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经济史的趣味-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瞬桓依赐蹲省<蜓灾�1929年大恐慌期间,德国的问题比美国严重多了。外资眼见情况不妙,自然抽身离开,失业人数暴增,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较差,打击更大。
先不谈这些焦头烂额的麻烦,以下把焦点聚在失业问题上,因为这是引爆社会与政治动荡的关键因素。就失业人口数来说,在19245年间,约从2百万逐渐跌到50万左右,显示战后的经济已逐渐稳定。但从1925下半年起,失业人口急速增加到年低的220万,然后逐渐下降回到1927年中的100万。进入1929年后,就几乎以40度角的走势爬升,到1931年底时高达600万。
这么严重的失业,表示社会即将进入暴动状态。威玛政府试着让各政党结盟,但效果不佳;试着走民主路线,也没有实质帮助。人民对政府已失去耐心,期待强力的领导者让德国站起来。政治强人希特勒提倡国家社会主义(Nationalsozialismus,简称Nazi,音译为纳粹),登高一呼,吸引群众热情跟随。国家社会主义要求,把议会制改为独裁领导制。

希特勒的兴起
希特勒的「抢救失业大作战」,得到热烈的回响。他打出「面包与工作」的口号,让民间有「领袖辗转难眠苦思拯救百姓」的形象。其实新政府刚上任时并无良策,但正好碰上1929年的大恐慌:这是世界性的灾难,不能过度指望政府单手扭转局势。192932年间的大恐慌,给希特勒政府相当长的时间细思对策。1933年8月31日,在纽伦堡的党员大会上,希特勒宣称解决失业问题是头号工作。他们把目标放在中下阶层:1933年3月时,农业部门有23。8万失业人口,1年内急减到6。6万。同一时期,建筑业的失业人口,从49。3万减到10。7万。
还有什么事比填饱肚皮更能得到选票?以下的简单数字,保证了希特勒必定得胜。1933年元月的全国失业人数是501。2万人,7月时减为496万,12月时降到375。8万。1934年元月314。4万,7月269。6万,12月241。2万。换言之,失业人口在24个月内减半,你能不投这位英明的领导一票吗?大海迷航时不需要大舵手吗?
希特勒有什么神效法宝?简言之,在特殊时期用特殊手段,这些都是民主议会做不到的事。(1)冻结薪资,不准上涨,让工商业界能雇用更多人。(2)冻结物价,让民间的收入与储蓄维持购买力。(3)抑制进口,爱用国货,扩大内需。
这几项铁腕(铁血)政策成效显著,希特勒的声望,与失业率的下跌、经济成长的效果同步变化。拼经济才是硬道理,这是古今中外颠仆不破的真理。然而历史也一再告诉我们,人性要在得意与失意时看得最清楚。翻身的人有可敬之处,也更有可怕之处。人民的眼睛,对眼前的事情是雪亮的,对较长期的事情,反而是盲目的。

参考书目
Van Riel; Arthur and Arthur Schram (1993): “Weimar economic decline; Nazi economic recovery; and the stabilization of political dictatorship”;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53(1):71105。

34《绿野仙踪》不是童话故事






《绿野仙踪》(1900)是家喻户晓的美国童话故事,很多人在幼儿园就看过卡通版,成长的过程看过注音版、改写版、全译本、英文原著,更幸运的人还看过戏剧版。近几十年来有人说,这本童书其实是作者包姆(L。 Frank Baum,18561919),透过书中的角色与情节,在表达他的政治体验,以及对政治人物的褒贬。也有人说,包姆是主张「白银自由化运动」的失败者,这本童话故事里所隐藏的,是他对美国废弃白银,走向金本位的不满。有些研究包姆的专家说,从对他生平的理解,上述的解读其实无中生有,那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把自己的研究主题与特殊见解,投射在这本童书上,引人注意而已。

