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今奸海-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每次作战都须贾似道亲劳方出,否则就让士兵在帐前喧哗不止,吕文德为讨好贾似道,就派人呵叱高达:“宣抚在此,你敢怎么样?”贾似道看在眼里恼在心头,他多次在理宗前进谗言想杀死高达,理宗总算没丧尽良心,以为高达作战有功,不曾准允。但论功行赏时,贾似道却把那位军事才能与他本人不相上下的吕文德排在第一,加官检校少傅,把骁勇的高达放在其次。
贾似道把这些不入眼的人一一打发干净,开始清清静静地指使他的门客廖莹中、翁应龙等人编撰《福华编》来颂扬他在鄂抗蒙古军所立的“赫赫战功”
奸诈阴险的丁大全
丁大全,字子万,宋镇江(今属江苏)人。他人长得极其出众,不过可不是漂亮,一张蓝色的脸配上冷冰冰的五官,令人一眼望去,不寒而栗。当然也有不怕这模样的。来理宗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他中了进士,被调任萧山尉。去拜谒师间,安抚使史严之见丁大全长得“出类拔萃”,不类凡人,以为日后必有大用,于是等众宾客告退后独留了大全一个人攀谈,而且款待甚为周到。
丁大全出身低微,他的妻子更是成里女婢。这样的出身,使他养成了一种见人总摆出一副想讨好的谦卑态度,不过他的心里更有一种“远大而宏伟”的打算。他极力讨好当时倍受宠信的理宗内待卢允升、董宋臣,果然“功夫不负苦心人”,不久他由萧山尉升职为大理司直、添差通判到饶州。入为太府寺簿,调尚书禁监所检阅江州分司,复兼枢密院编修官。拜右正言兼侍讲,旋即改为右司谏,拜殿中侍御史。
这一来,丁大全终于“扬眉吐气”了,他的谦卑,他的和顺都一扫而空了,蓝脸阴得总象马上就要下雨。他为了进一步荣登要职,开始施展诡计排挤诬陷朝中的大臣。他的目光首先对准了董槐。董槐是嘉定年间的进士,嘉熙年间曾提点湖北荆狱、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变,救济南来江北的流民,成绩十分显著。淳祐年间,任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整肃军纪、加强训练。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纪为急务,这样一来便得罪了许多人,更引来无数妒忌和猜疑。丁大全知道自己入朝以来,并无半点可以在人前夸耀的政绩,想凭劳而苦干压董槐一头比登天还难,想推倒董槐只能暗地下手。他先上疏弹劾董槐功高震主,特权谋私,图谋不轨。奏章呈上去,他急不可待地盼理宗立刻下旨罢董槐的相位,等到半夜不见动静,丁大全没了耐性,竟穿戴整齐调隅兵百余人,持刀露刃地包围了董槐的府第。以台牒驱迫董槐出来,董槐并无思想准备,听丁大全声嘶力竭地叫唤,就出来了。众隅兵一拥而上,围住董槐,丁大全假传圣旨.命董槐随去大理寺,想借此恐吓董槐。一行人出了北关,丁大全又命人弃了董槐,高呼几声散了。董槐缓步走进接待室,过了好久罢相之旨才传下来。从此了大全更加国空一切,倨傲非常。
弹劾董槐之后,丁大全又进升为右谏议大夫、端明股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丹阳郡侯,进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宝祐六年(公元1256年),拜参知政事辩证法庸俗化了。认为历史是观念、范畴的发展史,经济关,同年四月,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公。丁大全任用袁玠作九江制置使。