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佳期如梦爱如胭红-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罚运男囊馄涫狄膊⒉皇侨徊恢皇遣恢绾稳ビΧ浴K哪诶锴だ镒跋碌锰啵锹钡钡氖欠枪虢胶哟āK裕艘豢蹋劣诿娑哉饧虼康牡愕文谢杜挂巡恢绾问呛谩�

他们之间的距离,说远,那自是远过千山远过万水。说近,也就是触手可及的咫尺之间,他伸出手,为她披上了绢绣碎花的绸缎被面。不作为,却又有心回应。而之于他,回应亦只限于此,再不能多。

她是活在低处的女子。她是注定被欺夺的人。内心深处的卑微爱火看上去是冷寂且不足挂齿的。寻常男子尚对她熟视无睹,更何况睥睨不及她处的王子。所以这爱是不对等的,是必当被隐匿的,甚至是要被在阴暗之处荼毒的。

故事尚未开始就已结束。之后的事于此刻的后人看来,也不再重要。有一种美好,即是擦肩而过。他们注定只能止于流水浮舟上,留给彼此一点念想,留给后世一点芳香。相爱,有时就是为了遗忘。注定不会有结果的两个人,相忘于江湖,也是好的归宿。

越女唱过的这首《越人歌》,它情意痴缠,却又优雅婉转。背后暗匿的故事很美却不跌宕,清清淡淡地一抹而过,但亦意蕴深长。《越人歌》于西汉奇书《说苑》中的《善说》一篇曾有记载。在《善说》当中,这个故事借由楚大夫庄辛之口讲出。但当庄辛讲出时,却又是另一番意味。

拱手河山讨你欢 第12节:心悦君兮君不知(2)

〃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带玉剑,履缟舄,立于游水之上,大夫拥钟锤,县令执桴号令,呼:'谁能渡王者于是也?'楚大夫庄辛,过而说之,遂造托而拜谒,起立曰:'臣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作色而不言。〃庄辛以为襄成君嫌弃其身份卑微,内心委屈,便去洗手,以示内心庄重。并借此时机向襄成君讲述了楚国鄂君与越人的故事。而襄成君听后,〃乃奉手而进之,曰:'吾少之时,亦尝以色称于长者矣。未尝过僇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后,愿以壮少之礼谨受命。'〃到底,襄成君还是应了他逾礼执手的请求。

亦因这一处的记载,带给了后人研究《越人歌》上的一些争议。由于此处记载鄂君之事时,提及的只是〃越人〃,而非特指〃越女〃。并且,庄辛对楚王襄成君的敬慕之心在这一处着笔浓重,感情表达得突兀又稠烈。于是,亦有后世对《越人歌》作出一种涉及同性爱的理解。将《越人歌》定位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明确歌颂同性恋情的诗歌。因此,这种说法不是冒然的,有它的道理所在。

但这一种观点,连同将〃越人〃作〃越女〃的说法,都是后人在自己的审美取向的范畴里作出的探讨,探讨者自身的主观感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具备纯粹的客观性。最严肃的理解是越人〃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一句仅是表达底层百姓渴望取悦侍奉贵族的心意。而鄂君子皙〃行而拥之〃的举动亦只是表达了贵族对下层的尊重之心。都与爱情无关。

如此理解,似乎妥帖,却生生剥蚀了《越人歌》流转在唇齿之间的美。如同娉婷少女赤裸于光天化日之下,观者毫无想象的余地,那美自然也折损至无。无声无色,无流转无缠绵。

因此,《越人歌》流传至今,被赋予最广泛的理解依然是越女与鄂君的事。《越人歌》之事发生在约公元前540年前后的春秋时期。彼时,虽楚越相邻,却仍是不通方言,两国交往需借翻译。如此背景之下,酿造出的这首《越人歌》却依旧是悱恻缱绻。

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其言辞婉转,其意蕴缠绵,风格十分接近《楚辞》里的作品。它被后人认为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了《楚辞》的艺术源头。它被太多的人爱。

