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个历史挺靠谱 作者:袁腾飞-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上当,把皇后废了,立她当了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李治哪是她的对手,一下就掌权,后来就称帝,改国号为周,灭了唐朝。就这样,她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一共生了四个孩子,逼死了俩,后面那两个,就是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过去史学家骂她牝鸡司晨,母鸡打鸣,就是说她女人称帝是母鸡学公鸡叫,而且心狠手辣,掐死亲生女儿,逼死两个儿子。甚至,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当了皇帝之后,也很快就被废了,特别是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贬到江西。
李显他们家房梁上永远悬挂着一根绳,随时准备上吊。只要长安一有宫使来传旨,他第一个反应就是我妈让我死,我上吊吧!幸亏他的王妃韦氏,说你先等会儿别着急。您先听听,万一赏你,你急着上吊不是亏了啊?
有人还说武则天秽乱宫廷,生活作风也不好,但是这些都是小节,她心狠手辣,有李世民狠吗?她生活作风不好,皇上有生活作风好的吗?武则天虽不是一夫一妻,但比洪秀全强多了。论帝王功过,关键还是看她在历史上干了哪些事儿。
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她发展农业生产,破格用人,发展科举制度,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因此综合看来她应该被肯定!有人说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那也就是说,他认为武则天在太宗、玄宗之间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死了以后,并不是以帝礼下葬,而是以皇后礼,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而且她本来是皇帝,“越古金轮则天大圣皇帝”,则天是她的尊号,但她最后下葬还是以皇后礼下葬。她在位15年后,让自己的儿子继位,李唐皇室又恢复了。
武则天死后给自己立了一个无字碑,她立无字碑的原因是知道自己是一个争议性人物,所以千秋功罪,任人评说。我不评论我自己,我把自个儿吹得很好,后人把我碑给磨了,多没劲,让后人去评说吧。
明君贤相很般配
武则天去世后,他的儿子中宗李显二次即位(曾被废)。中宗在位的时候,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专权乱政,临淄王李隆基起兵诛灭韦氏一党,然后拥立自己的父亲即位,就是睿宗李旦,武则天最小的儿子。睿宗在位之时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又作乱,想仿效她的母亲称女皇,李隆基起兵又把他的姑姑给干掉了,充分体现了他的治国之才。
公元712年,李旦颁诏,让位给皇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就是唐玄宗,又称唐明皇。
唐玄宗即位后需要治国之才,就找来了姚崇做丞相。姚崇说别忙,我有十条建议,你要听我的,我做;你不听,我闪。玄宗说你且讲来。
姚崇的十条很厉害,一是废苛法,施仁政,对百姓要好。
二是十年之内不与边境作战,因为之前被吐蕃打得够呛。
三是宦官不得干政。
四是皇室宗亲不能任高官。这两条都是针对之前宦官乱政,亲戚内耗乱打架乱谋反的历史教训提出来的。
五是亲近之臣犯法,要依法治罪。某个亲信宠臣犯了罪,一样要依法干掉,不能因为他陪你打乒乓球打得好,就妄纵他。
六是除了租、庸、调等赋税外,其他一切额外征收都须取消。
七是禁止建造寺观宫殿,那玩意儿太劳民伤财。这两条也是为百姓计。
八是对臣下以礼相待。
九是允许群臣实话实说,哪怕是批评类谏言也要容忍。
十是严禁外戚干政。只要这十条你都能听,我就当丞相,要不然byebye。
唐玄宗说行啊,你这十条不都是丞相应该提的吗?你这不是提前上位了吗?来吧来吧我都答应,你明天来上班。
在姚崇的帮助下,唐玄宗开始励精图治。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亲自考核县令。唐朝得有多少个县,一天考一个县令,都得一千多天,可见皇上进贤退不肖的决心。然后他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实行募兵制、大兴文治。好皇帝该干的他全都干了。
有一年天下闹蝗灾,大臣跟皇上说,苍天示警,皇上你得沐浴更衣,斋戒请罪。皇上说蝗虫是我的味儿招来的吗?跟我洗不洗澡有什么关系?到地里看看去,打蝗虫去。到地里一看没法打,太多了,结果皇上拿起一只蝗虫,搁嘴里给嚼了,活的,腿还动呢!说“尔食朕百姓五谷,如食朕之肺腑”。你吃老百姓的庄稼,就跟吃我心肝肺似的,你吃我,我先吃你,咔,给嚼了。文武百官也好,黎民百姓也好,见到这一幕,感动得鼻涕都出来了。都来这个吧,高蛋白嘛!所以虽然闹蝗灾,没有人去反抗朝廷。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史称“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开元之治”比起“贞观之治”来,经济上更繁荣。杜甫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随便一个小城都有一万多户人。“公私仓廪俱丰实”,公家和私人的仓库全丰实。看隋朝富吧?但是它是官府有钱,老百姓没钱,藏富于国。开元之治则是藏富于民,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比藏富于国更有好处。再加上有一套完整的税收制度,大家就齐活了。
