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中世纪军事史 作者:刘庆-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增强实力。经济方面,颁布均田令和租调令,把荒芜的土地拨给农民耕种,减轻赋税和徭役,发展生产,储粮备战。政治方面,强化中央统治机构和完善官制,把分散的权力集于中央,选拔一批有能力的官吏和将帅,加强军政效能。外交方面,联络高丽和百济等,孤立分化突厥,不断派人去陈朝,明为表示友好,实则探听虚实,使陈麻痹,疏于戒备。军事方面,改进了府兵制。府兵制原是西魏宇文泰所建。初置6军,由6柱国分领,下设12大将军,24开府。府兵另立户籍,称军户,专事训练和征①《隋书·突厥传》。
战。北周时,府兵称军人或军士,由各级将领统率,不属柱国,以加强皇帝对军队的控制。隋确定军府名称为骠骑府。通过改革,增强了军力,把军权集中于皇帝,防止将领拥兵专擅。隋文帝提倡讲武,训练出一支较有战斗力的军队。为了对付突厥,多次派大批丁壮加固长城北部西部地段,在东北、北、西北诸方向设15个州,命阴寿、窦荣定等担任总管,负责该地的军政。在并州(今山西太原)设河北道行台,派次子杨广主管北境防务。在长城附近和河西等地屯田,解决部队的供给。改进武器装备,打造战船,训练水军,又派有才领的将帅贺若弼、韩擒虎坐镇江北要地广陵(今江苏扬州)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委以平陈之事”。(2)隋攻突厥之战隋文帝代周后,对突厥不再沿袭送礼怀柔的办法,而采取防御和抗击的方针,引起摄图的怨恨。因此,摄图不断派兵南下,威胁隋朝。隋朝虽然在北部加固了长城,增筑了不少城寨亭障,并在幽州、并州等地屯兵数万加强防守,但仍不能阻止突厥南进。这时,曾经出使突厥并深知其内幕的长孙晟分析了当时的情况:突厥四可汗之分立,摄图为大可汗,玷厥实力最强,而位在摄图之下,心怀不满;处罗侯曲意收揽人心,为摄图所忌,心怀疑惧;大逻便力量较小,畏惧摄图,采取左右逢源的态度,谁强就依靠谁。长孙晟认为,突厥内部虽互相猜忌,但各拥强兵,实力尚强,“难以力征,易可离间”。建议采取“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谋略,然后再“承衅讨之,必可一举而空其国”。杨坚采纳了这一建议,派人结好玷厥,由西面牵制摄图;联络奚、契丹等部及处罗侯,争取他们站到隋一边,从东面牵制摄图,从而孤立分化①削弱了摄图的力量,使其“首尾猜嫌,腹心离阻”,为军事进攻造成了有利的形势。同时,为了避免在北攻突厥时两面受敌,杨坚采取先打后拉的策略稳住陈朝。581年9月,派兵分路攻陈,陈叔宝被隋的威力所震慑,割地求和。杨坚见目的已经达到,便顺风转舵,许结盟好,下令班师。陈叔宝慑服于惰军的声威,又满足于暂时的苟安。因而在后来隋攻突厥期间,陈军始终未敢轻举妄动。582年5月,摄图以40万人马,突入长城,分道南进。杨坚增调部队加强防守。12月,突厥在击败乙弗泊(今青海乐都西)、临洮(今甘肃岷县)、幽州等地隋军后,进至武威、金城、天水、安宁(今甘肃泾水北)、延安等地。摄图主力10万与隋军战于周■(今甘肃庆阳南),直接威胁隋都城长安。摄图正欲继续深入,玷厥因与隋已有联系,借故率部西归。长孙晟乘机散布“铁勒等反,欲袭其牙(庭)”的假消息,摄图害怕铁勒袭其后方,慌忙撤军回师。此次虽由于分化政策生效,制止了突厥的继续深入,解除了长安之危。但在军事上并没有给突厥以有力的打击,故仍不能制止其再度南下。583年春,摄图统率大逻便等部又大举南下。但这时整个形势已发生了有利于隋而不利于突厥的显着变化。突厥内部矛盾尖锐,其境内发生了严重灾害,水草干枯,疾病流行,加上连年征战,引起被征服的奚、契丹等部的猛烈反抗。隋经过几年的准备,实力增强。于是对突厥由防①《隋书·长孙晟》。
