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ナЯ俗詈蟮南MO逖舻木裰沼诨骋闪耍�5年,整整5年,我们付出了无数生命,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孤军战斗,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呵,向这样不可救药的王朝效忠,究竟是为了什么,襄阳城还在,可襄阳人信念的堡垒,第一次坍塌了。

公元1273年二月,蒙古大将阿里海率兵抵达襄阳城下,几声回回炮轰鸣,伤痕累累的襄阳城头被轰开了一角,硝烟过后,展现在蒙古军面前的是一群默默放下武器的人,没有嘈杂,没有抵抗,只有襄阳人木然的眼睛里闪耀着无声的愤怒。襄阳,投降了。

那一天,在襄阳城祭祀张贵兄弟的双忠祠中,襄阳守将吕文焕面对着英雄的牌位,泪流满面。

建立过让世界赞叹的繁华文明的大宋王朝,终于亡了。蒙古人的全球霸业达到了顶点,他们建立的元朝在中国实行残酷的暴政与种族歧视政策,他们近乎敲骨吸髓的掠夺似乎是要夺走这个民族的一切,然而他们不会想到,这个民族有一样东西,是他们永远拿不走的。

那就是民气!

信仰也许会陷入危机,信念也许会崩溃,而民气,却永远生生不息,襄樊平原,正是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宋亡之后的数百年间,作为楚人的子孙,襄樊人用生生不息的民气实现了这个古老的预言。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中,湖北是抵抗最为剧烈的地区,正是湖北人一次次不屈的抵抗,牵制了元廷大量的精锐兵力,才给了后来的明王朝以起家平天下的时间,令蒙古人终于卷起包袱狼狈逃出长城。在20世纪初叶,也正是湖北人的一声炮响,敲响了清朝300年异族统治的丧钟。在如凤凰涅一般的8年抗战中,从大武汉到襄樊战场,湖北人给了骄横的日寇以最惨重的打击,日本在湖北战场上投入了他们二战以来最精锐的兵力,最尖端的武器,却在尸山血河中无法前进。整个抗日战争的战局,也正是在湖北战场得以扭转,高歌猛进的日本人尽管在付出惨重代价后占领了湖北,却终于元气大伤,停滞了扩张的脚步,使中国人终于赢得了休整的时间与再造河山的机会。湖北,以他不屈的抗暴精神,一次次用鲜血和牺牲为中华民族赢得求生的机会,在无数个悲壮的故事下,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气。

面对真实的史实,武侠迷们或许会失望,那些所谓的武功秘籍最终被证明是不存在的。然而穿过千年的历史,抛开光怪陆离的武侠传说,我们会发现,襄樊,有着比所谓武林至尊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家园。


第二十八章 被遗忘的战争

【一】

〔隋攻吐谷浑之战〕

大隋盛唐,武功赫赫,击吐蕃,战突厥,浩瀚的史册里留下了无数英雄的传说。然而隋朝攻吐谷浑之战,在隋唐名将赫赫光辉的映照下,显得有些平庸和暗淡。而事实上,隋攻吐谷浑之战,不仅仅是隋朝统一中国的前奏,更为历经分裂与战乱的中国,打响了重归盛世的发令枪。

南北朝时期,吐谷浑本是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盘踞在河西青海一带,与柔然突厥等草原骄子相比,自然名声小了许多。然而与传统游牧民族不同的是,吐谷浑已经进入了半农耕半游牧经济阶段,这样的民族比单纯的游牧民族威胁自然大得多,而且它的位置正卡在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对富庶的河西地区形成了严重的威胁。自南北朝以来,吐谷浑时降时叛,中原王朝强盛则归附,中原王朝内乱则趁火打劫,就像一根钢钉,扎在中原王朝的肋骨上。因此,雄才大略的隋文帝在发动南北统一之前,首先腾出手来解决吐谷浑问题。公元581年,隋以上将军元谐为元帅,统步骑数马出青海乐都,西击吐谷浑,在丰利山之战中大败吐谷浑主力军队,斩俘数万。此战基本解除了吐谷浑对隋朝边境的威胁,此战后,隋军下江南,平陈国,基本完成了国家的南北统一,说平吐谷浑之战是隋朝统一中国战争的前奏,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但这对于隋朝与吐谷浑的战争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隋朝统一南北后,对吐谷浑的打击并没有停止,从隋文帝到隋炀帝,两代君王持续对吐谷浑发起攻击,一定要将这个顽强的部族彻底打垮。漫长的战争消耗了隋朝的国力,成为隋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因素。代隋而立的唐朝也继承了隋朝对吐谷浑的政策,在经过数次征讨以后,终于由唐将李靖于贞观年间将吐谷浑彻底击败。从此,这个曾经雄踞河西的部族渐渐走向了灭亡,终被吐蕃所灭,完成了一个历史概念。

