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空气,使冷热、晴雨分布均衡;登月宇宙飞船;战争中的主要目标不仅限于敌人的军队,也包括其居民;团结起来的人类与某些星系行星的恶势力的最根本矛盾;使生命成为有史以来最扣人心弦的那些梦境与幻想。
在所有这些巨大变化与发展中,你们的任务就是坚定与神圣的——即赢得我们战争的胜利。你们是职业军人,这是个生死攸关的献身的职业。其余的一切公共目的、公共计划、公共需求、无论大小,都可以寻找其他的办法完成;而你们就是训练好参加战斗的,你们的职业就是战斗——决心取胜。在战争中明确的认识就是为了胜利,胜利不是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假如您失败了,国家就要遭到灭亡,唯一缠住您的公务职责就是责任——荣誉——国家。其他人将争论着国内外的、分散人们思想的争论结果,可是,您将安详、宁静地屹立在远处,作为国家的卫士,作为国际矛盾的怒潮中的救生员,作为战斗的竞技场上的格斗士。一个半世纪以来,你们曾经防御、守卫、保护着解放与自由、权利与正义的神圣传统。让老百姓的声音来辩论我们的政府的功过,诸如我们的力量是否因长期的财政赤字而衰竭;是否因联邦的家长式统治力量过大,权力集团发展过于骄傲自大,政治太腐败,罪犯过于猖獗,道德标准降得太低,捐税提得太高,极端分子的偏激而衰竭;我们个人的自由是否像应有的那样完全彻底。这些重大的国家问题毋须你们的职业去分担或军事来解决。你们的路标——责任——荣誉——国家,这抵得上夜里的10倍灯塔。
你们是联系我国防御系统全部机构的酵母。从你们的队伍中涌现那些战争警钟敲响时手操国家命运的伟大军官。从来也没有人打败过我们。假如您这样做,100万身穿橄榄色、棕卡其、蓝色和灰色制服的灵魂将从他们的白色十字架下站起来,以雷霆般的声音响起神奇的词句——责任——荣誉——国家。
我并不是说你们是好战之徒。相反,战士比任何人更祈求和平,因为他必须忍受战争最深刻的伤痛与疮疤。可是,在我们的耳边经常响起著名哲人柏拉图的不详之话:“只有死者看到战争的结束。”
我已老朽,黄昏将至,我肉体行将入木,声音与颜色也将随之消失,辉煌的往事,已在梦境中消逝。这些回忆是非常美好的,是以泪水湿润,以昨天的微笑抚慰的。我以渴望的耳朵聆听着微弱的起床号声的迷人旋律,远处咚咚作响的鼓声,在我的梦境里又听到劈啪的炮声,咯咯的步枪射击声,战场上忧伤的低语声。可是,在我记忆的黄昏,我又来到西点,那里始终在我的耳边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
今天我是最后一次检阅你们。但是,我希望你们知道,当我死去时,我最后内心深处一定是这个部队的——这个部队的——这个部队的。
我愿你们珍重,再见了!
(选自《麦克阿瑟元帅回忆录》)
编者旁白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人文学科,皆无法圆说你为何能作为一个生命体,侥幸降临人间。
因为冥冥中有太多的理由,犹如风拂去云烟,把你从宇宙轻轻抹了。
若某夜你的双亲不曾亲热,那就没了你:你也无权选择你的诞辰与诞生地。你来到地球纯属偶然。这是人类史永远玻译不了的悬念,加缪甚至将此命名为“荒诞”。“荒诞”者,难以理喻也,不能用常识与学识说明白。
我所以讲这些“荒诞不经”的话,当是极而言之,意在劝勉青年朋友珍爱生命:既然你的生命属于苍天的馈赠,苍天在上,你当竭诚仰面感恩啊!
