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丝绸危机的原因,看看这时期的中国历史就明白了。
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时代,我们说过,丝绸之路并没有因为中原的战乱而受到影响,相反一直延续着繁荣,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前提就是,连接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地区,没有遭到中国战争的影响。到了这一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早期在西汉时期,中国丝绸的主要供货方,是来自于中国的关中平原以及山东地区。五胡十六国爆发战乱后,中国虽然陷入了内战,但是由于大量的汉人逃离中原,定居在河西走廊,相继在当地建立了汉人政权,所以连接丝绸之路的主干道,长期以来并没有因为战乱而瘫痪。相反,丝绸贸易成为了西凉汉人政权收入的重要来源,即使是在后来北方几次短暂统一后,西北的丝绸贸易也一直非常繁荣。后来北魏统一北方,作为北方的国家政权,他们直接承接了丝绸之路。北魏对于丝绸贸易非常重视,从魏太武帝拓跋焘开始,北魏甚至出台了贸易禁令,只允许丝绸成品出口,而不允许蚕丝出口,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外国人学会养蚕织布,因此影响我们的丝绸收益。与此同时,南北朝时代,也是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时期,江南的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了。刘宋时代,开国皇帝刘裕平定了四川,恢复了汉族政权在四川的统治,因此,当时河西走廊与四川之间的贸易通道也打开了,江南地带的丝绸也可以输入到西方。这时候,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波斯国经常通过海路与中国贸易,著名的法显西行,也是通过海路回国的。所以虽然魏晋南北朝中国长期陷入战乱中,但是对世界丝绸市场的供应,中国的货源一直是稳定的。
但是在公元538年前后,事情却起了变化,变化的原因就是北魏衰败以及中国北方的分裂。
北魏的末年,北方先有六镇起义,后有葛荣起义,然后是北魏朝廷被架空,最后分裂成了东西魏国两个政权,政局的动荡,让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发生了变化。北方方面,割据北方西部的,是宇文泰的西魏政权,由于常年战乱,西魏所管辖的中国关中平原以及河西走廊地区,早就陷入了贫困,特别是柔然对于河西走廊的侵扰,让这条传统的商业道路走不通了。而且就是走通了也没有用,当时的西魏经济困难,人口锐减,农业尚且不能保证,工商业遭到的打击也就更沉重,那时候的西魏为了恢复生产,甚至把许多州县合并掉。因为当时西魏境内州县的人口减少太厉害了,比如西魏的重镇歧州,原来有10万多人,到了宇文泰建立政权的早期,竟然锐减到了5000多人,宇文泰还称赞这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足见当时西魏经济困顿之深。作为直接连接丝绸之路的国家,西魏政权的这种局面,对整个丝绸之路的贸易都影响很大。
与西魏相邻的东魏,早期受到战争的破坏比较轻,可问题在于,东魏和西魏长期战争,两个国家的边境常年隔绝,东魏的手工业品是很难运输到西魏,并且通过西魏来出口的。这样一来,原来丝绸之路的主要供货地——中国北方地区,也就基本歇菜了。
当时中国南方的梁朝政权还算繁华,但是梁朝也有梁朝的问题。梁朝和丝绸之路的连接,主要是通过河西走廊,这时候的河西走廊,控制在新崛起的吐谷浑手中,而这时期的吐谷浑,又是西魏政权的铁杆,配合西魏对梁朝进攻,可以说是“敌国”。所以,梁朝的丝绸,一般是很难通过河西走廊输出。梁朝的外贸,在当时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早在东吴孙权时期,江南地区与西方国家的海路贸易就打开了,三国时期就有波斯商人在建康居住,到了梁朝时期,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海路贸易,也到了一个非常繁华的时代。可以说,在公元537年左右,这也是中国丝绸输出西方“最靠谱”的一条路线,即从中国通过海路到达波斯,再由波斯转运到西方。从上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因为中国政局的这些变故,这时期的中国,输出到西方的丝绸,比起正常的年景下降了三分之一不止。外加那个时代,造船技术有限,即使是与中国长期贸易的波斯商人,他们造船的能力也不足,主要是租赁中国的海船。众所周知的是,在当时梁朝与北方政权对峙的局面下,好一点的船只早就编入了军队,用于对北方政权的作战,如在公元537年,梁武帝萧衍大规模地征发沿海民船编入军队,扩充军力,雄心勃勃准备北伐。这不仅是对沿海老百姓的掠夺,更是对中国海上贸易的一次沉重打击,能够用于商业的船只因此大大减少,如上种种因素,中国丝绸在西方市场价格暴涨,也就不奇怪了。
在当时的中国政局下,丝绸出口的减少,对于中国来说还是小事,反正我们是以农业为主的,区区几个丝绸贸易的钱,在政府税收里算不上重点,大不了是少了点零花钱。但是对于西方来说,丝绸出口量的减少,对他们却是毁灭性的打击,就好比今天日本一天不进口石油,就很可能使整个国民经济的瘫痪,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欧洲人也要想办法,按照西方人的一贯本性,他们的主要办法就是打仗,其中的主角,就是此时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
这位查士丁尼,对中国人来说很陌生,但是在整个西方世界,这都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皇帝。在查理大帝横空出世以前,他是西方最牛的皇帝,一是这时期的东罗马帝国国力强大,二是他个人赫赫武功了得,他在位40年,向西征服了意大利,占有了北非帝国,向北打败了日耳曼帝国,向东最终击败了波斯帝国,可以说罗马帝国最顶峰时期的疆域,几乎全在他的手里恢复了。东罗马帝国也是丝绸贸易的重要中间商,他们常年以来通过从波斯进口中国丝绸,经过加工后转卖西方,谋取了大量利润,丝绸的涨价,以及输入量的减少,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东罗马。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查士丁尼,正在雄心勃勃意图扩张领土,要扩张领土就要组建强大的军队,要强大的军队,就要有钱,要钱,就要打丝绸贸易的主意,要丝绸……没有!
