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阳盛证是指阴气偏盛,脏腑经络功能亢进,邪热过盛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感受阳热之邪,或感受阴寒之邪,从阳化热,或七情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所引起。
【临床表现】壮热,或持续高热不退,心烦失眠,烦躁,或发狂,口渴喜冷饮,汗出,面红目赤,大便干燥,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脉数等。
机制分析】阳盛证候在临床上以明显的热象、实象为特征。
由于阳热偏亢,产热过剩,所以有壮热,面红目赤,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明显的热象特点。功能亢进,机体反应性强烈,所以产热过多,见心烦,发狂等症状。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阳盛则热”为主要病机。
有壮热,或持续高热不退、面红目赤、汗出、舌红苔黄、脉数
等实热症状。
③可兼见阴津耗伤和心神被扰症状,如口渴喜冷饮、尿少色黄、大便干燥,及心烦失眠、烦躁或发狂等。
此外,本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本法常用于对消渴、便秘、春温、暑温、冬温等病的辨证。应与阴虚证相鉴别。
(五)辨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是指阴虚与阳虚症状并见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阴虚进一步发展损及阳,或阳虚进一步发展损及阴所引起。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口咽干燥,自汗或盗汗,低热,消瘦,失眠,尿少水肿,溲清便溏,面色淡白或颧红,脉沉迟无力或虚数。
【机制分析】本证以阴虚和阳虚同时存在为其基本病机,所以既有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特点,如低热等症。又有阳虚功能减退的表现,如畏寒等症状。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阴液不足和阳气虚弱并见为主要病机。
② 若为阴虚不能化生阳气,则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候,有低热、盗汗、咽干、消瘦、失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虚数等症状。
③若是阳虚不能化阴,则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候,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尿少水肿、口咽干燥、消瘦、失眠、脉沉迟无力等症状。
此外还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的特点,往往表现为某些脏腑的阴阳虚损证候,多有阴虚或阳虚或气血亏虚病史,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人。
本法常用于对虚劳、眩晕、心悸、胸痹心痛、肺痨等病后期的辨证。应与阴虚证、阳虚证、气血两虚证相鉴别。(六)辨亡阳证
辨亡阳证是指机体阳气突然脱失,而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所表现危重证候的辨证方法。常由邪盛,正不敌邪,或大汗、大出血以致阳气暴脱所引起。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精神
疲惫,神情淡漠,甚则昏迷,舌淡润,脉微欲绝。
【机制分析】由于阳气突然大量脱失而不能约束汗液,故有冷汗淋漓之症。阳气严重脱失,功能亦为之突然衰退,所以有面色苍白,肢冷,神疲或昏迷等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阳气突然脱失为主要病机。
②以冷汗淋漓味淡、四肢厥冷、面色苍白为辨证依据。
③有呼吸微弱、精神疲惫、神情淡漠,甚则昏迷、舌淡润、脉微欲绝等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症状。
此外,本证具有起病、病势重的特点。多有失治、误治、失水、失血病史。本法常用于对各种疾病严重阶段的辨征。应与亡阴证相鉴别。
(七)辨亡阴证辨亡阴证是指机体阴液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所表现危重证候的辨证方法。
热,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口舌干燥,渴喜冷饮,齿燥,目眶深陷,舌质红绛而干,脉细数无力。
【机制分析】由于阴液大量脱失,机体失于滋润,故有口干、舌干齿燥之症。阴液脱失不能制阳,而相对偏盛,故有面赤、肌肤温和,脉细数的热象。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阴液亡失,阴竭阳浮为主要病机。
②以大汗淋漓、味咸而黏、面色赤、四肢温和、肌肤热、烦躁不安、息促、渴喜冷饮、舌质红绛而干、脉细数无力的症状为辨证依据。
③有口舌干燥、齿燥、目眶深陷等阴液濡润功能严重衰竭的症
状。要注意对亡阴证与亡阳证的鉴别。亡阴证的特点为汗热味咸、肌肤温热、喘息烦躁、渴喜冷饮、面舌色红、脉细数;亡阳证则表现为汗冷味淡、肌肤逆冷、气息微弱、口不渴、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本讲从证候的阴阳属性和脏腑内的阴阳失调所致证候两个方面介绍了相关证候的辨证方法及其内容,学习本节时除了对阴证、阳证的概念及其内容进行掌握以外,尤其要结合脏腑辨证的内容,对阴阳失调所引起的阴盛证、阴虚证、阳盛证、阳虚证、阴阳两虚证、亡阴证、亡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以及各种证候的辨证要点要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予以掌握。
第
讲
辨六淫病方法
六淫辨证方法,是指对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犯人体所表现病证的辨证方法。
六淫辨证方法是“病因辨证”方法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六淫致病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二者同时受邪,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其发病往往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相互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其病机演变过程中,因人体体质不同可以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且病变可随其所兼外邪的偏盛而反映出邪气本身的状况,因此六淫病变是复杂多变的。但每一种邪气又都有其固定的特性和致病特点及典型证候。诊断依据为发病季节、表现特征是否符合某一淫的致病特点。
