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个历史挺靠谱 作者:袁腾飞-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抗,英、法联军轻易地攻占天津、北京,大肆抢掠,火烧圆明园。“太平天国”使中国的人口剧减,这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其次才是一战、二战。
第4节 睁眼看世界的潮人们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谢晋导演在20世纪90年代拍过一部叫《鸦片战争》的电影,纪念鸦片战争155周年。电影末尾,林则徐充军伊犁。实际上朝廷几年之后就把他召了回来,林则徐后历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抚,最后死于剿灭太平军途中。林则徐被认为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广东设立译馆,组织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为了对抗西方战舰,林则徐提议建设新式海军。可惜这些都没有付诸实践。
林则徐去世时,咸丰皇帝刚刚继位,咸丰帝很看重他,对于他的离世无比悲痛,亲题挽联,把他比作诸葛亮,谥号文忠。影片中林则徐被充军时,亲朋好友去送行,路遇力主同英国人签约的琦善。琦善因为同英军签约,被当成卖国贼,也被充军。林则徐上前跟琦善打招呼,琦善见到林则徐就放声大哭,说你看你充军落一个民族英雄,你看我弄一个汉奸的名声,我哪儿说理去,都是为皇帝尽忠啊。林则徐就安慰他,说我这一去就再没有机会见到皇上了(他后来做地方官确实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皇上),但因为你是宗室,你还有见皇上的机会。如果你再次见到皇上的话,林则徐说着就从自己车上抱出一个地球仪,交给琦善,说麻烦你把这个交给皇上,告诉皇上当今世界群雄并立,不能再做天朝上国的迷梦了。林则徐认识到中国当时在很多地方已经落后了,他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鸦片战争不久后的1865年,西方铁路之父麦克唐纳?斯蒂芬在金碧辉煌的皇宫琉璃瓦下,向龙椅上的同治小皇帝提出了一个发展中国铁路的宏伟计划:以扬子江流域的华中商业中心——汉口为出发点,修建一条东通上海,西至四川、云南等省,直达印度的铁路。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斯蒂芬特意在宣武门建造了一条一里长的小铁路,试验了一列火车。当这个怪物拉响汽笛时,京华震动。皇帝龙颜大怒,因火车震动了山川鬼神,不利于庙堂社稷,深感不安,没收了“怪龙”。斯蒂芬失望地离开了中国,临行前,斯蒂芬感慨,中国的火车时代尚未到来。中国从自我沉睡的美梦中醒来,终非易事。
墙里不香墙外香
林则徐编的书,给了他的朋友魏源,魏源根据《四洲志》编写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着。魏源写了这本书,在中国基本上无人问津。为什么没什么人看?科举不考。高考不考历史,谁还学它?据说十年也没卖多少本,但被日本人拿回去之后,翻译成日文,一年就卖了6000册,一定程度上为明治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海国图志》可谓蜚声东邻。
《海国图志》内容非常庞杂,有点百科全书的意思。从政治到经济、地理、情报、军事、天文都有涵盖。对于鸦片战争,魏源从议守、议战、论款三方面,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战败之后所应该采取的防患于未然的措施,论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对策,并且对严禁鸦片、广开贸易、大办工厂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崭新的见解。
书中有一部分是世界地图及各国地图,这是对“中国是天下的中心”这一陈腐观念的突破。该书还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物产矿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中西历法、中西纪年对照通表。情报、船、炮、枪、水雷等武器的制造图样、西洋技艺、望远镜做法资料、用炮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等,此书也有所涉猎。
睁眼看世界
该书还系统地介绍了地球形状及其运行规律,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魏源通过整理资料,认识到西方非但不野蛮,而且有更先进的文明。魏源在《海国图志》里非常自觉地倡导具有近代因素的思想观念,大胆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明确界定“夷之长技”有三个方面:“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还认为诸如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火轮机、自来火、自转碓、千金秤之类“凡有益于民用者”都应当学习引进。
观念改变最重要
最初士大夫阶级看到的洋人的长技,只是洋人的技术,而且还只是军事技术,他们对洋人的认识还是很皮毛的。所以要学洋人的火器,洋人的造船,你得知道那船不是作坊里造出来的,随便找一个铁架子焊一个大炮,不可能,得在有大机器的工厂里面才可以做出来。另外,这些主张还得付诸实践。
姚莹是台湾兵备道,在鸦片战争当中抗击英国,写过一本《康纪行》。姚莹对西南形势进行了全面考察,《康纪行》对于加强西南边防作用甚大。
兵备道是明朝设置的整饬兵备的官职,置于各省重要地区,清代沿置。
徐继畲是福建巡抚,因为在《瀛环志略》中说外国的东西不错,而且尤赞外国制度,所以被弹劾罢官。徐继畲盛赞华盛顿,认为他造反比陈胜吴广都牛,割据比曹操刘备都厉害,但是他不当皇上,不传子孙。非常像咱们中国的尧舜,尧舜搞禅让。华盛顿治理国家,推崇谦让,致力于培养良好的传统,而不崇尚暴力征服,这跟许多国家截然不同。徐继畲说自己曾看过华盛顿的画像,其气度坚毅,相貌雄伟,超凡脱俗,不能不说是一位人中俊杰!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家,幅员广大,既不分封王侯,也不搞权力世袭,公权交由公众来执掌,开创了古今未曾有过的先例,真是个奇迹!西方的历史人物,实在不能不推华盛顿为第一!