袁玠这个人贪婪而且苛刻,他主管向当地渔湖土豪收纳税银,因丁大全督促得十分急迫,他就拘捕了一些渔湖上豪残酷催逼,结果惹怒了众人,这些渔人竟背弃大宋,把所有的渔舟都用来援助北来入侵的敌兵,给朝廷带来极大的威胁。太学生陈宗、刘黻、黄铺、曾唯、陈宜中、林则祖等六人优阀上书要求,罢免了大全。当时的台臣翁应弼、吴衍都是丁大全的鹰犬,他们钳制太学,颠倒黑白,最后竟贬逐了陈宗等六人。当时宫外丁大全与马天骥专恣用事,壅蔽上听;宫内阁贵妃信得宠爱,理宗无心理会朝政。朝野上下岌岌可危,有人在朝门上题写了“阎马丁噹,国势将亡”八个字。无奈朝廷上有许多人都是丁大全的党羽,他们官官相护,丁大全毫不为此担惊受怕。
开庆六年(公元1259年),蒙古军队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中外震动,边关报急的文书传到朝廷,丁大全隐而不报,以致战事日益转向不利,蒙元帅兀良哈得由云南入交址,从邕州攻广西破湖南。丁大全才上报理宗,理宗如梦初醒,不知所措。中书舍人洪芹上疏:“丁大全人如含沙射影之鬼蜮,行如穿箭之道,引用凶恶,陷害忠良,遏塞言路,扰乱朝纲。臣乞陛下将其罢官远放,以伸张大宋王法,谢天下黎民。”侍御史沈炎、右正言曹永年相继上疏罢免了大全。监察御史朱貔孙也进言:“丁大全奸诈阴险,狠毒贪残,假借陛下的声威钳天下百姓之口,依仗陛下所赐的爵禄笼天下财路干一己之身。”监察御史饶虎臣也指出了丁大全的四大罪状:绝言路、坏人才、竭民力、误边防。理宗大怒,罢免了丁大全,命其以观文殿大学士知镇江府。即而再削其官。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理宗下诏任他为中奉大夫。大臣们一致建议再将他贬到边远之地,诏送南康军居住。次年,监察御史刘应龙请皇帝再向远发配丁大全,于是理宗又追削两官,移至贵州四练使。丁大全贼心不死,与贵州州守淤翁明在酒桌上商议暗造弓矢,通谋蛮夷以图不轨,被朱禩孙告到朝廷,再移置新州。太常少卿兼权直告人院刘震孙又上疏请求把丁大全发配到海岛。令将官毕迁“护送”丁大全到海岛,舟过藤州,挤之于水而亡。
丁大全这个人不仅专权自恣而且贪财好色。当年,他任淮西知州时,淮西总领郑羽富甲吴门,丁大全见财起异,欲结交郑羽,郑羽深知丁大全为人,婉言相拒,丁大全恼羞成怒,竟令台臣卓梦卿弹劾郑羽,然后抄其家,吞并了郑家的财产。还有一次,他请人为媒为他的儿子丁寿翁求一当地颇有美名的姑娘为妻,女家应诺。后来,丁大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那位姑娘体若惊鸿,美若西子,竟惊得魂飘魄散,于是决定自己要娶她为妾,把儿子扔到了脑后边,一时为知者所耻笑
为虎作伥的韦瑛
明宪宗时期,政治黑暗,危机四伏,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异常尖锐,李子龙暗通太监韦舍、鲍石、郑忠等人阴谋刺杀宪宗皇帝,虽然锦衣卫及时发现并法办了叛贼,但这一事件使宪宗深受刺激,很长一段时间还心有余悸,本来自即位之日起就缺乏一种安全感的宪宗,此时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他感到拥有五、六万人的锦衣卫和尽职尽责的东厂特务也难以确保他的安全,于是决定设立新的特务机构——西厂。他从锦衣卫官校中选拔精明强干、善于侦探的人员,成立了约有十多万人的特务机构,直接受皇帝操纵,具体事务由他最信任的大太监汪直主持,主要任务就是保护皇帝的安全。
宪宗为了自己的安全,豢养了一大批特务走狗;一些奸邪小人在保护皇上、缉察逆贼的旗号掩饰下,无恶不做,草菅人命。
锦衣卫百户韦瑛,本属地痞无赖之流,后来为了混出个名堂,就冒充内官,改名换姓,随军征讨延绥。韦瑛本是个心狠手辣不怕死的家伙,作战中他偶一表现,露了几手,便被提升为锦衣卫百户。他渐渐尝到了权力的甜头,野心也就随之日益膨胀,一门心思向上爬。他看到大太监汪直平步青云,志得意满,倍受恩宠,权势日重,便由身投靠汪直,成为汪直的心腹和最得力的干将。二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经常密谋陷害无辜之人,大兴冤狱。