本法常用于对外感病的辨证,应注意六淫证候间的鉴别。
一、辨风淫证候
辨风淫证指对风邪侵袭人体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风为春季的主气,为百病之长,属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头面、肌表及肺脏等阳位,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游走不定
的特点,常与其他病邪合并侵袭人体而致病。因其侵犯人体的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凡见起病急、变化快、病位游走不定,以头面或肌表或肺部症状与汗出恶风症状和各种“动”的症状、体征为特征的病变,即可推断其病因为风,病属风证。本法常用于对感冒、咳嗽、肺痿、肺痈、中风、头痛、眩晕及伤寒、温病等多种疾病的辨证。风淫证候主要有:风邪侵表证、风客肌肤证、风袭经络证、风历关节证,应注意它们之间的鉴别。辨风邪侵表证辨风邪侵表证指对风邪从皮毛或口鼻侵袭肌表,卫气不固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风邪侵表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发热恶风,汗出。次症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涕,喉痒,轻微咳嗽。舌淡苔薄白,脉浮缓。辨证要点:须具主症加典型舌脉,或主症加两项次症。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情轻的特点,多见于体虚之人。
本法常用于对咳嗽、感冒、风温、冬温等病的辨证。应与寒邪在表证、风客肌肤证等相鉴别。
辨风客肌肤证辨风客肌肤证指对人体肌肤正气亏虚,风邪乘虚侵入,阻于皮肤之间,营卫气血不和,肌肤失养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风客肌肤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皮肤瘙痒。次症表现为皮肤风疹、风块,此伏彼起,漫无定处。舌淡苔薄白,脉浮。辨证要点:须具主症加一项次症。因其所兼外邪不同,分为风热和风寒两种情况,若见皮损色白,遇寒易发,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若皮损色红,遇热易发,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
、痒风、血疳、银屑病(牛皮癣)、热疮、白秃
本法常用于对白
疮、麻风、瘾疹、风瘙痒、白癜风等病的辨证。应与风邪袭表证相鉴别。辨风袭经络证辨风袭经络证指对风邪袭入经络,流窜各部,致经气阻滞,经脉不利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风袭经络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肢体或面目麻木,突然口眼
? 斜,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则半身不遂。次症表现为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苔薄白,脉浮数。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一项主症和两项次症加典型舌脉。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无神志改变的特点。本法常用于对面瘫、中风等病的辨证。应与风中脏腑相鉴别。辨风历关节证辨风历关节证指对风邪夹杂其他邪气乘袭人体,滞留关节,痹阻气血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风历关节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次症表现为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自汗短气。舌淡苔薄白,脉浮弦或沉弱。辨证要点:具有主症即可。
本法常用于对痹病的辨证,应与风袭经络证相鉴别。
二、辨寒淫证候
辨寒淫证候指对寒邪侵袭人体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寒为冬令的主气,属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易伤人体阳气及闭阻气机和经脉气血,导致疼痛等症,由于寒邪伤人的深浅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凡见到形寒肢冷,恶寒无汗,脉紧,疼痛固定不移,得温则缓,肢体拘急,消化功能低下,分泌物、排泄物澄彻清冷等特征的病变,便可推断其病因为寒,证候性质亦属寒证。本法常用于对感冒、咳嗽、头痛、腹痛、泄泻、痹病、伤寒等多种疾病的辨证。寒淫证候主要有寒邪束表证,寒中于里证,寒凝经脉证,寒湿证,应注意它们的鉴别。辨寒邪束表证辨寒邪束表证指对寒邪侵袭肌肤,卫气不宣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寒邪束表证又称寒邪在表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头项腰脊强痛,身体骨节皆痛。次症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战栗,喘咳。苔薄白,脉浮紧。辨证要点:须具备主症一项和次症两项加典型舌脉。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本法常用于对感冒、咳嗽等外感病初期的辨证证、寒凝经脉证
等相鉴别。辨寒中于里证辨寒中于里证指对寒邪直接侵袭脏腑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寒中于里证又称寒中证,临床以寒象和疼痛共见为特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腹痛急暴,遇冷甚得温减,泄泻清稀如水样。次症表现为呕吐,肠鸣,脘闷食少,或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沉紧。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和典型舌脉,或主症加两项次症,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常见于素体阳虚之人。
