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诗经解读-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学故事】
莼鲈之思:西晋文学家张翰是个才子,诗书俱佳,写江南的菜花,有“黄花如散金”之句,就连李白都很佩服他。然而张翰名声之盛,更多的还是是因为莼菜和鲈鱼。《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尽然可以仅仅因为思念家乡的饭菜,断然辞官回家,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一段美名佳话。
【相关阅读】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王安石《泊船瓜洲》
2、《采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原文】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2)。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3)。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4)。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5)。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6)。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7)。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8)。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9)。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10)。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1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1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①蔽:一种野菜。亦:语气助词,没有实义。作:初生。止:语 气助词,没有实义。
②莫:同“暮’,晚。
③靡:没有。 玁狁(xiǎn yǔn):北方少数民族戎狄,秦汉时称“匈奴”。遑:空闲。启:坐下。居:住下。
④柔:软嫩。
⑤载:又。戍:守卫,指防守的地方。聘:问候。
⑥刚:坚硬。
⑦阳:周代农历四月到十月称为阳月。盬(gǔ):止息。孔:非常,很。疚:病。⑧尔:花开茂盛的样子。维何:是什么。常:棠棣。华:花。
⑨路:辂,大车。君子:将帅。戎车:兵车。业业:强壮高大的样子。捷: 交战,作战。
⑩騤騤(kuí);马强壮的样子。依:依靠。小人:士兵。腓(féi):隐蔽,掩护。
⑾翼翼:排列整齐的样子。弭(mǐ):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象牙镶饰的弓。鱼服:鱼皮制的箭袋。棘:紧急。
⑿依依:柳条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雨雪:下雪。雨:动词,下。霏霏:纷 纷下落的样子。迟迟:缓慢。
【经典原意】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刚抽芽。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过去了。家庭离散,都是因为玁狁的缘故。没有空闲安定下,都是因为玁狁的缘故。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初生非常柔嫩。说回家啊说回家,内心又非常忧闷。心中的忧愁像烈火焚烧,饥渴交加真的难熬。我驻防的地方还没有定下来,没法托人捎家书问候家里。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经长老了。说回家啊说回家,已经到了岁暮十月了。战事频繁仍没有止息,没有空闲歇息下来。内心的忧愁愈来愈重,我恐怕生还无望。
什么花儿开的这样茂盛?那是棠棣的花儿。那辆又高又大车是谁的?那是将帅乘坐的车。兵车早已出动了,四匹雄马强壮威武。哪敢安心地定居下来,一月之内不停地打仗。
驾驭着四匹马的车子,四匹雄马强壮威武。将军依靠在车上,兵士用它作掩护的屏障。四匹马排列整齐,还有象牙弓箭和鱼皮箭袋。怎能不天天戒严防范,玁狁侵扰的愈加厉害了。
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杨柳低垂轻轻飘拂。如今战罢回家,却是漫天纷飞的大雪。在路上缓慢地行走,饥渴交加真的难熬。我心中是多么伤悲,谁也不知道我的哀伤。
【当代阐释】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欲望导致罪恶,导致战争,战争是人类存在的阴影,无法摆脱,黑暗血腥地令人惊恐。
当历经统治者因欲望而发动的战争时,弱小的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抓丁征兵,被迫卷入其中,在刀光闪动中苟延残喘,生命脆弱的如一盏在风中摇曳的油灯,随时都有可能熄灭。而对于那些在战火中逃离家园,颠沛流离的人们来说,那就是灭顶的灾难。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所以战争往往都是少数人的欲望,大多数人的痛苦回忆。
然而如果人们要被动地经历战争,当敌人拿着鲜血淋漓的大刀走到你家门前时,当战争的号角躺在床上就能听见时,当战争的马蹄声震颤的饭碗叮当作响时,你要起来战斗,反抗。首先,这是在为你自己而战斗,其次是为你的家人而战斗,再其次,才是为了一个国家而战斗。被逼发起的战争是为了消灭另一个战争,仍然是为了追求没有战争。所以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
然而,只要有战争,不论正义的非正义的。广大处在底层的人民,都是最大的牺牲品。只要战争一开始,地狱之门便被打开。战争的胜利需要付出代价,战争的失败需要付出教训。在厮杀过后的战场,只会留下尸横遍野,不会带来欢歌笑语。唐代张籍《关山月》写到:“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留下的只有痛苦。对于平民来说,伴随战争滋长的流寇、动乱早已让人民朝不保夕,寝食难安。万一家乡被战风扫触,更是哀鸿遍野,一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老子》里面这样描写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睿智之言。
这仅仅是战争最直观的灾难,它的另一种恶果是战争带来的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甚至绝望。为了抵抗少数民族对边疆的武力骚扰,《采薇》中的男子背井离乡、戎马倥偬,带着满身的辛劳与疲惫,带着命运无常的恐惧,走在回家的路上。长久的别离如烙铁般将男子对家乡的思念重重镌刻在内心深处。
他想起了离开时,杨柳依依惜别,带着柔情,带着思恋。
他看到了现在的路上,漫天大雪,散落了一地的凄凉。
家,已经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让心灵睡去的地方。
【国学故事】
《哀江南赋》: 南朝诗人庾信曾是梁昭明太子的侍读,文学素养很高。庾信与其父庾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形成的“徐庾体”成为当时盛行的绮丽香艳的宫体诗的代表。后来,庾信出使西魏却被扣长安不得南归。晚年虽身居高位,但思乡之情更甚。眼看南归无望,万千思绪郁积心头,于是作出了千古绝唱《哀江南赋》。此赋一扫南朝诗文的绮丽之风,苍劲沉郁,为后世所称道。
【文化常识】
古代车马及打仗: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作战的兵车以“乘”为单位,和驷一样,一乘有驾车的马四匹。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驾车,左边一人持弓,右边一人手持长矛。如果是指挥车,稍有变化,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即指挥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一乘兵车后面跟随步卒七十二人,加甲士三人,共七十五人,“兵车百乘”,就有甲士三百人,步卒七千二百人。作战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兵跟随在后。军队进退以“鸣金击鼓”来表示,击鼓是前进的号令,鼓声可鼓舞士气,所以说“一鼓作气”,金是类似铜锣的响器,“鸣金”表示退兵。
尚左尚右习俗:古代礼制习俗观念的一种。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在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之,则是尊左贱右。历朝各代情况不同,根据历史史籍,大致情况如下:夏商周时,朝官尊左,宴饮、兵事则尊右。战国时候,朝官尊左,军队中尊右。秦朝时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时朝官尊左,宴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
【相关阅读】
李白《静夜思》;岳飞《满江红》
3、《陟岵》:儿行千里母担忧
【原文】
陟岵
陟彼岵兮(1),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2),夙夜无已。上慎旃哉(3)!犹来无止(4)!
