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这无理取闹的世界!-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鲂∈崩镎媸窃蔚钠呋绨怂兀窖畚孟愕暮罄床鹊降孛孀呗范际腔蔚茫烂敲话旆ǖ陌阉偷搅丝头啃菹ⅰ�

    也因此错过了和专门从繁忙的公事中挪出时间来接见爱国科学家的主席大人和总理大人见面的机会。

    这是报应吧……

    这一定是张宁打人说谎的报应吧……

    缓过来的张小猫咬着被角痛哭流涕。

    我也想见偶像~~/(tot)/~~我也想见~~/(tot)/~~

    ~~~~~~

    张宁被发派去找赵先生进行第一台加速器的研究去了。

    不是这家伙又变卦不去搞原子弹了,也不是国家领导人不想搞。他们哪怕从牙缝里挤也也要把造原子弹的钱挤出来。

    可囧的是——张宁主要研究的,造原子弹最重要的铀没有呀。

    能大量得到、并可以用作原子弹装药的只限于铀235、钚239和铀233三种裂变物质。 其中最重要的是铀235。

    他原来在田纳西州的橡树岭是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基地干了差不多两年分离的就是这玩意儿。

    可现在的中国别说分离好的铀235,普通的,未提取的铀矿石都没有。

    历史上,被誉为“中国铀矿之父”的南延宗1943年赴广西考察,在钟山红花区黄羌发现铀矿,是成矿级铀在国内的首次发现。据说同期的伪满政府日本人曾在辽宁的海城发现过铀。

    而新中国正是根据这两线索1954年分别在广西和辽宁发现了最早的铀矿。

    而现在……是1953年。

    新中国还没发现铀矿呐!

    可这一段历史张宁不知道呀,他在屋里急的团团转,只恨没条尾巴让他追着咬一口。

    铀、铀、铀。中国这么大地方一定有铀矿,可什么时候发现的?到底在哪呀?

    以前的不爱学习的理科生翻遍了自己的大脑,只从以前的记忆中找出了三条说了等于没说的信息:

    一、在海里。你妹的,不用你说现在的地质书上也写了在海里,可在哪个海里,在海里又怎么开采!?

    二、从澳大利亚进口。21世纪你能进口,可现在新中国刚成立谁卖给你这么敏感的东西。再说,现在澳大利亚发现了自己有那么大的铀储量了没有?摸着下巴思考中……

    三、月亮上储备丰富。

    ………_…|||

    ……=_=

    ……(#‵′)凸

    你耍我呢!月亮是现在的中国够得着的地方吗?难道让他自己跑到月亮上一块块叼回来!?

    专业的事还是找专业的人去做吧,他不和勘探人员抢活了。愿李四光带队的三支勘探队伍早日找到这种坑坑洼洼的决定了中国以后命运的石头(被物理书上的黑白照片误导铀矿石形象的张宁)。

    张小猫死了心,耷拉着耳朵乖乖的去找赵先生建加速器去了。

    历史上赵先生建立中国第一个加速器是1955年,现在提前到了1954年,别说张宁脑子里装了多少的图纸数据,人家赵先生在美国时已经把所有加速器的知识都吃透了不差这些,他差的是国内落后的技术与建加速器的材料。而现在提前一年完成是袁建国及时提供的各种钢材所减少的时间。

    算了,这也是我带来的变化……张小猫安慰自己道,可为什么我还是这么觉得自己没用嘞?/(tot)/

    作者有话要说:翻资料才知道原来中国受过美国原子弹的气,所以才“当了裤子也要有自己的原子弹”。

    上资料: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志愿军在甚为劣势装备的条件下,英勇无比,取得节节胜利,美国的当权者为了挽回战局,多次企图对中国使用原子弹。1950年11月30日,合众社报导,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美联社也随即报导:“杜鲁门总统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来对付中国GCD人,如果有必要这样做的话”。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12月份去南朝鲜“访问”,1953年初,他下达命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甚至到1955年,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根据这一授权,美国军方研究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要不是之后美国忙着对付苏联,再后来中国有了“两弹一星”,现在中国是什么样还真难说。

 43争气弹!

    1955年一月十一号,一块铀矿标本被时任地质部副部长的刘杰(那时正部长是带队勘探铀矿的李四光)带进中南海;向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汇报。

    后来刚结束加速器研究工作的张宁作为原子弹计划的主要参与人员也有幸见到了这种被誉为矿石家族中的“玫瑰花”的美丽矿石。

    张宁惊艳了一把;拿着这块得之不易的标本左看看右看看过够了眼瘾;突然有些想自己在白圭宫上的私人小库房了……谁能想到这种像钻石、像碧玉、像水晶、像黄金的美丽石头会蕴含着毁灭地球的力量?

