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乙碇髁Ψ祷亍!�
隋军战船凭借着自己的大吨位和坚固,在逼近自己的倭军战船中横冲直撞。一艘艘倭军战船被撞成两截,沉入海底。也有倭军战船从两翼贴近隋军战船,射出绳索,试图登上隋船,隋军用石块掷下,或者斩断绳索,不过此时倭军战船的箭支已经可以射到隋军战船上,尽管有所防护,隋军中还是开始出现伤亡。
而频繁剧烈的碰撞,使得战船的某些部位还是受到了损伤,海水从破损处渗入战船。好在隋军对此也是早有准备,用棉麻堵塞洞眼,随船的木匠开始紧急修补。
左翼又坚持了半个多时辰,右翼终于奠定大局。
倭船七百余艘,有四百多艘被隋军击沉,还有近百艘受伤的,已经先行撤出战斗,只有两百艘来倭船,见势不妙,撤向新罗沿海。隋军右翼主力不过损失了两艘吨位较小的,也知道左翼只有三艘战船,虽然皆是巨船,毕竟数量有限,此刻必然陷入苦战,不敢恋战,任由这些倭船北去………反正前面还有他们好瞧的。
右翼留下十五艘战船打捞落水的隋、倭水兵,其余六十条战船驶向左翼。
此刻倭军在左翼尚有战船两百来艘,而三艘隋军战船,已经伤痕累累,甲板上的水手战士,更是已经损失近半。
但六十艘隋军战船赶到战场,原本已经略占优势的倭军战船立时处于了明显的下风,有见机得早的,赶紧驶离战场,一些犹自负隅顽抗的,纷纷被击沉水中。
左翼倭军很快支持不住,尚余的百余船只,掉头南逃,试图驶回对马岛,隋军以“超勇”等受损的三船打扫战场,其余战船追出二十余里,击沉倭船三十余艘,方自得胜回营。
北逃的三百来条倭国战船,在离巨济岛以东不远处,却被隋军体型较小的百余艘战船阻拦,隋船虽小,也都在十吨上下,大者也有三十吨的排水,都至少装备一张床弩,两到四副车弩,三十吨大船,装备自然更强。倭船虽多,已是惊弓之鸟,近半又是受到损伤的,哪里还敢恋战?只能拼命往海边逃,隋军战船到底是数量少,盯住这条,难免漏过那条,击沉敌船八十余艘,也收兵回营。
此战,倭军战船,被击沉八百余艘,俘获受伤投降的大小战船十余艘,倭军水师近两万,战死者一万五千有余,被隋军从水中捞起做了战俘的,也有千余人之多。至于隋军参战的两百条战船,只是沉没两艘,船上一百多名水手,被救起六十余人,其他各船,也有八九百人的伤亡,尤其是承担左翼牵制的三条船,大约千名水手,战殁者有三百余人,伤者近两百,死伤竟也过半,幸好船虽然受损颇重,还可以驶回海边修补。
第一百二十八章 封禅之争
周法尚海上大捷的奏报,在九月二十日被报到东都,恰是阿史那叱吉败亡前夕,可谓双喜临门,我自然是大喜,封周法尚为侯爵………靖海侯,来楷为平东伯(其父来护儿此时也已经封为侯爵),立功将士,各有奖掖。
同时,任命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的两个儿子薛万钧、薛万彻为鹰扬郎将,领步军三千,马军两千渡海,支援周法尚。
周法尚此时俘获倭军两三千人,诏命皆解回东都“献俘”。后来,这些倭人被分别安置在安北、安南、南宁三大都护府。
十月初一,西河郡守高君儒上表,称颂“当今天子,文治武功,犹胜尧舜禹汤……非秦皇汉武可比……当封禅于泰山,以彰天朝神威。”
高君儒上书后不久,朝中和各地不少大臣都纷纷上书,请求封禅泰山,并请“加尊号”、“改元”。
听得周围一片歌功颂德之声,我也不免飘飘然起来,真的就召来几个心腹大臣,商议封禅的事情,刚刚回到东都的韦云起、张须陀也在召见之列。
听了我的话,老苏威不言不语,虞世基、裴蕴等纷纷附和,就是裴矩,也大加赞成。
张须陀显得有些犹豫:“封禅泰山,本是应当之事,不过眼下已是十月,天气寒冷,臣以为,圣驾不宜离京。”
我不以为然:“朕在太原,也度过寒冬,昔日在大斗拔谷,更是栉风沐雨,何惧天气?”
