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雍正王朝-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皇子闻言皆是心中一凛,尤其大阿哥,不由得有些惶然。
不料此时,康熙话锋一转,道:“胤眩闶腔食ぷ樱洗握鞲鸲ぃ阌秩巫鸥彼Аk薮舜卧僬剑憧稍肝确妫俊�
大阿哥愣了一下,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原本他一心想争主帅之位,却不料康熙执意再次亲征,大阿哥无奈之下只得转而求其次。在他看来,先锋之位总应非自己莫属。然而,适才康熙之言,字字句句都像是在警戒训示自己,使得大阿哥心有戚戚,不免生出些颓丧之气,尤其四阿哥曾自荐为先锋,而康熙又对四阿哥分外看重,更觉先锋之职必然旁落。岂料却峰回路转,终于得偿所愿。胤眩行┘ざ笊溃骸岸剂熘夹欢鳎 �
康熙其实于此安排上曾颇有踌躇。胤眩徽鞲鸲な痹胃彼В愿鸲ふ椒ㄆ奈私猓推渚槎宰匀皇窍确嬷霞讶搜。回费|勇有余而智不足,且为人粗莽,上次为争功与裕亲王福全闹得不可开交,致使贻误战机。四阿哥胤禛倒是多谋之人,统领火器营也小有所成,只是从未独当一面,只怕难以服众。权衡之后,康熙还是点了胤眩慕�
见胤眩廊涣烀滴跽偌右悦懔Γ图范G道:“皇阿玛,儿臣还有事陈奏。”
“嗯?”康熙身子向前一倾,他有些狐疑,难道胤禛还想当面争这先锋之职?康熙有些不快,但还是道:“说来听听无妨。”
胤禛目光灼灼,道:“此番皇阿玛亲率三军与葛尔丹与漠北会猎,最紧要之处,非粮草莫属。太子所言,儿臣深以为然。除西北,东北各行省外,儿臣以为,还可以海关厘金购置江南各省余粮,储之于直隶,山东。一旦与葛尔丹部战事拖得长久,即可发往前营。此议于我军如此,于葛尔丹部也为其命门。儿臣愿请命,随费扬古将军部,由归化东进,将葛尔丹西归之路切断,这便断了葛尔丹的粮道。我大军三路人马,将葛尔丹围在克鲁伦河一带,即便围而不打,两三个月后,饿也饿死葛尔丹了。”
康熙听罢,沉吟了片刻,道:“前一桩,朕准了。后一件,朕却不许,另有差事派与你。乌兰布通一役,你所领火器营居功至伟,可见操练有术。朕有意在满蒙八旗兵中也组建火器营,你只管专心练兵就是。”
胤禛不免有些失望,却也不敢再说什么。康熙这一层安排,其实也有深意在其中。大阿哥与裕亲王互相掣肘之事,使得康熙生出些许疑虑,担心再派皇子入营参赞会使得统帅之将领难以驾驭,继而导致军令不畅。尽管胤禛此前与费扬古有过交情,然而时过境迁。胤禛此时已近成年,行事又一向果决,未必会如年少之时一般,肯以费扬古令是从。而费扬古之军,是此战葛尔丹之关键所在,绝对不容有失。因此,康熙还是决定,避胤禛之短而用其长,以胤禛操练满蒙八旗火器营。经过数月的准备,康熙终于于三十五年,二度出征漠北。此次亲征,中军六万余人,以皇帝所在为一营,八旗前锋军列二营,八旗护军及骁骑列十六营,八旗汉军火器营兵及炮手列四营,部院大臣官员列一营,左翼察哈尔兵列二营,宣化、古北口绿旗兵各列一营。
随军诸王及皇子分驻八旗各营。镶黄旗由皇七子胤佑统领,正黄旗有皇五子胤祺统领,正白旗有信郡王鄂扎统领,镶白旗有恪慎郡王岳希统领,镶红旗有皇三子胤祉统领,正蓝旗有显亲王丹臻,镶蓝旗有康亲王杰书。而正红旗则由刚刚练就两支火器营的皇四子胤禛统领。同时,裕亲王福全、恭亲土常宁,经过胤禛的软泡硬磨,终于同意随军出征,在营后行。
此次征讨,依然以皇太子留京处理政务。康熙为了彰显对太子之信任,还特意颁谕各部院衙门,令其本章停止驰奏,凡事俱著皇太子听理。若有重大紧要事,则可著诸大臣会同议定,启奏皇太子后施行。又命马齐、大学士阿兰泰,佛伦等留京大臣分三班宿禁城内。并以马齐署理藩院尚书事。
