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胄龙脉-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章 传国玉玺之谜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十二月十三日,苗君儒失踪两个月前,他正带着几个学生在距离古都西安两百多里地的蓝田县进行考古。
  几个月前,北大的另一名考古学教授李明佑,在这个叫陈家窝的地方挖掘一座汉代御史大夫的墓葬时,于墓葬边上的红土中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李明佑对这种东西并不感兴趣,便带回陪都重庆,请住在北大临时校区内的苗君儒帮忙做鉴定。
  当苗君儒见到那些化石时,他惊呆了。以他的经验判断,这个石器大约距今应该在几十万年以上。如果在那地方能够挖出人类骨骼化石的话,那可是一个举世震惊的考古发现。
  他不顾中日战事,带着几个学生从重庆来到了这里,扒开那一层层红土,他仔细地寻找着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奇迹。
  这时候,一个站在山顶负责警戒的学生气喘吁吁地跑了下来,大声叫道:“老师,老师,前面山谷里出现了一队人马,好像不是八路军。有好几十人,正朝我们这个方向来了!”
  苗君儒放下手中的工具,对那个学生说:“你没看错吧?”
  那个学生说:“没有看错!”
  苗君儒说:“你赶快去前面的村子里,向那个八路军连长报告!”
  前面的小村庄是八路军的一处后方医院,有半个连的八路军负责保护。虽然八路军与国民党的军队协同抗日,但是小范围的摩擦还是有的。
  苗君儒只是一个专心研究考古的学者,从不关心政治,对国共两党都没有成见。国难当头,只要是抗日的中国人,他都很敬重。就在前天,他还与那个八路军的连长一起喝酒呢。
  那个学生领命飞奔而去,另一个学生问:“老师,那我们呢?”
  苗君儒望了一眼身后的山林,说道:“不管是八路军还是国民党的军队,只要我们躲在山林中,不让他们看到,就没事!”
  几年前他们在河南考古的时候,还被当地村民举着锄头菜刀追赶过。考古挖掘这种事情,当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被民众所理解,更何况是军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带着三个学生,收拾好工具,躲入了右侧的山林中。他们在山林中走了一阵,来到一处峭壁的下面。
  一个学生说:“老师,前面没路了!”
  苗君儒说:“先休息一下,看看情况再说!”
  几个人坐在地上。一个学生内急,见左侧的峭壁下面有一处茅草长得很茂盛,便起身钻进去解决,不料却发现草丛后面有一个山洞。
  苗君儒闻讯赶过来,见这个山洞的洞口被茅草挡着,若不拨开钻进去,谁也发现不了这个洞。
  这个不起眼的山洞,是一处理想的避身场所。
  几个人刚进山洞,就听到山那边的枪炮声响起来了,而且越来越激烈。他们坐在山洞里,除了担心山那边的战事,倒也无事可做。
  一个学生往山洞深处走去,在一处石壁上发现了一些符号,还有几个文字,虽字迹模糊,但依稀之间能看得出笔法苍劲有力,忙叫道:“老师,这里有文字!”
  苗君儒来到那石壁前,先看了看符号,明白了它是用来计数的,然后又仔细辨认文字,最后看出写的是:天佑二年胡清。
  他顿时大惊,喃喃道:“怎么是他?”