韦云起奏道:“皇上,如今突厥方平,各部正需安置,卫镇也需设置,黄海又是激战正酣,朝中事务繁多,臣以为,圣驾不宜在此时离开东都。”
我听韦云起所言,倒是有些道理,便道:“爱卿所言,倒是不差,封禅乃是大事,确也仓促不得,正好趁着今冬明春,准备准备,定在明年四月,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张须陀、韦云起面色犹豫,欲言又止,魏征却沉着脸站了出来:“微臣斗胆,敢问皇上,此番封禅,皇上预备花多少钱?”
魏征如此直统统地一问,倒使我一时语塞,倒是虞世基出班奏道:“天子封禅,乃是大事,届时内宫与百官随行,加上护卫,总需数万人,不过皇上驾临太原督师,所领也不下此数,当无大碍。”
“只是如此吗?”魏征追着问道。
“自然,既是封禅,泰山脚下,总是要建离宫的,泰山的寺宇观殿,也当修缮。而今国库丰盈,拨出些许银钱,也非难事。”虞世基道。
“皇上,我朝与突厥苦战数年,耗费钱粮,何止巨万?现在用兵黄海,要钱!在漠北设镇,安抚诸可汗,要钱!移民开发辽河、黑水、漠南、漠北、闽地,也是处处要钱!国家这两年幸得风调雨顺,百姓总算衣食无虞,但官仓存粮,已是不多,就是义仓储粮,朝廷也预借不少。朝廷须得取信于民,威必立于信,借了百姓义仓中的粮,是一定要还的!况且义仓关乎民生,否则,一旦灾荒,则百姓何以求生?国库虽然不算空虚,然也只是使国家正常运转,若支出过多,则也难免不足。”
“朝廷这些年发行国债,效果不错!”裴蕴不以为然。
“借债之举,实乃寅吃卯粮!国家有事,行此权益之举,固无不妥,却绝非挥霍之理!借债,需要还本付利,朝廷更不可言而无信。这些年发债,士绅百姓都愿购买,是因为朝廷还本付息,都算有信用……”
我不耐烦地说道:“魏爱卿说了这么许多,不妨明言。”
“皇上,臣以为,封禅之举,劳民伤财,不是何年可办,而是断不可为!”
我面色不豫。虞世基厉声道:“不封禅,何以显示当今天子威德?”
“威德在乎人心,与封禅何干?”魏征毫不退让。
“魏征狂悖,圣驾之前,竟然口出不恭之言,毫无臣子之道。”裴蕴道。
这时,一旁始终一言不发的苏威终于开口了:“所谓兼听则明,皇上今日召集群臣,乃是以广圣听之举,做臣子的,自当进忠君之言,行忠君之事。封禅与否,自当有皇上定夺。”
裴矩此时也出来打圆场:“大家同殿为臣,都为效忠社稷,所言皆出公心而已。”
至于张须陀和韦云起,他们其实和魏征一样,都不赞成封禅,只是不似魏征那样说的直截了当,此时所言,虽然不想触怒我,也还是对魏征多加回护的。
我眼见今日已经讨论不出个“统一意见”,心中颇为不满,挥挥手道:“今日便议到此处,朕也乏了,散了吧。”
过了两日,我在御书房翻阅奏章,看过的折子,倒有大半是赞成封禅的。
我拿起一封最厚的翻开,却是魏征的折子,不用说,这家伙在奏折中,又把当日所言说了一遍,并且更加“添油加醋”。
“……不仅朝廷耗费颇巨,彼时地方官吏不免供奉,所献唯以强取于民……必将劳民以甚……臣更恐皇上生骄奢淫逸之心,近小人,远贤明,则必有谄媚之徒,极力钻营……纲纪崩坏,万岁辛劳经营,毁于一旦……”
我生气地把奏章掷在地上,这个魏征,仗着自己得宠,也未免太过分了。我不过是准备封禅,竟然和“骄奢淫逸”扯到一起!