我们可以从国防等多个因素来解释隋唐征吐谷浑之战。然而透过无数尘封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西击吐谷浑之战,实际上牵动着历代强盛中原王朝的一个大战略——西进战略。如汉朝开西域一样,历代强盛的中原王朝都把开辟丝绸之路,恢复对西域的主权作为国家和平与发展的大谋略。而吐谷浑正是横亘在隋唐王朝通向丝绸之路的大钉子。击败吐谷浑使隋唐王朝巩固了自己在河西地区的主权,以此为基础将华夏文明传向了西域大地,更使横穿欧亚的丝绸之路从此畅行无阻,拉开了中华民族又一盛事的序幕。征吐谷浑之战是华夏文明再次冲出关山阻隔,通向欧亚大陆的第一块跳板。其意义即使与唐平突厥之战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二】

〔唐朝破吐蕃的维州之战〕

盛唐的赫赫武功让人神往追忆,而安史之乱后晚唐的历史却总让史家不堪回首。那个向来被认为是宦官乱政与藩镇专权的黑暗年代,尽管已经是唐王朝日落西山的末世,然而在生存的压力下,唐朝军队依旧部分保持着盛唐时代强悍的战斗力,一代名将们以扶大厦于将倾的勇气,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出了一次次酣畅淋漓的外战胜利,确保了走向末世的唐王朝边境的太平,也一度为国家迎来了回光返照一般的“中兴”。公元801年唐朝剑南节度使韦皋破吐蕃的维州之战,正是唐军末世时代的辉煌之作。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实力大损,边境防线也严重内缩。西线强悍的吐蕃帝国不断东进,在侵占河西走廊以后,更是日益肆虐唐朝边境。中唐以后的唐王朝一面要应对藩镇割据的困局,一面又要面对吐蕃在边境的巨大军事压力。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形下,唐军与吐蕃军50多年来在边境持续征战,互有胜负,但是在失去了陇右等战略要地的情况下,唐军始终在战略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公元801年,吐蕃再次向唐朝西线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相继攻陷唐朝麟州等战略要地,兵逼长安,然而此时的唐王朝,却走出了一招化被动为主动的妙棋——围魏救赵。驻守四川地区的剑南节度使韦皋率领步骑两万,兵分九路经四川杀入吐蕃境内,先后转战4个月,攻略城池7座,焚毁堡垒150个,先后击溃吐蕃大食联军16万人。在维州决战中,韦皋以围点打援战法,消灭吐蕃自西北赶来增援的援军,成为这场会战最后的胜方。在4个月的持续打击下,唐军斩俘万余人,招降3000余户,不仅解除了吐蕃对于唐朝西北边境的威胁,更给了企图入主中原的吐蕃以沉重的打击。

而从整个唐朝吐蕃的战争格局看,如果说安史之乱是使吐蕃占据战略主动的一大转折点,那么维州之战就是唐蕃战争之间又一次有转折意义的大战。维州之战前,吐蕃对河西的盘踞仿佛是一把硕大的砍刀,横在唐王朝的头顶上,而韦皋另辟蹊径,在西南地区开辟第二战场,接连占领吐蕃西南战略要地,如一把匕首横插在吐蕃人的肘腋之下,从而彻底扭转了唐朝在战略防御上的被动局面。维州之战后,吐蕃实力大损,对唐朝的威胁大为减弱。从此,曾经雄踞在欧亚内陆的吐蕃帝国也开始走下坡路,不仅再无力对唐朝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相反对于原有属地的控制能力也渐渐减弱,唐蕃之间虽然也再次发生过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大规模的战争已经不再。公元821年,唐朝与吐蕃于长庆会盟,彻底结束了两大军事集团历经数百年的持续对峙和战争状态,在之后的时日里,双方都忠诚地遵循了这一盟约。韦皋破吐蕃的赫赫武功,恰恰是打开两大集团和平之门的一把钥匙。世人对晚唐政治颇多贬斥,然而透过维州之战的辉煌,我们仍然可以依稀看见盛唐武功的丝缕荣光。

