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则天同人)[武则天]女皇之路-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将就着看,明天多补点给大家~~

第298章

第二十章征伐15(下)
    话音未落;就见一个身穿朝服的小小少年大步冲进百福殿。
    不是太子殿下李弘是谁。
    吴诩看李弘的样子像是刚从两仪殿那边过来的;不由有些诧异。
    “大郎,怎么这么快就下朝了?”
    李弘小朋友的脸色十分不好看;瞪了一眼立在一旁的小李相公;然后恭恭敬敬向吴诩问了安;这才答道:“阿娘您应该是知道的;今日大朝原本就是为送各国使节的……”
    每年天朝过春节;大唐四周的藩属都要赶来恭贺,顺便捞点好处。而过了元宵后;天朝就会办个欢送会,把那帮在天朝白吃白喝一个春节的各国使节都遣送出去——不过,如倭国喜欢这样厚着脸皮在天朝蹭吃蹭喝偷师的国家可不容易这么打发。
    这不,今天李小九陛下才在朝上提出要开欢送会的决定,倭国使臣就拜伏在地,表示倭国仰慕大唐天朝文化,希望让本国的少年们留在大唐学习大唐的文化知识,增长见识……
    “阿爹并未答应倭国使臣的请求……”李弘小朋友说到这里,脸上还有两分疑惑不解之色。
    “倭国鄙远,民风尚未开化,百姓生活贫苦……倭国虽算不得我大唐的属国,但其使臣为其百姓苦苦哀求,实在可悯……我朝若能传授倭国一些律法经史,帮助教化其国中的臣民,也是大善……”
    看来,太子殿下似乎很不理解一向以仁爱万民著称的李小九陛下为什么会拒绝倭国使臣的小小祈求呢?
    吴诩不禁摇摇头,连一旁的小李相公听到少年这话也收敛起了笑容。
    相信大唐朝野上下跟李弘想法一样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那些骨子里以天朝大国之民自居的人。
    就是李小九陛下,即使被吴诩洗脑洗了这么久,乍一见倭国使者卑躬屈膝的模样,也难免犹豫了一下,居然没有直接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将对方遣送出国。
    话说,既然倭国使臣给皇后娘子和太子殿下都送了礼物,没道理不给皇帝陛下送礼的。
    想到这里吴诩的脸色就有点黑了……
    而此时,还不知道自家阿娘的思路已经不知道跑到了哪里去的太子殿下,忽然想起了刚进百福殿时某人在诽谤他的事,于是十分别扭道:“阿娘,这倭国使臣虽然莫名其妙给儿和阿爹都送了……礼,可儿觉得他们也没什么坏心,是真心仰慕咱们大唐……”
    吴诩闻言几乎要抚额长叹了,看来她家大郎的腹黑程度还远远不够啊。
    而作为教导太子殿下的老师小李相公则是一脸无奈回视皇后娘子盯视,半晌才开口道:“不知太子对倭国的‘礼物’可喜欢?”
    少年闻言,白皙的小脸立刻红了,也不知是气的还是什么的,口上斩钉截铁道:“当然不喜欢啦!”突然拔高的嗓音颇让人觉得欲盖弥彰。
    吴诩觉得她又有抚额的冲动了了!
    小李相公捅到太子殿下这么肯定的答案,倒是笑了。
    吴诩干脆让随侍的宫人内侍都退了出去,只留在小顺子、阿韦、小玉等几个心腹。
    “太子为什么不喜欢那些‘礼物’呢?”小李相公也不知是不是逗人上瘾了,还围绕着倭国送个李弘小朋友的‘礼物’做文章。
    “既然太子不喜欢倭国送的‘礼物’,那为什么还要为其向娘子陈情呢?”