御转为反击,决定乘机分路出塞进击,“使其不敢南望”。其进攻部署是:秦州总管窦荣定出凉州(今甘肃武威);河间王杨弘出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夏州总管豆卢积出夏州(今陕西横山西);卫王杨爽率军出朔州(今山西朔县);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左仆射高颍出宁州(今甘肃宁县);右仆射虞庆则出原州(今宁夏固原)。以杨爽为元帅,节制各军,总共兵力20余万。隋军的作战意图是:在河套地区集中杨弘、豆卢积、杨爽等7万为主力,形成优势兵力,打击图摄军;以窦荣定军在河西牵制大逻便,使其不能与摄图配合;以阴寿军向盘踞在和龙(今辽宁朝阳)的高宝宁进攻,配合主力行动;以高颍、虞庆则军为战略机动部队,策应主要方向行动。隋军集中兵力于中央,两翼配合,以摄图为主要打击目标。583年夏,隋军开始反击。阴寿军顺利击败高宝宁,攻克和龙。杨爽率主力出朔州,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西北)同摄图军相遇。杨爽乘摄图屡胜轻敌,以精骑5000袭其不备,大败突厥军,俘虏千余人,摄图潜伏草中逃走,部属“死者极众”。杨弘率部出灵州,击败摄图另一部。窦荣定部出凉州,几次击败大逻便,使其不能东援。隋军这次出击,重创摄图,使突厥内部因战败而互相指责,矛盾更深,演成尔后的自相残杀。大逻便本与摄图不和,又屡遭挫败,深惧摄图加罪。长孙晟乘机规劝大逻便依附隋朝,连结玷厥,免为摄图所图。大逻便于是归附隋朝,使摄图完全陷于孤立。摄图北逃后,怨恨大逻便归附隋朝,率兵袭其王庭,杀死大逻便之母。大逻便愤而投奔玷厥,得其援助,率众10余万进攻摄图。双方打得难分难解,均派人向隋朝求援,杨坚均予拒绝,使他们继续残杀,互相削弱。584年,玷厥投降隋朝。摄图自遭隋军打击之后,力量大为削弱,又屡为大逻便击败,被迫于同年秋向隋投降。杨坚对他们均予安抚,此后10多年间,突厥未再南下袭扰,隋保持了北部地区的安宁,为南进灭陈创造了条件。(3)灭陈之战隋在取得突厥作战的胜利后,即积极谋划和准备南下灭陈,统一中国。经过几年的整治,国力日强。587年,尚书左仆射高颍、虢州刺史崔仲方等纷纷提出灭陈之策:在江南收获季节,调兵佯攻,误其农时,并不断迷惑麻痹陈军;在长江上游打造战船,准备水战;派人潜入陈境,破坏其储备物资;待陈疲惫懈怠时,突然渡江,东西呼应,一举击破。杨坚采纳了上述方略,在战前多方误敌,疲敌,并大量散发揭露陈后主罪行的诏书,争取人心。588年10月,隋文帝任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高颍为晋王元帅长史,发水陆51。8万大军,由杨广节度,分8路攻陈。其具体部署是:杨俊军出襄阳,杨素军出永安(今四川奉节东),荆州刺史刘仁恩军出江陵,此3路由杨俊指挥,直指江夏(今武昌),阻止长江上游陈军东下增援;杨广军出六合(今属江苏),贺若弼军出广陵(今扬州),韩擒虎军出庐江(今合肥),蕲州刺史王世积军出蕲春(今湖北蕲春),青州总管燕荣军出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此5路由杨广直接指挥,指向陈都建康(今南京)。12月,隋各路大军集结于长江北岸。陈朝统治者对隋军即要渡江南进的形势熟视无睹,疏于戒备。隋师大兵压境,沿江守军相继告急,但陈叔宝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照常纵酒赋诗,寻欢作乐。同时因春节即临,命令镇守江州(今江西九江)、京口(今江苏镇江)的两个儿子率战舰回到建康,导致江防更加薄弱。位于长江上游的隋军首先发起进攻。杨俊率水陆军10余万进屯汉口,陈将周罗■率兵数万据江夏与之相持。杨素率水师沿三峡东下,刘仁恩率军由江陵西进,两军配合袭占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后又攻破西陵峡口岐亭和延洲(今湖北宜都西北)等要点,击败陈将吕忠肃,继续顺江而下。陈荆州刺史陈慧纪见势不妙,率军从公安东撤,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以西。