电影《夜宴》当中有一段青女唱《越人歌》的画面。凄楚感人。银白面具之下的青女,肉身在灼烧,骨骼在舞动,灵魂也在渐渐出窍。她饮下毒酒之后的时间是熬煮。她将珍珠做腐土,轻唱情深之不寿。她仿佛就是凝神王子鄂君的摆船越女,痴痴地捍卫自己内心仅存的虚像。

席慕容亦曾为它作诗:〃我是飞蛾奔向炙热的火焰燃烧之后,必成灰烬但是如果不肯燃烧,往后我又能剩下些什么呢,除了一颗逐渐粗糙,逐渐碎裂逐渐在尘埃中失去了光泽的心。〃

拱手河山讨你欢 第13节:凤凰台上忆吹箫(1)

凤凰台上忆吹箫——弄玉·萧史

李清照曾作下一阕叫做《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词。那阙词写得实在是美。里头有一句〃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烟锁秦楼。李清照说的秦楼就是传说中弄玉和萧史腾云而去的那一座凤楼。李清照引一语〃秦楼〃,自然有她的道理。因这〃秦楼〃的背后是一段令李清照慨叹不绝的浪漫与逍遥。故事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她叫弄玉。父亲是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关于弄玉的身世有一些传说。相传,她出生那一年,有人曾献给秦穆公一块璞玉。古人有抓周习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传说弄玉抓周时,旁的物件她皆无兴致,只喜那枚璞玉,握于手里不肯松弛。也因此状,秦穆公便给她取名〃弄玉〃。

弄玉天生敏慧。且好吹笙,自有一种异秉天赋。一吹即成天籁好音。秦穆公最爱女儿弄玉,便将她出生那年得到的那枚璞玉命人雕成玉笙,给弄玉。这玉笙配弄玉,可谓是天生的一双天工神物。弄玉吹那玉笙,更是如临瑶池,步履成云。

秦穆公还给弄玉造了一座楼,叫做〃凤楼〃。楼前又搭高台,叫做〃凤台〃。弄玉居凤楼,日日夜夜笙声作伴。

待弄玉及笄那一年,秦穆公想给女儿找一如意郎君,便去询女儿之意。岂料弄玉却道,若非能与我笙声相合之人,宁孤老一生也不嫁。弄玉心思清明,自己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什么的男子能与之匹配,工工整整在心中立着一副模样。

后来秦穆公遍寻全国,也未能寻得一名符合弄玉心思的男子。正当秦穆公为此事担忧时,弄玉做了一梦。这梦是神妙的。

她对父亲说,梦里,她见到西南天门大开,于是见仙人如梦。那仙人貌美,玉树临风,羽冠鹤氅,乘祥云驾彩凤,临至梦境,落于凤台之上。她只字未言,他便从腰间取下一根赤玉箫,倚栏而吹。只听得那声如清风,虚渺入耳,却弥灌骨血。吹毕,他启口对她说话。

他说他是大华山之主,天帝命他下凡,与她结为夫妻,在这一年的八月十五中秋夜里。气宇执定,不容惑疑。那话里是天降的旨意,是前生便已注定的姻缘。他是来给她托梦,给她指示,关于感情、归宿、爱的命局。

秦穆公听得此一说,当真大喜。便依据女儿指示,派属下孟明寻访大华山此人。孟明到了大华山,到处寻访,皆不知此人。

后来,孟明遇一名从山上下来的樵夫,告诉孟明,七月十五时,确实有一名风神俊朗的男子来到华山顶上独居。此人行踪诡秘,仿若是外人,平日里也是鲜有出没,也不吃,也不喝。只是偶尔来山下买些酒喝,才让人觉得他到底还是存在的。且此人好吹箫,箫声更是令人赞绝。

拱手河山讨你欢 第14节:凤凰台上忆吹箫(2)

