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临床表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痛目赤,咳嗽阵作,咳痰黄稠,甚或咯血,烦热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机制分析】本证多因郁怒伤肝,气郁化火,或邪热蕴结肝经,上犯于肺所致。
肺主肃降,肝主升发,升降相因,则气机调畅。肝经气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气机上逆,则咳嗽阵作;津为火灼,炼液成痰,故痰黄稠黏;火灼肺络,络损血溢,则为咯血。肝经气火内郁,失于柔顺,则见胸胁灼痛,急躁易怒。火邪上扰,则头晕头胀,面红目赤;热蒸胆气上逆,则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内炽之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肝火灼伤肺金,肺失肃降为主要病机。
②以胸胁灼痛、咳嗽或咯血和实火内炽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有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痛目赤、咳嗽阵作、咳痰黄稠,甚或咯血等肝肺的定性症状。
④有烦热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实火内炽之热象。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局部病变可以通过经脉的传导而波及于别的脏腑,尤其是五脏之间更是如此。脏与脏之间在生理上可以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去认识其相互关系,在病理上,一脏有病可波及他脏,彼此之间可相互影响。因此对内脏病的辨证不能简单地从一脏一腑去认识,应当从脏腑之间广泛联系的整体、宏观角度去分析和判断,才能对复杂的病证有一个准确到位的识别。
讲
第
辨经络病证方法
所谓经络辨证方法是指根据经络循行部位,以及经络络属脏腑的相关生理病理为理论依据,对肢体病证以及内脏病证进行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
经络辨证方法是对脏腑辨证方法、气血津液辨证方法的必要补充。这种辨证方法和气血津液辨证方法是脏腑辨证这一主体思维方法的两翼,使腑腑辨证得以更加充实、完善和广泛应用。
学习和应用经络辨证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熟悉每一经脉的主要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络的相关器官;二是掌握每一经脉与内脏的络属关系;三是对各条经脉所络属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特征能熟练地掌握。由于本节内容的特殊性。所以该节内容不能遵循全书体例。
一、辨手太阴肺经病证
手太阴肺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手太阴肺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手太阴肺经病证以肺经所过之处经气不利症状及肺卫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以及臑、臂前廉痛。
【机制分析】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沿上肢内侧前缘上行,过肘、腕关节,沿前臂桡骨外沿,人大鱼际,出于大指之端,其经气不利,肺失宣降而见肺胀,咳喘之症。经气不利,故有上肢内侧前缘疼痛各症。
本法常用于对肩背痛、感冒、肺胀、咳嗽、喘病等病的辨证。
二、辨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手阳明大肠经脉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手阳明大肠经病证以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症状和所合之肺脏津液不足及大肠传导失职症状为特征,多为热证。
临床表现】齿痛,颈肿,喉痹,目黄,鼻出血,口干,便秘或泄
泻,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机制分析】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示指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过腕、肘,上肩入缺盆,其一支入胸腔下膈,抵下腹部,络肺而属大肠。直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在人中交叉后,止于鼻旁迎香穴。此经有病、经气不利、故有经脉所过的肩前,大指次指痛,齿痛、鼻出血之症。其经络肺属大肠,故有喉痹、便秘、泄泻之症。
三、辨足阳明胃经病证
足阳明胃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足阳明胃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足阳明胃经病证以胃经经脉循行部位症状为特征,多属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以身前较甚,鼻痛,鼻出血,齿痛,口? ,喉痹,颈肿,膝膑肿痛,循乳部、股、伏兔、胫外廉、足面皆痛,足中趾不用等。
【机制分析】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穴,入目内眦,环唇挟
口,沿耳前上前额角。其支下颈入胸下
,属胃络脾,出气街,沿下
肢外侧前缘,下足抵中趾端。所以该经有病可有此症。本法常用于对鼻出血、齿痛、喉痹、中风、温热病等的辨证。
四、辨足太阴脾经病证
足太阴脾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足太阴脾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足太阴脾经病证以足太阴脾经所过之处症状及脾胃功能失常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矢气则快然
如衰;身体皆重,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泻,
瘕,
泄泻,水闭,黄疸,不能卧,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等。
【机制分析】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前缘止行,入腹属脾络胃。因此该经有病,除经脉所过处出现症状外,主要以脾胃失调的症状为其主要诊断依据。
本法常用于胃脘痛、呕吐、泄泻
瘕、黄疸、不寐等病证的辨
证。
五、辨手少阴心经病证