感恩生命,若着眼于根本,莫过于让自身这一生命个体成长为价值主体;若着眼于人生操作,则须为自我实现择一可能自适且自慰的社会岗位,此即“角色自期”。
这对当下中国大学生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中国加入WTO,置身于全球化格局后,那种曾像噩梦般纠缠你父兄之命运的强制性社会分工(又曰“组织分配”)即将消逝,至少在理论上,可供你作自由选择的角色空间豁然开阔,甚至可延展到大洋彼岸……
但自由未必等于独立。自由是可以给你的,独立则须靠自己完成。我是谁?我将去何方?我扮演什么角色,才能将自身的潜能、兴趣、学养发挥到极致,亦即将职业与事业合二而一,既作“稻粱谋”,又是自己乐生的第一需求,同时有补于社会公益或文化积累;而不是权欲熏心,“为五斗米折腰”;或鬼迷心窍,不慎被灯红酒绿、纸迷金醉掳去你的青春、良知乃至贞操?……
这倒恰巧应了一句大实话,叫做“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指你得胜任你所选择的社会角色;“清清白白做人”,当指你胜任角色之“价值底线”之所在,亦即“角色自律”。
诚然,如上“清白”,不仅泛指洁身自好,不淫不盗,更特指人须活出意义乃至圣洁,即把胜任角色作为“精神成人”的日常环节来践履。“精神成人”是“何以成人”之“自我立法”,“角色自律”是“人所以成人”之“自我执法”。“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当你面对忽清忽浊乃至清浊难辨之尘世沧浪时,最要紧的,永远取决于你能否守住自己。
这也就是说,不论你想在未来舞台扮演陈寅恪、马寅初(人文学者)、爱因斯坦(科学巨匠),还是想扮演麦克阿瑟(将军)抑或马丁?路德?金(人权活动家)——别忘了,他们所以伟大得像纪念碑,首先是因为他们不曾玷污“人”的光荣与尊严。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同“人”这一大写的字相比,与“富贵”、“贫贱”相连的“钱”字,与“威武”相连的“权”字,理应小写。明乎此,“角色自尊”,不言自明。
(夏中义)
第九章 直面苦难的勇气
梁漱溟的骨气
任华 驰方
本文选自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原题为《梁漱溟先生访问记》,有删节,现题为编者所加。
“思想是销毁不了的!”
谈到文化大革命,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大革命是突如其来的,很突然,思想上没有准备。物质上受了点损失,也不是我一家一户,全中国的千家万户,都受到骚扰。我的女人吃了苦头,我还好,活了下来,历劫嘛!所有的字画、简版、图书都烧毁了,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没有什么。不过,思想是销毁不了的!……”
当时,梁漱溟住在德胜门的积水潭小铜井一号,附近还有城墙。梁家正面叫豁口,不远处是“一二三中学”。最早来“造反”的,就是这所学校的红卫兵。梁老先生说:“都是一群孩子。”
1966年8月24日,这些红卫兵来敲门。梁老先生赶紧去开门,小将们蜂拥冲入。
不容分说,大家就动手:开箱、倒柜、翻抽屉、撕字画、砸古玩、烧图书……小铜井搞得不亦乐乎,梁氏三代的藏书、明清名家法绘、从戊戌维新到东西文化论战的名家手札等文物古籍,院子里烧了好几天。梁漱溟说:“这些东西,是我曾祖、祖父和父亲当了三代京官陆续购买的。有些珍本古籍,对我们用处不大。我向来反对附庸风雅,对名人书画也不感兴趣,如果真是‘革命’需要,那你们就处理吧。不过,我对这种处理方法是不同意的。最可惜的,是两部洋装书:《辞源》和《辞海》。这是我一个四川的学生借给我的,不能烧。烧了,我就无法物归原主了。他们不听,硬把两部书丢进火海。因为布面精装,一时烧不着,就捞起来边撕边烧……当时我心里很不愉快,因为我将失信于学生,无法把原物归还原主了,这是我终生的一个遗憾。造我的‘反’,造我祖宗三代的‘反’,我都没有意见,为什么连我学生的两部普通书也不肯放过呢?……”
红卫兵的头领看到梁家正房装有电话,就说:“我们的司令部就设在这里,整个院子我们都占领了!”于是,他们又七手八脚把梁家的日常用具丢了出来。红卫兵又把梁漱溟拉出去游街、批判斗争。
游斗回来,梁漱溟被关在小铜井南房的小屋中,不准自由行动。
老人被折腾了将近一个月。家也砸了,书也烧了,游街也游了,批斗也斗了,最后造反派拿来一叠白纸,“勒令”梁漱溟写“交代”,交代一生的“罪行”……
梁漱溟面对一叠白纸,思潮起伏,感慨万千。萦绕他的脑际的,是这样的信念:“书籍烧毁了,思想是销毁不了的。”
从19随年9月21日开始,在没有一本参考书的南小屋,凭着记忆,73岁的梁漱溟动手写作《儒佛异同论》。
白天,在狂热的噪音声中,他写作不辍;夜晚,在暗蚊的不断侵扰中,他依然写作不辍;红卫兵把他揪出去批斗,回来时满身大汗,家人拿毛巾替他擦汗,他回到南小屋继续写作。《儒佛异同论》进度每天一千多字,写了个把月,终于完篇,全文四万多字。意犹未尽,接着又动手写《东方学术概观》。
此时,黑云压城,从海上刮来了所谓“一月风暴”。他仰望云天,忧虑重重,深深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心。但是,他相信:“纵然是‘泰山颓、梁木坏、哲人萎’,我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将千秋万代,与世永存!”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1973年10月4日,是夏历重阳节。梁漱溟在寂寥中度过了他的八十诞辰。同年 10月底,江青鼓动的“批林批孔”,捎带批判梁漱溟。江青在一次大会上还怒斥“梁漱溟何许人也”……
梁漱溟先生说:“那时,江青打着‘批林批孔’的旗号,目的另有所图,却又点了我的名。我被弄得稀里糊涂,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我听了文件,读了报,觉得都是一个调子,就是对孔子全盘否定,把林彪的罪恶归罪于孔孟之道。当时我只能‘腹非’,不能‘明言’,因为这又是一场政治运动,我不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决定保持沉默。”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政治压力逼得他非开口不可,而一开口,便引起了一场新的风波。