【三】

〔唐击回鹘乌介可汗之战〕

说起唐朝与回鹘的关系,那真是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中最微妙的。回鹘是唐朝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中与唐朝关系最密切的一家,回鹘历代可汗都要接受唐王朝的封号,始终保持着与唐朝之间的姻亲关系,无论是唐朝盛世时代的大辟疆,还是唐朝中晚期的内乱,回鹘都鼎力相助,可以称得上是唐朝的铁杆。但是另一面,回鹘也有着一张贪得无厌的面孔,特别是在唐朝中晚期衰落以后,回鹘虽然始终保持着对唐朝的臣属关系,实际上却屡屡干出趁火打劫的缺德事。平安史之乱时将中原多个城市洗劫一空不说,中唐以后,回鹘更是屡屡欺压唐王朝,在西北攻略唐朝在安西的军队,占领唐朝原来在西域的势力范围,垄断丝绸之路的贸易。回鹘使者和商人在唐境内横行霸道,唐朝政府却束手无策。回鹘人不但在边关贸易上强买强卖,更是经常趁唐朝边乱之机分一杯羹。唐朝与回鹘的关系更像是一个大家族与他的远房子侄的关系,在大家族势力日益衰落的情形下,这支远房亲戚也乘机喧宾夺主,落井下石。然而在边患的压力与藩镇割据的困难情况下,唐王朝更多地选择了忍气吞声。

不过回鹘人的好日子也没长久多少。8世纪以后,回鹘人的势力日益出现衰退迹象,终于在公元840年遭到了中亚黠戛斯部族的沉重打击,最终走向了灭亡。回鹘的余部立乌介为可汗,迁徙至河套平原一带,向唐王朝请求内附。唐朝自然仗义伸出援手,连忙援助粮食,帮助这些回鹘残部可以暂时在水草丰美的河套平原安居。然而,安顿了没多久的乌介可汗很快就不老实了。经过短暂的休整以后,回鹘人恢复了些许元气,便开始频繁地攻略唐朝州县,甚至要求借唐朝的边城重镇安住,企图演一出鹊巢鸠占的好戏。此时的乌介可汗占据河套,号称拥兵10万,虽然远不能与其鼎盛时期相比,可已然成为唐朝北部边境的巨大威胁。更何况,这些历经苦难逃奔河套的回鹘猛士,都是回鹘族中身经百战的战士,其战斗力和凶悍精神都相当强大。我们可以从历史上无数相似的一幕幕中感受到唐王朝当时边境形势的严峻。匈奴西征欧洲时,西逃的西哥特人就是以请求西罗马收留的名义,最终灭掉了繁荣的西罗马。唐朝的君臣自然不可能知道欧洲史,但匈奴内迁后乱华的好戏自然提醒着他们脆弱的神经:10万河套回鹘人仿佛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

还好当时的唐朝皇帝唐武宗是个明白人,加上主持大政的是名相李德裕。因此从事件一开始,唐朝就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手段。一方面对西迁的回鹘人好意安抚,分化瓦解其部众;另一方面则调兵北上,命令唐朝北线所有军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并随时准备打击来犯之敌。唐朝的苦心没有白费,回鹘部族中的亲唐势力纷纷投唐,而乌介可汗对于唐朝边镇的数次袭击也被唐军奋勇打退,造成了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闹剧。乌介可汗的势力严重萎缩,部众纷纷逃亡,然而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乌介可汗依旧野心勃勃。他集中手中人马南下大同川,攻略唐朝山西地区,一时间边地狼烟四起,战火频发。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忍无可忍的唐王朝终于出手了。公元843年正月,唐朝抚回鹘使刘沔率集结待命的唐朝各路军马发动反击,在振武城与回鹘军展开决战。唐朝采用轻骑兵突袭战术,以3000轻骑兵突袭回鹘牙帐,唐军大部队则从正面发起夜袭。猝不及防的回鹘军被打得全线崩溃,唐军乘胜追击,在杀胡山(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子罕山)彻底将其击败,斩首数万人,俘虏两万多人,并救回了被回鹘人劫掠的唐朝公主。至此,赫赫强大的回鹘帝国,最终走向了败亡。