    “这是两回事!孤就是觉得咱们大唐乃是天朝大国,怎么能跟一个小小岛国计较呢?”李弘小朋友的耳朵都红了,也不知是为倭国辩解还是为自己辩解。
    “那太子的意思是,圣人既然受了倭国使臣的礼,却没有应允倭国使臣的小小请求,圣人就没有了天朝大国君主的风度咯?”小李相公嘴角勾着一丝讽刺的笑意,目光炯炯地盯着李弘小朋友。
    “这……孤没有这么说,孤只是觉得阿爹他……”太子殿下被问得张口结舌,半晌不知道该说什么去反驳李三郎的话。
    “微臣请问太子,您还记得春秋时越王勾践是怎么打败吴国的吗?”小李相公继续逼问道。
    “大胆!”太子殿下闻言顿时恼了,“你竟然把小小倭国比作越国,那大唐岂不是……”
    李三郎这话岂不是还暗指倭人送美人就如同越王勾践送西施使美人计了吗?不但讽刺了他阿爹是夫差一样的昏君,还诅咒大唐帝国会像吴国一样被手下败将越国打败?
    实在太可恶了!
    “好了,大郎,你不用说了……”眼见自家儿子又被人欺负了,吴诩忍不住打断了两人的对话,道:“李相公说的话你该好好想想,为什么你阿爹对倭国这样冷淡……”
    说到这里,吴诩脸色还是十分难看,几乎有些咬牙切齿道:“如今倭国别说送你阿爹两个美人,就是送两座金山来,他也不会让倭人留在大唐学艺的!”
    太子殿下闻言,脸越发红了,一双眼瞪得老大,满是疑惑不解。
    正在此时,殿外传来宫人们的通报声,说是李小九陛下驾到了。
    三人都起身迎接。
    李小九陛下也跟太子殿下一样,朝服都没换就直接过来了。
    他身后跟着的是新任的禁军副统领武敏之同学。
    这次李绩老爷子总领各路大军进攻高句丽,武敏之再三恳求吴诩,最后总算如愿以偿加入了李老爷子的大部队。
    到了高句丽后,武大郎同学主动请缨为先锋,带着一千骑兵在金山击败了围困唐将高侃的泉男产军,之后又跟着庞同善消灭了高句丽西北方向对新城最有威胁的一支高句丽军队,使得从西北面出击的唐军能够顺利与从安市城出击的李绩大军在马訾水会师。
    之后,武敏之因为在金山之战的出色表现,终于被征伐高句丽的几路将领和李绩麾下的军士所接受,也不再有人把他当做是个凭着皇后的关系跟众人抢军功的没用小白脸了。
    回了长安之后,武敏之就凭军功直接从从五品的御前议事侍郎升为正四品的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兼太极宫禁卫副统领。
    在禁卫正统领空缺的情况下,禁军副统领就应该是完全掌控整个太极宫的军事力量的第一人了,简直是非李小九陛下的心腹莫能当此重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武敏之同学先前的侍郎之位是文职,位阶虽不高,上升的空间却很大。如今,武敏之忽然转了武职,实在有些出人意料,毕竟在和平年代,要让一员武将走到权利的顶峰是很困难也很危险的事……
    很多时候,吴诩都搞不清楚她这个侄子到底在想什么……
    或许,武大郎同学认为走武职的路子升迁得更快,而不用被别人议论是借着裙带关系往上爬的,而且武将所掌握的力量也比文臣更重要,更能得圣人(或储君)的重视……
    以吴诩的脑子,也只能往这方面想了,毕竟朝中有个李绩老爷子这样的典型例子在,说不定武大郎也想学上一学,日后也可以为他表弟保驾护航呢……
    至于她家大郎似乎不是很理解自家的表哥的想法,或者说,李弘小朋友并不赞同武敏之弃文从武的做法。
    因此,自从武敏之自带干粮去了高句丽,太子殿下就一直很生气,即使人回来了,也一直与之冷战。
    吴诩也很久没见这表兄弟俩联袂到百福殿来了。
    今天可真巧啊,该来的人都来了!
    吴诩一想到刚才李三郎提起的,她家李小九陛下受了倭国送的礼这件事,就有种想磨牙的冲动。
    “圣人怎么这会子过来了?公事都办好了么?”你丫都已经收了人家泥轰国的美人了,居然还不答应人家的‘小小请求’,太卑鄙了有木有!
