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经济史的趣味-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氖拢换嵩谡降募吐祭锍鱿帧@罱淌谠擞谩渡蕉坪铀志燃帽ǜ媸椤纺冢窃�1935年9至12月间的10;296人死亡名单,输入计算机之后,得到几项主要观察。
一、07岁的男女孩死亡比例,女性明显地较高(表2)。二、020岁的男女人口比例高达188%,正常状态应该是105%110%之间(表4)。三、07岁的人口,占总样本数的13。7%,远小于同时期在中国其它地区的孩童人口比例(约25%29%),显示有杀婴的倾向(表5)。四、表7与表10的数字显示,婴儿早夭(或杀幼婴)的母亲,年龄层集中在2024岁:因为她们还很有生育力,在逃难时期较不倾向保留幼儿(尤其是女婴)。五、1935年黄河大水时,25岁的人口死亡率高达60。6%,而1943年孟加拉国饥荒时只有9。2%。孟加拉国的高死亡年龄层,集中在2026岁人口,表示真正是因饥饿而死。1935年大水时,山东省主席韩复渠全力救济难民营,并没有饿死的问题,但却有高达60。6%的婴儿死亡率,间接显示中国历史上的杀婴习俗没有间断,其中女婴的反常高死亡率,更让人感觉到杀女婴的倾向。
我对这篇论文的印象深刻,所以摘述其中要点当作书评的引子,接下来综述《华北饥荒》的架构与问题的面向。全书分十二章,大要如下:第一章解说华北的「天、地、人」背景,说明海河体系与海河盆地的气候史、水旱灾纪录(表1。2)、农业区域分布、降雨量。简言之,是自然与地理环境的综述。第二章说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在直隶地区的主要治河工程纪录,与所花费的巨额银两(表2。1)。本章的地图2。1(《华北饥荒》页4647),是雍正时期的治河计划图说,充份显示工程的庞大与复杂。第三章分析直隶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粮食,重点放在主要粮食(米、麦、粟、高粱、黑豆、玉米、马铃薯),以及其它农作物(花生、水果、棉花)的生产模式,还有饮食、生活水平、物价的基本分析。
第四章分析主粮(麦、粟、高粱)的长期价格变动、相对价格的变化、季节性的波动。此章用许多表图来呈现,也有些简易的统计分析,是全书最数量化的一章。第五章的内容,已在1999年的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刊登过,分析北京的粮食如何从各地以及用哪些方式供应。换言之,是在说明北京的粮食市场如何运作,碰到社会动荡与缺粮时,如何平息、如何救济饥民。第六章探讨储存谷物的方法及其诸项问题,从古代的仓储制度说起,重点放在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常平仓,以及直隶在17491792年间,常平仓、社仓、义仓的总储存量(表6。1),旁及关外(奉天)与蒙古地区的状况。
第七章论粮食市场价格的整合度,主要内容已在2000年的《经济史学刊》(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发表。本章是全书中运用最多经济概念、最多统计分析的部份,也是我最能为非经济史学界读者解说的地方,稍后详述。第八章讨论清初的饥荒救济问题,包括:饥荒的调查、济粮、济钱、平粜法、蠲免法、难民收容法。之后,以17431744年因旱灾而起的济饥模式为例,说明救济的管道与限度。第九章分析19世纪的济饥个案:1801年的大水、18131814年的旱灾、道光年间的危机与贪腐,以及之后好几次的大型饥荒。整体而言,19世纪的济饥成果,相对于十八世纪反而是退步的。
接下来,第十章谈20世纪上半叶的状况,第11章谈19001949年间的农村危机与经济变迁问题,第12章谈19491990年代(20世纪下半叶),在社会主义下的农业产出、人口增长、19591961年间大跃进时期的大饥荒,以及毛泽东在1963年下定决心「一定要根治海河」(《华北饥荒》页368)。这些都是近代史上耳熟能详的故事。以上是全书12章的梗概。
以下我把重点聚在第七章。2000年9月在《经济史学刊》发表的〈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17381911〉(Lillian Li; “Integr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in North China’s Grain Market; 17381911;”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60(3):66599),内容要比第七章丰富,但基本的证据论点不变。我记得这篇35页的文章,翌年被选为此期刊的年度最佳论文奖。本章分析清中叶至清末期间(17381911),直隶(河北)地区粮食市场的两项重要特征:一、河北省内的米粮市场整合度愈来愈低;二、但河北与奉天(满州)、长江三角洲的米粮市场整合度,却愈来愈高。换言之,直隶粮食市场的整合程度,有个奇怪的特性:内部结构松散化,外部的联系却加强化。
李明珠首先介绍施坚雅(William Skinner)在1960年初期的研究手法,不以行政「省分」为分析的单位,而把全中国分为八大经济区(macroregion),证明各大经济地区各有独特的脉动与韵律。接下来介绍研究粮价问题的代表性人物王业键,对18世纪主要地区的粮价相关性研究;还有Loren Brandt对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粮价分析(〈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页667)。这些研究都是以跨区域(interregional)的粮食市场整合为主题,反而较少注意单一「地区内」(regional and local markets)的地方性粮价整合问题。她对直隶地区粮价研究的结果显示,直隶区内部的米粮市场结构逐渐松散化(整合度下降);相反地,直隶与奉天、长江三角洲之间的市场联系,却逐渐地强化。她认为有三项主因:环境的退化、清廷的衰退、国家的主导(〈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页668)。
