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拣宝-第3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仔细观赏之余,周老连忙问道:“王观,东西是在哪里发现的?”
“买的。”王观迟疑了下,据说道:“原主人你们应该也认识。就是贾老爷子。”
说到这里,王观心里也有几分感叹,本来以为自己运气够好了,可是与贾老爷子相比就显得有些相形见绌了。毕竟自己的“运气”有很大的水分,可是人家真是运气,不过是买了套破官袍而已,就在官帽中发现了通灵宝玉,这样的机缘也足够让他羡慕嫉妒恨了。
交待了通灵宝玉的来历之后,王观多少有些怀疑:“你们真的不知情?”
要知道作为圈子之中的大藏家。就算关系谈不上多么熟悉,但是在相互交流的时候多多少少也应该听一些风声才对。
“知道的话就不用这么惊奇了。”与此同时,周老摇头叹道:“贾兄藏得真够深的,有这样的宝贝。却从来没有泄露任何天机……不过也可以理解他的想法,这样的珍宝,确实要隐秘珍藏,不然让红学会的人知道了。肯定不胜其烦。”
钱老轻轻点头,在周老手中接过通灵宝玉,一边仔细观赏。一边问道:“既然贾家秘而不宣,怎么突然转让给你了?”
“贾芹喜欢翡翠,正好我手头上有不少极品翡翠,然后我们就交换了。”
王观轻描淡写把过程一笔带过,却是让钱老和周老眼睛充满了感叹,直接把贾芹归类于超级败家子一流。
“也合该东西落在你手里。”周老点头道,至少他觉得东西在王观手里,起码五六十年之内不用担心出现什么状况。
王观笑了笑,指着通灵宝玉上的五色斑纹道:“对了,周老,你知道这些纹理是怎么形成的吗?”
“那是皮色……”
钱老稍微摸索一下,就微笑解释道:“这块通灵宝玉的前身,应该是赤玉的籽料。在没有精雕细刻之前,籽料自然有一些皮色。东西被发现之后,再经过大师级别的雕工认真仔细的雕琢,最终才变成现在这个模样。”
“在雕琢的过程中,玉雕大师巧妙的保留了皮色,形成了美妙的纹饰,更给赤玉添加几分古朴韵味。”说话之间,钱老赞叹不已:“好料好工,相辅相成,不愧是稀世珍宝。”
“主要是它的文化价值,意义非凡……”
两个老人家讨论的时候,也就没王观什么事了,不过他在旁边聆听,也觉得受益匪浅。不仅是红楼梦通灵宝玉的附加价值,更多的是对玉文化的本身,也愈加了解起来。
不管怎么说,今天是收获的季节,不仅是得到了通灵宝玉,更重要的是那些极品翡翠也卖了一个好价钱,足够他接手项目,不用发愁缺钱的问题了。
另外就是,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半山和尚也顺利返回,带着一批珍贵文物在第二天顺利抵达首都机场。王观连忙前去迎接,至于是接人还是接物,那就两说了。
一番接风洗尘之后,又在某个宗教事务局高层领导的亲自接待下,半山和尚正式落户,成为了本土僧人的一员。接着半山和尚也没有耽搁,就兴致勃勃的来到了半山寺,准备筹备开山立寺的事项。
重新来到了半山寺山脚下,此时此刻度假中心的建筑工地却是热火朝天的场面,只见车辆人流涌动,以及各种机械轰鸣如雷,喧嚣热闹之极。
对此王观十分满意,觉得专业的事情果然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要是换成是他,就算顺利把项目盘下来,估计也会觉得千头万绪,不知道应该怎么着手才好。
哪里像现在这样,昨天才把项目谈下来,今天就直接动手施工了。看这个动静,估计也不用一年,说不定三五个月就可以完成任务了。
当然,相对建筑工地来说,半山和尚更加关心寺院的情况。匆匆忙忙的上了山寺之中,看到寺院没有任何变化,他总算是安心了。