  一个学生问道:“老师,胡清是什么人?照这些符号看,他应该在这里住了一年多。”
  苗君儒点了点头,他想起在一本野史上看到过胡清这个名字。唐昭宗时期,宦官刘季述弄权,紫金光禄大夫胡清曾在金殿之上痛骂刘季述。后来朱温逼唐昭宗迁都洛阳时,曾大开杀戒,杀了不少李氏皇族和大臣,还杀了胡清一家。自那以后,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关于胡清的记载了。不过民间传闻,胡清是受昭宗之命,携着传国玉玺带着太子出逃的。
  据历史记载,秦始皇灭六国后,将和氏璧雕刻成玉玺,命丞相李斯刻小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传国玉玺”。
  有关传国玉玺的失踪之说,历史上有三种说法。第一、后唐末帝李从珂自焚之时,玉玺便失踪。第二、公元946年后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将玉玺丢失。第三、传国玉玺是在元顺帝手上丢失的。据《二十五史纲鉴》载:公元1370年5月,明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之时,缴获元顺帝出逃所带到漠北的一批珠宝,其中既没有元朝的诸帝之玉玺,又没有传国玉玺。由于传国玉玺下落不明,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玉玺。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首件就是“少传国之玺”。
  千百年来,有关传国玉玺的传闻纷杂众多,谁也无法辨其真伪。
  考古学的宗旨就是探寻历史,还原历史真相。身为考古学者,对于传国玉玺的失踪之谜,肯定也是很关注的。只是很多历史真相,早已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你多么努力,都无法找寻了。
  按一些历史资料上的说法,胡清全家被朱温所杀,本人也未能幸免。可石壁上的字,却显示胡清在天佑二年还活着。也就是说,民间传闻有可能是真的。难道传国玉玺和太子一起真的被胡清从皇宫中带出来了?如果能够证明传国玉玺与胡清的关系,无疑就揭开了一个封存千年的秘密,也将推翻原来那些关于传国玉玺的种种传闻。这对于国内考古界来说,那可是一场大地震。
  几个学生见苗君儒发呆,也不敢乱说话。过了好一阵子,苗君儒回过神来,才说道:“在洞内找找,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什么?”
  几个学生赶紧忙活起来,可挖来挖去,除了一些陶罐碎片外,再也没有别的发现。
  一个学生说:“老师,你还没有对我们说那个胡清是什么人呢?”
  苗君儒说:“他是唐末紫金光禄大夫,民间传闻他于朱温逼唐昭宗迁都前,奉唐昭宗之命,携传国玉玺带太子出逃!”
  就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几个学生的脸色大变,呼吸顿时急促起来,那个问话的学生接着问道:“老师,所以你怀疑胡清把传国玉玺藏在这里?”
  苗君儒说:“我只想找到能证明他与传国玉玺有关系的证据!”
  那个学生说:“刚才我们把洞里的地面挖了一遍,什么都没有呀!”
  另一个学生往石壁上一靠,说道:“传国玉玺那么珍贵的东西,他怎么会埋得那么浅呢?要不我们明天……”话没说完,他就转过身去,眼睛直勾勾地望着身后的墙壁。只见他刚才靠过的地方,明显凹进去了一大块,地上掉下来了一些块状的石屑。苗君儒上前,捡起一块看了看,认出这是一种古代用糯米粥与黄土和成的灰泥。用糯米粥与石灰、黄土和成的灰泥,其黏性极强,干后密封程度极好,而且不会渗水。古代绝大多数墓葬,无论大小,都是用这种灰泥砌成的。挖掘的时候,纵然用利镐去挖,一镐下去,会震得双手生疼,墓砖却纹丝不动。
  他仔细看了一下,见手中的灰泥呈红黑色,没有白点,显然里面缺少了石灰。这种缺少石灰的灰泥,黏性会大打折扣,又历经这么多年,难怪一碰便掉下一些来了。
  那个学生惊喜地说:“老师,我们该不会那么好运,遇上本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吧?”
