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骞笞搴笠嵊胧б獾囊靶恼土希闹圃煊呗塾胧露耍拇德啥懒ⅲ酝贫毡菊剂熘泄钡睦反笠担�4'。
当时组成日本经营中国东北南部特权的机构,分成四大部份,日本将辽东半岛南部,包含旅顺、大连地区的租界地,设立了关东厅,成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展殖民地的总部,大量的吸引日本的移民与浪人前往开发,也收留、培养汉奸政客与军阀。而负责关东厅以及在中国东北南部的南满铁路沿线防卫需要的部队,称作关东军(Kwantung Army)。日本又模仿英国当年以“东印度公司”经略印度的方式,组成了“南满铁路株式会社”,管理从长春到大连的铁路,控制铁路的营运及其沿线的土地、矿产以及市镇。
另外,日本在东北的军政中心沈阳,设立“奉天总领事馆”(在当时,辽宁省称作奉天省,是东北的军政与经济中心),直接与中国东北地区政府,进行各种侵占中国国家利益的交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南部与南满铁路的沿线,以开发与移民的方式,大量进行掠夺资源与土地,逐渐构成了日本在中国东北非法窃占的“海外领土”。在日本经略中国东北的四大机构之中,又以关东军最为骄悍与胡作非为。
2。5 日本军方逐渐失控
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一度出现弭兵的潮流,日本的军国主义在国内外都开始受到压力与排挤,由于多数的日本人民,希望能够建立更为民主与和平的政府,国会也出现不满日本军方强悍与恐怖的高压做法,设法削减日本军部的扩军预算。同时在国际社会中,因为一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也出现希望能够建立以外交与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利益争端的方法,因此积极的提倡裁军。特别是中国的利益必须由国际均分,不许日本独占。苏联更是虎视眈眈的等待机会与日本再作决战,以报日俄战争的失败之耻,并要与日本争夺中国东北的各种资源与利益。日本军方的强硬派,确实受到一些制约与压力。同时大正日皇缺少明治日皇那种“八竑一宇”的雄心与胆识,因此日本政府在一次大战后,顺应潮流,先后的减少军费支出,加入国联组织,签订九国公约,裁减陆海空的兵力,对于“大陆政策”的推动,也采取温和派的立场。但日本政府的这些和平转变,造成日本强硬派军方的不满,因此刺激军中所谓少壮派军方势力的发展,这些充满日本战国时代武士意识的军人,一心的希望能够继续明治大帝的功业,推动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他们轻视民主与自由的普遍原则,恐惧共产主义的蔓延,更是不能忘情入主中国的利益。这些怀有野心与决断的军方少壮派军官,开始盛行秘密结社,这种进行秘密结社的少壮派军官,竟然成为日本政局不稳与失控的最大原因之一。
一九二五年,年轻的裕仁日皇即位,裕仁缺乏足够的政治历练与才干,来处理日本内外巨大变化的政局,一九二九年,全球局势发生逆转,经济大恐慌的爆发,造成全球各国对于民主政治体系,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都失去了信心,日本政府同样无法拿出有效的政策处理这些问题,造成日本的经济与社会陷入了失控的危机之中,而共产主义在亚洲地区的快速发展,也让日本封建意识极强的保守派政客、大型的财团与军方少壮派,感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威胁。
2。6 少壮派军官把持日本决策核心
因此这些保守派的人士与军方的将校,开始提倡日本对内应该推动强硬的军国主义政策,压制共产主义的颠覆,对外推动疆域的拓展与资源市场的掠夺,日本才能走出发展的危机。而日本军方的少壮派军官,就成为这种理念的实际推动者,军方出现了皇道派与统制派的对立,少壮派军官又成立各种的秘密团体,其中又以“樱会”与“一夕会”最为著名。
参与秘密结社的少壮派军官,事实上,主导着日本军部的决策。因为日本的社会运作体制中,领导者很少会主动地展现自己的决心与企图,以免卷进直接的决策选择、冲突之中,日本社会集体心理最怕的,就是内部意见的分裂,所以日本社会中,有着极强的从众行为压力。因此它的领导者多半是以暗示与诱导的方式,被动的等待部属达成一致的共识之后,然后接纳这种共识成为正式的决策。(当时日皇与政府和军部的关系如此,现在日本的企业运作也是如此。)
所以当时日本的军部,表面上好象是由高级将领在指挥,实际上他们经常听任部属参谋自行独立运作,而会接受参谋所达成的一致意见,虽然这种意见不一定符合事实或是他们的想法,但这些高级将领不愿也不会公开的反对属下所达成的一致意见,以免破坏和谐的共识。
更糟的是,日本军方系统的结构,是典型的外重内轻,通常在内阁中的陆军省长官,只要有师团长的资历就可以出任,海军省首长的地位也与舰队司令平行,就算是参谋本部的总参谋长地位高些,也不过是相当于战区的司令官地位而已。皇军直接隶属日皇,军部也只是日皇的军事参谋,不能直接对军队发号施令,因此,日本在外统兵的将校,并不会把中央军部的意见,真正的放在眼里。