听到樵夫这一番述说,孟明即刻便去了山顶拜访。一见,那神秘男子气宇轩昂,自有一种出尘轻妙的气质。令人不得不叹天工造人。他便是,萧史。

孟明说明来意之后便请萧史随自己一起入宫面见秦穆公。秦穆公看萧史,也是处处非凡夫,绝非池中物。若是放在平时,他对萧史自然无二话说,心中有一百个满意。但是女儿的叮嘱他没有忘。于是他问萧史,可会吹箫。

一语即毕,四下无声。只见萧史静定合目,从腰间悄然取下赤玉箫,吹奏出声。那声音一经流淌,就是一种无可抵抗的覆没。秦穆公知,他就是女儿要寻的人了。

弄玉躲在暗中将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欢喜无限。萧史却淡定自处,仿佛一切皆是他预计到的事,仿佛他当真是仙人。

择良辰,取吉时。二人喜结连理,一同入住凤楼。自此,每至日晚夜深,人人都能听得凤楼传来笙箫双声合鸣,'www。Fval。cn'如流如风如绵密浮云,别有一种清妙。弄玉每天跟萧史学吹箫,也学导气之术,更是每日在凤楼吹箫弄笙,好不和睦快活。

这爱情,生得奇妙,长得也是骨骼清奇,非人间物。凡夫拥不得,却也是艳羡不得的。话说神妙的人之间所生的神妙之爱自有神妙的进展。半年后,二人便成仙了。那夜,他们站在凤台,向空长奏。笙箫声若天籁,直入长空,引来一龙一凤,集莅凤台。

是时,萧史说,他的确非凡人,本乃天庭仙人,正如他曾托梦所言,是授天帝意旨,了却二人之间的夙缘。如今,夙缘已结,便是回天之时了。说完,他便携弄玉一起乘龙凤升天而去。〃乘龙快婿〃这一词正是从这里生出。如此,这〃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优美传说便荡开在历史当中。

弄玉秦家女,萧史仙处童。

来时兔满月,去后凤楼空。

密笑开还敛,浮声咽更通。

相期红粉色,飞向紫烟中。

汉人刘向在《列仙传·卷上·萧史》里也有一段记载,说:〃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古书《仙传拾遗》也对此事有描述:〃萧史不知得道年代,貌如二十许人。善吹箫作鸾凤之响。而琼姿炜烁,风神超迈,真天人也。混迹于世,时莫能知之。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弄玉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吹箫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饮不食,不下数年。一旦,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秦为作凤女祠,时闻箫声。今洪州西山绝顶,有萧史仙坛石室,及岩屋真像存焉。莫知年代。〃

不过,历史是历史,传说是传说,爱情是爱情。都是分明的,相异的。这历史当中流传的传说里的爱情,看过去确实繁艳清绝。此刻诉至此处,却觉,这爱也不是爱,情又不似情。处处都是圆满,便处处都是清浅。没有那世俗的爱来得酣畅。

不如不遇倾城色 第15节:只有相思无尽处(1)

【倾谈二】

不如不遇倾城色

只有相思无尽处——孟姜女·范喜良

00五代前蜀的贯休是和尚,好和尚。俗姓张,字德隐,婺州兰豁(今浙江兰溪)人。其人落落大度,天资绝伦,有大智慧,可日记千字《法华经》。《唐才子传》称赞他〃一条直气,海内无双。意度高疏,学问丛脞。天赋敏速之才,笔吐猛锐之气。乐府古律,当时所宗……果僧中之一豪也。后少其比者,前以方支道林不过矣〃。

他因有名诗〃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又被世人称做〃得得来和尚〃。他虽是风尘外的高僧,却对风尘中的人际情遇的真相了然在心。所以他能以苍凉之心对尘世里的悲情女子注目。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于是,那个不见月光的阒寂之夜,他作了这首《杞梁妻》。杞梁妻即是传说〃孟姜女哭长城〃里孟姜女的原型,而杞梁即化为传说里的孟姜女之夫范喜良。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左传》齐庄四年(公元前550年)齐国与莒国的一场战事。杞梁战死,其妻悲绝。齐庄公派特使前去吊唁,被她成心怠慢,以示内心顽绝不满。故事原本是简单的,并无〃哭夫〃〃崩城〃与〃投水〃的情节。千年光阴浸淫,传说得以变得丰满圆熟,愈加动人。