589年大年初一,长江下游隋军利用陈军欢度春节之机,分路渡江。贺若弼从广陵率军南渡;韩擒虎率军由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夜渡,袭占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接着,杨广也率大军进屯六合南之桃叶山。陈叔宝此时始觉事态严重,下诏调兵抵御。隋军渡江后积极向前推行。贺若弼军于6日占领京口后,以一部进至曲阿(今江苏丹阳),牵制吴州(今苏州)的陈军,主力西进;韩擒虎军于7日攻占姑孰(今安徽当涂)后,沿江直下,与贺若弼钳击建康。17日,贺若弼进据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屯于山南白土冈之东。韩擒虎与总管杜彦合军2万进屯新林(今南京西南),同时隋行军总管宇文述也率军3万渡江,占据石头(今南京城西),对建康形成包围态势。在此期间,在两翼配合隋军主力进攻建康的王世积军,大败陈将纪瑱于蕲口(今湖北蕲春西南);燕荣军沿海南下,入太湖,拟攻吴州。时陈军在建康附近尚10余万人,陈叔宝弃险不守,也不采纳部将有关建议。20日,仓促下令诸军出战,在白土冈一带摆成南北长20里的阵势,但缺乏统一指挥,首尾难以相顾。贺若弼率8000甲士与陈军初战不利,后奋力攻陈军薄弱部位,陈军一部败退,随即全军瓦解。同日,韩擒虎自新林进至石子冈(今南京雨花台),陈镇东大将军任忠投降,引韩擒虎经朱雀门进入建康城,俘陈叔宝。当日夜,贺若弼也从北掖门进城。22日,杨广入建康后,命陈叔宝以手书诏谕上游陈军投降。2月,陈朝所属州郡悉数归隋。至此,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长期分裂的局面。隋王朝之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自西晋末年以后,中国南北长期陷于分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北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统一成为时代的要求。杨坚建立隋朝之后,注意争取人心,奖励生产,发展经济,因而比内部分裂的突厥政权和腐败的陈王朝,在政治上较为巩固,经济上较为雄厚,军事上较为强大,加上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准备,终于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实现了南北的统一。2。隋朝对外战争(1)隋文帝远征高丽隋朝时,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新罗3国。其中,高丽实力最强。高丽又称高句丽,据传为汉元帝时扶余人朱蒙所建,以高为氏。东晋时,高丽入据辽东,奚、契丹、靺鞨等族均受其控制。北周时,高丽统治者高汤曾遣使朝贡。被武帝封为辽东郡公、辽东王。隋朝建立后,改封高汤为高丽王。隋灭陈后,高汤害怕隋以兵力相加,遂“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高汤死后,其子高元继位。598年2月,高丽王高元率靺鞨万余人进攻辽西郡,被隋地方军击退。隋文帝接到奏报后,任命汉王杨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左仆射高颍为长史,周罗■为水军总管,率30万水陆大军分路进攻。6月,隋文帝下诏黜高丽王官爵,汉王杨谅部出临渝关(今山海关)后,正值大雨连绵,洪水泛滥,粮运不继,军中乏食,后又遇疾疫流行,因此无功而返。水路由周罗■指挥,自东莱(今山东掖县)横渡黄海,进攻平壤,途中遇大风袭击,船只大半沉没,只得回师。隋军这次远征高丽,以失利告终。