直隶是京畿重地,但本地粮食无法支撑人口所需;几世纪以来都靠大运河南粮北运,明清时期每年的运粮量约四百万石。只要各地有余粮,大都会流入直隶,储存起来以预防欠收与饥馑。这造成了直隶米粮市场的双层结构:上层是由国家主导的「军公教」米粮市场,下层则是农村地带的广大民间市场,特点是孤立性较高,商业化程度较低,政府不插手干预。
朝廷为了掌握各地粮食状况,要求各省每月汇报粮产、雨量、米价,所以全国各地县级以上的长期数据相当完整。由于改朝换代与战乱搬迁,某些地区的资料已散失。直隶因地位重要故数据较完整,李教授运用17381911年间17个州府的粮价资料,分析每月麦、粟、高粱的价格变化。若以离散度(coefficient of variation:标准差占平均值的百分比)来表示,直隶的数据显示,麦与粟的市场整合度在1819世纪之间,离散度增大两倍左右,表示直隶区内的粮价的整合度愈来愈差(〈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页674与图2)。作者认为有可能受到洪水、匪乱、盗贼等干扰因素的影响。
接下来作者把这17县依地质、气候、特性分成四组,还是得到类似的结果:各小组之间的麦、粟、高粱价格,整合度还是很低,变异度更大(介于0。282与0。945之间。〈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页677)。于是就挑出直隶区内四个最重要的地方(顺天、保定、天津、大名)来分析,结果还是一样:这四大地方之间的粮价,并没有明确的整合趋势(〈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页678)。
为什么直隶的米粮市场整合度,比预期低很多呢?主要的原因是陆地状况不佳,陆运成本太高。在水运方面缺乏水路网,东西向的运送较方便(因为大江东去),南北向的运送较困难。18世纪时,朝廷曾在直隶中部密集兴建运河体系,方便华南由海道运送到天津的米粮,转运到保定。但到了道光年间,许多运河失修,粮道阻塞造成粮价上涨,各地粮价差异度因而增高。
以1860年代从天津经通州到北京的80英哩陆程为例,英国外交官W。 F。 Mayers 和N。 B。 Dennys 记载他们的走法是:先坐船到通州,然后坐车或骑马13英哩到首都。天津到通州需要四天,还算愉快,若遇到冬天河水结冻(12月至3月),就只能搭车或骑马。通州到北京幸运的话36小时可到,但若碰到下雨,那就要三整天。而这些所谓的路,其实泥泞狭窄到只能容单车通行,实在称不上是马路。
以天津和保定之间运粮的价格为例,若走陆路,每石粮的运费约40分钱,走水路的话约6分钱,相差将近7倍(〈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页6878)。这种不利的状况,一直要等到有铁路之后才有明显的改善。在有铁路之前要怎么办?市场的整合必须透过朝廷强力介入,动员国家机器来调配粮食,因而造成「市场整合度高」的假象。如果碰到水旱灾欠收缺粮,或遇到战争需要大量粮食,那只能从关外调运东北粮食来接济。为什么直隶本区内的粮食整合这么困难,反而和东北的整合却比较容易?作者的答案很简单:一、关外的粮产较丰富,有余粮可外送;二、走海路运送成本较低;三、每年有上千粮商,用八百艘船载运几十万石粮入关图利(〈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页6901)。
李明珠在此文的表5、表6、图5、图6,有明确的统计分析与粮价走势图,证明三件事:一、关内与关外的粮价有同步起伏的倾向,双方的麦价相当同步化,粟价则较有差距;二、直隶与江南粮价同步化的趋势较低;三、所以奉天对直隶米粮市场的影响,明显大于江南的贡献。清中叶之后影响江南粮食北运的一项重要因素,是太平天国战乱时期,运粮体系被破坏了(〈华北粮食市场的整合与离散〉页693)。直隶是华北的首善之区,以上的摘述让我们对华北米粮市场的特性,有了初步的理解。
我觉得本书有三项特色:一、在同一个架构下,显示直隶(河北)地区在16901990这三百年间,天、地、人之间的互动史,这是具体史实铺述的面向。二、把国家、市场、环境这三个角色交杂在一起,做出多面向的长时期分析。把自然环境的变化、农业资源的增减、经济与社会的变迁、朝廷的努力、人民求生的意志,这些复杂的面向结合在一起,跳脱简单的人口vs。粮食(马尔萨斯陷阱)思考模式。三、从「史家的技艺」这个角度来看,作者运用经济学的几何图形解说、计量回归分析、统计相关检定,把她从档案里挖掘出来的数字和史料,做了有机的结合,让数值分析与历史诠释产生巧妙的结合。我希望点出李教授的研究特点,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进而阅读有兴趣的章节。
书背有两位汉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各为此书写了一段推介文字。麻省理工学院(MIT)的Peter Perdue教授说:饥荒是中国史上最重要的题材之一,这是人口与粮食之间永无间断的争斗。李教授从档案史料中,搜寻出非常广泛的数据数据与原始文献,所探讨的时期纵跨了三个世纪之长。历来研究中国饥荒问题的著作,在分析的成熟度上、数据的完整性上、讨论的深邃度上,都比不上这本书。我非常同意这项判断。
这本五百多页的巨着,包含27个表、28个图、16张地图、6张相片、61页注释、24页参考书目,处处显现作者二十年间的心血结晶,这是李明珠教授的传世之作。此书制作印刷非常精美,只是字体稍小,读起来耗眼力。
二十多年前我读邓云特《中国救荒史》(1937)时,一直希望看到较深入的分区个案研究。时间过得很快,李教授这本巨着远远超过我的预期。我一直注意各国的饥荒史研究,爱尔兰、印度、孟加拉国、非洲、芬兰的状况已有许多文献,现在这本《华北饥荒》,终于让国际学界等到企盼已久的中国案例。这本书的分量,更让我感到与有荣焉。