也难怪半山和尚这样上心,主要是有了宗教事务局颁发的“执照”,这里就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更是重振宗门的道场,无论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进入寺院之后,王观也发现了寺院建筑的巧妙。由于山林的阻挡,再加上寺院高墙厚壁的隔绝,底下施工的喧嚣声根本传不进来。确实有几分深山古寺,清幽空灵的感觉。
与此同时,王观琢磨起来:“不过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
“少了什么?”皮求是有些不解,左看看右看看,顿时笑道:“是不是觉得僧众太少了。”
不是少,分明就是只有一个半山和尚好不……
王观心里吐槽,也承认皮求是说得很对,寺院的僧众太少确实是个大问题。毕竟这可是能容纳上百和尚居住的大寺院,而不是住两三人就满了的小庙。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想当年佛陀宏扬佛法,身边也有一帮徒弟帮衬,打理各种杂事,这才能够专心致志悟道,最终成就一番伟业。
半山和尚有心光大寺院,重振宗门,那么肯定不能单打独斗。但是帮忙的人手从哪里来,这也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名山大川的寺院,就没有这种烦忧,因为人家传承有序,历史十分悠久,根基更是十分浑厚,有口皆碑了。就算途中出了什么意外,寺院在战火中毁坏了,但是只要重新修建好,随时可以拉起一帮人马再立山头。
相比之下,半山寺就不行了,根本没有任何的基础可言,相当于一次白手起家的创业,其中的难度也可想而知。
当然,如果真的没有办法,那么只好找职业和尚帮忙了。
“职业和尚?”半山和尚有些错愕,毕竟一直生活在海外,不太了解国内的情况。
不过,在听王观和皮求是解释清楚什么是职业和尚之后,半山和尚立即摇头,表示不能接受这些人的存在,这简直就是对于佛门的污辱。
“阿弥陀佛!”
在王观和皮求是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半山和尚目光悠远道:“看来少不得回杭州一趟了。”
“嗯?”
一瞬间,王观和皮求是忽然想到,半山和尚在国内可不是没有任何根基的,他的师父可是与弘一法师同门。就算后来由于战乱原因去到新加坡发展,但是也算是属于杭州某个寺院的支脉。
且不提这种同脉同源的香火情,就是开山立寺,扩大宗门影响力这个理由,恐怕那个寺院绝对会大力支持,出人出力也是必然的事情。
想到这里,王观和皮求是不再为半山和尚担忧了,又继续在山寺游走起来。
不过在走到钟鼓楼的时候,王观突然恍然大悟:“我终于想到这里缺少什么了,不仅仅是僧众,还有一口佛钟。”
“对了,这里只有钟鼓楼,却没有古钟。”皮求是也反应过来。
在许多名刹古寺里,高悬的钟是庄严的法器,它使寺庙更加威严。在名胜景点处有了钟,特别引人入胜。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山寺与钟声就开始联系起来了。
或许是张继枫桥夜泊那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太有名气了,也让王观的印象深刻,一来到寺院就不自觉会想到钟声。
当然,古钟与寺院到底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这是也是大命题,一时半会的也解释不清楚。反正发现寺院少了古钟之后,众人立即觉得这是个大缺陷……