许安把我掷在地上的奏折小心地捡起,放在案上。
“不看了,回后宫。”我说。
“不知道皇上今晚去哪位娘娘处?”
“元妃那里,朕也有些日子未去了,今日就去荣妃宫。”
从元荣妃那里出来,我的心情比起昨夜好了许多。
今天不想再为什么朝廷大事烦心,我吩咐许安,准备车马去“双燕山庄”。
见着湖衣和玉书,我的心情又好了许多。
一连两日,我都在“双燕山庄”乐不思蜀。
到了第三日,湖衣见我还无离去的意思,嗔声问道:“皇上平时来山庄,总是两日必还,今日却为何与前不同?”
我却不回答,反问道:“东岳泰山,你二人可曾去过?”
湖衣尚未答,玉书已经答到:“我二人哪里有此等福分。”
“朕久慕泰山之色,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以前也未能去得,深以为憾,朕准备去泰山封禅,到时不妨携你二人同行。”
“真的?”湖衣很高兴的样子,玉书却是没有说什么。
“你不高兴吗?”我问她。
“封禅时千军万马,我和湖衣身份卑微,不适合的。泰山虽说是风光秀美,然封禅时众人簇拥,礼数又是极多,只怕皇上到时,未必能够有暇细细品赏得山水的意境。”
我心中一凛,这小妮子,倒是有些见地。
第四日,我返回了东都,接到了周法尚的奏报,心情舒畅许多。
在海上大捷后,盘踞在朝鲜半岛上的倭军,虽然还有上十万,却是断了后援。
就在众将以为周法尚必定出师北伐,解泗沘之围,或者东征恢复新罗的时候,周法尚却做出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向南。
没有了海路后援,半岛上的倭人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让百济和新罗和他们拼个两败俱伤,对大隋而言,也许并非什么坏事。周法尚所要做的,只是让他们不至于被彻底消灭。
而倭军做困兽之斗,其彪悍依旧不可小视,隋军何必替他人“火中取栗”。
周法尚把目光,投向了对马岛。
对马岛,当时也称都斯麻国,附属于倭国,但又与倭国本土不同,有着自己的首领,类似于附国、林邑与隋的关系。而当时的倭国,中央集权制国家还在形成之中,就是本土,也还有着大大小小的诸多领主。倭军侵入朝鲜半岛后,对马岛成为倭国与朝鲜半岛间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周法尚的幕僚中,有着曾经出使倭国的裴世清,对包括对马岛在内的百济至倭国之间情况,还算有几分了解。
九月初一,在隋军水师主力的护卫下,一万隋军在对马岛登陆。
为了使得登岛更有把握,一支由二十条战船组成的“分遣队”巡弋于对马岛以南,隔绝了对马岛与倭国本土的联系。
对马岛其实分作南北两个小岛,当时岛上的土著,连上妇孺也不过两三万,调动所有可以作战的男子,加上倭国本土派来的驻军,武装人员也达不到万人,以一万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是隋军,对比着实悬殊。
尽管如此,周法尚也没有打算强攻。
首先,他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先取南岛,彻底切断对马岛与倭国之间的联系。
对马岛以北岛为主,土著大半居于北岛,“都斯麻王”也在北岛,而倭国本土调来的驻军,也多在北岛,南岛的力量,自然薄弱许多。
倭国军队发现隋军在南岛登陆的企图后,纠集起当日逃回对马岛的百余倭国战船,企图将援军运到南岛,周法尚已经在两岛之间,布置了四十余条战船,倭军无异于以卵击石,很快就被击溃。