而中央军部唯一能够节制统兵将校的法宝是,请求日皇发出赦令,这种赦令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式经由帷幄上奏之后决定的日皇命令,一种是经由日皇授权参谋本部,在一定的指导原则内,以日皇名义代行的“临参命”。无论是那种形式,都是以日皇名义发出,在形式上,对于日军的行动,有着最高的控制权威。
但是因为日皇对于日军而言,其地位有如神明一样的极其崇高,军部不到真的不得已,绝对不敢也不愿在日皇面前,展现不同立场的争执,而让日皇陷入裁决的苦恼之中。因此中央军部对于在外统兵的将校,多半是用“交情”来牵制其行动,所以在军令运作的过程中,经常是由次官、参谋与部队中的长官进行意见沟通,等到大家建立共识之后,才正式帷幄上奏的请旨行动,而军部的参谋与部队的长官,当然都是同属希望能够以战争来建功立业的少壮派军人,因此他们的意见,事实上就决定了军部的意见。
而日皇对于军部一致的意见,通常很少会提出质疑,更别说是反对了。这就出现日本的少壮派军官,可以实际把持军部决策的现象,这些在军部与参谋本部的少壮派军官们,自己组成的小团体运作,戏称“秘密参谋本部”,他们与海外驻军以及右翼激进的团体,都有直接联系的管道,而右翼团体的看法,又主导着日本的舆论媒体,造成日本军部少壮派军官,对内可以普遍的以下克上,对外随时都有支持他们各种做为的“民意基础”。因此在当时,真正领导日本国家政策走向的,不是日本人民民意选择的国会,不是神圣崇高的日皇,或是政治元老重臣以及高级将领,而是日军的少壮派军官。当然这不能说日皇、元老、将领在日本的战争罪行上,没有责任,因为他们至少是“诱导”、“认可”、“知情”与“伙同”等的共犯,他们对于所有的战争罪行,至少是犯了“应注意而未注意”,“应阻止而未阻止”的责任。
虽然日皇、军部与政府发现少壮派军官秘密结社的危机,曾经在一九三年正式颁布法律与军令,不准日本军人参加秘密结社组织,但是这个法令对于少壮派军人而言,根本是形同具文,他们照样半公开地进行各种秘密结社,公然地在政治与民间团体中,发表他们的立场与主张,甚至公然地批判与反对政府的政策。少壮派军官的言行,往往诱导着日本民意产生强烈的反应与支持,造成少壮派军官认为,自己代表着日本人民的主流意志。因此,日军少壮派军官,不在乎作出任何违法乱纪的行为,只要能够获得“民气”支持,他们并不把法律与制度放在眼里,而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最后大不了切腹自杀'5'。
事实上,军部与政府也拿这些少壮派军官毫无办法,因为他们的果断言行,会激起人民的民意支持,平常他们互相照应、敷衍应付上级的名令,假如真的逼急了,不是有人切腹自杀以示警抗议,就是干脆对他们所不满意的政府首长与上级军官,进行刺杀行动,甚至发动真正的军事政变。这种制造成民气可用假像的民粹主义,逾越一切法律制度与制衡力量的体制,表面上,一切的决策都有所谓的“民意基础”,但是,实际上不过是独裁集团操纵民意的手法,在当时的日本,有谁敢向这种铁血的民粹主义挑战?但是这正是造成日本最后亡国的主要原因。因为当时日本的大政方针,竟然任由这些没有能力考虑国家全盘利益与责任的少壮派军官们,强迫政府事后追认与接纳他们偏狭的看法与血气冲动的决定,终于误导国家步入灭亡的绝境,当然也给其它国家,带来无法承受的战争浩劫。
总之,在当时的日本政局,可以说是政府控制不了军部,军部控制不了驻军部队,驻军部队控制不了少壮派军官,日本的少壮派军官,已经逐渐的成为国家步向军国主义命运发展的主控者。日本又是一个群体性极强的民族,大家只要一参加组织,很容易显出完全盲目服从的本能,而缺乏个人独排众议的能力与胆识。日本的社会意识是最怕破坏和谐,因而许多怪异行为都是在群体的压力下,出现的过渡反射动作。
因此,日本有着过多的群体服从压力,以及强烈的模仿能力,却是极其严重的缺乏领导与创新领袖,当时的日本,走不出明治维新时代军国主义的发展格局,在国家发展一旦遭到困境,日本上下就希望政府能够模仿明治维新时代的整军经武,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以解决或是转移日本的问题。所以少壮派的军官,就是一群敢以行动作出决定的小团体,他们缺乏深谋远虑却是敢违法乱纪,一旦他们以行动开创出方向,而且获得重大的胜利,就会在一夜之间,赢得日本社会上下一致盲目支持与跟从。
附注:
'1' 后来石原因为反对与中国进行全面战争,而遭到提早退伍的冷冻,战后逃过了审判,而列为甲级战犯的垣征四郎(Itagaki Seishiro),则在东京大审之中被判处死刑。
'2' 日本在战败后,本庄繁因为担心为此受审,而畏罪自杀。
第三章、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从历史的事实分析,无论是汉、唐、明、清(尚未汉化的元朝是唯一的例外)时代,虽然中国处在国力非常强大的时代,她不但从来没有想到要征服与统治日本,而且只会给这个岛国带来最大的利益。在日本的历史中,由于中国国力富强、文明昌盛,日本只需模仿中国的文化,分享中国的资源与利益,就可以受益无穷。