第713章石钟山,铸钟师
佛寺必有钟,这也算是常识了。
佛钟用于祈寿、感化、超度众生。钟声深沉、洪亮、绵长,才能震撼人心。而且在古寺之中听到悠扬钟声,自然会给人一种音韵绵长,空灵净透的感觉。
最有名的佛钟,自然是京城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了,号称有五绝,闻名中外。连带着大钟寺本身也名扬海外,成为天下名寺之一。
由此也可以看出,一口好的佛钟对于寺院的重要性。
估计那个大老板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在寺院建成之后,却没有急于买钟安放在钟鼓楼上,或许想寻觅一口好钟。不过十分可惜,由于资金链断了自身难保,这事自然耽搁下来,直到王观接手项目,把寺院盘下来交给半山和尚主持,才发现钟鼓楼中没有佛钟。
如果是小钟,半山和尚倒是带来了一口,也有几十年历史了,但是体积不大,才三十多厘米高而已。要是在新加坡的小庙使用,倒是恰如其分。
但是大老板有大气魄,他把钟鼓楼建得很大,上下两层拔地而起,充气了雄浑之气。这样的钟鼓楼,要是悬挂一口小钟上去,不仅不匹配,估计也会沦为大家的笑柄。
“看来要联系厂家定制一个了。”皮求是笑道:“这事就交给我来办好了。”
古钟可没有现成制品,一般是有需求才会现铸,不然的话铸好了不知道卖给谁。另外对于皮求是的自告奋勇,半山和尚自然是表示感谢。
不过,皮求是反过来要谢谢半山和尚给他这个机会,他直言不讳的表示,在铸钟的时候他肯定要夹带私货的,落一个敬献款。这样一来,古钟悬挂在寺院钟楼悬挂多久,他的名字就能够流传多久,说起来还是他占便宜了。
“皮大哥真是好算计啊。”王观笑呵呵道:“早知道我应该和你抢这个差事。”
“你已经注定要载入史册了,和我争这个有什么意思。”皮求是摆手叫嚷道:“我已经定下来了,谁跟我抢,我就和谁急。”
皮求是有心为寺院添砖加瓦,大家笑了笑之后,就由得他了。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等到返回大宅门,听说佛钟的事情之后,钱老却沉吟道:“铸造佛钟也需要慎重,不仅是造型、质量,还要考虑它的音质。说起来我也认识一位铸钟大师,他潜心研究古钟三十余年,曾经用古法还原永乐大钟的铸造过程,最终仿制出一个与永乐大钟极为相似的古钟来……”
听到这话,皮求是喜出望外,连忙请教道:“钱老,那位大师在哪里?”
既然要铸钟,那么肯定要找最好的师傅帮忙铸造。铸成的古钟不敢说要千年不朽,但是保存五百年不坏也是理所当然的吧。
说实在话,尽管是皮求是自动请缨,但是他的心里也有些怀疑现代工厂的铸钟技术到底行不行。就怕古钟铸好了,撞击几年就开裂了,那他就没脸见人了。
本来皮求是还在考虑着回头找人打听哪家工厂的铸钟技术比较厉害,现在却听到钱老这么一说,就好像是瞌睡的时候有人送来了枕头,正中下怀啊。
然而,钱老给出的答案,却是让大家颇为意外。
“这人住得比较远。”
此时,钱老微笑道:“不过住的地方,王观应该知道。”
“我知道?”王观错愕道:“可是我不认识什么铸钟大师啊。”
“你不认识他,那么应该知道石钟山在哪里吧?”钱老提示道:“他现在就在石钟山附近隐居,当年我在瓷都的时候,还时不时过去他那里小住几天。”
“啊!”
王观反应过来了:“江州湖口石钟山?”
“除了这个石钟山,还有别的石钟山吗?”钱老笑道:“当年苏东坡的一篇石钟山记,使得石钟山声名大振,而你又是江州人,难道就没听说过?”