徐继畲热情地歌颂了一番华盛顿,朝廷就有人弹劾,他说我们大清制度不好,说我们儿子传孙子,徐继畲就惨了,可见那时候保守势力是非常强大的。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改变,可谓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最早涉及制度革新的是《资政新篇》,这本书具有资本主义性质。1859年由“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岢觥K词前萆系刍峁歉桑酵獾卮蹋⑼ḿ┧投愕搅讼愀郏愀鄣笔币丫怯⒐闹趁竦兀槿诗见过一点资本主义的皮毛,回来以后写了一本《资政新篇》。
对于《资政新篇》,学者潘旭澜先生曾指出:这并不是洪秀全主动“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产物,而是出于压服诸将领的现实需要。从书中罗列一些外国人名字,称“与弟相善”,以自我炫耀,尤能说明这一点。洪秀全看过后批准刻印,直接原因是为洪仁髁⑼牛⒈硎咀约荷朴谶文苋酥⒚鳌�
还有一个深层原因是,奏章开头及贯串全文的“权归于一”、“强本弱末”,即希望“天王”高度集权,他防止各地将领叛乱的办法,很合洪秀全的胃口。尽管如此,洪秀全却在几处作眉批明确表示不同意,同时仅仅将这个“以广圣闻”的奏章批准印发给将官做参阅资料而已。所以,包括李秀成在内的高级将领都对《资政新篇》不屑一顾。更值得注意的是,在1862年,洪秀全重新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个具有根本性的政策文件,将作为参阅资料的《资政新篇》加以否定,至少是取消了。
【第二章 坚船利炮叩国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第1节 慈禧太后主政
女人当家
清廷在同英法交战、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皇权在不自觉中又进行了一次更替。清朝对于西方人的态度由对抗转为妥协,这同幼主登位、决策者发生变故有关。
咸丰帝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一贯强硬。恭亲王在兵临城下的时刻,几乎是别无选择地签订了《北京条约》,但一切国内外政策的重大决定仍要逃亡承德的咸丰帝来做。咸丰皇帝不太愿意妥协,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留守北京的官员竟然发生了奇妙的转变,他们开始对外国侵略者心存幻想,对外夷由抵制转而亲近,他们创立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新秩序,并在此后的很多年内一直力图维持这种关系,这与逃亡在外的咸丰朝廷是有很大分歧的。
历史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咸丰帝竟然病死在承德。咸丰帝身旁有几位作风强硬的抵抗派,以肃顺为代表,急欲维护清廷统治,希望能够纠正政府各种弊端。肃顺作风泼辣而严厉,颇受咸丰赏识,并逐渐取得了实权。咸丰去世前,立下遗诏,立5岁独子载淳为皇储,并任命肃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幼主处理政事。载淳的生母慈禧,野心勃勃,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夺取至高无上的统治大权。慈禧善于玩弄权术,同恭亲王商量,发动政变,处死了护柩回京的肃顺。此举得到列强的支持,1861年11月11日幼帝即位,年号同治。皇太后慈禧垂帘听政,慈禧在此后的47年中成为中国的真正统治者。这次政变史称“辛酉政变”。
男人打仗
清廷经过政权更迭,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政权上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稳定。之后,清政府内有恭亲王、文祥等主持朝政,外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镇抚,似乎景象一新。这段时期也被叫做“中兴”。有学者曾说过:“欧洲人的到来,中华帝国领土的扩大与中国人口增加一倍,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便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方向。”外部的入侵和中国社会内部自我修复的需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另一个时代过渡。
虽然太平军的失败给长江流域带来了安全,但另一武装集团捻军的力量却在逐渐壮大,它使华北本身面临巨大的威胁。捻军趁太平军动乱时开始由原来分散的组织发展为联合作战。清政府对其所投下的镇压力量之大不亚于对太平军的征剿。捻军在安徽省西北角的一块农村根据地——雉河集站稳了脚跟后,频繁袭击了邻近各省,从而大规模地触发了各地的叛乱,令清廷很是头疼。
捻军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有危及北京之势。他们的部队使用了土炮和简单的火器,所以抵挡地方小股绿营军的能力就更强了。有些州县官员甚至出钱送他们离开辖境。
