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地区。公元398年,拓跋珪定都山西平城,这也是北魏王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都城。
与后燕的战争,确立了拓跋珪北魏在北方各政权中的强者地位,尤其是军事上的强势。这时候的拓跋珪,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贫困,他所占有的河北、山西以及河套地区,都是北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尤其是经过多年战争的破坏,更是经济凋敝,在这种局面下,拓跋珪采取了“屯田”的政策。从公元394年开始,他就不断派遣军队在河套地区屯田,灭亡后燕之后,又把俘虏来的几十万汉人,统一安置在山西平城周围。这时他独创了一个政策,叫做“计口分田”,也就是按照人丁来分配土地和耕牛,这个决定看似简单,但对于整个南北朝来说都有深远的意义,著名的均田制,从此开始形成。在中原地区陷入战乱,南朝政权由于士族垄断,经济日益僵化的时候,拓跋珪却采取了一个超越所有政权的先进农业政策,这个政策不但影响了北魏的发展,更对后来的隋朝和大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的直接意义是,原本是一片牧场的内蒙以及河北北部地区,从此阡陌纵横,荒废的土地重新耕种,北方农业开始恢复发展起来。
拓跋珪在灭亡政权后,和他的祖父一样,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当时后燕的汉族人纷纷结寨自保,抵抗拓跋珪。对此拓跋珪采取了拉拢政策,他主动拉拢河北最大的两个家族张家和崔家,在这两个家族的支持下,他很快稳定了在北方汉地的统治。但和他的祖父一样,这时候拓跋鲜卑内部反对汉化的暴动再次发生了,公元397年,拓跋珪的堂兄拓跋顺以拓跋珪破坏祖制为名,在云中发动了叛乱,虽然被镇压,但鲜卑贵族的暴动,依然此起彼伏。就连拓跋珪本人,也没有避免祖父的悲剧,晚年的拓跋珪,因为他的几个兄弟连续反对他,精神陷入苦闷,甚至一度不得不以“寒食散”来排解精神上的痛苦,以至于精神失常。而反对却不因他的苦闷而停止,公元409年,拓跋珪的儿子拓跋绍发动谋反,将拓跋珪杀死,北魏一下子走到了一个历史的拐点上。关键时刻,拓跋珪的太子拓跋嗣,在汉化派的支持下打败了拓跋绍,最终重新夺回了政权。北魏,也就避开了这个历史的暗礁。
【四】
北魏统一北方,是后来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的。这之前的拓跋嗣,是个守成之主,他在位的时候,做得最多的就是修筑北方长城,发展农业,优礼士大夫。尤其为了避免前人的悲剧,他的儿子拓跋焘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接受了正宗的汉族教育,聘请汉族大儒为他上课,他真心希望自己能够教育出一个能够一统北方的英主。最终他做到了,不过结果,或许出乎他的意料,他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个仁君,而是一个五胡十六国末年最恐怖的战争魔兽。
拓跋嗣过世于公元423年,他也是拓跋鲜卑历史上之前少有的可以“善终”的帝王,之后13岁的拓跋焘继承帝位,本来他并不为父亲所喜,是因为以崔浩为首的一批汉臣力挺,才终保住了“继承人”资格。少年时代的拓跋焘聪明英武,文武双全,对北魏朝廷的汉族文臣也礼敬有加,因为拓跋焘的母亲是汉人,这也使汉臣们对他大为认同,认定其将来是做明君的好材料,从此悉心培养。至于希望其将来登基后大行汉化,尊儒尚孔,引导鲜卑民族融入汉族文明的愿望,那自是不言而喻的。
可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他们培养出的,非但不是文质彬彬的好青年,却是黄河以北最凶猛的战争怪兽。估计,他们连悔青肠子的时间都没有——后来全被拓跋焘干掉了。
五胡十六国猛兽不少,拓跋焘成就最高,原因不在于他勇猛,而是他智商最高,所以,他完成了之前猛人猛兽们都没做完的事情——终结五胡十六国时代。
第一步,就是先拿北方柔然开刀。
柔然盘踞漠北,多年来骚扰北方边境,五胡十六国,鲜卑匈奴多少代帝王,全拿这支草原天骄没法子。14岁的拓跋焘却不信邪,铁了心要和柔然开战,消息传出来就炸了锅,除了大臣崔浩外,朝臣们都说不行,原因很简单,第一是让人家打怕了,第二是倾国之力北征,南方各国打进来咋办?