  另一个同学已经拿来了工具,用力将那地方挖开。洞口渐渐大了,那个学生叫道:“老师,里面有东西!”他伸手进去,掏出一个圆柱形的东西来。几个人定睛一看,是一竹筒,颜色暗黄,一端用蜡封口,年代已经很久远了。竹筒的一端是未贯通的竹节,他把竹筒递给苗君儒。
  苗君儒接过之后,用刀子小心剃开蜡封,见里面有一张卷成筒状的纸。若竹筒是胡清留下的,那么这竹筒中的纸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他不敢用手直接把纸取出来,怕纸张在一碰之下变成碎片。
  在地上铺了一层布之后,苗君儒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那张纸从竹筒中取出,他全神贯注,生怕一丝疏忽会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终于,纸在几双眼睛的注视下缓缓打开了。纸上有十几行字,由于年代久远,都已经模糊不清了。
  在放大镜下,苗君儒仔细辨认着每一个字。他越看越心惊,想不到民间传闻是真的。这页字迹模糊的纸上,清楚地写明了胡清奉昭宗皇帝之命,携传国玉玺和太子,在金吾上将军孙德昭的帮助下,逃离长安。途中幸遇黄柏,不得已在此洞中住了一年多。
  只可惜在这页纸上,胡清并没有写明将传国玉玺放在什么地方,也没有写会将太子带到什么地方去。
  突然,洞内旋起一阵风,苗君儒眼见那张纸变成碎片。他感到非常可惜,这么重要的历史物证,居然瞬间就没有了。
  一个学生说道:“老师,胡清离开了这里,一定将传国玉玺带走了。我们只要找到他落脚的地方,就一定能找到传国玉玺的下落!”
  话虽这么说,可这都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怎么去找呢?
  外面的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了,不知道那些八路军伤员安全撤走没有。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借着洞外的最后一线亮光,苗君儒要几个学生打开行李包裹,取了一些硫黄粉撒在洞口,为了防止晚上蛇虫爬进来伤人。
  他们不敢生火,怕被日军发现,只点了一盏马灯,将亮光调到最小。石洞里飘荡着一股很浓的硫黄味,倒也没有蚊子。几个学生相互依靠着,听苗君儒低声说着有关传国玉玺的传说,不知不觉之间,沉沉睡去。
  苗君儒没有半点睡意,想着那张纸上的内容。可以肯定,传国玉玺确实被胡清从长安带出来了,至于流落到哪里,也只有从胡清身上去寻找线索。
  也不知什么时候,洞外传来悉悉索索的声音,他一惊,拔出那支用来防身的勃朗宁手枪,一个健步冲到洞口,轻轻拨开茅草望去。在皎洁的月光下,隐约可见前面的树林中有几个举着火把的人在走动,并传来说话声。
  苗君儒躲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只要没有发现自己就行。
  一个声音说:“他们应该就在这边的山林里的!”
  另一个声音说:“连尸首都没见一具,他们会不会被日本人抓去了?要不我们回去吧,都找遍了,还是没有啊!”
  原先那个声音说:“要不我们喊喊看?”
  另外两个声音同时叫起来:“今夜是月圆之夜,山神他老人家一定会出来吸收天地灵气的。前两天村里有好几个孩子不见了,都说是被山神召去了。我们没有遇到他老人家就算不错了,你想把他老人家喊出来呀!快走,快走,大不了明天……”声音未落,传来一声惨叫。在这样寂静的夜里,这惨叫声显得格外的恕S氪送保股炱稹�
  睡在洞里的三个学生被惊醒,他们一跃而起冲到洞口。其中一个学生冒失地要冲出去,被苗君儒一把按住。
  苗君儒低声说道:“不要冲动,看情况再说!”
  在离洞口不远的山林中,几个人举枪朝一个高大的黑影射击,边打边逃。那黑影似乎不惧枪弹,飞快冲上前,抓住一个人活生生地撕为两半!没几下,那几个人就先后命丧黑影之手。剩下的最后一个人,向苗君儒他们藏身的地方逃来,边逃边朝后面开枪。
  苗君儒低声对身边的一个学生说道:“把我那个黑色土布包袱拿过来。”然后又嘱咐其他人:“你们几个不要出去,多撒些硫黄在洞口,点几个火把。必要的时候,把马灯里的油浇到茅草上点燃!”