如此一来,南岛倭军的下场,可想而知。在一万隋军的打击下,岛上土著很快放弃抵抗,数百倭军主力也被全歼,无一人得以漏网。九月初三,隋军全面控制南岛。
第一百二十九章 封禅之争2
在登陆南岛的同时,周法尚还向北岛派出了细作,这些细作,并无隋人,有百济人,有新罗人(对马岛与百济、新罗地理相近,彼此间多有交往,语言可以相通),还有一些被俘虏的倭军士卒。这些细作一共十余人,奉命到岛上联络土著首领,尤其是“都斯麻王”,让他们知道与大隋为敌,无异于“螳臂当车”,以尽早归降为上,大隋保证“各酋自领部众,大军绝不欺凌”。
派出百济人、新罗人大家能够理解,毕竟,现在他们都是倭人的敌人,大隋的盟友,可是那些倭军战俘,难免没有人向岛上的倭军首领通风报信。
好得很,要的就是他们通风报信,使得土著与倭人间彼此猜疑,甚至火并。土著首领们原本或许还会有所犹豫,若是被倭军首领一逼,十有八九只能归隋。就是不成,离心离德,也有利于隋军将要对北岛发起的进攻。
接下来的事情都在预料之中………倭军首领欲扣押“都斯麻王”,“都斯麻王”得到倭军中对马本籍的将领预警,得以逃脱,召集土著与倭军对抗,隋军随即登陆,很快肃清了岛上的抵抗。九月初七,北岛也被隋军全面控制。
消息从对马岛转回黄海郡,再渡海传回东都,路上耗费了不少时间。我接到捷报,已经是十月中旬的事情了,当下传旨嘉奖,并依周法尚所奏,设置都斯麻都督府,以“都斯麻王”为都督,赐伯爵,其他三个当地首领,皆封土司,赐世袭一等子爵,隶属黄海郡管辖。周法尚在南岛驻军六百,北岛驻军五百,各择险要处立城寨,又驻战船二十余艘,凭借对马岛,在附近海域巡弋,倭国与朝鲜半岛之联络,彻底断绝,在新罗、百济的十万倭军,彻底成为孤军,后援断绝,唯有在新罗、百济横征暴敛,以供军需,愈加激起两国百姓的不满,抵抗倭军的运动,遍布全国。只是高句丽趁着机会,在北方对两国的领土,也多有蚕食。
对马岛之战后不久,倭军采取守势,解了泗沘与土城之围。周法尚将土城也交给百济军自守,集结原本在百济的一万军马,又从黄海郡拨给五千人,由泗沘向北,先是击溃了泗沘以北的小股倭军,又与侵入百济北部的高句丽军激战一场,此时高句丽主力正在北方(前文已述,阿史那叱吉作乱,高句丽入侵被击败),隋军很快将被高句丽侵占的百济领土收复了七八成,百济王扶余璋“感激涕零”。周法尚很快与百济达成协议,在百济王城泗沘西北八十里处(今韩国忠清南道天安一带,距高句丽控制的边界约三十里)和西南八十里(今韩国全罗南道里里一带,距黄海郡边界也仅不过三十里)各设一城,隋军分派三千人驻防,替百济“拱卫王都,以备高(句丽)倭(国)”,其余军马撤回黄海,以备他图,这两处都在河边,河流流入黄海,便于隋军利用水师接济,以后,隋在此分设南北百济两镇。
同时,周法尚继续在新罗南部沿海用兵,到了十月中旬,也就是我收到对马岛大捷的捷报后不久,新罗南部沿海诸岛,已经全部被隋军水师控制,“诛倭军数百人,焚船七十余条,得岛稍大而有人据者近十,小者数十,归民千口,请置七里,以夷酋为里长,皆隶济州土司辖制。”
十月下旬,薛万钧等援军已至,周法尚以船载隋军七千,由洛东江顺水直上,在今天韩国的大邱附近的西岸登陆,与由小白山向东南出击的金浩直的百济军和先期派往百济的五千隋军南北对进,至十一月初六,两军会师于今韩国大邱以北,洛东江上游的鱼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