宪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二月,建宁卫指挥杨晔和他的父亲杨泰,在家乡——福建建安县被仇人虚构罪名枉告一状。说起来,杨晔的曾祖父是明少师杨荣,杨家也算是门第高贵的官宦世家;他又有一个在京做官的姐夫。可是相互作用。,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杨晔感到大祸即将临头,为了避祸,他同父亲商议后,双双远走他乡。经过几千里的风餐露宿,父子俩来到京城,躲到杨晔姐夫、礼部主事董屿家中。看见丈人与内弟狼狈的样子,董屿深感意外,待问明情况后,董屿觉得事情很难办:罪名虽属莫须有,但只怕三人成虎、弄假成真。想来想去,别无良策,三人相对无言,一愁莫展。最后,董屿决定去找韦瑛帮忙,请他责令有关部门据实详察,秉公办理此案。
董屿找到韦瑛,向他说明杨晔一案的实情,恳请他的帮助。韦瑛眼皮儿也不撩地听完董屿的倾诉,心里盘算着如何打发董屿。论交情,他与董屿没有什么私人间的往来,而且,董屿为人憨直、正派,平日里不肯与汪、韦等人为伍,现在实在没办法了才主动上门求到他。韦瑛心里一气就想回绝董屿,又一转念,自己新近投靠汪直,却“直没办过漂亮的案子在主子面前显露自己的才能,以取得主子的赏识和完全信任,今天可是天赐良机,该我韦瑛立一大功。想到这,韦瑛的脸上露出了阴险的笑容,他当即答应替杨晔通融,请董屿放心,也请他内弟放心。
送走董屿,韦瑛立即赶到汪直家中,将杨晔的官司添油加醋地密告给江直,说;“杨泰、杨晔父子杀人犯法,携带大量金银财宝畏罪潜逃,躲在董屿家中。暗令董屿行贿官吏,替他开脱罪名以缓其狱。”汪直听了,立即下令逮捕了杨泰、杨晔及董屿,将他们投入监牢,又假造圣旨抄没董屿的家宅。抄家没有得到任何证据,汪直不肯善罢甘休,他指使酷吏动用酷刑,硬行逼供。杨晔被打得体无完肤,死去活来,实在受刑不过,随口编造说曾将一笔钱财寄存在兵部主事杨仕伟家中。汪直得到这个口供,让韦瑛连夜带人闯进杨家,大肆搜查,并逮捕了杨仕伟,打入牢狱,还将杨仕伟的妻子一并捉拿审问。
任凭汪直、韦瑛怎样费尽心机、用尽酷刑,此案一没有人证,二没有物据,无法将杨泰、杨晔父子依法判处,最后篇。分上下两册。1986年出版。所收著作选自《毛泽东选,杨晔受尽折磨惨死在狱中,杨泰被枉力罪名处斩,杨仕伟也被贬了官。
韦瑛在杨晔一案中大显身手,立了大功,从此深得汪直倚重,汪直视他为左膀右臂,委以重任,罗织冤案时,往往以韦瑛为急先锋。在追随汪直的日子里,韦瑛也变得更加毒辣、凶残,睚眦必报。
一次,韦瑛向太医院索取药物,太医院判蒋宗武按规定拒绝了他,韦瑛便怀恨在心,找了个借口,派爪牙将蒋宗武逮捕下狱,然后,自己窃取了太医院主事的权柄。
韦瑛为虎作伥,横行霸道,最终被江直推出做了替罪羊。在群臣谏罢西厂之时,宪宗不得已下诏撤消西厂,调韦瑛离京到边镇效力;而只不过渡人耳目地将汪直假意责备几句唯物主义者、文学家。曾组织编纂和出版《百科全书》(全称,然后调回御马监奉事,不久,汪直又重掌大权,却始终没有起用韦瑛
恶贯满盈的恶虎刘瑾
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正月,不满十六岁的朱厚照继承皇位,成为明朝第十一位天子。皇帝新承天命,总要恩赐臣子,晋封官员,武宗加封了顾命大臣刘健、谢迁,韩文等人,又任命宦官刘瑾为五千营总监军。