对比韦皋破吐蕃的维州之战,唐击回鹘残部之战,可以被看做晚唐时代唐朝战略防御的转折点。唐朝的边患素来集中在西北地带,尤其以回鹘和吐蕃两大强邻为甚。而在吐蕃走向衰落并与唐朝修好后,强大的回鹘帝国也继而走向了灭亡。晚唐在政治与军事都走向末世的情况下,能够解决好这个困扰已久的边患问题,实在是几代政治家与军事家在外交与军事方面努力的结果。击灭乌介可汗后,唐朝册封了击灭回鹘的黠戛斯部落。而自称是汉朝李陵后人的黠戛斯部也对唐朝忠心耿耿,不但成为了抗击阿拉伯帝国东侵的屏障,更使战火绵延的丝绸之路重新开通,从长安到中亚的通道再次畅通。从此,唐朝西北的边患基本解除,而东北地区的威胁却日益增大,东北的契丹部渐渐崛起,成为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此战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参与唐朝击回鹘之战的另两大部族:沙陀族与党项族,因为在此战里的卖力表现而受到唐王朝的嘉奖,更趁着回鹘败亡之机填补了其在河套地区的空白,壮大了自身实力。前者趁黄巢起义的机会南进中原,雄踞山西,并在唐亡以后自立为帝,建立了五代十国时期颇有重要意义的中原后唐王国。后者则在河套地区苦心经营,终于在宋朝之后破茧而出,建立了雄霸河西走廊的强大王朝——西夏。说这场战争是两个弱小部族鲤鱼跳龙门的开始,估计是最恰当的。

【四】

〔宋夏平夏城之战〕

史家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颇多争议,然而有一点却是大家公认的,王安石变法的最大成就不在经济和政治,却在军事上。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宋朝军事改革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军事改革就成了变法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宋朝西北军镇是王安石变法的“特区”。西北军队拥有了独立的指挥权与统兵权,士兵的作战素质和将领素质也随着变法的深入而日益提高,渐渐扭转了宋朝在宋夏战争里的被动局面,并为宋朝打造出一支难得的精锐之师。遗憾的是,这一切成果,皆因为北宋最终的败亡和王安石变法的是非争论,一直被史家所忽略。

常人往往把公元1041年西夏与宋朝缔结和平条约作为宋夏战争的结束,而在真实的历史中,那纸和约不过是一个短暂的休止符而已。西夏开国君主元昊病逝后,宋夏之间维持了20年和平,然而宋仁宗去世后,宋夏战争终于风云再起,这也成为王安石变法的一个动因。而在宋朝新旧两党的争执中,西北军事改革成为新法中硕果仅存的独苗。宋朝始终将整顿西北军务当作国策的重点,这一政策很快就收到了回报。之后的30多年里,宋朝与西夏在西北连年征战,互有胜负,却渐渐扭转了仁宗时代被动挨打的局面,甚至能够主动出击,在与西夏硬碰硬的较量里不断蚕食西夏的战略要地。在这场漫长的消耗战中,国力不及的西夏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而发生在公元1097年的宋夏平夏城之战,则是西夏最后的疯狂。

公元1097年,宋朝在好水川地区修筑城防,号平夏城。这个坚固的要塞仿佛一根铁钉嵌入西夏的国土中。西夏随即做出了反应,派遣40万大军攻打平夏城,以此作为进攻北宋的跳板。可他们没有想到,在之后的13天里,小小的平夏城仿佛一台巨大的搅肉机,将好水川变成了西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