  说话间,那个高大的黑影,以极快的速度冲到那个人的身后。
  苗君儒冲出洞口,右手连扣扳机,子弹尽数射中那黑影。黑影的身形稍稍一挫,饶是如此,那个人的背部仍被黑影抓住,他惨叫一声倒在地上。
  苗君儒纵身而起,双脚连环踢出。在他丢掉手枪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个高大的黑影并非人类,否则在中了那么多枪的情况下,不可能安然无恙。
  考古这么多年,他接触过许多古古怪怪的事,也知道这世间除了人之外,还有一些“东西”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
  虽踢中那黑影,却如同踢在铁板上一般。若论他的武功,就算是一块三寸厚的青石板,也经不住他的一脚。可是那黑影连中他几腿,却只往后退了几步。
  “老师,你的包!”一个学生叫了一声,将黑布包扔了过来。
  就在苗君儒伸手抓住包裹的时候,一阵恶臭的劲风迎面而来,那黑影扑上来了。他缩身一闪,躲过了黑影的一击。
  这黑影的攻击速度极快,幸亏是苗君儒,若换了别人,恐怕早就没命了。
  在洞口那边,三个学生将那个受伤的人抬进洞去,随即点燃了洞口的那丛茅草。刹那间,火光冲天,照如白昼。
  苗君儒退到一棵松树下,看清了刚才跟他过招的黑影,是一具身材高大、穿着古人服饰的腐尸。
  他以前也见过不少僵尸,可面前的这具腐尸,不但身体不僵,相反行动还挺快。
  看到茅草烧起来,腐尸向后一退,躲进了树丛中。尽管与僵尸不同,可也一样畏惧火光。
  那堆茅草烧不了多长时间,腐尸很快会再次扑上来。
  这点时间对于苗君儒来说,已经足够了。他从黑布包中取出几样东西来,八卦镜、阴阳伞、桃木剑,还有一碗糯米。这些都是道士用来做法的工具。
  几年前,苗君儒在江西鹰潭考古,结识了龙虎山的一位叫张道玄的道长。两人一见如故,在龙虎山下的一个草屋中畅谈了三天三夜。张道玄教给他一些驱魔去邪之法,临别时送给他这个黑布包袱,说是遇到邪物的时候可以用得着。
  苗君儒口中念念有词,咬破左手中指,将血点在八卦镜上。蓦地,一道白光自空而下,射在八卦镜上后,转变为一道金光。
  他将八卦镜固定在松树上,从八卦镜上射出的金光,正好罩住洞口。这下他就放心了,纵使茅草烧尽,有金光护着,那具腐尸也绝对不敢冲进去。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利用张道玄教给他的道家之法,降服这具腐尸。他右手持桃木剑,左手攥着一把糯米,警觉地环视着周围,只要听到一丝异响,就立刻出手。
  奇怪的是,那具腐尸再也没有出现。洞口的茅草已经烧尽,光线渐渐暗下去。少顷,洞口出现两支火把,一个学生叫道:“老师,那个人好像快不行了!”
  苗君儒叫道:“千万不要出来,那个东西还没走!”
  那个学生叫道:“老师,要不要我们帮忙?”
  苗君儒叫道:“你们不出来,就等于帮我大忙了!”
  四周出奇的静,静得让人感到害怕。那两个学生听他这么说,面面相觑,不敢走出洞口。
  苗君儒正要说话,只觉得头顶的光线一暗,心中暗叫不好,左手一扬,将那把糯米向上撒去。只听得一阵爆豆般的响声,原来是那些糯米碰上腐尸后,瞬间炸开。
  腐尸发出一声吼叫,身形向旁边落下。苗君儒看清腐尸所在,纵身向前挺剑便刺。不料桃木剑刺在腐尸身上,如同刺在铁板上一般,他暗叫不妙,原来匆忙之间,竟忘了给桃木剑开光。未开光的桃木剑,对这些邪物根本没有一点杀伤力。
  他身在半空中,想借势从旁边避开,谁知道一股力道从剑上传来,只听得“啪”的一声,手中的桃木剑顿时断为两截。
  他大惊失色。桃木剑一断,要想制服这具腐尸,就只有靠口袋里的那六枚铜钱了。他落在地上,扔掉断剑,右手一翻,手心出现了六枚铜钱。在月光的映照下,铜钱发出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