵,攫取金宝,裒帝后遗骨,瘗于杭之故宫,筑浮屠其上,名曰

镇南,以示厌胜,又截理宗颅骨为饮器。真珈败,其资皆籍于官,颅骨亦入宣政

院,以赐所谓帝师者。素在翰林时,宴见,备言始末。帝叹息良久,命北平守将

购得颅骨于西僧汝纳所,谕有司厝于高坐寺西北。其明年,绍兴以永穆陵图来献,

遂敕葬故陵,实自素发之云。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

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

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

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

在朝宿儒虞集、欧阳元、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

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

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洪武二年秋,奉使安

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

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令,

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

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

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补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

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

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

长于经。素宋、元史藁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

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

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裕伯,字景容,大名人。仕元,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遭世乱,弃官,客扬

州。久之,复避地上海。居母丧尽礼。张士诚据姑苏,遣人招之,拒不纳。吴元

年,太祖命中书省檄起之。裕伯对使者曰:“食元禄二十余年而背之,不忠也。

母丧未终,忘哀而出,不孝也。”乃上中书省固辞。洪武元年复征,称病不出。

帝乃手书谕之曰:“海滨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后悔。”裕伯拜书,涕泗横流,不得已,偕使者入朝。授侍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