朝廷继续派出曾国藩剿灭捻军。各地动荡的局势,使儒家文化建立起来的帝国制度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从农民军手中收复的城镇,民心需要安抚,民政需要恢复,这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同样是一场考验。清朝出台了一套抽取各省财政资源的办法,对于因战争受破坏的地方,田赋豁免。其他地方,鼓励耕作,发放粮种,安抚人民的反抗情绪。在与“太平天国”的对抗中,地方武装逐渐建立起来,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清廷收敛起一贯的傲慢气焰,大兴科举,增加考试录取名额以笼络人才,防止类似“太平天国”的出现,笼络更多人才维护清廷统治。同时,兴办洋务,在外交方面,与外国列强谋求合作。
第2节 洋务运动为何没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次辩论定乾坤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未曾给中国太大的触动,“二鸦”给天朝带来的可是无限创痛。京师被洋人攻破,帝国都城三千多年来头一次被洋人占领,咸丰皇帝仓皇外逃,避难于避暑山庄,英年早逝一命呜呼。痛定思痛,朝廷决定改弦更张。
由于对如何解决国内重重危机,是否需要向洋人学习以及如何学习等诸多问题上的差异,朝廷官吏分为顽固派和洋务派两大派别。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这也是洋务运动的目的。两派都是要维护清朝统治,但是怎么维护在手段上是有区别的。一方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着就行了,一方说洋一把吧。洋务派跟顽固派进行了三场论战。
第一场是华夷之辩。顽固派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以夷变夏,要毁弃中国的统治和伦理道德。中国近代的探索举步维艰,小日本为什么一下子就成功了?甭管我跟谁学了,我都还是日本人。中国几千年都是人家跟我们学,现在我们跟别人学,学了以后我还是不是我?这种观念非常强烈。你如果让我们学洋人的东西,那就是以夷变夏,如果中国人都认为洋人先进,北大清华毕业生都跑美国去,这不就是以夷变夏?当然这场辩论洋务派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因为甭管是顽固派还是洋务派,其目的都一样,就是用洋枪火炮卫我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保卫儒家文明。
第二场辩论是道器之辩。道是制度,器是技术。中国人是看中制度还是看中技术?当然是看中制度。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洋人来了之后怎么抵御他?给他上课,讲四书五经,拿经书把洋人干掉,顽固派一帮人都是理学名家。洋务派说,大学士您说得太好了,但是“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已致酿成庚申之变”。恭亲王当朝问顽固派代表倭仁老师,下次若再发生庚申之变,联军打北京你敢不敢到前线去跟英国人理论,敢不敢披着你的甲胄,举着你的干橹去给人家上课?如果你敢的话,则本王唯大学士之命是从,吓得倭仁二十多天没敢上朝,说我脚崴了走不了。
庚申之变,是指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烧毁圆明园,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最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对列强作出巨大让步这一重大事变,该年为庚申年。
第三场义利之辩紧跟而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王安石就是这么被攻击的,整天修工厂弄铁路,不就是一帮小人嘛。最后朝廷明白了,皇太后也明白了,光在那儿嚷嚷口号,国库里的银子能自个儿长出来?洋务运动通过这场辩论基本上把顽固派的势力给打下去了,洋务运动兴起、发展起来。
洋务运动轰轰烈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的势力主要集中在总督和巡抚,他们掌握地方实权。曾国藩由两江总督迁直隶,任职直隶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直隶、河南和山东的军民政务。而由于直隶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曾国藩一走,遗缺就由李鸿章补,所以李鸿章也是两江总督迁直隶。
清中期以后对于地方大员定设八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两湖(即湖广)、两广、四川、云贵。另有漕运及东河、南河总督三员。两江是最富庶的地方,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地盘也大。左宗棠是闽浙迁陕甘,张之洞是两广迁湖广,基本上清朝地方八个总督这就占了四个,张之洞做湖广总督长达二十多年。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从一品。
总督在清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职掌总理军民事务、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为一方面军民最高长官,世称封疆大吏。
曾国藩在危难之时,维护了清朝统治,维护了旧文化。他虽然并未亲身参与同英法联军的战争,但西方人的势力深入长江,在长江一带作战的曾国藩深知,旧文化并不能救中国。曾国藩注重水师,认为水上优势也能决定陆上优势,西方的军器和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