    不过高中物理书上那疙里疙瘩的石头是怎么回事?(那时海里的铀矿呀,亲~~)

    回宿舍后打包行李按刚收到的通知去新建好的位于中关村的原子能研究所报道(原来最开始的研究院好像是一个皇城根下的四合院里;这里说的中关村的原子能研究所历史上建于1956年;是当时中关村建筑最好的楼。顺便说一句,中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究机构叫二机部九局,后改称九院位于北京花园路的一座小楼里)。

    看着不多的几个小包袱坐着人力木板车;突然想起来:铀矿石是有辐射的吧,刚刚拿着看了这么半天会不会得白血病!?

    ~~~~~~~~~~我是吓出一身白毛汗的分界线~~~~~~~~~~

    在接受了长达一个月的政治教育后紧张的研究工作开始了。

    我们中国搞原子弹;坚持贯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自力更生为主,就是主要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开展科研。当时研究核科学与核技术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还有一些分散在中国科学院的20多个研究所和其他部门的研究机构与大专院校。

    争取外援为辅,主要是苏联答应帮助我们在北京某地建一个7000千瓦的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在另一个地方建一个浓缩铀工厂。此外,明显脑子不大够用的赫鲁晓夫与中国签订的协议上还说了要提供建设原子弹的数学模型。

    苏联“老大哥”派来了一批科学家帮助研究,张宁和所有的研究员都不得不拼命忍着捂鼻子的冲动呆在他们身边“聆听教诲”。张宁更悲剧,这些家伙讲的东西他都知道,这些家伙带的资料他都记在脑子里,根本没办法转移注意力忽略那浓重的体味;还得努力辨别着这些老毛子充满俄国乡土气息的俄语,做出一副“原来是这样,真是太了不起了”的表情,真是……

    算了,看在他们充当冤大头给我们投资建了那么多原子弹要用的基础设备。我忍了!

    没错,他对这些人高马大的俄国人的定义一直停留在“冤大头”和“义务老师”上。

    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是在太差了,也太穷了。现在哪怕张宁现在把原子弹所有的资料都拿出来也没用,根本建不出来,苏联可以靠着盗取美国的资料建核弹,但人家是世界两大巨头之一,刚成立的中国呢?穷的响叮当多少年外币储备都不够两亿美元,要钱没钱、要东西没东西、要技术没技术,美国曼哈顿当年是占用了全国大概三分之一的电量,现在的中国全国的电线加起来有没有人家一个州的长还两说呢。

    所以有这么一个有权有钱有技术的“冤大头”是多么的好呀~而且是那种注定交恶,用完就扔,完全没有心理压力的“冤大头”!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另外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没错,可中国现在拿的出手的科学家还是太少了。学成的研究员身边都带着好几个人,忙完工作后还要给他们开后门补课……一个人忙的恨不得掰成两半用,现在来了几个老师,还可以把留学生派去苏联学习!要知道中国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这些掌握着尖端知识的科学家,每一个都是抵得上一颗原子弹。要是老毛子帮着教出哪怕只有一两个……张宁也愿意一天三炷香的供着他们!

    当然如果这些家伙没狐臭会说普通话就更好了,不知道明天能不能借口感冒多带一层口罩?

    1959年如同历史一样,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几十个项目、几百份合同被撕毁,重大项目半路停顿,工厂停工停产,所有专家全部撤回,就连剩下的机器也因为没有说明书而无人敢动。

    苏联单独撕毁协定后,美、英、法、苏4个核大国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都实行严密的封锁。

    更糟糕的是当时国内因为大·跃·进和政·治运动(紧接着是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受到重创,全国出现饥荒,甚至他们这样重要的研究部门也吃不饱饭,每天挨饿、身体浮肿。

    研究所里一片愁云惨淡。

    所里的领导人员一次又一次的开动员会,把所有人不服输的劲头又提了上来。

    “我们即使没有裤子穿,也要拥有世界水平的武器!”

    “中国人就是要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

    国家征用了很多名不见经传的研究员(后来很多的两弹元勋就出在这里),在国外的许多专家、学子听说这个消息后也联名向祖国情愿回国参战!