拓跋焘却下了决心:柔然不除,后方难平,统一北方就无从谈起。再说,咱鲜卑铁骑也是从草原上下来的,怕他个鸟。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鲜卑五路大军齐发,柔然也齐集举国精锐,两家在草原上杀得昏天黑地,最危险的时刻,拓跋焘中军陷入柔然人重围,拓跋焘毫无惧色,身先士卒冲上去猛砍,直杀得敌人血流成河,柔然可汗吓得拔马狂逃,几十万柔然精锐全线崩盘。经此一战,肆虐中国北方数十年的柔然民族实力大损,从此一蹶不振。14岁的拓跋焘纵马草原,用血淋淋的马刀昭示天下:我,才是北方的真正主人。
不知道柔然是谁?不要紧,东欧历史上有个部落叫阿瓦尔,在公元六七世纪,他们横行欧洲草原,战无不胜,几乎灭掉了西方最强大的东罗马帝国。他们,就是柔然人的后代,被北魏击败后西迁到那里的,却把欧洲一干“历史强国”修理个稀里哗啦,蒙古高原,真是自古多人才啊。
14岁的拓跋焘,在四面环邻强敌的情形下,敢和这等对手先开战并打赢,真有胆!
柔然歇菜了,盘踞关西的匈奴赫连夏国也做了下酒菜,匈奴人很有自知之明,见拓跋焘来攻,赶快来了个坚壁清野,知道你强悍,不出来和你打还不行吗?拓跋焘鬼,先派老弱病残在夏国重镇统万城前示弱,匈奴人脑袋发热追了出来,鲜卑精兵从山谷里齐杀出,砍瓜切菜般把匈奴人收拾了干净。这一战,拓跋焘继续发扬猛兽作风,带头上去砍人,被人家一箭射倒,差点“为国捐躯”,拓跋焘不愧为猛兽,眼皮不眨巴一下,忍着伤继续冲锋,匈奴人傻了,这是什么怪物啊!接下来事情就好办了,敌人崩溃,破城,全歼,尽收关中地。
接着,拓跋焘连血都不带擦一下,掉转刀锋,再击柔然,经过两轮毁灭性打击,柔然终于把眼泪一抹,西逃!柔然部落陆陆续续向西方遥远的土地迁移,从此再难对中原形成威胁,当然,罗马人倒霉了(这是后话)。
拓跋焘马不停蹄,接着又拿另两个北方大国——汉人冯弘的北燕与匈奴人沮渠牧健的北凉开刀。此时北方,几位猛人败的败,死的死,剩下的全是些小鱼小虾的角色,谁能挡住鲜卑精兵呢?北燕玩完了,北凉崩溃了,然后是卢水胡人盖吴和西域焉耆。至公元450年,拓跋焘少年起兵,经过27年南征北讨,终奠定了一个一统北方,拥有今天辽东、中原、陕甘青海甚至西域东部的庞大帝国——北魏,也鼎定了南北朝百年对峙的大格局。这份功业,在五胡十六国纷乱争霸的舞台上,前无古人。
做到这一切,只因一个原因——军事天才!
拓跋焘用兵,怎一个“猛”字了得,每次打仗都第一个上去砍人,他的部将,也被他训练得勇猛好杀,强悍无人匹敌。更重要的是,拓跋焘自小受汉儒教育长大,宽仁孝友一样没学着,汉家兵书的奇谋韬略却烂熟于心,运用自如。这样有勇有谋的统帅,谁人能胜!这样的猛兽,说他是插了翅膀的老虎都不够,活脱脱一条西方神话里攻无不克的喷火巨龙。
现在只剩下一个对手:刘宋。
这也是他最想战胜的对手,不仅因为那份一统天下的荣光,更因为他的祖父在汉军面前蒙受了战败的耻辱!这笔烂帐,自然要留给自己来清算。
他知道这个对手厉害,刘裕的赫赫武功摆着呢,他也知道刘宋此时正处于“元嘉盛世”的顶点,可几十年承平,你们似乎已忘记了战争,能挡住我的百战雄狮么?