本法常用于对腹痛、泄泻等病的辨证。应与寒湿困脾证相鉴别。辨寒凝经脉证辨寒凝经脉证指对寒邪凝滞经脉,气血不
得流通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寒凝经脉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肢体关节痛甚,痛有定处。
白,触之不温,遇寒则痛,得热
次症表现为局部肿胀,畏寒,皮色
痛减,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弦紧。辨证要点:具备主症加舌脉,或具备主症加两项次症。具有起病急、疼痛甚的特点。本法常用于对痹病的辨证。应与寒邪束表证相鉴别。辨寒湿证辨寒湿证指对寒湿之邪外侵,或素体脾阳不振而致寒湿内生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寒湿证临床以寒象与湿象共见为特征。因感受寒湿的部位与轻重不同,症状上有偏表偏里之异。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头身困重,脘闷腹胀,形寒肢冷。次症表现为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无汗,神疲畏寒;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胃脘疼痛,痢下白色黏冻,或白多赤少,腹痛,里急后重;或腹痈肠鸣,泻下清稀;或呕吐下利,泻下清稀或如米泔水。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辨证要点:须具备两项主症和一项次症加典型舌脉。多见于年高体弱之人。
本法常用于对胃脘痛、泄泻、腹痛、痢疾、痹病、霍乱等病的辨证。应与脾虚湿胜证、湿热证相鉴别。
三、辨暑淫证候
辨暑淫证候指对暑邪侵袭人体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暑为夏季的主气,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为病必见热象,最易耗气伤津;又因暑邪伤人迅速,故发病初起多冒犯肺卫和径入阳明胃经;加之夏令雨湿较多,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之邪常相兼为病,故有“暑多挟湿”之说;此外,炎暑季节人们贪凉饮冷,故又有暑与寒湿相兼之证。因此,在夏季凡见到壮热心烦、脉象洪大等阳热症状和汗出伤津及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而不爽等湿阻症状的病变,便可推断其病因为暑邪。暑邪致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本法常用于对暑温、泄泻等病的辨证。应与火热证候相鉴别。辨暑冒肺卫证辨暑冒肺卫证指对夏令暑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暑冒肺卫证又称冒暑、伤暑。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身热口渴,汗出。次症表现为身困乏力,微恶寒,咳嗽无痰,尿黄,身重,头痛而晕,甚则喘促少气。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滑数。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和两项次症及符合发病季节,多发于体弱之人。
本法常用于对暑温的辨证。应与暑灼阳明证相鉴别。辨暑灼阳明证辨暑灼阳明证指对暑热炽盛,燔灼阳明,耗伤津液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暑灼阳明证又称中暑证、暑入阳明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发热面赤气粗,汗出不止,心烦。次症表现为头晕头痛,口燥渴饮,背部微恶风寒,或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角弓反张,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辨证要点:须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或主症加任意两项次症,必发于盛夏之时。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本法常用于对暑温、暑风病的辨证。应与暑冒肺卫证相鉴别。
辨暑兼湿热证辨暑兼湿热证指对暑热之邪与湿邪相兼侵袭人体,弥漫三焦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暑兼湿热证又称暑热挟湿证、暑湿弥漫三焦证、暑湿郁蒸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身热面赤,胸闷脘痞,下利稀水。次症表现为耳聋,咳嗽,甚则痰中带血,不甚渴饮,小便短赤,烦躁,甚则神昏。舌红赤,苔黄滑或黄腻,脉滑数。辨证要点:必须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必发于夏季,具有热重湿轻的特点。本法常用于对暑湿、伏暑、暑秽等病的辨证。应与暑湿困阻中焦证等相鉴别。
辨暑湿困阻中焦证辨暑湿困阻中焦证指对暑湿之邪蕴蓄于中,阻滞气机所表现证暑湿困阻中焦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身热有汗,脘腹痞满。次症表现为口渴,心烦,身体困重,恶心呕吐,小便短少。舌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辨证要点:须具备主症加典型舌脉,或两项主症加两项次症及舌脉。多有贪凉饮冷病史,好发于炎暑湿盛季节。
本法常用于对暑温、湿温、伏暑等病的辨证。应与暑兼湿热证相鉴别。辨暑兼寒湿证辨暑兼寒湿证指对夏令伤暑又贪凉饮冷,致暑为寒湿所遏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暑兼寒湿证又称暑湿兼寒证、阴暑证。诊断依据:主症表现为发热无汗,头痛恶寒,脘闷心烦。次症表现为身形拘急,口渴,小便短赤,骨节酸楚或沉重疼痛,腹痛吐利。舌苔白腻,脉浮数或濡数。辨证要点:须具主症加典型舌脉,或次症两项加典型舌脉。起病较急,发于夏暑当令之时,多有起居不慎,贪凉饮冷病史。在病机演化过程中每因寒湿侵袭,内伤脾胃引起呕吐泄泻,若不及时治疗常使病情危笃。
本法常用于对暑温、夏令泄泻等病的辨证。应与暑冒肺卫证等相鉴别。辨暑伤津气证辨暑伤津气证指对暑热之邪侵袭人体,致
阴津阳气亏虚,津气两伤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暑伤津气证临床以津亏、气伤之象共见为特征。诊断依据:主
症表现为身热,自汗,口渴,神倦。次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