    不想,李小九陛下的脸色比吴诩还难看得多,黑着脸看了一眼立在一旁的李三郎,不由自主的哼了一声,一副不想回答的样子。
    我勒个去!!
    你小子摆脸色给谁看呢?!
    吴诩闻声,不由一挑眉,直想提提泥轰过美人的事刺一刺李小九的,可大郎和武敏之这俩小辈还在眼前呢,总要给仁爱慈祥的李小九陛下留点面子吧?
    吴诩只好咳了一声,转开话题道:“圣人大概还不知道吧,倭国使臣今天送了两个小美人道我宫里,我想……”
    她话还没说完,就见李小九陛下的脸色越发黑了,怒气冲冲道:“什么?他竟然也给你送人了?”
    怎么?就许给你送美人,就不许给我送美人了吗?
    小吴同学十分不满地瞪着李小九陛下,后者大概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话不太对劲,忙咳了一声,缓下语气道:“咳……朕…我的意思是,这倭国人实在狡猾,不得不防……”
    “朕已经决定让外事院三天后就送他们全部回倭国,这个……那些送来的人最好是咳……一个都不要留……”
    吴诩闻言忍着翻白眼的冲动,道:“我本来就没打算留人,圣人您多虑了……”
    “那就好、那就好……”李小九陛下听吴诩这么说,不由暗暗松了一口气,又道:“这次送倭人回国,朕打算派出遣送使……”
    所谓遣送使,就是大唐政府护送他国使臣回国的使者。
    倭国地小人稀,又远在海外,以前的隋朝当政时期也好还是李二陛下当政时期,都没派过遣送使,所以李小九陛下做出这一决定,是十分有深意的。
    作者有话要说:情人节快乐亲们~
    今天的影院、餐馆都爆满了有木有?!
    于是,俺只好带弟弟妹妹去电玩城玩了…,…

第299章

第二十章征伐 16
    在场的几人除了太子殿下李弘以外;都是深悉李小九陛下对倭国的态度的。
    如今一听李小九陛下这决定;就明白了他的心思:这是要对倭国动手了!
    吴诩不由喜形于色:“圣人这是要派谁去倭国?”
    李小九陛下不着痕迹地看了小李相公一眼,道:“此事还需要政事堂诸卿议一议……”
    说到这里;李三郎立刻识时务地回道:“圣人放心;此事臣等已经有了章程……”
    “原来如此……难怪李相公有暇来百福殿呢……”李小九陛下闻言不由磨磨牙;一脸的假笑看起来说媒簟�
    小李相公也毫不示弱得对着李小九陛下一笑。
    吴诩觉得两人之间气氛实在怪异;于是咳了一声;插嘴道:“大唐去往倭国路途遥远,若是直接走海路;风浪难测不说,还必须顺着季风,否则难免出事故……”
    吴诩想着如今已是二月了,这季风的风向马上要转了,如果遣送使在不出发,就要逆风而行了,到时候在海上可就祸福难料了。
    不想吴诩的话刚说完,她家李弘小朋友就提醒道:“阿娘,您难道忘了,如今高句丽已灭,辽东到百济郡一路无阻,去倭国根本不用走极远的海路了……”
    参加过灭高句丽之战的武敏之同学也赞同的点点头。
    吴诩闻言不由一滞,她还真忘了这一茬了。
    大唐有了朝鲜半岛,再攻打倭国根本是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
    唯一郁闷的还是通讯问题,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想得到敌国的消息,除了考间谍还是间谍。
    人小日本的遣唐使这么快就奔长安来了,可见白江村一战让倭国损失得相当惨重,如今的倭国可还没学会后世的‘武士道精神’,一有什么不如意就切腹自尽啥的!如今的倭国就是头小狼崽子,在没学会猎捕技巧之前会一直韬光养晦努力活下去,即使卑躬屈膝也在所不惜……
    所以,倭国使臣来了,还带着大批来大唐偷师学艺的少男少女们……
    这能屈能伸的本事,咱们天朝人还真得跟人家学一学!