可这次,他却栽了大跟斗!
南征!拓跋焘大发兽威,率50万大军直杀入南朝境内,这样的情节和他之前的无数次战斗颇为相似,似乎,又是要重演攻城掠地,屠灭敌国的历史了。
可这次真不一样,过了长江,拓跋焘惊讶地发现,高歌猛进的鲜卑大军,仿佛被无数条绳索缠住,走不动了。
抵抗,到处都在抵抗,江南百姓凡是扛得动枪的,家家户户出来和鲜卑人玩命。游击队和正规军来回地招呼,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在一个叫盱眙的小城面前,强悍的鲜卑大军终于停下了冲锋的脚步,这个小城用顽强的抗争给了拓跋焘以沉重的打击,历经数十天惨烈的攻防战却巍然不动!精疲力尽的拓跋焘终于崩溃了,他无力地倒在龙辇上,虚弱地发布了撤退的命令!
盱眙,这座拓跋焘一生唯一未打下的城池,以光荣的名义,永留史册!
千不怪,万不怪,只怪拓跋焘太禽兽!
拓跋焘此人,兵法韬略了得,治国理政也是猛兽一个。他滥用暴政,压迫汉人,屠杀北方汉族文臣,连功勋卓著的崔浩等恩师们也整族屠杀,攻城掠地肆行杀戮,中国北方在他统治的那些年人口锐减,民族矛盾空前激化,黄河流域汉人的反抗四起。及至他南征时,北魏大军所过之处,赤地千里,白骨丛生,他24岁的儿子,竟然被活活吓死。这般的暴虐,与他统兵的勇猛一样,世所罕见,说是猛兽,真是恰如其分。照他这样搞下去,一统北方的鲜卑帝国,怕是要重复二世而亡的老路了。
公元452年,暴虐的拓跋焘被身边太监杀死,这场意外宣告了一位著名统帅的死亡,却救了北魏帝国的命。
继拓跋焘而立的魏文成帝,是位宽厚仁慈的守成君主,他缓和民族矛盾,与民休息,安边持重,终于守住了祖父打下的基业。北魏,终于以其稳固的统治,拉开了南北朝争锋的大幕。鲜卑民族,也从此以汉化的方式,伴随之后历代北魏君主政策性的改革,渐渐融合到汉民族澎湃不息的血液中。
拓跋焘纵然禽兽,却是这一伟大过程的奠基者,历史会永远记住他,因他暴虐的恶名和不朽的武功。
第十一章 被传说的“潜伏”崔浩
在北魏早期走向“汉化”的历程里,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历仕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三朝的汉族士大夫崔浩,在北魏汉化关键过程里,他和拓跋鲜卑早期的帝王们一样,最终成为了一个悲壮的殉道者。
关于他的身份,至今还有一种争论:潜伏!相当多的史家信誓旦旦地认为,这位学问渊博、身份高贵的大臣,其真实身份是南朝汉族政权派入北魏政权的奸细。对于一个对北魏忠心耿耿的名臣来说,这样的评价显然令人啼笑皆非。但细观此人的一生,这类的评价,也显得有一些“道理”。
崔浩,字伯渊,河北清河人,虽然他是否是卧底的说法,经常被人争论,但他的另一个身份却是无可争论的: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无论他是不是卧底,对于北魏的发展壮大,身为三朝元老的他,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崔浩的出身很高贵,他的家族河北崔家,世代都是高官显贵,是当时出名的士族大家,与当时河北另一个大家族卢家也是儿女亲家。他的先祖崔林,三国的时候为曹操做过高官;他的曾祖父崔悦,在羯族后赵政权里做过司空;他的祖父崔潜,在后燕做过侍郎;父亲崔弘,到了北魏的时候受封白马公。在世家大族当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中国北方,像崔浩这样的家族,素来都是稍微有政治头脑的政权,无论汉胡,都争相拉拢的香饽饽。