手少阴心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犯手少阴心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手少阴心经病证以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症状为特征,多属热证。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嗌干,心痛,渴而欲饮,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等。
【机制分析】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下络大肠。其直行部分沿上肢内侧后缘尺侧上行,过肘、腕、上小鱼际、出小指端。故其脉病证有上肢内侧、手掌、小指之症,还有心及小肠失常的病证。
本法常用于对心痛、目黄、胁痛等病的辨证。
六、辨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手太阳小肠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手太阳小肠经所表
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手太阳小肠经病证以手太阳小肠经循行部位经气不利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咽痛颌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等。
【机制分析】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外后侧上行,沿上肢外侧后缘,过肘上肩,入缺盆,入胸腔下腹部,络心属小肠,上行部分,过面颊,入目内眦。该经有病以上肢外侧后缘症状为主。
本法常用于对喉痹、耳聋、目黄等病的辨证。
七、辨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足太阳膀胱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足太阳膀胱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足太阳膀胱经病证以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经气不利症状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寒热,鼻塞,头痛,目似脱,项如拔,
【临床表现
背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臑如裂,足小趾不用等。
【机制分析】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头,过头顶后项,夹脊下行,过臀下腘,沿下肢后侧止于小趾外侧至阴穴处。所以该经有病以所过处疼痛、活动受限为主。
本法常用于对头痛、感冒、痹病等病的辨证。
八、辨足少阴肾经病证
足少阴肾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足少阴肾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足少阴肾经病证以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症状及肾阴精不足症状为主要特征,多属虚证、热证。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有血,喝喝而喘,心如悬若饥状,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背、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等。
【机制分析】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外侧,过足心,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过膝股,抵会阴,分别沿腹及腹腔后壁上行,属肾络膀胱。其经气不利,故有如上诸症。
本法常用于对心悸、征忡、咽喉痛、心痛、痿病、厥病、咳喘、消渴等病的辨证。
九、辨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手厥阴心包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手厥阴心包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手厥阴心包经病证以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部位症状及心功能失常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烦心,心痛等。
【机制分析】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主干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中线上行,过肘、腕入掌中,出于中指端。所以其经有病,可有上述诸证。
本法常用于对心痛、癫、狂、心悸、怔忡、目黄等病的辨证。
十、辨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手少阳三焦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手少阳三焦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手少阳三焦经病证以手少阳三焦经所过之处经气不利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耳聋,心胁痛,
肿,喉痹,汗出,目锐眦痛,颊
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等。
【机制分析】手少阳三焦经起于环外后侧,沿上肢外后侧中线上行,过肘上肩,上颈循颊,止于目外眦。其支入胸下膈,络心包而属三焦。此经有病,故见上述诸症。
本法常用于对心痛、胁痛、耳聋、喉痹、目疾等病证的辨证。
十一、辨足少阳胆经病证
足少阳胆经病证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足少阳胆经所表现
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足少阳胆经病证以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部位症状及胆功能失常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
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头痛,颔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等。
【机制分析】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绕耳,沿头侧下行,循胁肋,属胆络肝。循下肢外侧中线下行于胫、腓骨之间,止此于四趾。其经病证,故有此症。
本法常用于对郁病、胸痛、胁痛、心痛、黄疸等病的辨证。
十二、辨足厥阴肝经病证