但高元慑于隋的声势,遣使谢罪。文帝便顺水推舟,宣布班师回朝。(2)隋炀帝三征高丽604年7月,晋王杨广弑父自立,是为隋炀帝。隋炀帝在位期间,统治残暴,挥霍无度,滥用民力,好大喜功。为了显示武力,不断发起对外战争。607年,隋炀帝巡幸突厥启民可汗牙帐时,高丽使臣也在其所。隋炀帝于是下诏让高丽国王来朝。高丽国王甚惧,迟迟不敢奉诏。隋炀帝对此怀恨在心,积极准备进攻高丽。首先,调河北百余万士卒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以利转输军需。610年2月,下诏征讨高丽。集结军队,征发物资,以东莱和涿郡为水陆进攻基地,下令在山东“增置军府,扫地为兵”。全国各地的步兵,不分远近,都要到涿郡集中。成百万的农民被征调来从事后勤保障,民间的牛马车船也大量被征用。612年1月,各地兵将云集涿郡。隋炀帝不顾臣下谏阻,亲率24路大军共113。38万从涿郡出发,号称200万人征讨高丽。分海陆两路进击,企图会师平壤,一举灭亡高丽。3月14日,隋陆路军至辽水(今辽河)西岸布阵,高丽军阻水拒守。3月19日,隋炀帝指挥军队渡辽水发动进攻,高丽军自东岸迎击,隋军不能登岸,伤亡惨重。4月,隋军架设浮桥成功,陆续通过辽水,歼灭对岸高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高丽军在辽东城顽强防守,隋军久攻不下。6月11日,隋炀帝亲临辽东城,一面严令诸军继续攻城,一面令宇文述等9军共30万人,自怀远(今辽宁黑山)渡辽水向鸭绿江挺进,与水军协同进攻平壤。6月底,大将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自东莱出发,“舳舻数百里,浮海先进入至浿水(今平壤大同江)”,与高丽军遭遇,首战告捷,接着进抵平壤。副将周法尚建议等陆上诸军抵达后合兵进攻,但来护儿不听,企图乘势攻夺平壤,指挥4万精兵攻城。高丽兵佯败,引来护儿进入空城,然后伏兵四出,击败隋军,逃回海中船上的只有数千人。宇文述等陆上9军抵达鸭绿江西岸时,粮已用尽,宇文述欲还师,于仲文等则坚持继续前进。高丽将领乙支文德见隋军缺粮,决定进一步疲敌以拖垮隋军,每战即退。宇文述一日7捷,轻军直入,进抵距平壤仅30里处扎营。乙支文德遣使诈降,声称隋军若肯班师,愿将高元送往长安谢罪。宇文述等因将士饥疲已极,平壤城又险固难拔,答允还师。高丽军乘隋军后撤,从四面抄袭,隋军且战且退。7月24日,半渡萨水(今清川江)时,高丽军猛击隋后军,担任后卫的隋将辛世雄战死,于是诸军皆溃,失去控制,一昼夜狂奔450里,高丽军乘胜追击。宇文述等退至辽东城时,仅剩下2700人,军需储备丧失殆尽。这时,辽东城亦未攻下,隋杨帝遂于8月25日下令撤退。屯驻于平壤南面海上的来护儿得知陆上败讯,也率军撤回。隋炀帝第一次东征高丽,就这样以失败告终。隋炀帝不甘心此次兵败,于613年1月留代王杨侑留守长安,越王杨侗守东都洛阳,又征天下兵集于涿郡,准备发起第二次东征高丽的战争。3月,隋炀帝从洛阳出发,再度率军亲征。4月27日,隋炀帝的车驾渡过辽水。一面派宇文述、杨义臣、王仁恭率部直趋平壤,一面命诸军猛攻辽东城。隋军使用飞楼橦、云梯等攻城器械,从四面围攻辽东城,昼夜不息长达20余天。但由于高丽守军顽强防守,隋军强攻未能奏效。6月,隋炀帝见辽东城久攻难拔,命做布囊100余万个,里面装满泥土,欲筑一道高与城齐的所谓“鱼梁大道”,登而攻城。同时又作八轮楼车,高出城墙,夹鱼梁大道,俯射城内。正当攻城准备已告完成,辽东城破已经在望的时候,突然传来礼部尚书杨玄感在后方发动兵变的恶噩。隋炀帝见后院起火,无心再征高丽,遂于6月28日午夜密令诸将还师。隋军慌忙撤退,遗弃的军资堆积如山。趋向平壤的王仁恭部正在新城(今辽宁抚顺北),击败数万高丽兵,接到隋炀帝诏书兵也立即班师。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丽,又是无功而返。隋炀帝在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