到了崔浩这一代,更加青出于蓝胜于蓝。崔浩的父亲崔弘,本身就是以学问著称,年轻的时候号称冀州神童,崔浩更厉害,不但博闻强识,而且博学多才,对儒家以及佛家的典籍都有研究,科学造诣也很深,从年轻的时候就是公认的通才。20岁的时候,崔浩就成了著作郎,也就是北魏皇帝的私人秘书。那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位时期,崔浩以一手漂亮的书法,得到了拓跋珪的赏识,当时拓跋珪大部分的诏书,都是由崔浩执笔的,皇帝的私人秘书,在今天看来是个让人羡慕的工作,但放在拓跋珪时代,却是一个人人都要躲的工作。崔浩给拓跋珪做秘书的时候,正好是拓跋珪人生的晚期,当时连续发生贵族叛乱,3个从小情同手足的堂兄,都因为反叛自己而死,这一切对拓跋珪的刺激是非常大的。这位一生文治武功良可称道的英雄,在晚年却变得精神分裂,不但喜怒无常,还喜欢“磕药”,服用一种叫“寒食散”的毒品。每次嗑药的时候,还经常借故杀人,那时候他身边的官员甚至太监宫女,经常莫名其妙地就被他干掉了,所以每当拓跋珪嗑药的时候,别人都是能躲就躲,唯独崔浩不躲,不但不躲,还主动侍奉在拓跋珪的身旁,鞍前马后非常殷勤。但不躲不意味着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公元409年,拓跋珪的儿子拓跋绍发动政变,杀死了拓跋珪,并且逼迫满朝文武向他效忠,崔浩既不反对,也不配合,和父亲崔弘一起装病在家,这场政变持续了没多久,就因为太子拓跋嗣的反攻倒算而失败了。事后拓跋嗣即位,即历史上的北魏明元帝。崔浩虽然在这次政变中失语,但因为他侍奉父亲时候的忠孝行为,外加拓跋嗣本人,也是一个汉化比较深的帝王,因此对崔浩非常敬重,拓跋嗣即位后,册封崔浩为“博士祭酒”,即皇帝的私人家庭教师。拓跋嗣经常利用各种机会,让崔浩为自己讲学,拓跋嗣虽然对汉文化很有兴趣,但是他认字不多,所以学问渊博的崔浩,这下有了用武之地。趁着给拓跋嗣讲学的机会,崔浩建议拓跋嗣调整内外政策,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尽可能地爱惜民力,不要贸然发动战争,在他的劝说下,拓跋嗣开始改变拓跋珪时代四处扩张的政策,并且把北魏的均田制推广到全国。北魏统治区内的政局,因此而稳定下来,这几年对北魏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拓跋珪虽然一生建树颇多,但是长期的征战,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国家经济贫困,拓跋嗣在即位早期,也想过乘胜追击,继续扩张地盘,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北魏很可能走上五胡十六国时代诸多政权因为穷兵黩武而亡国的老路了。
这时候的北魏,面临的问题远比想象中的多,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的疲敝,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北魏的地盘,当时主要包括山西、河北这些地区,长期以来的战争,造成了当地的贫困,虽然有屯田等各项政策,但是都是对长远有利,很难解决眼前的问题。偏偏这个时候,老天爷也和北魏作对,公元414年至415年,中国北方发生了大面积自然灾害,尤其是在中国河北、山西地区,可以说赤地千里。这种情况引起了北魏朝廷的恐慌,本身北魏建国早期,在是否转化为农耕定居问题上,北魏鲜卑贵族的反对声音就颇大,这下又一次老调重弹,但当时是否农耕定居是其次的,关键是怎么度过此时的灾荒。当时北魏的灾荒已经严重到连国都的粮食都很少了,这时候主流的观点,就是迁都,将国都迁移到储粮充足的河北邺城地区。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不但当时把持大权的鲜卑贵族纷纷赞同,许多汉族士大夫也表示赞成,在满朝的赞同声音中,唯独崔浩唱反调,他只反问了一句话:今年平城闹灾,我们可以迁都到邺城,那么明年邺城闹灾,我们又可以迁都到哪里去呢?一句话,就把北魏的官员们驳得哑口无言,甚至北魏明元帝本人也深以为然。当然崔浩反问,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他马上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把都城最穷的农户,分配到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