足厥阴肝经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足厥阴肝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足厥阴肝经病证以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部位症状及肝脾失调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腰痛不可以俯仰,甚则
狐疝,遗尿,闭癃,胁痛,妇人少腹肿等。
【机制分析】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绕外阴,过少腹,布胁肋,走乳中,夹咽喉,入吭嗓,连目系,结巅顶。此经失常,故有上述诸证。
本法常用于对腰痛、郁病、呕逆、飧泄、疝气、遗尿、癃闭、胁痛等病的辨证。
十三、辨督脉病证
督脉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督脉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与脑、髓、肾有密切关系,督脉病证以督脉所过之处及相应脏器功能失常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少腹气上冲心,大人癫疾,小儿风痫,癃,痔,遗尿,女子不孕。
【机制分析】督脉起于小腹,出于会阴,向后沿脊柱正中上行,过头顶向前,止于上唇系带。该经有统领诸阳经的功用,温煦子宫,所以有病时可有上述诸症。
本法常用于对癫疾、中风、小儿风痫、癃闭、痔瘘、遗尿、不孕等病的辨证。
十四、辨任脉病证
任脉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任脉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任脉位于腹面正中线,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与女子妊娠有关。任脉病证以任脉循行部位症状及所连胞宫病变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男子为疝气,女子为带下,瘕聚,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作痛,腹中有气上冲于心,不得俯仰,拘急等。
【机制分析】任脉起于小腹,出于会阴,沿胸腹正中线上行,止于下唇系带。任脉统帅各条阴经,称阴脉之海,能主管子宫的月经和胎儿的孕育,所以此脉失常而见此症。
本法常用于对疝气、带下、瘕聚、月经不调等病的辨证。
十五、辨冲脉病证
冲脉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冲脉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冲脉为气血之要冲,上行则灌诸阳,下行则渗诸阴,为十二经脉之海及血海,能调节十二经气血,同妇女月经有密切关系。冲脉病证以冲脉循行特点及月经病变为特征。
【临床表现】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咳,唾,气逆而里急,眩仆,
四肢如火,心烦,恍惚癫狂,腹满胀急疼痛,胸满气逆,
瘕,遗尿,
胎漏,不孕等。
【机制分析】冲脉起于小腹,下出会阴,从会阴分出四支。向前一支沿腹腔前壁与任脉内外对应上行人头颅。向后一支沿腹腔后臂与督脉内外对应,上行人头颅。另两支从会阴,沿下肢内侧下行止于内踝附近。冲脉被称为“血海”是因其能调节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所以其病证范围最为广泛。
本法常用于对奔豚、月经病、眩晕、癫、狂、咳、喘等病的辨证。
十六、辨带脉病证
带脉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带脉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带脉起于胁下,围腰一周,犹如束带,能约束纵行诸经。带脉病证以带脉的循行特点为特征。【临床表现】腹部胀满,绕脐腰脊痛,冲心痛,腰溶溶如坐水中,足痿,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机制分析】带脉环脐腰一围,如裙裤之带。能支配下肢运动,主管带脉以下部位,以及盆腔中泌尿生殖器官的生理和病理。尤其是女性,所以古人将妇科疾病统称为“带下病”。本法常用于对腰痛、痿病、带下、月经病的辨证。
十七、辨阴维阳维脉病证
阴维、阳维脉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阴维、阳维脉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阴维脉维络诸阴,阳维脉维络诸阳,阴维,阳维脉病证以营阴、卫阳病变症状以及阴阳不相维系症状为特征。
阳维脉为病,苦寒热,腰痛,肌肉痹痒。阴阳不能自相维系则怏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机制分析】维脉有阳维脉和阴维脉之分,分别联络着诸阳经和诸阴经。阴维,阳维分别起于内外踝附近,沿下肢内,外侧上行止于头部,故其失常,有如上症状。
本法常用于对腰痛、心痛、外感等病的辨证。
十八、辨阴蹻阳蹻脉病证
阴蹻、阳蹻脉病的辨证,是指对病邪侵及阴蹻、阳蹻脉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阴蹻、阳蹻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和左右之阳,上会于目,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临床表现】阴蹻脉为病则阳缓而阴急,瞑目及少腹痛,阴
脉为病则阴缓而阳
厥,腰髋连腰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等;阳
等。
急,瞋目及腰背痛,身体强直,癫癎,狂走,瘛
【机制分析】阳蹻脉和阴蹻脉分别起于下肢内外踝附近,沿下肢内侧、外侧上行,分别止于目之上下睑。二经失常,分别可有下肢内、外侧运动障碍,有眼睑开合失常及睡眠障碍之疾。
本法常用于对腰痛、癫癎、狂、瘛疭、中风、阴厥、疝气、崩漏等病的辨证。
本节讨论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病证的辨证方法,是对脏腑辨证内容的补充,学习本节内容时,一定要对经脉循行部位以及所属相关内脏的生理、病理内容予以预习,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刻理解本节内容。
讲
第
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是东汉末年张机在《素问
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将伤寒病的传变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创立出的一种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他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为后世医家所尊崇。伤寒六经辨证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外感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是一个包括邪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