第一百三十六章二征葛尔丹(三)
更新时间2008…8…1515:56:50字数:2765
这份明发于康熙三十五年元月的旨意,即刻使得举朝哗然。似乎为了表明亲征的决心,次日,康熙又发了一道旨意:以费扬古为抚远大将军,孙思克为镇武将军领西路诸军共三万四千人。都统伊勒慎、将军舒恕、护军统领费扬古、瓦迩达、副都统顶硕岱等为参赞。以萨布素统东路军九千人,引盛京、宁古塔、科尔沁兵沿克鲁伦河进发。经礼部、钦天监上奏,二月二十三日已酉为上吉之日,并以此日为中路军进发之时。
旨意下达,翰林院,都察院等清流聚集之地便像是油锅之中泼进了一瓢冷水一般。康熙三十年二甲进士,翰林院编修潘从律忿忿道:“此等小寇,怎当得起皇上亲伐?朝廷不是自贬了身份?”翰林院侍读学士吴世焘道:“夏声兄所言不错。不过依兄弟愚见,葛尔丹不过一撮尔部族首领而已,未得圣人教化,因而不知礼,不守臣道。我泱泱大朝,当循循教导,加恩抚之,使其晓礼义而尊法度,方为正道也。”其他一些翰林也纷纷出演附和。侍讲学士顾永年更是神情激动,道:“皇上动辄用以刀兵,此非黎民之福,非社稷之福!我等食君禄,当忠君之事。诸位大人,敢否与我联名上折子谏阻?”这时,就听得人群之中传来轻轻一声咳嗽,张眼望去,正是翰林院掌院学士韩菼。韩菼是康熙十二年殿试一甲第一名,康熙钦点的状元。在朝不过十四年,就由正六品的翰林院编撰升至从二品内阁学士。由守制返回朝廷后,又授命接掌翰林院,是公认的清流首脑。见韩菼缓缓步出人群,众人渐渐收了声音,只顾永年走近两步,深深一躬,道:“我等翰林同仁,请韩大人牵头,联名上折!”
韩菼微微一笑,并没有直接回复顾永年所请,却转身向大家道:“诸位,皇上交给我等编撰《大清一统志》的差事,大伙儿做的如何?这可是一等一的要务,若是耽误了,你我都吃罪不起!”
在场的翰林们大都明白这话中有话,大多数人便拱手告罪,纷纷做鸟兽散,只有几人还盘桓当场,不肯离去,为首的一个正是顾永年。顾永年疾行两步,走到韩菼身边,又是一揖,道:“老师,记得学生乙丑年蒙老师看重,得中顺天府乡试二甲十一名,拜谢于您之时,您训导学生,若能会试得意,出仕朝中,当知体恤民力。学生深以为然。自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始,朝廷连年用兵,边境之民,鲜得休养生息之时。且征战糜费甚巨,种种用项,大多由各省税赋承担。虽圣上悲天悯人,谕各省轮流免除税赋。然地方官员阳奉阴违事多矣,动辄巧立名目,苛捐杂税,不足而已。可谓民众虽沐天恩,却未享其益!学生敢问老师,我等食朝廷俸禄之人,是否应当恪尽职守,行谏议之责,为民请命?”
听到如此咄咄逼人的诘问,韩菼不动声色,淡然道:“九恒何必动意气?适才你之所言,依本官看来,虽无不妥之处,却不合时宜。”
顾永年听后大为不服,道:“下官请大人教训?”此刻,他不再称学生,摆明了要和韩菼接着打擂台。旁边的潘从律,吴世焘等也凑近到了两人身旁,侧耳细听。
韩菼还是一幅不紧不慢的样子,道:“九恒,你入翰林院至今也有十年了,于朝政之事理当有所耳闻。葛尔丹其人奸诈无信,又狼顾天下。屡屡犯边,侵吞蒙古各部草场牛羊,使我蒙族百姓流离失所。且其现驻兵之地,离我朝龙兴之地甚近。若是被其欺入关内,只怕于民众更是一场大浩劫。体恤民力,与民生息固然重要,然盛世首先需太平!若朝廷任由葛尔丹欺我子民,安得生息可言?我朝立朝治本,满蒙汉三为一体,蒙古亦我血脉,怎能任由葛尔丹流欺负?”韩菼语气虽平淡,但责问之意却一句重似一句。几人有些愣住了。韩菼一贯待人平和有礼,即便对于下属,也从未有过一句重话。何曾见过韩菼如此发作?