最后要提一件间接相关,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事。目前在科罗拉多大学Boulder校区经济系任教的Carol Shiue,1999年在耶鲁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论文主题是晚清的粮食贸易与储存,指导教授是Timothy Guinnane。这本论文是当年美国经济史学会的年度最佳博士论文奖之一,摘要见:“Grain Trade and Stora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60(2):51115。
她毕业后任教于德州大学Austin校区经济系,2002年她发表一篇论文,分析中国米粮价格运送成本与市场的整合度:“Transport Costs and the Geography of Arbitrag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5):140619。这是中国经济史的题材,首次登上这么重要的经济学期刊。两年后,Shiue发表第二篇重要论文:“Local Granaries and Central Government Disaster Relief: Moral Hazard and Intergovernmental Finance in Eighteenth and NieenthCentury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64(1):10024。2007年,她和在同系任教的丈夫Wolfgang Keller,再度发表重要论文,对比中国和欧洲米粮市场的整合度:“Markets in China and Europe on the Eve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7(4):1189216。29我的用意是要说明:一、李明珠和Carol Shiue这两位女性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做出引人注目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成果。二、Shiue运用经济与计量分析工具,把中国的数字与故事,转化成非常高质量的成果,更是中国经济史研究者应该学习效法的模范。

原刊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8年6月第60期

附录3
中国经济史英文论文参考书目










以下是1949年之前,中国与台湾经济史的英文论文参考书目。这是我的私房阅读清单,并非都是值得推荐的佳作。目的是方便自己查索,顺便提供读者参考,当然有许多好文章没列举到。我用最简单的姓氏与年份排序,没有做题材性的分门别类。中文的经济史单篇论文,请参见《中国经济史研究》(季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季刊)、《经济史》(双月刊,复印非经济史专业期刊的相关论文)。有两套论文选集可以参考:(1)《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选集》上下册,台北:联经(1980,收录中英论文42篇)。(2) Michael Dillon (2008) ed。: Key Papers o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up to 1949; Kent: Global Oriental (48 texts in 2 volumes)。中英文的经济史专书,很容易在图书馆或网络内搜寻到。



Allen Robert (2009):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rural ines in England and the Yangtze Delta; c。 1620  c。 1820;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62(3):52550。
Aly; Hassan and Richard Grabowski (1988): Technical chang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input usage in Taiwanese agricultural growth; Applied Economics; 20(7):88999。
Anderton; Douglas and Richard Barrett (1990): Demographic sea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colonialism in Taiwan; 19061942; Demography; 27(3):397411。
Arrigo; Linda Gail (1986): Land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n China: the Buck survey revisited; Modern China; 12(3):259360。
Ashton; Basil; K。 Hill; A。 Piazza and R。 Zeitz (1984): Famine in China; 195861;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0(4):61345。
Atwell; William (1977): Notes on silver; foreign trade and the late Ming economy; Ch'ingShih Went'i; 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