为什么没有丝绸,那时候的西方人理解能力有限,当时西方人认为,丝绸输入量的减少,主要是因为常年和他们做丝绸贸易的波斯人搞鬼。他们认为这是由于波斯人漫天要价,盘剥西方人,所以查士丁尼就想:为什么丝绸贸易一定要通过波斯呢,难道我就不能征服波斯,直接获得对丝绸贸易的垄断权吗?穷急生疯的查士丁尼,因此做出了发动对波斯的战争的决定。
其实在发动对波斯的战争之前,查士丁尼也曾经尝试过绕开波斯,主动和中国建立联系,他先是组建了商队,企图从波斯偷渡到中国,但被波斯人抓住后砍了。盛怒之下的查士丁尼,随即决定对波斯用兵。有的说法是,查士丁尼不但想征服波斯,更想征服中国,这个说法广泛记录于西方的一些野史里,不过以这位查士丁尼一生开疆拓土的表现看,身为战争狂人的他,就是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但是从当时的力量对比看,他如果真有这种想法,可以说是自不量力。如果他真的击败了波斯,并且一路东进,即使抛开劳师袭远这类的兵家大忌,就纯粹以军事力量对比看,和他交手的波斯,东面是已经灭亡了贵霜帝国的白匈奴,这白匈奴又是什么人呢?就是中国春秋战国历史上的“滑国”。在被秦国灭亡后,余部逃到了西域,一度是汉朝“西域都护”治下的诸侯,南北朝时期,还是柔然民族的附庸,柔然被北魏痛打的时候,白匈奴也殃及池鱼,被北魏打得稀里哗啦。然后他们西迁到中亚,这一迁就时来运转,就像之前的大月氏一样,之前在中国排不上号的他们,把强大的贵霜帝国以及波斯帝国都打得稀里哗啦。横向对比看看,连波斯人都搞不定的查士丁尼,比起此时作战水准最高的中国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但是这些查士丁尼是不可能知道的,事实是他果然连波斯都搞不定。公元540年,查士丁尼大举进犯波斯,结果和波斯互有胜负,双方谁都不能彻底击败谁。战局转入了相持,而因为中国丝绸价格的持续走高,以及西方经济危机的加剧,查士丁尼最后实在无法坚持打仗了。尤其是东罗马帝国西面的泰尔、佩鲁特等城市,本身就是靠着加工丝绸业为生的,一打仗,丝绸贸易干脆瘫痪了,老百姓没饭吃,纷纷起来造反。查士丁尼再也无法支撑了,在大臣们的劝说下,他不得不接受了波斯苛刻的停战条件,按照波斯人制定的价格进口丝绸,在这些年里,波斯人趁火打劫,大肆抬高丝绸价格,给整个西方的经济都带来了沉重打击。
查士丁尼虽然人比较疯狂,但作为欧洲历史上的著名君王,他还是很有头脑的,至少很懂自力更生的原则,不就是买不到丝绸吗,我自己造还不行。可是当时全欧洲都没人会造丝绸,查士丁尼想到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开始面向整个东罗马帝国乃至周边国家悬赏,征募会造丝绸的人才,一直到了公元543年,有两个来自印度的和尚求见,这是两个曾经去过中国的和尚,他们承诺,只要查士丁尼肯出钱,他们愿意去中国偷学造丝绸的办法。然后,他们在查士丁尼的资助下来到了梁朝,这时候正是梁武帝大肆崇佛的时期,对僧侣非常尊崇,两个印度和尚一面传教,一面学习纺织,并且用竹竿偷藏了蚕种带出了中国。他们回到东罗马的时间,是公元552年,这是一个对西方人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年头。从此开始,丝绸不再是中国的专利,西方人学会了养蚕。东罗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从此一度成为了欧洲的纺织中心。后来,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君士坦丁堡的一些纺织工匠被带到了意大利,意大利也就因此成了西欧的纺织中心。
中国丝绸纺织的西传,是促进整个西方文明的大事,不过中国对于世界丝绸业的垄断地位,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因为欧洲人虽然学会了纺织,但是无论纺织技术还是丝绸质量,依然远远不能和中国人相比。事实上,欧洲本土制造的丝绸,只能满足中层老百姓,贵族们的丝绸,还是只认中国产品。但是梁武帝萧衍或许想不到,他的一个爱好,竟然会改变整个西方的经济历史,促成了东罗马帝国的崛起和西方纺织业的大兴,这只能说是“蝴蝶效应”了。
第十四章 柔然民族的辉煌与没落
从公元294年匈奴反叛开始,中国就进入了著名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在西晋王朝残暴的门阀统治下,内迁的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起义,在长江以北的中原汉地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代表正统的“晋朝”被迫迁移到了长江以南。这之后,先是北方“五胡”政权轮流坐庄,这个灭亡那个又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唱到最后,由“五胡”中的鲜卑拓跋政权,最终建立北魏,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南方的“正统”晋朝,则相继被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取代,这段南北并立的时代,即历史上的南北朝。从最初的“五胡十六国”到“南北对峙”,再到最后由隋朝混同南北,统一华夏,这段历史的演进,恰恰印证了“分久必合”的规律。