稍顿了片刻,韩菼接着道:“本官痴长你等几岁,就此劝告诸位一句,读书明义理,实践需逢时。诸位必定记得,就在不过两个月前,皇上查考我翰林院‘理学真伪论’。皇上考较的究竟为何?希望诸位好生思量。如若诸位致意还要上折子谏阻,本官也不拦着。只是就本官看来,皇上亲征葛尔丹,恰逢其时!本官再借一句话与诸位共勉:犯我大清天威者,虽远必诛!”说罢,韩菼拔身便走,留下一众翰林学士面面相觑。过了半晌,吴世焘才缓过神来,道:“九恒兄,夏声兄,这虽远必诛一说,出自何典?”
如同三名翰林一般,韩菼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也同样震动不浅。其时,康熙传召熊赐履、韩菼于无逸斋经筵日讲,为自己及皇子们讲述《易经》。熊赐履讲到“明天道,察民故”时伏地恸哭。康熙一反朝堂之上批驳其《道统》一书时的严厉,亲自将其扶起,温言劝慰。于是熊赐履慨叹皇恩浩荡之余谏言道:“臣恍然听闻,皇上有意二次讨伐葛尔丹。然皇上为四诲苍生所倚赖,不必为此小寇而亲征。上策莫过于息止兵戈,抚慰厄鲁特准噶尔部,使其与其他蒙古各部和睦相处,以免众生再遭涂炭。若非战不可,则应特简中路大将军统兵与诸路会剿。或请皇上住跸近地,指授方略为宜。”康熙闻言不语,众阿哥之中,皇四子胤禛却站了出来,逐句批驳熊赐履之说,道:“熊师傅所言差矣。葛尔丹譬之如豺狼,贪婪无度,观其言行,更是屡屡背信弃义,即便加恩再厚,掉过头来就会反噬,对待其人,只应待之以刀兵,而不宜再施恩典。再者,葛尔丹素以秦为鉴,惯施合纵连横之计,借以蚕食东西蒙古诸部,觊觎中原之心昭然若揭。若是朝廷不予惩戒,必将使葛尔丹坐大,以致尾大不掉之势。其余各蒙古部则或被葛尔丹吞并,或转而依附葛尔丹。西北,云南各部族也必将以我朝廷软弱可欺,纷纷仿效葛尔丹,自此天下多事。如今,当借圣上亲征之际,外讨葛尔丹叛逆之行,彰显朝廷天威,内收蒙古各部之心,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熊赐履听后,面色灰白。他怎么也未曾想到,平素里对他礼敬有加的胤禛居然会在康熙面前一点情面不留地对他的奏陈大加挞伐。偷眼去看康熙,康熙只是一脸淡定,却无半点喝止胤禛的意思。熊赐履气的双手都有些颤抖,道:“老臣斗胆,请圣上三思。这大兴刀兵,终非朝廷幸事啊。”不待康熙答话,又是四阿哥胤禛大声道:“此番皇上亲征,就是在昭告天下,敢犯我大清天威者,虽远必诛!”就是这番一老一少之间唇枪舌剑的对话,使得韩菼怦然心动。韩菼并不是读死书的腐儒,细思量之下,便十分认同胤禛所言。因此,当翰林院议论纷纷之时,韩菼也便顺口转述了胤禛所述。
数日之后,三三两两的谏奏终于在朝会上因为康熙帝一道明发的旨意宣告终结。旨意上曰:葛尔丹违背约誓,恣行狂逞,侵掠喀尔喀,将使边民不得休息,必须征剿,为塞外百姓除患。前次乌兰布通之役已经败敌,被其用计遁走,至今犹以为憾。今葛尔丹已至巴颜乌兰,相距不甚远,必须亲行边外,相机行事。此贼既灭,则中外宁谧,可无他虞.假使及今不除,日后设防,兵民益多扰累。
第一百三十七章二征葛尔丹(四)
更新时间2008…8…2214:52:35字数:2541
及至吉日,康熙率诸王大臣等往堂子行礼,祭旗后启行。大阿哥率前锋,护军,骁骑,火器诸营先发。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三支旗营紧随其后。接着便是护卫御营中军的镶白旗,镶红旗,以及胤禛所领的正红旗营。正蓝旗,镶蓝旗殿后。因出征兵马众多,康熙决定中路大军分二路,—路出独石口,一路出古北口。行军按队,—日一队,接踵进发。