“听说肯定听说。”这个时候,王观颇有几分不好意思:“不过我家所在的县城与湖口隔了好远,没有合适的时机,所以我从来没有去过那边。”
这事也算是正常,别说是同市不同县了,就是同县不同镇,不管那镇上有什么名胜古迹,有些人也懒得过去看一看。
究其原因,一是身在其中,感受不到那种氛围;二是惰性作祟,不想跑这一趟。至于王观则是两个因素综合起来,就算在江州住了二十多年,却从来没有去看过石钟山。
对此,钱老直接摇头,无话可说了。
王观尴尬一笑,随即亡羊补牢道:“既然是在江州,那就让我去吧,正好我也想回家看看情况,顺便整理一些东西。”
主要是最近得到的一些珍宝,总不好随身携带,自然要安置在宝库之中。
见此情形,皮求是无奈一叹,觉得这是天意,只好把差事交给王观处理了。
事不宜迟,两天之后,把京城的事情安排妥当了,王观立即动身返回瓷都,打算先见过父母之后,这才抽空去石钟山。
经过了两三个小时的飞行,飞机就在瓷都降落了。也不需要什么人来迎接,王观自己就拦车返回别墅。一段时间没有回来,别墅的情况又有了几分变化。在父母的打理下,庭前院后的花草树林愈加的茂盛,显得更加清幽雅致。
看见王观回来,父母自然十分高兴,同时也在奇怪怎么没见贝叶。不过听说她现在在京城工作,父母倒是释然了,连连点头表示应该的。或许在长辈的心目中,不管孩子多么富有,但是都不能丢了工作,因为工作才是安家立业之本啊。
在家里待了半天,王观也有些坐不住了,和父母打了声招呼,又跑去拜访高德全。少不了又是一阵叙旧,聊起了各自的事情。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高德全谈到了毛瓷的事情,笑容满面道:“再过两个月,一入秋就能开窑了。忙活了一年,终于可以解脱了。”
“再忙也是值得的,倒时候肯定能够轰动全国。”王观高兴之余,也有些遗憾:“不过由于原料的限制,只能烧造一窑而已,太可惜了。”
“你这是贪心不足。”高德全笑道:“一窑至少有几千件瓷器,还不满足啊。”
“欲壑难填,哪有这么容易满足。”
王观一叹,又随即笑道:“不过也差不多了,收集一整套毛瓷,估计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嗯,就算是仿品,过个三五十年,价值也能与真品相当了。”
“做好之后,直接当成真品卖也行。”高德全笑道,神态充满了自信。
创新肯定不容易,但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仿造,对于一个仿古瓷大师来说,以假乱直是基本要求。不能把仿品制作得与真品一模一样,那就算是极大的失败。
王观肯定相信高德全的能力,就算自己不拿仿品当成真品去卖,但是也希望仿品能够像真品一样完美无缺。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你呢,最近又有什么收获?”
与此同时,高德全笑道:“听飞白说了,当初我才离开沪城,你就发现海盗宝藏了,早知道我干脆多待几天……”
闲聊之中,天色渐晚,在王观的邀请下,高德全自然欣然来到别墅,十分热闹的吃了一顿晚餐,又观赏了王观带回来的珍宝,这才意犹未尽离去。
在家的情况也不必赘述,反正王观难得回来一趟,所以也在家里多待了几天,这才动身前往江州湖口。
湖口地处三省交界,由长江与鄱阳湖唯一交汇口而得名,素有江湖锁钥,三省通衢之称。县城的著名景点也不少,毕竟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然吸引了历代文人骚客的吟诗作赋,记胜抒怀,留下许多赞美诗文。
然而诸多景点之中,石钟山却犹如一枝独秀,把其它景点的风光全部压盖住了,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影响力有多么惊人。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就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不管这句话的本意是指什么,反正也足够说明一篇好文章的重要性。
不仅是石钟山而已,另外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或许就是由于古人的一篇文章、一首诗词、一个典故,然后流传千古,让后人铭记。
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底蕴,也是让大家骄傲自豪的根源。
此时,王观就来到石钟山上,只见山处于江和湖的分界处,它的一边是鄱阳湖,另外一边则是长江。鄱阳湖水较深,泛出碧波绿色,而长江水较浅,有些微黄。然而山体本身却呈苍翠之色,夹在这一绿黄的中间,形成诸色并陈,各领风流的气势。
风光景致别具特色,也难怪千百年来,一直得到世人的传诵。
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