这段“分久必合”的历史演进中,有一个历史盲点,长期以来为人所忽视。中国分裂时代,既然是以内迁的少数民族起义为开始的,那么当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纷纷逐鹿中原的时候,他们原本的栖息地——北方蒙古草原,又是由谁来统治呢?难道成了一片“真空”了吗?当然不是,当匈奴、鲜卑等原本的草原骄子纷纷南下,争夺中原的统治权时,广袤的蒙古草原上,有另一个民族拔地而起。无论中原地带由谁坐庄,他们始终是以一个统一的游牧民族政权的身份,与中原农业区继续对峙,延续着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文明的和战剧本,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这个政权比先前的匈奴还要强大,一次次给逐鹿中原的枭雄们以沉重的打击。在北方游牧民族的花名册上,这个如今知名度不高的政权,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却有一个极其响亮的名字——柔然。
中国历史资料里,柔然民族并不被重视,然而在西方人的记录中,柔然民族,是一个足够比肩成吉思汗的民族,他们在后来西迁欧洲,一路势如破竹,无论东欧还是西欧,都被他们打得落花流水,他们在欧洲建立了一个著名的政权——阿瓦尔政权。阿瓦尔骑兵的赫赫武功,是整个欧洲历史里重要的一环,欧洲人在记录的时候,经常补充一句:阿瓦尔人,来自遥远的中国。
那么,这个起于中国北方大草原,一度横行漠北的柔然民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模样呢?他们是如何强大起来的,最后又为什么销声匿迹了呢?
【一】
在中国历史的记录中,柔然有很多的名字。比如在北魏的史料里,他们曾经被称为“鬼方”、“凶奴”、“如如”等等,名字很多,身份却只有一个。五胡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政权北面最大的威胁。
柔然的起源,直到今天说法颇多。和柔然同时代的北魏名臣崔浩,认为柔然是当年鲜卑部落崛起时代的一支,和鲜卑人源出同宗,但是这个说法,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大部分史家的赞同。唐朝历史学家杜游认为,柔然是当年东胡的一支,也就是早年被匈奴奴役的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历史书里,则把柔然说成是匈奴的“别种”,即匈奴政权中滞留在漠北的一支。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民族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是属于老资格的,历史非常悠久。当然,五胡十六国之前,他们只是草原的小角色,无论是匈奴、鲜卑、乌丸,都是拿他们当小跟班的。
柔然民族的崛起,是在五胡十六国战乱爆发之后,那场中原地区的大动乱,给了长期以来蛰伏的柔然民族,前所未有的崛起良机。大量的少数民族政权南下中原,北方草原一下子成了“山中无老虎”。而且这时候的柔然,也不再是弱小的“猴子”,就是在中原“五胡十六国”打成一锅粥的时候,一直默默无闻的柔然民族中出现了一个杰出的领袖——木骨闾。在柔然后人的眼中,甚至在现在居住于欧洲的阿瓦尔人眼里,木骨闾都是毫无疑问的“柔然之父”。他的起步与发家,与当时同时崛起的鲜卑拓跋家族,大有渊源。他在一次战斗中被鲜卑拓跋部俘虏,然后整整做了7年的奴隶。当时的鲜卑拓跋家族,是鲜卑民族中实力弱小的一支,那时候在中原争霸的鲜卑人,主要还是著名的“慕容鲜卑”部。之后的7年里,木骨闾生活在拓跋部,忍辱负重学习鲜卑民族先进的战争经验,终于找准机会成功脱逃。面对拓跋鲜卑的追杀,木骨闾聪明的集合部下,躲藏进了北方草原的大山之中,和擅长骑射的拓跋鲜卑打起了游击战,并且最终成功生存下来。那时候的木骨闾,面临的局势可以说特别凶险。当时他的部下只有几百人,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可能,但大难不死的结果,就是后福来了。木骨闾率领数百部下,在阴山山脉坚持打游击,并且不断地招抚部众。那个时代,北方草原也为大量游牧民族内迁,原来的实力平衡被打破,整个草原战乱不断,先后有不少民族纷纷逃到阴山地区避难。当时的阴山地区虽然苦寒,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成为许多民族避难的首选,木骨闾也就趁机招募各族,在当地扎下了根。表面上,他是投靠了当地最大的鹘突部落,但事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