但是长久以来,日本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它若想追求亚洲的霸权,却必须要先弱化与分裂中国不可。因为日本的资源有限,它的任何企图称霸东亚的战略地位发展,都无法避免的受到中国地缘的威胁,因此“只有”中国的分裂与衰弱,日本才会有“出头”的一天。日本之所以会举国一致的推动明治维新,除了是受到西方强权的刺激之外,也是同时看到中国正处在衰弱的历史困境之中,这绝对是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日本只要比中国抢先达成现代化,那么它就有机会压制落后的中国而称霸东亚。
因此,日本整个明治维新的改换制度与整军经武,主要目的在以西方的现代化力量,追求日本的富国强兵,日本一旦要准备称霸东亚,侵略中国就是必然的政策。所以明治时代,日本前后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在这两次的战争中,对象虽然不同,但目标却是一致,就是侵略中国。特别是能够控制中国东北的资源与战略位置,已成为日本帝国维持霸权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
3。1 日本在东亚扩张与美、俄的冲突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虽然经过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的两战两胜,使得日本跻身成为东方的一等强国,这对于在两千多年历史之中,从来没有建立过国际崇高地位的日本人而言,简直是无法忘怀的胜利与荣耀。(不像中国,身为天朝大国的历史太久,已经习惯认为自己是世界的领导与中心。)所以日本想要利用现有的优势地位,设法继续的割裂中国与入主中原,这样才能确保日本的霸权地位。
日本最为担心的是,当然就是假如当时的中国一旦觉醒,团结起来,追求现代化,那么日本的霸权地位,就犹如樱花盛开又凋谢般的,成为过眼云烟而已,因此当它看到中国正在挣扎着追求统一与现代化之时,就产生着极强的时间压迫感。是要与中国进行合作互助,以分享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利益呢?还是要加速侵略中国,以支配宰割中国的市场资源?
当然,日本称霸之后,举国上下还有另外的一层恐惧,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各种策略,已经在国际上造成孤立与敌对的压力,日本既在日俄战争上,与俄国结下历史的民族仇怨,也妨碍了美国开放中国门户利益的立场。日本知道,以俄国那种凶狠的发展野心,是绝对不会放过它的,俄国要成为太平洋强权,取得不冻港,以及夺取中国东北与塞北的富源,都会与日本的侵华政策发生直接的冲突。因此当时日本的军政领导阶层几乎都相信:日、俄第二回合的战争冲突只是迟早的问题,以及日本必须抢先在中国取得优势战略地位的先机,才能增加击败俄国的筹码。而日本在中国的独占特权与在太平洋迅速发展,也开始危及到美国的利益,因而日、美间的摩擦也开始快速的增高。当时全球有远略的政治与战略专家,就已清楚的警告,日、俄与日、美的战争冲突,已经势难避免'1';日本的参谋本部早已长程计划未来与俄国进行决战的准备,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就任之后的一九三三年,也曾经召开内阁特别会议,讨论美日可能爆发战争的各种状况。
日本政府在面对这些危机的压力之下,一直抱着必须“先发制人”的观念,其政府领导人认为,日本(一个资源贫乏与战略弱势的国家)一定要先得到中国广大的资源与支持,才能在未来与美俄的决战中,取得不败的地位。因为日本立国二千六百年,从来没有被外国直接的击败或占领过,因此更为恐惧万一面临战败命运的可能性。这些背景都促使日本以抢先侵略中国与控制其广大的资源,为继续称霸东亚的优先战略选择。
此时日本内部对于如何经略中国,分成两个派系,其中一派认为,除非日本采取武力侵略中国的方式,才能控制中国的市场与资源,同时取得中国领土的优势战略纵深,未来在与美俄决战中,胜算才高。另外一派则认为,中日两国不妨以亲善合作的方法,结合彼此的利益与资源,这样日本可以避免与中国发生冲突,又可得到中国的支持,以对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这种看法与孙中山先生提倡之“大亚细亚主义”有些接近。不过,日本当时陶醉于对外战争的连番胜利,认为侵略中国比友好中国,更能满足日本渴望强大的需要。
一九二〇年代中叶(裕仁日皇即位初期),中国内部的局势逐渐出现了一种改变,那就是来自南方的国民政府,一方面联俄容共,一方面整军经武,开始展现统一中国、结束中国之分裂与衰弱的历史企图心。同时奉行共产主义的苏联,也以日本的军阀与财团政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假想敌;斯大林全力推动的苏联工业化建设,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