梁漱溟沉默了一个多月,但会上会下逼他一定要表态。君子坦荡荡,无所畏惧,他就在同年12月14日的会上,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他说:“此时此地我没有好多话可说。这里是政协学习会,‘政’是政治,必须以当前政治为重;‘协’是协商协调,必须把一些不尽相同的思想、意见求得协调若一。我们来自四面八方,要协调就要求同存异。……我对当前的‘批林批孔’运动持保留态度。至于如何评价孔子,我有话要说,准备专门写篇文章。但我的文章不能公开,怕有碍于当前的运动。我的苦衷是:我很不同意时下流行的批孔意见,而我的亲属和友人都力劝我不要说话……”年过八旬的梁漱溟当然清楚,此时此地,他再没有不说话的自由了。在某些与会者的软硬兼施下,他连“不能公开”的堑壕也告陷落。在无路可退的情势下,只好公开见解。
1974年2月24日和25日,81岁高龄的梁漱溟衣冠整洁,拿着皮包,就像当年在北京大学开讲《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那样,斯斯文文地走进了“政协会议室”。他打开皮包,取出里面的讲稿、参考书和笔记本,整齐地摆在会议室的茶几上,庄严地站起来,和课堂上的教师一样,就“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为题,有声有色地讲了两个半天。消息传开,轰动丁北京。
梁漱溟说:“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我们,是指今天的中国人;如何评价孔子,就是在今天回头去看过去,看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是好是坏,是大是小,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评量。孔子本人已不会说话,不会申诉,大权操在我们手里,由我们来判断!我们写文章、下判断,就要负责,要多考虑,而不要不负责,考虑太少,因而抬高了他或贬低了他。这于孔子倒无损,于我们则不好,没有尽到责任。”整个讲话分“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伦理情谊”、“社会家庭化国家天下化”、“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孔子反独断的理性主义”、“传统文化消极失败的一面”、“中西文化之长短得失”、“汗明无执与仁厚有容”、“何以欧洲分裂而中国浑融”等十段。
梁漱溟从阐述中国文化入手,然后肯定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他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孔子是接受古代文化,又影响着他之后的中国文化的,这种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古人都不能与孔子相比。他生活在前二千五百年和后二千五百年的中间,他本人是承前启后的。”他明确表示:“我的观点,是与时下流行的批孔意见不同的。”这就是对江青之流全盘否定孔子的答复。
针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编的所谓《林彪与孔孟之道》的“文件”,梁漱溟说:“林彪是不是要走孔子的路、行孔盂之道?我却不敢相信。我不认为林彪是受害于孔子!”他公开表示:“我的态度是,不批孔,但批林。”
梁漱溟这番言论的后果,便是由“批林批孔”发展到“批梁”。从1974年3月至9月,“批判梁漱溟”的运动搞了整整7个月,大小批判会开了100余次,赠予他的新帽子是“孔老二的孝子贤孙”和“孔盂之道的卫道士”。
在3月11日的会议上,他表示“我不再申说,静听就是了”。从此以后,历时半年,每会必到,态度是:沉默!
“批梁”运动打算9月底告一段落。作为结束前的高潮,政协开了次总结性的集中批梁大会,批判会的主持人奉命一再追问梁漱溟对批判的感想。梁漱溟在9月23日的座谈会上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11月18日,梁漱溟还写了《批孔运动以来我在学习会上的发言及其经过的事情述略》,再次重申了“不可夺志”的明确立场。
有人要梁漱溟对这两句话做出解释。梁漱溟在会议上侃侃而谈:
“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这是受压力的人说的话,不是得势的人说的话。‘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着,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是这个‘志’却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他的‘志’。”
面对苦难四题
周国平
(1945 ),中国当代学者。本文选自周国平《人生哲思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题目为编者所加。
1。 面对苦难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能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我们总是想,今天如此,明天也会如此,生活将照常进行下去。
然而,事实上迟早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打断我们业已习惯的生活,总有一天我们的列车会突然翻出轨道。
“天有不测风云”——不测风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把自己独独看做例外。
人生在世,总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难,世上并无绝对的幸运儿。所以,不论谁想从苦难中获得启迪,该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机会和材料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