诏书一下,满朝文武大臣顿时议论纷纷。晋封刘健等人,群臣们倒是心服口服,而对刘瑾的任命,大臣们深感忧虑。刘健马上联合了谢迁、韩文等老臣,联名上疏,要求收回提拔刘瑾的诏命。奏章送进皇宫,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原来武宗年轻无知,又喜好嬉戏玩乐,奏章都由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处理,武宗根本不闻不问,听之住之,乐得悠闲。而司礼监的太监们大多与刘瑾相互勾结,朋比为奸,他们见到刘健等几位重臣的奏章,当然就偷偷扣押下来,并暗地里密告给刘瑾。
过了半年多,内阁大学士刘健和户部尚书韩文等几位大臣,又联合朝中六部九卿大臣联名上疏,并发动满朝大臣签名,再一次弹劾刘瑾。刘健等勋臣在奏章中直言揭露了刘瑾专断横行、大权独揽,收受贿赂,扰乱朝纲的罪行,同时也揭穿了刘瑾的本来面目。
刘瑾本姓谈,是陕西兴平县人,原是一个市井无赖,因为在市面上实在混不下去了,便请人阉割了自己质决定精神,又肯定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它把实践观点,并投靠了一个姓刘的太监,认为义父,从此改了姓氏,叫做刘瑾,夤缘进宫,凭着一点心机和野心,苦心钻营,找了个机会得以入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他知道太子是未来的皇上,只要博得太子欢心,自己将来就是功臣,他想方设法投其所好,处处讨好太子,哄着年幼的太子玩尽花样。后来,刘瑾又逐渐积蓄力量,私结党朋,与宦官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八人结成死党,号称“八虎”,在宫中肆无忌惮为非作歹。武宗继位后,刘瑾凭着侍奉皇上十几年的功劳、苦劳,深得宠爱,一再加官进爵,更有机会从中弄权,干预朝政。
这次,刘健等人不容刘瑾党徒从中插手,他们当廷进谏,劝武宗以国事为重,不以私情为念,要求严惩“八虎”,为国除害。
看了奏章,武宗龙心郁闷,感到极其为难,一方面是父皇临终托孤的辅政大臣及其绝大多数朝官,另一方面是十几年来寸步不离左右、尽心尽力侍奉他的刘公公,不杀刘瑾,群臣不答应,杀了刘公公,他实在舍不得。武宗思前想后,左右为难,急得他御膳不进,只是哭哭啼啼。后来,身边侍臣给他出主意,采取折衷办法;把刘瑾等人暂时遣送南京,不交刑部法办,这样,既可以稍息满朝文武的怒气,又不会伤害刘瑾。
第二天,武宗临朝时,亲自向大臣们讲情,希望各位大臣暂时宽恕刘瑾,将来再作处治。顾命大臣刘健、韩文穷尽人心中之天理;明王守仁又把“尽性”理解为致良知。,司礼监太监王岳、李荣、徐智等人据理力争,义正词严,不许武宗姑息养奸,迫使武宗不得不作出决定:次日早晨处死刘瑾为首的“八虎”集团。朝臣们闻听此信,奔走相告,互相贺喜说:“这次总算为国除了此害。”
哪成想,刘瑾安插在朝中的私党,吏部尚书焦芳得到这个消息,连夜派人密告刘瑾,让他快想对策。此时“八虎”成员正聚在一起分析形势、研究计策,听了焦芳的密告,都吓得面无人色,伏案痛哭。还是刘瑾先镇定下来,他冷笑一声,阴沉地说:“找皇上去!”
刘瑾等八人闯进武宗寝宫,跪在御榻前放声大哭,叩头不止,高喊饶命。武宗见此情景,心早就软了,立即安慰他们。
刘瑾见武宗可欺,就说:“都是司礼监王岳等人心怀不轨,见陛下恩宠奴才,心生妒嫉,搬弄是非情或良心,它是根植于人的灵魂深处的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在,想把我们置于死地,他好独揽大权。刘健、韩文等老臣,倚老卖老,欺负皇上年幼,企图挟制陛下,肆意横行,为所欲为。”
刘瑾狗急跳墙反咬一口,却十分奏效,武宗当即动怒:“联为一国之君,岂能受制于人?”在刘瑾等人的鼓动下,武宗提笔草拟诏书,撤消王岳等人,的司礼监职务,放逐到南京,命刘瑾独掌司礼监,提督禁军;又命丘聚掌管东厂,谷大用掌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