中国古代很少有哪一朝能做到这一点,它要么就是藏富于国,像隋朝,很快就灭亡了;要么就藏富于民,像北宋,但是缺乏合理税收,下面的人有钱收不上来,国家则积贫积弱。宋朝的GDP占当时世界的80%,可惜钱都在底下这些大官手里,不在国家手里,也完蛋。只有唐朝的时候,是公仓私廪俱丰实,老百姓也有钱,国家也有钱,国力空前强盛。
第5节 皇老板那是相当精明
皇权相权大博弈
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皇帝下设三省,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
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负责起草政令的,负责审核政令的,负责执行政令的,这个叫做三省。在尚书省之下,设立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职能各不相同,吏部负责官吏的考核任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人事部、组织部。户部负责户口和财税,相当于民政部跟财政部加上国家税务总局,类似于这种机构。这六部里边最肥的就是户部,和敲茨芴拔郏褪且蛭隽�20多年的户部尚书。
六部尚书理论上讲是吏部尚书最大,因为他管官嘛!但是实际上在清朝的时候,按照六部尚书晋升的顺序,最后做到户部尚书才是最牛的,户部要调任吏部,则有点儿降官的感觉。
礼部管礼仪和教育,甚至还承担一部分外交的职能。兵部管军政,包括武将的考核任免,军政就是军队的招募、训练之类的,但不能指挥作战。刑部管刑法,司法刑狱。工部管建设。这就是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开创,唐朝的时候完善。比如说,户部原来叫民部,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改叫户部。
三省的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世界历史上也有三权分立,但人家那个三权分立分的是皇权,总统的权,最高统治者的权,咱们这个分权则是分相权,一者为了削弱独裁,一者为了加强独裁。因为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太大了,秦汉时期的丞相,权力非常大,有封驳谏争之权。什么叫封驳谏争呢?皇帝的圣旨、草拟的政令,需要丞相的批准,如果丞相觉得不妥,就不批准,封起来,驳回去,把自己的意见写在后面,照我这个改,这和报社编辑审稿似的,有权修改或枪毙稿子。皇帝跟丞相两个人春游,在外面碰上了,都要下车互相行礼,尤其是拜相的时候,宰相行礼,皇上还礼。宰相每次行完礼,皇上都要还礼。当时是君臣共治天下。
建立汉朝,谁的功劳最大?萧何的功劳最大。刘邦是一个痞子,无赖出身,出道的时候什么也不会。也不知道这帮人干吗保着他,他自己说,我这个人什么都不会,统军百万,攻必克,战必取,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安抚百姓,运送粮饷,不如萧何。但是这三人都听我的,所以我得天下。但是,没有萧何,张良、韩信管什么用?打仗就是打钱,萧何安抚百姓,安抚后方,又给前线送粮食,把整个国家大局把握得井井有条,他的功劳是最大的。
所以萧何拜相,皇帝赐他三项特权:见君不趋,称臣不名,剑履上殿。
见君不趋:以前皇上搁那儿坐着,你进殿来得小跑过去才算对皇上显示出敬重。但萧何可以大摇大摆,爷来了。
称臣不名:在中国古代,你叫人家的名,跟骂人一样,只能叫他的字。你看咱们这些电视剧里,叫谭嗣同为嗣同兄。这样嗣同兄非抽你不可。你这么叫,你挖人祖坟不是?《走向共和》里李鸿章那么大岁数,见了梁启超,也是“卓如啊”而不是“启超啊”。马超给蜀国皇帝上书,孟德杀我全家百余口,他杀了你一百多口,你还得叫他孟德,要不然证明你这个人没文化。公瑾如何如何,孔明如何如何,你不能说诸葛亮怎么着,周瑜怎么着,那不行。名是自称,别人不能叫,只有皇帝是可以叫你名的,并且参见皇帝也必须要自报其名的。而萧何见驾可以不报名,只要说臣见驾就完了,不用说臣萧何见驾。这也是特权之一。
剑履上殿:可以穿着鞋,带着宝剑上殿。因为那会儿都席地而坐,进门都应该脱鞋的。
以后只要丞相一牛,皇上都赐这三个特权,所以丞相的权力很大。
丞相的属官叫十三曹,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是国家的正式机构,主官秩千石,国家给发工资的,跟县令是同级的。
皇帝的属官是尚书台。尚书,顾名思义可能就是原来给皇上管文书档案的,相当于皇上的秘书,尚书台主官秩六百石,比十三曹少四百石。等于皇帝的属官比宰相的属官级别还低,不但低,还不是国家给发工资,是皇上自己掏腰包,你要不掏,你就甭雇他。
一个是国务院办公厅,一个是总统私人助理,你这个身份跟人家没法比。如此看来,还是表明相权之大。
那皇上怎么削弱相权呢?就是有什么事儿我都跟这些尚书们商量,尚书台设立尚书,门下省设立侍中。这些人品级虽然低,但整天跟皇上泡在一起,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到了东汉,丞相基本上就成了一个虚衔儿了,真正掌实权的人,必然要加这么个衔儿——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将军掌握武将,录尚书事管文官,基本上都这样。