    先前李三郎说得不错,看看人家越王勾践是怎么干掉吴国的,倭国如今想走越王勾践的老路子,几乎就要成功了!
    除了那些目光长远之辈,朝野上下大概没有几个人把一个小小岛国看在眼里。
    就是吴诩,也全因为来自数千年之后,才会对倭国这个心腹大患特别警惕。
    而一向以聪颖著称的太子殿下就犯了大国君主目下无尘的大忌。
    其实,只要稍微想一想几个月前的白江口大战就可以知道,倭国的野心不小,实力也不弱。
    一场海战,双方出动兵力达十万以上,那是多大的场面啊?
    而火烧赤壁毕竟是历史事件,是众多客观因素一起促成的。
    吴诩实在佩服刘仁轨的天才,竟然能活学活用,一把火烧了多于己方三倍的倭军!
    这又是一场像赤壁之战一样的以少胜多战例,不但给了野心极度膨胀的倭国当头一棒,也让大唐上下看到了海军的重要性。
    开疆辟土,是每一个雄主说必须具备的功绩,以前的君王都只把目光看在大陆上,却不明白海洋的重要性。
    所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国土一度延伸到了地中海,并吞了整个中东地区,却从没向东部扩展太多,因为海战一直都不是天朝的强项。
    如今,因为小吴同学这只大蝴蝶的存在,历史的轨迹明显发生了改变。
    吴诩相信,消灭倭国之事时间问题,眼下最重要的是保证大唐帝国内部的安定团结=。=
    她不会真蠢到认为李小九陛下连朝服都不换就跑到百福殿,是来堵李三郎的。
    收不收倭国使臣的礼物是一种姿态,她也好,李小九也好,在大唐没有真正对倭国出手之前,还是需要给对方一点友好的假象的。
    而消灭一个倭国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事。
    在李小九这些土著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北部的突厥、鲜卑、吐谷浑,西部的吐蕃,南部的天竺,以及刚刚被灭掉的东部高句丽才是大唐最危险的邻邦。
    再有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这真不是一句含贬义的话。
    一个强大的国家由盛转衰,必然是想从自己内部开始**……
    所以,在吴诩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的时候,李小九会那么激动。
    没有一个君主不希望自己成为千古一帝,流芳百世的。
    而改元显庆,正是李小九陛下在下一个决心,要努力打破千百年来的官场枷锁。
    大唐的朝堂,不再只是世家门阀的朝堂!
    所以,遣送倭国的话题并没有占多少时间。
    李小九陛下趁着太子、李三郎和武敏之都在,索性就把事情都交待了。
    “朕已经命工部安排船只,这月十五,就送那帮倭人去辽东……”
    李小九陛下的意思是宜早不宜迟。
    毕竟风信不好等,即使从朝鲜半岛前往倭国也担着一定的风险。
    不料,李三郎却提出异议。
    “圣人,微臣以为,倭国送来的那些少年最好全部留下……”青年眼中闪过一道狡黠的光芒,“至于倭国使臣么……微臣自请送其回倭国……”
    众人闻言都不由有些诧异。
    吴诩不愿留倭国的那些少年,是为了防止这些人在长安偷学了大唐的先进文化科学去。
    李小九陛下和太子殿下不喜欢那些倭国少年,又各有其原因。
    而武敏之这次却与李三郎的看法颇为一致,也道:“微臣以为,那些少年不需要送回去。”
    太子殿下听他这么说,立刻然不住了,怒气冲冲地质问道:“阿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大有如果武敏之不解释清楚的话,他就要扑过去咬人的架势。
    武敏之神色不动,冷冷道:“娘子虽下令不许那些倭国少年随意走动,可这些人善于逢迎,私下贿赂馆吏,早就私下里乔装改扮出过四方馆了……”
    也就是说,吴诩的禁足令对倭人的效果并不是太好。
    吴诩闻言,不由有些呆愣。再想想两国人的脾性,也释然了。
    武敏之又道:“那些少年既然如此仰慕我大唐风采,倒不如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