L。 Frank Baum,18561919
这类的说法我有亲身体验。小时候读《西游记》,眼里看到都是妖怪、盘丝洞、铁扇公主这类情节。上大学时重读,才明白有唐代、玄奘、长安、西域这些背景。中年陪儿子重读时,看到的反而是各章回最后几行「有诗为证」,才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吴承恩写这本书的主旨,是在表达他的禅修心得。也有道教界人士认为,《西游记》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内丹术)的丹经。还有各式各样的解读,不信者恒不信。
以下要介绍的诠释,是从美国近代货币史的角度,来理解《绿野仙踪》。或许您会觉得匪夷所思,但我认为相当有说服力。美国的大一经济学教科书,已有人做过初步介绍,提醒学生注意:《绿野仙踪》其实是一本货币史的寓言故事,主要的争论点,是1873年废止白银本位是否明智。
书中的女主角,是大家熟知的多萝西(Dorothy)。她是个没有父母的16岁少女,和叔叔亨利、婶婶爱姆(Em)、小狗嘟嘟(Toto),住在堪萨斯的贫穷农家里。时间是1889年,有一天刮起强烈的龙卷风,把房子、多萝西、嘟嘟吹到一个矮人国里,压死了可恶的东方女巫。多年来她统治着这些矮人,要他们日夜做苦工。没想到从天而降的多萝西,解救了这些受苦受难的人。
有一位从北方来的善良女巫,向多萝西道谢,然后把东方女巫脚上的一双尖头银鞋,取下来送给多萝西。这个奥兹(Oz,这是黄金白银重量单位ounce的缩写)国里,有四个女巫,北方和南方的是好人,东方和西方的是坏人。现在东方女巫死了,只剩下西方的坏女巫。大家都知道,东方女巫把那双银鞋当宝贝,但没有人知道这双鞋有什么法力。
接下来的童话故事,读者大概已回想起来。以下简介原作者的生平,和书中主角所对应的真实人物。包姆在190020年间,总共出版14本奥兹系列童书,都是从第1本《绿野仙踪》衍伸出来的。这本书在1900年推出图文并茂的插图本,一年内就卖了3。5万本,1902年搬上舞台,1939年由米高梅公司拍成电影。一世纪以来已有40多种语文译本,还有无计其数的改写本和舞台演出。米高梅电影为了吸引观众,竟然把那双银鞋(代表银本位),改成漂亮但没有意义的红宝石色,完全破坏原作者最在意的象征意义。
包姆生于纽约州Chittenango地方的富裕家庭(1856),20多岁时写过一出成功的剧本,在百老汇上演。1882年与Maud Gage结婚,她父亲Joslyn是普选运动的领导人物。包姆夫妇后来搬到南达科他(South Dakota)州的Aberdeen城,体验到边区的生活,也听到正在兴起的民粹运动(populist movement)。这是19世纪末,西部农民反对金本位制,主张恢复白银本位的功能,所提出的白银自由化运动。目的是要让任何人,都可拿银子去银行,要求铸成银币使用。他们组成人民党(Populist Party),又称为「白银党」。1896年推举William Bryan(18601925)参选总统,但并未成功。白银自由化失败后,这个党就失去重要性。
话说包姆在南达科他办一份小报Saturday Pioneer,发行几期Western Investor,但都不成功。1890年搬去芝加哥,做过几项不同行业,时常出入芝加哥报界俱乐部,认识一些重要的作家。包姆积极参与白银派,但白银派的总统候选人Bryan在1896年竞选失败。包姆「失业」之后,回到老本行写剧本。第1本童书在1897年出版,但并不成功。1900年的《绿野仙踪》,原本的书名是From Kansas to Fairyland(《从堪萨斯到仙境》),出版后立刻给他带来全国性的知名度。
在这个童话故事中,多萝西代表美国的诚实、善良、勇敢。有人考证说,现实世界里的多萝西,本名是Mary Elizabeth Lease,她是人民党的著名演说者,绰号是「堪萨斯的龙卷风」(Kansas Tornado)。陪伴多萝西的小狗嘟嘟(Toto,和某个知名的卫浴厂牌同名),牠所对应的是禁酒党(Prohibition Party)。这个小党的宗旨,是反对销售、饮用酒精类的饮料,也是白银自由化的支持者。为什么叫Toto?有人说这是Teetotaler(禁酒主义者)的缩写。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1900)
被多萝西和房子压死的东方女巫,是影射美国总统克里夫兰(Grover Cleveland,18371908,担任过两任总统:18859、18937)。为什么把他说成穿银鞋的坏女巫呢?因为克里夫兰在1893年时,带头废止购银法案,主张实行金本位。故事中屡次出现的「黄砖路」(yellow brick road),指涉的是金本位。翡翠城(Emerald City)指的是首都华盛顿。
稻草人是西部农民的化身,朴实呆板,脑子里塞的是稻草。拿着斧头的锡樵夫,代表工人阶级。他原本是个有血有肉的活人,被东方女巫诅咒后才变成这个样子。那只懦弱的狮子,是指涉白银党的总统候选人Bryan,用以表达包姆对他的不满。那个在翡翠城里,搬弄虚实唬人的空心大佬奥兹巫师,影射的是Marcus Alonzo Hanna(18371904)。他是个工业家,在1896年的总统选举中,担任William McKinley(18431901,美国第25任总统,18971901)的重要策士。
介绍过书中的主角,现在回到现实的经济问题:为什么在1890年代,会有「白银党」(主张白银货币化)和「黄金党」(主张金本位)之争?大背景是美国从1860年代末期,到1906年之间的经济衰退与萧条。若以1869年的物价水平为基点(=100),1879年时跌到72,之后几年稍有反弹,但最高也到1882年的80而己。最严重的是18967年间,指数下滑到只剩61,可见萧条的严重性。这也是白银党与黄金党争选总统的那一年。到了1906年指数才升到75。
第2项指标,是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农产品的批发价格指数。1879年跌到56,表示本来可以卖100元的农作物,跌到只剩56元。更糟的是,到了1896年时,指数惨跌到44,农民的困苦不说自明。