但是这个大将军录尚书事还是一个人。它虽然不叫丞相了,实力却相当于一个丞相,对皇权还是构成了威胁。那个时候君臣共治天下,丞相跟皇帝,谁的权力更大,完全靠两个人的个性,要是秦皇汉武时期,肯定是皇权大,你要赶上那个皇上窝窝囊囊,又爱玩儿什么的,不理朝政,那就大权旁落。所以在隋朝以前,权臣篡位的事儿,史不绝书,多有记载。往往做了丞相就有机会篡位,曹操做了丞相,基本上等于篡位了,他儿子帮他完成了这个举动。接着曹魏几十年之后,被丞相司马氏篡了。尤其在魏晋南北朝乱世的时候,你要是做了丞相还不篡位的话,老百姓都替你着急。
隋文帝杨坚也是做了丞相后,篡了北周的位,所以他一当皇帝,就怕这种事儿发生在子孙身上,为了大隋江山千秋万代,怎么办呢?削弱相权。
名义上把相权削弱,说是一分为三,实际上不止。三省的正副长官都是丞相,都入政事堂。而只要可以入政事堂议事的官,实际上就相当于丞相。三省的正副长官大致是这些:中书、尚书两省的长官叫令,副长官叫仆射。中书令、尚书令、中书左仆射、中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门下省的长官叫侍中,副长官叫侍郎。六部的长官叫尚书,副长官也叫侍郎,分左右,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这样一来,三三得九,一人之权瓜分为九。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都设立得那么全,比如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当过尚书令,所以等李世民继位之后,唐代就不再设立尚书令了,因为当年太宗皇帝做过这个职务,你们谁还配做这个?就此取消。
宰相成了临时工
无论如何,宰相一般也得有四五个、六七个。到了高宗、武则天之后,皇帝设立了一个职务,叫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职务是临时性的,不管你现在是几品官,只要给你加上这个衔儿,你就相当于宰相。皇上若要提拔你,给你加这个衔,入政事堂议事,你就相当于宰相了。如此说来,宰相就由固定的变成了临时的。它的好处是,正式任命的宰相如果要罢免,是有一套严格程序的,现在这个是临时宰相,皇上能把这个临时工说撤就撤。
比如说国家公务员的晋升应该是逐级的。科长、副处长、正处长、副局长、正局长、副部长、正部长,应该这样有序晋升。但是后来你别晋升了,我给你加一个衔儿就完了。假如你现在是处长,我给你加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你就一下子相当于副总理了。优点就是哪天我看不上你,我把这个衔儿一摘,你就又回去接着当你的处长去,特方便。所以以后,既然设立了同中书门下三品,三省的长官就变成了虚衔,甚至设而不授。
中书令该退休的时候,本来要任命一个新的,现在就不任命了,空着不设。即使设了,也都是给那些还有两年就快死的老臣,让他荣誉一下。一把年纪了也不入政事堂议事,也议不了事,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老到那个份儿上的,给你个太师中书令,也是位高权不重。
真正掌权的,是同中书门下三品这帮临时替换,来去全由皇帝秉断的人。中国古代的官员一二品穿紫袍。《红楼梦》里说:“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三四五品是红袍,六七品官是蓝袍,也就是青袍(江州司马青衫湿),八九品的官就是绿袍了。中国有一个成语,形容一家全是当大官的就说他们家满门朱紫,除了红的就是紫的。现在所说的红得发紫,意思也大致相同。
这样的话,充当临时丞相的如果是小官,穿青衫的,给你加个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你只要换个颜色的官服穿就是了,从青衫变成紫红的。等什么时候皇上不待见你了,这个衔儿一摘,你还回去穿你处长的官服去,红袍的还是紫袍的给脱下来,换青的上去。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隋唐时期皇帝想出来的削弱相权的办法,它不但将相权一分为三,更关键的是后来把丞相之职演变成了临时工,成了皇上的打工仔。中国古代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宰相由一个变成一窝,由独相发展到群相。
天下英雄尽白头
孔子提倡素质教育,现在我们也提倡素质教育,中间这上千年的应试教育是怎么来的,就是从隋唐开始的。
当时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再靠士族地主垄断官职,已经不行了。所以隋文帝开始想别的招儿,废九品中正,开科举士。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从隋炀帝开始,整整1300年,一直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才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虽然废止,但这一千多年的卷子已经把中国知识分子考习惯了,所以现在的学生做卷子做得脑袋大是因为隋朝的时候被摆了一道。
虽然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但当时这个制度还是十分客观有效的。
唐朝贞观时,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武举,不光文的可以科举了,武的也可以。另外还开创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