民间智慧是无穷尽的,杞梁妻之事衍生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是底层百姓的,弱者的。亦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姜女是大义凛然的,孤绝至美的。于是传说亦经久不衰且万世传承。陌上少年莫相非,杞梁之妻音蚀骨。且听贯休凭一首《杞梁妻》将孟姜女的传说娓娓道来,如风耳畔吟。

秦时,祸乱横世。她入世已是意外。墙角横入一枝梅般突兀悦目。传说她是孟家门前的葫芦女,霎时心盲,化身成女子闯入这不平人世。都断定她不是人间女,因她一身清灵,满目莲意。她坠落孟家,名唤姜女,是一朵赏心花。依在帘旁,已是清艳不可方物。

那日,他匆乱闯入她视线。秦始皇造长城,广征壮丁,劳民伤财。他有母亲要养,哪能离得了身。躲到这一处,不想惊了姑娘。他惴惴不安地喘着粗气红着脸。他说他叫范喜良。她见多乱世男人横行蛮道,却不见他这般质朴敦厚的良人。她就这么痴痴望着面前的男子,丢了魂魄。他哪里料得到自己亦早在凝眉端视她的那一刻乱了方寸,堕进了她浣纱濯爱的那一条深河。

后来,他们成了亲,结为了夫妻。这之前的事亦不过风花雪月二三事,不足挂齿。而这之后的,才是感天动地要了人命的伤心事。

不如不遇倾城色 第16节:只有相思无尽处(2)

躲得过一时,躲不了一世。小小范喜良哪里躲得过豪蛮的秦始皇。皇帝若是要你去,那你自是去定了的。成亲不过三日,他便被抓走。那一日,她却无泪流,因她内心有希望。她知道这只是命中注定的劫难,她亦坚信,一切都会过去,都会好起来。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岂料这一去,竟是后会无期,应了心底那个不祥的谶。

一年之后,她觉得自己就要枯萎了。心里的流水缓缓漫过身体泻了出来,她等不及了。她在梦里对他说,妾身这是奔着命去的。你若是要我死,怕是我便不会不随着你去了。她连夜缝制了几件寒衣。辞别父母,一路往北。纵使山高水深,她亦铁了心要攀过山、渡去岸。不见夫君不回头的决心是归省,也是绝地逢生的最后希望。

爱情总要零落,不与心意死,也同生命亡。她那不安的心时刻不得安分,阵痛在身体里,纠结反复。她是一刻也等不得,几经风雨摧残,早是遍体鳞伤。不为别的,她只是要自己的那一些无着落的记挂、辗转有个落定的地方。这一些苦,她吃得。

只是她高估了自己,她以为自己是担当得起的。当她被告知范喜良早已累死在长城墙上,她还是被窃了心神,失了控,翻江倒海的痛将她袭倒在地。爬不起。花颤落,瞬时娟华不再。她就这样失了他,来不及山盟海誓,就已心意成空。得而复失不如不得。她不知,这祸乱时期的爱情谁在掂量。命比草贱,爱比纸薄。

他死了。范喜良,她这一世的爱之所系早逝英年。旧时女子若得真情已是造化,他对她那执手相望的深情仍在眉目间流传,她分明知道这一段情分是铭心的,却料不到丢得这样匆急。瞬时,云光暗却,风声大振,她跪倒在地,仰面痛哭。那声音凄厉、凶猛、不决断。是人间的,亦如天上的。是泣声,亦如风声、雷声、山崩声、地裂声、海浪声、死亡声。

果真。天地为之悲恸。秋风悲号,海水扬波,长城墙倒。声声血泪声声唤,天也昏来地也暗。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青山。历史是鲜血和白骨垒堆而成的,陪葬的是女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