第3项指标,是黄金和白银的比价。1869年时,每两黄金可以换到20。7两的白银(价值是20。7比1)。之前在金银复本位时期(也就是黄金和白银都是合法货币时),金银的比价是16比1。20。7比1表示白银大幅贬值,这对西部七个产银州靠银矿维生的人打击很大。这个比值在187090这20年间,降到17。9与19。4之间,表示白银的价值稍微回升。但从1891年起,白银价格大跌,从1891年的20。9比1,跌到1896年的30。8比1。到1902年时更惨(跌到39。6比1),表示靠银矿维生的西部居民,购买力急剧下跌。过去持有白银当作储蓄的,这些银子贬值一半以上。西部居民因而更痛恨,那些主张跟随世界潮流采取金本位的「黄金派」。
伴随而来的是超高失业率:1890年时只有4%,1893年竟然高达11。7%,1894年更高(18。4%),1898年跌到12。4%,1899年才好转到6。5%以下。从货币发行量的角度来看,18691906年间的数字,表面上看来一直稳定增加,但若细看「强力货币」(Highpowered money=黄金+白银+国库券)的成长速度,就会发现一个大问题:这段时间的经济成长很快,人口和产业都快速增长。简言之,实质所得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强力货币的成长速度。这就像青春期的少年,每年身高体重的增长率,远远超过粮食供应的成长率。所以问题就很清楚了:为什么1869年之后物价会下跌,那是因为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太慢,赶不上整个经济体的成长速度。
换句话说,事情变成「物贱钱贵」:产品虽多但换不到钱,因为货币的供给成长太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怪现象?因为美国在1873年放弃原本的金银复本位,要追随英法德列强的金本位。也就是说,原本有货币价值的白银,现在已不具货币功能,成为和铜铁一样的金属而已。1976年的诺贝尔奖得主Miton Friedman(19122006),写过一篇有名的论文,指责1873年的金本位法案,其实是一项罪恶(“The Crime of 1873”,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年98卷6期)。他一向主张金银复本位较佳:万一金本位出问题时,还有白银当备胎副伞,对经济体系较有保障。
支持白银自由化的「白银派」,主张回复白银的货币功能,论点很简单:美国的黄金存量,还不足以撑起愈来愈庞大的经济体系。为什么硬要把白花花的银子搁在一边当金属,弄得全国的货币严重不足。这就像一位发育中的少年,父母只准他吃肉类,说要多吃高蛋白食物,才会显得高贵,才能和富裕的邻居相比。但这个家庭其实还不够富有,肉类的供应量不够让少年饱足。不论是认知错误或心态奇怪,竟然不准吃家中存量非常丰裕的米饭小麦。
白银派认为,只要让产量丰富、价格低廉的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不就皆大欢喜?在这种压力下,1890年7月14日国会通过购银法案,规定财政部每个月要收购450万盎司的白银,这是白银派的大胜利。但以美国当时的财力,根本买不了这么多白银;,撑到1893年11月,就废止这项购银法案。白银派败下阵来,黄金派又抬头成为主流。这两派之间从1873年之后的互斗,到了1896年的总统选举才划下句点:白银派的候选人Bryan败选,黄金派的McKinley当选第25任总统。美国的金本位从此确立,直到1934年。
1896年白银派败选后,包姆把这股激情与过程,转化隐藏在《绿野仙踪》的人物里。这些内容读者都很熟悉,现在只需提出一个关键性的结尾。多萝西和稻草人、锡樵夫这些朋友走完旅途后,她要怎么返回堪萨斯农场的叔叔家?「这双银鞋有奇妙的魔力,只要把鞋跟靠在一起敲三下,就可以命令鞋子带妳到任何地方。」多萝西抱起小狗嘟嘟,向大家道别,敲打鞋跟三次,要银鞋带她们回到爱姆婶婶家中。呼啸一声,她就腾空起来,只觉得两耳都是风声,之后就发现已经坐在堪萨斯大草原上叔叔新盖的房子前面。多萝西的脚上只穿着袜子,「那双银鞋一定是在空中掉落了,也许掉失在沙漠里,再也找不到了。」
包姆原本力挺白银自由化,寄望银子会产生惊人的魔力。经过一趟奇异之旅后,女主角带着小狗又回到了原点,那双法力无边的银鞋「再也找不到了」。

参考书目
Baum; L。 Frank (1900):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Chicago: George Hill。 陆善仪(1996)译《绿野仙踪》,台北:联经。
Rockoff; Hugh (1990): “The ‘Wizard of Oz’ as a moary allego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4):73960
原刊于《历史月刊》2009年10月261期

35显微镜与望远镜:
英国的长期经济统计告诉我们哪些新见解?






我们生活在日历时间内,时常用1年、3年、5年来判断事情。这是显微镜式的眼光,容易见树不见林。如果有很长的连续性统计资料,浓缩在一页的趋势图内,一眼就看清楚千年间的主要变化,那该有多好。这是望远镜式的眼光,容易见林不见树。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拥有最长期的经济统计(12092004)。这8百年的数字,告诉我们几个重要讯息:在1800年之前,经济进步非常缓慢,甚至是停滞性的;1800年之后,所得几乎以80度角爬升,终于脱离马尔萨斯陷阱,进入富裕的工业社会。

Gregory Clark
它同时也告诉我们:(1)今日还有许多国家,没能逃脱马尔萨斯陷阱;(2)其它先进国家如法德美日,不可能在180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