正红旗营随侍康熙御驾经沙河、南口、怀来一路行来,并于三月初十日出独石口。按照康熙的旨意,为了尽早能赶往乌颜巴兰,出口以后,清晨启行,日中驻扎,每日全营上下只食一餐。
因胤禛一战葛尔丹时,于粮秣后勤一事有颇多见地,康熙便令胤禛及随行议政大臣索额图、户部侍郎恩格色此战会同视中军粮草辎重事。胤禛既是坐纛的阿哥,自然需要事无巨细,劳心劳力。索额图大约是自觉失了圣眷,索性凡事都推给了胤禛,而恩格色本来就在三人之中职位最卑,除了似应声虫一般,竟是一点用场没有。亏得有了年羹尧在身边,否则胤禛还真得难以应付。年羹尧此番特旨作为随军参议,也被安置在了正红旗营。按道理年羹尧是寻常举人,成例只能戴镂花银顶子,但他觉穿着寒酸,办事也不便,就向宝柱讨了一套戈什哈的行头,套在身上之后还觉不够威风,又寻了一柄宝剑配在身旁,倒也很有些英武之气。于是每日胤禛与年羹尧二人就奔前忙后地操持数万人的起居行止,人吃马嚼,直累到半夜三更才得安寝。
出口外之后,便越来越荒凉。处处都是戈壁,除了沙石,便连半抹绿意都极少见到。虽说每日都有数百峰骆驼组成的驼队为大军送来可供饮用之水,但根本禁不住数万人和牲畜的需求。无奈之下,各营都只能限量每人每日半桶水。有些京营之中享惯了福的贵胄子弟不由叫苦连天。康熙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于是,寻找大军的补给水源,便成了出征漠北的第一桩要务。随军诸臣之中,明珠也曾领旨去掘井,但功效不大。只开得两口小井,而且水质苦涩,马匹吃用还勉强,却绝对入不得人口。
这一日,大营驻下之后,康熙又命胤禛与恩格色掘井。胤禛问恩格色有何章程,恩格色不出意外地只是支吾了一番。还好胤禛对此早有准备。出行之前,胤禛就让年羹尧向兵部调了一些曾征战漠北的满洲军士入正红旗营,顺势也让他们改隶了正红旗。这些人之中便有善于取水之人,又命工部调了十余名匠人,也都是开井的好手。胤禛、恩格色便带着这些人以及一百兵士,细细验看了驻营附近地貌。此次探井,也让胤禛大长了见识。那些兵士只用一只五尺余长,口部削尖的小竹筒,往怀疑有水源之处钻将进去,然后取出泥土,在鼻下细细地闻了,便能判断是否可开井之处。
此番探查,还算幸运,一行人不过寻了两个多时辰,便选准了一处地方。工匠们开始挖掘,只挖下去二十余尺,便出水了。年羹尧大为兴奋,凑近胤禛道:“四爷,成了!这帮人还真灵,敢情他们的鼻子比狗都灵光。竟是一闻一个准儿!”
胤禛宽慰地笑笑,道:“有水便好。待澄清之后尝尝,若是口淡水井,我等此番便算是立了一功。”
这时,恩格色也凑上前来,有些讨好地道:“奴才且为四阿哥贺。四阿哥身份贵重,却不避辛劳,还与奴才们一道鞍前马后地忙碌。皇上知道四阿哥如此勤力用心,必然龙心大悦。”
胤禛有些鄙夷,便也不答话,恩格色不由得有些尴尬。
又过了一刻,一名兵士走了过来,单膝跪地,捧过一只碗,递到几人面前,道:“小的们刚才拭过了,端得是口甜水井!请四爷,两位大人也尝尝。”
看见碗沿之上还沾了些泥浆,恩格色不由皱起了眉头,身体也下意识地往后面缩了一缩。胤禛注意到这一细节,嘴角透出些冷笑的意味。年羹尧更是给了这位户部侍郎一个大大的白眼。
年羹尧正要伸手去接碗,准备往自己口中送,却被胤禛抢先把碗夺了过来。见年羹尧有些讶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