陟彼屺兮(5),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6),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无偕(7)。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释】
①陟(zhì ):登上。岵(hù ):有草木的山。
②予子:歌者想象中;其父对他的称呼。夙夜:早晚。已:止息。
③上:通〃尚〃;希望。旃(zhān):之;作语助。
④犹来:还是回来。无:通“毋”,不要。
⑤屺(qǐ ):没有草木的山。
⑥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无寐:没有睡觉的时间。
⑦偕:俱都,一样。
【经典原意】
登上草木葱茏的山岗,远望离别的父亲。父亲说:“儿子啊,你要出征了,会早晚不停忙忙碌碌。可要小心谨慎啊,一定要回来不要停留在远方。”
登上荒芜的山岗,远望离别的母亲。母亲说:“小儿啊,你要出征了,会日日夜夜没有睡觉的时间。可要小心谨慎啊,一定要回来不要遗弃家人。”
登上那座山岗,远望离别的哥哥。哥哥说:“兄弟啊,你要出征了,会白天黑夜一样忙。可要小心谨慎啊,一定要回来不要客死他乡。”
【当代阐释】
儿行千里母担忧
《陟岵》一诗,曾被推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不单单因为它在这种题材诗歌中出现较早,更因它最形象描绘出了离别之苦,思乡之切。
男子登上葱茏的山冈,早已看不见送别的亲人。但他依然能想像得出日渐苍老的父亲,细细叮嘱不要永远滞留他乡;依然能想像得到头发斑白的母亲拉着自己的手,泪眼婆娑地让这位小儿子不要抛弃亲娘;依然能想像得出亲爱和善的兄长,直言祈愿他不要尸骨埋在他乡。深沉的父子之情,难以割舍的母子之情,强烈的手足深情,都在想像中变得凝重。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步一回头,难以割舍的故乡情和流淌在血液中对亲人的刻骨思念缠绕在一起。人们喜欢缓步登高,遥望故乡,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亲人。如常年漂泊的杜甫在《登高》中写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上高台,神思随目光飞远,越陌度阡,用那份思存默默抚摸每个亲人,聊慰思乡之苦。
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是基本的人伦道理,但残酷的现实又能让多少人满足这一本应遵守的规范。走在离家的路上,步履沉重。远望可以当归,长歌可以当哭。登上高台,远眺长歌,思乡之情如凉秋之雨,缠绵不绝。
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想像中,包含了多少嗟叹,多少叮咛,多少希冀,多少盼望,多少爱怜,多少慰藉。时隔千载,捧来读之,仍不禁令人望白云而起思亲、思乡之念。
【国学故事】
倚闾:“倚闾”通常用来描写盼望子女归来,源于《战国策》。
战国时期,齐泯王非常骄横,引起了诸侯国的不满。燕国联合赵、魏、韩、秦一同攻打齐国。齐军大败,齐泯王派人向楚国求救,楚襄王派大将淖齿乘机串通燕国,杀了齐泯王。王孙贾是齐泯王手下的一名小将,自幼父亲早逝,一直跟随在齐泯王的身边。齐军战败后,他与齐泯王逃散,只好一人逃回家,他母亲生气地说:“女(即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所,女尚何归?”即,平时你早上出去,回来晚,我总要靠着大门,盼望你回来;你晚上出外,不见回家,我总是街头巷口等你回来。你是事奉君王的臣子,如今君王不知下落,你竟独自跑回,你还有脸来见我!王孙机听后,非常惭愧,于是前去寻找泯王,当他得知泯王已死,就聚集400多名壮士抓住淖齿,用乱剑戳死。
【文化常识】
重阳节登高与古代节日: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人们历来对此节有着特殊的感情。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突然发生大瘟疫,县里有个叫桓景的人,其父母因此病死,所以他到终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经过与瘟魔的激烈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也就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除了重阳节外,中国还有许多其它的传统节日。元旦这是正月初一日。
人日 这是正月初七日。据传说,上天创世的时候,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所以第七天成为人日。
上元(元月元宵) 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社日 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
寒食 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
清明 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
花朝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 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但是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浴佛节 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
端午(端阳) 五月初五日。《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关於端午节的传说很多。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
七夕 七月七日。《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中元 七月十五日(注: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后代只有上元中元成为节日。)。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於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注:孟兰盆,梵语,是倒悬的意义。作盂兰盆,指施佛及僧,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后代把中元看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