    而张宁,他找到原子能研究所的所长钱三强要了间屋子,忙了三个多月把自己脑子里所有的资料全部整理出来整整二十几个大麻袋的搬到了众人面前。

    这不是惊喜是惊吓了……

    不过,为什么除了苏联的资料还有很多别的东西,什么,美国的!?你哪儿弄来的!?原来在美国研究时背的,那你怎么不早拿出来!?看着我们花功夫走冤枉路好玩吧!还有,你是怎么背的?过目不忘?那你怎么不早点向组织汇报!你这个同志balbalbal……

    张宁的1959年在无数领导、政委、国安人员的唠叨调查下落下了帷幕。

    ~~~~~~~~~

    最后不知道上级是怎么考量的,反正张宁是有惊无险的“官复原职”了。

    用领导的话说是鉴于你这个姓陆的(还有人记得张宁这次是叫陆尔杰吗?)还算是个人才,哪怕他无组织无纪律无大局观(张宁:我冤啊~),但还是得用。

    (国安局还向原子能研究院打了借调条,他们认为这样好的一个窃听人才在一个小研究所里呆着实在是可惜了,这家伙训练一下就是王牌特工嘛。但这个“无理”的请求被原子能研究院的领导毫不客气的驳回了:“陆尔杰生是我们研究院的人,死是我们研究院的鬼,你们别想打他的注意!”)

    现在有了数据,有了图纸,有了基础设施,有了美军详细的实验资料。

    该干什么?造原子弹吗?

    错!

    是把他们全部再次验算一遍,整理一遍。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张宁有幸见到了电影《横空出世》里最经典的一幕:在大学的食堂大厅内,数百名算盘高手在演算原子弹的数据,算珠碰撞的劈啪声像是密集的雨点打在芭蕉叶上一样。

    他现在除了完成自己的实验课题和带徒弟之外没事也拿着一个算盘帮着验算数据,这时往往就会想起当年在戴国他一个铁算盘档卡财政大权、珠拨全国收支的时候……真是风花雪月……

    这么着也是没法子里头想法子,几台手摇式乌拉尔计算机根本不够用,而历史上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是由钱三强领导成立了攻关小组,经过4年的努力研制成功的。

    但现在,还没问世。

    所以这么庞大的数据只得有这样的人工核算。

    张宁倒是有完整的大型计算机的设计图,还是因为技术跟不上,造不了。

    不过……美国郊外还埋着很多“宝贝”呢!虽然在那些发达国家已经被淘汰,但中国却实打实稀缺的宝贝!修一修,凑一凑,自己国内在造几个……拼一个大型计算机出来就容易多了!

    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安局,在联络人“可惜了这么好的一个人才”的眼神中撒手不管了。

    几个月后,一匹外行人眼里的垃圾内行人眼里的宝贝就运到了各个军工单位进行修理和攻关,只用了一年就拼出了一台大型计算机承担了第一颗原子弹内爆分析和计算工作。

    ~~~~~~~~~~~我是计算机不够用还得打算盘的分界线~~~~~~~

    理论设计研究用的草稿纸装进大麻袋垒的像山一样高,终于拿出了最终的方案,和原子理论同时开展的炮轰实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国各个科技院兵工厂分摊的研究计划也慢慢出了结果,而这时终于要着手实际。

    一辆装满实验设备和科研人员的火车悄然从开往戈壁滩。然而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只有刚刚完工的厂房和意想不到的困难。

    作者有话要说:原来都没注意,我居然有了2个萌物!!!爱死你们了~~~ 亲一个!!!

    本来是想把铀矿石的图片发上来的,当然还有文中提到的“开业之石”的照片,这种石头真的很漂亮~~

    但最后我实在是搞不定*,明明按步骤做了呀怎么还是一团乱码???

    对了,很有感的小科普:

    历史上好像是1957年10月同苏联签署协议,他们为我们提供数学模型、图纸、文件、帮助建设一些设备但不提供完整的材料。

    1958年苏联派遣专家来。为了迎接苏联援助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到来,核武器研究院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一个专用厂房和相应配套的研究室;广大科技人员几乎人人突击学俄文,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用上了,全院各个场所,一片俄语声,一时间好似一个俄语研究院;所有的人都在盼望早日得到这一样品和图纸资料,以便早日上马,早日出成果,早日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正在中国科技人员等待和盼望的时候,情况发展却不像想象的那样,1959年,来了苏联专家,可是,他对原子弹的技术问题却只字不提,怎么问他都不说,就是重复一句话“你们都去工厂实习”。他的口袋里装着一本资料,上班拿出来看看,下班装着就走,从不让中国人接触,有人生气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哑巴和尚”。

    到了1960年下半年,就连这个“哑巴和尚”也不来了。

    自1959年6月苏方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后,他们带走了全部图纸,不能带走的则焚为灰烬,撤走了所有科学家。苏联原来援助中国建设的核工厂,有的建设了一半,有的还未完全建成,并停止向中国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还讽刺:“中国人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只能守着一堆废钢铁。”

    说的好像他们就是凭自己本事造的一样!

    我国的核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就是在这种技术环境下顶住压力,奋发图强,先后排出了数千个技术难题,奋力攻关,逐项攻克,尤其是有的技术难题在相当陌生的情况下,认识再认识,攻关再攻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

    据国防科委当时的统计,在原子弹研制的关键阶段,全国先后有26个部委、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